'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第一輪農網改造

2005年7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供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是7月1日龍巖市農電股改工作會議召開後掛牌成立的第一家供電公司,也是龍巖市掛牌成立的第二家供電公司。公司由福建省電力公司控股,通過與省電力公司確立規範的資產紐帶關係,武平供電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對進一步加快武平縣電風建設步伐,促進武平縣經濟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奔小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力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2008年3月,經過近三年時間建設,武平集賢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武平縣首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是破解武平電網發展瓶頸的核心工程。武平電網由此實現了從110千伏電壓等級向220千伏電壓等級的歷史性跨越。“220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提升了武平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武平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這幾年電力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設備從手動抄作到二搖、三搖,四搖,還有智能變電站,帶電作業……”說起電力的發展變化,李淦堂不禁感嘆道。2008年,從武平公司退休後,雖說離開供電部門,但從報紙、電視上,以及在退休老同志座談會上,李淦堂還是非常關心電力的發展。他說,建國以來,武平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武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第一輪農網改造

2005年7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供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是7月1日龍巖市農電股改工作會議召開後掛牌成立的第一家供電公司,也是龍巖市掛牌成立的第二家供電公司。公司由福建省電力公司控股,通過與省電力公司確立規範的資產紐帶關係,武平供電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對進一步加快武平縣電風建設步伐,促進武平縣經濟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奔小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力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2008年3月,經過近三年時間建設,武平集賢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武平縣首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是破解武平電網發展瓶頸的核心工程。武平電網由此實現了從110千伏電壓等級向220千伏電壓等級的歷史性跨越。“220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提升了武平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武平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這幾年電力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設備從手動抄作到二搖、三搖,四搖,還有智能變電站,帶電作業……”說起電力的發展變化,李淦堂不禁感嘆道。2008年,從武平公司退休後,雖說離開供電部門,但從報紙、電視上,以及在退休老同志座談會上,李淦堂還是非常關心電力的發展。他說,建國以來,武平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武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近十五年來,武平電網又歷經了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對武平電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極大滿足了武平縣負荷快速發展需要。

近年來,武平縣還大力開發綠色能源,實施電能替代,出米巖風力發電、巖前農光互補、光伏扶貧等項目先後投運,山林、荒地、屋頂都成為清潔電能的來源地,農村正從電力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這不僅讓武平的能源結構更趨豐富,也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第一輪農網改造

2005年7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供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是7月1日龍巖市農電股改工作會議召開後掛牌成立的第一家供電公司,也是龍巖市掛牌成立的第二家供電公司。公司由福建省電力公司控股,通過與省電力公司確立規範的資產紐帶關係,武平供電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對進一步加快武平縣電風建設步伐,促進武平縣經濟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奔小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力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2008年3月,經過近三年時間建設,武平集賢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武平縣首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是破解武平電網發展瓶頸的核心工程。武平電網由此實現了從110千伏電壓等級向220千伏電壓等級的歷史性跨越。“220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提升了武平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武平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這幾年電力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設備從手動抄作到二搖、三搖,四搖,還有智能變電站,帶電作業……”說起電力的發展變化,李淦堂不禁感嘆道。2008年,從武平公司退休後,雖說離開供電部門,但從報紙、電視上,以及在退休老同志座談會上,李淦堂還是非常關心電力的發展。他說,建國以來,武平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武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近十五年來,武平電網又歷經了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對武平電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極大滿足了武平縣負荷快速發展需要。

近年來,武平縣還大力開發綠色能源,實施電能替代,出米巖風力發電、巖前農光互補、光伏扶貧等項目先後投運,山林、荒地、屋頂都成為清潔電能的來源地,農村正從電力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這不僅讓武平的能源結構更趨豐富,也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7年6月29日龍巖首個最大35千伏光伏發電站武平縣巖前鎮普集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併網發電。

目前,武平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13座。110千伏線路164.6千米,35千伏線路321.9千米,10千伏線路1976.73千米,0.4千伏線路2923.05千米,公共配變1694臺,總容量478.74 兆伏安。已經形成了以220千伏為主電源,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輔助,10千伏與0.22(0.38)千伏遍及千家萬戶的電網布局。僅過去的五年,武平電網總投入就高達5.4億元,第二座220千伏城區變電站已通過選址,正在籌建中。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第一輪農網改造

2005年7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供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是7月1日龍巖市農電股改工作會議召開後掛牌成立的第一家供電公司,也是龍巖市掛牌成立的第二家供電公司。公司由福建省電力公司控股,通過與省電力公司確立規範的資產紐帶關係,武平供電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對進一步加快武平縣電風建設步伐,促進武平縣經濟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奔小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力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2008年3月,經過近三年時間建設,武平集賢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武平縣首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是破解武平電網發展瓶頸的核心工程。武平電網由此實現了從110千伏電壓等級向220千伏電壓等級的歷史性跨越。“220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提升了武平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武平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這幾年電力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設備從手動抄作到二搖、三搖,四搖,還有智能變電站,帶電作業……”說起電力的發展變化,李淦堂不禁感嘆道。2008年,從武平公司退休後,雖說離開供電部門,但從報紙、電視上,以及在退休老同志座談會上,李淦堂還是非常關心電力的發展。他說,建國以來,武平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武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近十五年來,武平電網又歷經了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對武平電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極大滿足了武平縣負荷快速發展需要。

近年來,武平縣還大力開發綠色能源,實施電能替代,出米巖風力發電、巖前農光互補、光伏扶貧等項目先後投運,山林、荒地、屋頂都成為清潔電能的來源地,農村正從電力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這不僅讓武平的能源結構更趨豐富,也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7年6月29日龍巖首個最大35千伏光伏發電站武平縣巖前鎮普集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併網發電。

目前,武平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13座。110千伏線路164.6千米,35千伏線路321.9千米,10千伏線路1976.73千米,0.4千伏線路2923.05千米,公共配變1694臺,總容量478.74 兆伏安。已經形成了以220千伏為主電源,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輔助,10千伏與0.22(0.38)千伏遍及千家萬戶的電網布局。僅過去的五年,武平電網總投入就高達5.4億元,第二座220千伏城區變電站已通過選址,正在籌建中。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9年7月31日武平首座智能110千伏變電站-躍進變電站投運。

從第一臺發電機到第一座發電站,從第一條10千伏線路到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從小型電網到雙環網,從孤立發電到聯網運行。電力的獲取越來越便捷,電力邁向智能化發展,正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有魅力。電網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由一代又一代電力人不忘初心守護光明,奮力書寫不負時代的滿意答卷。武平電力65年的發展見證了武平縣時代的進步、記錄了經濟社會的變化。這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發展鉅變的一個小縮影。

來源: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

作者:李英

編輯:鍾麗萍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第一輪農網改造

2005年7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供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是7月1日龍巖市農電股改工作會議召開後掛牌成立的第一家供電公司,也是龍巖市掛牌成立的第二家供電公司。公司由福建省電力公司控股,通過與省電力公司確立規範的資產紐帶關係,武平供電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對進一步加快武平縣電風建設步伐,促進武平縣經濟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奔小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力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2008年3月,經過近三年時間建設,武平集賢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武平縣首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是破解武平電網發展瓶頸的核心工程。武平電網由此實現了從110千伏電壓等級向220千伏電壓等級的歷史性跨越。“220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提升了武平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武平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這幾年電力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設備從手動抄作到二搖、三搖,四搖,還有智能變電站,帶電作業……”說起電力的發展變化,李淦堂不禁感嘆道。2008年,從武平公司退休後,雖說離開供電部門,但從報紙、電視上,以及在退休老同志座談會上,李淦堂還是非常關心電力的發展。他說,建國以來,武平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武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近十五年來,武平電網又歷經了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對武平電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極大滿足了武平縣負荷快速發展需要。

近年來,武平縣還大力開發綠色能源,實施電能替代,出米巖風力發電、巖前農光互補、光伏扶貧等項目先後投運,山林、荒地、屋頂都成為清潔電能的來源地,農村正從電力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這不僅讓武平的能源結構更趨豐富,也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7年6月29日龍巖首個最大35千伏光伏發電站武平縣巖前鎮普集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併網發電。

目前,武平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13座。110千伏線路164.6千米,35千伏線路321.9千米,10千伏線路1976.73千米,0.4千伏線路2923.05千米,公共配變1694臺,總容量478.74 兆伏安。已經形成了以220千伏為主電源,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輔助,10千伏與0.22(0.38)千伏遍及千家萬戶的電網布局。僅過去的五年,武平電網總投入就高達5.4億元,第二座220千伏城區變電站已通過選址,正在籌建中。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9年7月31日武平首座智能110千伏變電站-躍進變電站投運。

從第一臺發電機到第一座發電站,從第一條10千伏線路到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從小型電網到雙環網,從孤立發電到聯網運行。電力的獲取越來越便捷,電力邁向智能化發展,正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有魅力。電網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由一代又一代電力人不忘初心守護光明,奮力書寫不負時代的滿意答卷。武平電力65年的發展見證了武平縣時代的進步、記錄了經濟社會的變化。這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發展鉅變的一個小縮影。

來源: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

作者:李英

編輯:鍾麗萍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光明的記憶

——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電力65年

發展變遷側記

1954年1月27日,在閩西武平縣七坊曾家祠,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點亮了武平縣的第一盞電燈,劃破武平山區沉寂的黑夜。如今站在武平城區街頭,夜幕中放眼望去,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縣第一代電力人,1954年1月27日,武平第一座發電廠在七坊曾家祠建成,安裝一臺15千瓦用木炭作燃料的發電機,開展向縣城提供照明和部分工業用電。

“電網事業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大了,連我都感到神奇。”近日,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面對筆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電力建設的“老兵”,李淦堂參與了武平電網和電力建設眾多工程項目,說起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他如數家珍。幾十年過去,很多電力設備、廠站等容顏已殘破不堪或是被歲月吞噬,但是,李淦堂的回憶依然鮮活如初:那是一段最苦的日子,也是一段最美的回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武平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淦堂講述在龍潭一級水電上的故事

今年71歲的李淦堂,是武平供電公司的一名退休員工,工程師,1968年8月水電學校畢業後,便回到了家鄉投入到電力建設事業中。先後在縣水電局、工程部、龍潭一級水電站、供電所、公司機關等單位工作。

從無到有 告別煤油燈光搖曳的日子

“聽我的師傅說,我們縣的第一臺發電機是1953年冬天,一臺用木炭作燃料的15千瓦發電機發電的,1958年,木炭發電機改裝更換成60千瓦柴油發電機,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還送給家鄉一套12千瓦柴油發電機組。1960年,武平電廠又增裝84千瓦煤氣機一臺……”打開歷史的塵封,李淦堂回憶著當年的故事。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五十年代的供電線路

“那個年代,全縣以農業為主,工業很少。由於柴油機發電成本高,不能長時間運行,一般發電時間從晚上19時至23時。即使用得上電的家庭,家裡的電燈也不多,一個家庭一般都是一兩盞。”

1963年,武平縣第一座水電站在中山鎮建成,裝機容量40千瓦;第二年冬擴建,增加了一臺75千瓦發電機;第三年再擴建,又增加了2臺共160千瓦發電機組,水電站總容量為275千瓦,用10KV輸電線路送縣城,日夜供電,從此以水電取代了火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63年在武平縣中山鎮合成氨廠內,建成武平第一座水電站,裝機40千瓦,1965年擴建改裝成60千瓦和115千瓦發電機組各一臺。

“那個時候電燈還是個稀罕物,除了縣城和一些有小水電站的鄉鎮有電以外,很多地方都還是用煤油燈照明。”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李淦堂深有感觸。1968年,李淦堂回到家鄉後被分配到了縣裡的水電局,參與水電站建設勘察設計等工作。

當時,全縣只靠一箇中山小水電站供電,發電不穩定,電壓也不穩,遇到枯水期或電站需要維修時,就靠供電所的柴油發電機發電。由於柴油機功率有限,只能通過專線供應縣政府機關及周邊部分地區。當時居民家中並沒有安裝電錶,電費是按每月每隻15瓦的燈泡0.15元,25瓦的燈泡0.25元,40瓦的燈泡0.4元收費。一般家庭都是用15瓦的燈泡,只有在過年那天才會換上25瓦或40瓦的燈泡。因為經常停電的緣故,煤油燈和蠟燭是家裡的必備品。那時候,用上蠟燭還算時髦的,一般都用煤油燈,有的家庭將煤油倒入墨水瓶中,再用棉線或草紙卷個芯兒,裝進細鐵管內再放入瓶中,用火柴一點,就是煤油燈了。從堂屋到廚房,端燈要用手遮擋著,生怕被風颳滅了。

發展小水電 萬家燈火有了可靠的電源

武平縣地處山區,水資源較豐富,60年代中後期,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用上電,當地政府積極推進小水電站建設。1973年3月,經過五年的建設,武平縣第一座較大型的水電站龍潭二級水電站(裝機容量3*630千瓦,1977年擴建到4*630千瓦)建成投產。中山鎮中心和武平城關居民用上了更穩定的電源。同年,用電戶家裝上了電錶,一度電為0.15元,但那時並沒有一戶一表,一般都是幾戶甚至十多戶一個電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73年3月,武平龍潭二級水電站建成投產,發電裝機4乘630千瓦。

1975年,武平縣繼續建設龍潭一級水電站,李淦堂和工友們又投入到了一級站的建設中。

“一級站和二級站就像我的孩子,從勘察、設計、施工、設備安裝等,我都在場。”說起一級站和二級站,李淦堂深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吊車,挖掘機等機械設備,全部由人工完成,開一條公路,架一條線路所耗工期遠比現在要長,要艱難得多。

為了開通二級站至一級站公路,以及一級站廠房到電廠大壩的公路、輸電線路和水渠,1976年,武平縣政府在全縣16個公社及縣裡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由18個連隊約1300多人的民工團進行開公路,打山洞,挖渠道。大家吃住在山裡,幹活都用繩子拽,用肩扛,因為交通不發達,一兩個月都不能回一次家,可是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當逃兵、下戰場,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很高,酬勞都是民工所在大隊按工分計算,再加一些工程補貼。1979年,李淦堂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當時正逢龍潭一級電站第一臺機組剛安裝好試運行,孩子出生後五天他才請假回家。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八十年代的電錶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武平縣工業經濟也逐漸起步發展,在電力的支持下,中山鎮的化肥廠、造紙廠,城區的機械廠、輕機廠,巖前的造鐵廠等逐漸興起。

1980年7月,總投資210萬元的龍潭一級水電站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那一年,李淦堂被任命為龍潭一級水電站站長。

80年代初,交通不發達,人們出行一般都是步行,好一點的家庭和單位用上了自行車。供電所員工出門抄表、收費、報修等工作均是步行,重一點的工器具和材料則用二輪板車推送。

從縣城公司到一級站和二級站有20公里左右,雖然已通公路,但都是黃泥沙土路。當時公司只有一部2.5T的福建牌汽車改裝的生活用車用於運送兩個電站的生活物資和接送輪班的工作人員。還有一部邊三輪摩托車用於技術人員前往各水電站機道檢修和應急搶修工作。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88年8月石黃峰水電站建成投產

“那時,一輛邊三輪經常要擠七八個人,鄉村山路顛簸,大家緊緊抓住能抓的地方,一路上還是有說有笑。當時,能坐上邊三輪已經是很時髦了。”提起當年的青蔥歲月,李淦堂很是回味。也在那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他還是一級站長,接到孩子出生的消息後的第二天,他請了兩天假,安排完手中的事情,才匆匆往家趕。因為沒有車,他爬了兩座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路,一路小跑趕回了家。

“兩個孩子出生,我都不在身邊,那時候我們工作很艱苦,但因為長年不在家,家庭擔子都由妻子挑著,其實她們更辛苦。”回憶當年,李淦堂說出了那個年代電力人的艱辛無奈和對妻兒的愧疚。

體制改革 書寫大電網時代

1990年,武平縣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武平電網正式併入大省網,從此結束了武平縣孤立水力發電網的歷史,解決了小水電豐水期有電送不出,枯水期電不夠用的難題。為武平經濟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1990年武平城關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首條110千伏武平—上杭磯頭輸電線路正式啟動運行。

1999年,武平縣已經建成了以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主體、10千伏遍佈全縣的電網。為推進農村電氣化建設,1999年5月,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啟動了農網“兩改一同價”工作,武平縣被列為全省第一批16個試點縣,投入7000多萬元,對213個行政村進行了電網改造。經過4年的努力,全縣99.28%的農戶用上了照明電,低壓平均線損率由改造前的25%降到12%左右,照明電價由原來的平均0.72元/千瓦小時降到0.5元/千瓦小時,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照明用電同網同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400餘萬元。同時,鄉鎮電管站順利改制,新設立了中堡等10個供電所和民主供電營業點,從而實現了縣鄉電力一體化管理。2002年元月18日,武平縣開始實施城鄉用電同網同價。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第一輪農網改造

2005年7月30日,福建省武平縣供電有限公司掛牌成立,這是7月1日龍巖市農電股改工作會議召開後掛牌成立的第一家供電公司,也是龍巖市掛牌成立的第二家供電公司。公司由福建省電力公司控股,通過與省電力公司確立規範的資產紐帶關係,武平供電公司的投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對進一步加快武平縣電風建設步伐,促進武平縣經濟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奔小康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電力事業發展進入新時期。

2008年3月,經過近三年時間建設,武平集賢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該工程是武平縣首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也是破解武平電網發展瓶頸的核心工程。武平電網由此實現了從110千伏電壓等級向220千伏電壓等級的歷史性跨越。“220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提升了武平電網的供電質量和可靠性,為武平縣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這幾年電力科技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設備從手動抄作到二搖、三搖,四搖,還有智能變電站,帶電作業……”說起電力的發展變化,李淦堂不禁感嘆道。2008年,從武平公司退休後,雖說離開供電部門,但從報紙、電視上,以及在退休老同志座談會上,李淦堂還是非常關心電力的發展。他說,建國以來,武平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武平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近十五年來,武平電網又歷經了農網建設改造工程、“戶戶通電”工程、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等,對武平電網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改造,極大滿足了武平縣負荷快速發展需要。

近年來,武平縣還大力開發綠色能源,實施電能替代,出米巖風力發電、巖前農光互補、光伏扶貧等項目先後投運,山林、荒地、屋頂都成為清潔電能的來源地,農村正從電力的“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這不僅讓武平的能源結構更趨豐富,也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絕的新動能。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7年6月29日龍巖首個最大35千伏光伏發電站武平縣巖前鎮普集農光互補光伏電站一期項目正式併網發電。

目前,武平境內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5座,35千伏變電站13座。110千伏線路164.6千米,35千伏線路321.9千米,10千伏線路1976.73千米,0.4千伏線路2923.05千米,公共配變1694臺,總容量478.74 兆伏安。已經形成了以220千伏為主電源,110千伏為骨幹,35千伏為輔助,10千伏與0.22(0.38)千伏遍及千家萬戶的電網布局。僅過去的五年,武平電網總投入就高達5.4億元,第二座220千伏城區變電站已通過選址,正在籌建中。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2019年7月31日武平首座智能110千伏變電站-躍進變電站投運。

從第一臺發電機到第一座發電站,從第一條10千伏線路到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從小型電網到雙環網,從孤立發電到聯網運行。電力的獲取越來越便捷,電力邁向智能化發展,正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更有魅力。電網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由一代又一代電力人不忘初心守護光明,奮力書寫不負時代的滿意答卷。武平電力65年的發展見證了武平縣時代的進步、記錄了經濟社會的變化。這正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發展鉅變的一個小縮影。

來源:國網武平縣供電公司

作者:李英

編輯:鍾麗萍

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一組65年變遷珍貴老照片!勾起武平人無數回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