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杏花邨今貌。畢春慧 攝

杏花邨:溥儀行“告天禮”的地方

從長春市公安局沿人民大街南行不遠,就來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杏花邨。這座曾被稱為“白山公園”,與我們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不少榮辱滄桑。不過,早年的杏花邨要比現在大得多。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從現在的公園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民主大街、文化廣場,這一大片區域以前都叫杏花邨。

根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杏花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的杏花邨是長春城外的一個自然村落,地形起伏很大,不便耕作,中間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故名之曰杏花邨焉。”1901年,長春知府王昌熾上任後,為了遊賞方便,買下杏花邨重建。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撰寫了《杏花邨記》,並立了一座石碑做紀念。不過,這座石碑也和這座公園一樣命途多舛,幾次易址。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杏花邨今貌。畢春慧 攝

杏花邨:溥儀行“告天禮”的地方

從長春市公安局沿人民大街南行不遠,就來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杏花邨。這座曾被稱為“白山公園”,與我們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不少榮辱滄桑。不過,早年的杏花邨要比現在大得多。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從現在的公園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民主大街、文化廣場,這一大片區域以前都叫杏花邨。

根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杏花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的杏花邨是長春城外的一個自然村落,地形起伏很大,不便耕作,中間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故名之曰杏花邨焉。”1901年,長春知府王昌熾上任後,為了遊賞方便,買下杏花邨重建。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撰寫了《杏花邨記》,並立了一座石碑做紀念。不過,這座石碑也和這座公園一樣命途多舛,幾次易址。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白山公園。(資料圖片)

1934年,溥儀從偽滿洲國“執政”變成偽滿洲帝國“皇帝”以後,他規劃中的“新帝宮”就位於杏花邨內,也就是今天的地質宮一帶。當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當天早晨,溥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杏花邨“祭天”,行“告天禮”,“祭天”所用的臨時“天壇”就設在今天地質宮大樓的西配樓處。

溥儀親信隨侍李國雄先生曾向溥儀研究專家王慶祥先生講述過當天發生在溥儀宮廷儀仗隊裡的兩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1934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祭天禮,我們儀仗隊當然要到搭天壇的地方——杏花邨去“立規矩”,不料這第一次行動出了事故,實在是個險兆。雖說儀仗隊是騎兵編制,實際無馬可騎,參加祭天的人是用兩輛運貨大卡車拉去的。由排長帶隊上車,儀仗隊員整齊排列在汽車廂板上,一律臉朝前站著。頭輛車啟動較穩,順利開出了,第二輛一啟動就把後排的一名儀仗隊員甩到車下,當即摔傷,我立刻讓人把傷者送到醫院,又讓兩輛車上的後兩排人調轉身體臉朝後。我們儀仗隊就是這樣在大同大街兩側偽滿國軍、學生及部分市民數萬人夾道迎送中走過,雖談不上“一律”,卻避免了甩人。我單獨騎摩托跟在汽車後面。到達杏花邨,我迅速整隊迎候溥儀經過,平時把指揮刀豎立在鼻子處,溥儀抵達時橫刀為號,全隊人員手持標槍肅立甩頭,等溥儀走過後恢復原姿勢。

8時30分祭天典禮開始。溥儀經日方允許在郊祭時穿龍袍,從捧璽官手中接過國璽,交給司玉官,向神案三鞠躬,退下,即告禮成。鹵簿車隊沿著原行車路線返宮,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那天前往杏花邨時,專有一輛皇帝旗車在鹵簿前列開道,車上一名校官高舉“皇帝旗”,若干護衛兵侍立,神氣十足。可是,祭天儀式剛結束,皇帝旗車返回休息地,也同樣要經過大同大街兩側數萬人的“夾道迎送”。然而,那個掌旗的,把“皇帝旗”隨便一扔就不知哪兒去了。我見到當時場面很生氣,一面“莊嚴”的“皇帝旗”歪歪斜斜地橫扔在車廂邊上,一半脫落到地。我出於對溥儀的恭敬,趕緊過去把“皇帝旗”拾起,放在車上。

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杏花邨公園西段,也就是今天同志街以西,東民主大街以東,建政路以北和錦水路以南的地方,逐漸被佔用。

時光飛逝,現在的杏花邨已經成為鬧市中難得的一處休閒之地。每年杏花開放的季節,都有不少市民到此賞花,令人想起“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詞句。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杏花邨今貌。畢春慧 攝

杏花邨:溥儀行“告天禮”的地方

從長春市公安局沿人民大街南行不遠,就來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杏花邨。這座曾被稱為“白山公園”,與我們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不少榮辱滄桑。不過,早年的杏花邨要比現在大得多。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從現在的公園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民主大街、文化廣場,這一大片區域以前都叫杏花邨。

根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杏花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的杏花邨是長春城外的一個自然村落,地形起伏很大,不便耕作,中間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故名之曰杏花邨焉。”1901年,長春知府王昌熾上任後,為了遊賞方便,買下杏花邨重建。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撰寫了《杏花邨記》,並立了一座石碑做紀念。不過,這座石碑也和這座公園一樣命途多舛,幾次易址。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白山公園。(資料圖片)

1934年,溥儀從偽滿洲國“執政”變成偽滿洲帝國“皇帝”以後,他規劃中的“新帝宮”就位於杏花邨內,也就是今天的地質宮一帶。當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當天早晨,溥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杏花邨“祭天”,行“告天禮”,“祭天”所用的臨時“天壇”就設在今天地質宮大樓的西配樓處。

溥儀親信隨侍李國雄先生曾向溥儀研究專家王慶祥先生講述過當天發生在溥儀宮廷儀仗隊裡的兩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1934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祭天禮,我們儀仗隊當然要到搭天壇的地方——杏花邨去“立規矩”,不料這第一次行動出了事故,實在是個險兆。雖說儀仗隊是騎兵編制,實際無馬可騎,參加祭天的人是用兩輛運貨大卡車拉去的。由排長帶隊上車,儀仗隊員整齊排列在汽車廂板上,一律臉朝前站著。頭輛車啟動較穩,順利開出了,第二輛一啟動就把後排的一名儀仗隊員甩到車下,當即摔傷,我立刻讓人把傷者送到醫院,又讓兩輛車上的後兩排人調轉身體臉朝後。我們儀仗隊就是這樣在大同大街兩側偽滿國軍、學生及部分市民數萬人夾道迎送中走過,雖談不上“一律”,卻避免了甩人。我單獨騎摩托跟在汽車後面。到達杏花邨,我迅速整隊迎候溥儀經過,平時把指揮刀豎立在鼻子處,溥儀抵達時橫刀為號,全隊人員手持標槍肅立甩頭,等溥儀走過後恢復原姿勢。

8時30分祭天典禮開始。溥儀經日方允許在郊祭時穿龍袍,從捧璽官手中接過國璽,交給司玉官,向神案三鞠躬,退下,即告禮成。鹵簿車隊沿著原行車路線返宮,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那天前往杏花邨時,專有一輛皇帝旗車在鹵簿前列開道,車上一名校官高舉“皇帝旗”,若干護衛兵侍立,神氣十足。可是,祭天儀式剛結束,皇帝旗車返回休息地,也同樣要經過大同大街兩側數萬人的“夾道迎送”。然而,那個掌旗的,把“皇帝旗”隨便一扔就不知哪兒去了。我見到當時場面很生氣,一面“莊嚴”的“皇帝旗”歪歪斜斜地橫扔在車廂邊上,一半脫落到地。我出於對溥儀的恭敬,趕緊過去把“皇帝旗”拾起,放在車上。

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杏花邨公園西段,也就是今天同志街以西,東民主大街以東,建政路以北和錦水路以南的地方,逐漸被佔用。

時光飛逝,現在的杏花邨已經成為鬧市中難得的一處休閒之地。每年杏花開放的季節,都有不少市民到此賞花,令人想起“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詞句。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兒童公園今貌。畢春慧 攝

兒童公園:帶有殖民烙印的公園

提起兒童公園,很多人會把它與君子蘭展覽聯繫到一起,這倒和兒童公園的歷史有些吻合之處。據《長春市志》記載,“兒童公園始建於1936年,原名大同公園。公園建設以園林為主,佔地面積33公頃。攔截流經公園內的黃瓜溝,築成3.68公頃的人工湖,並且修建了能容納萬人以上的露天音樂臺及長春市第一座游泳池。”

和杏花邨一樣,初建時的大同公園也比現在大得多,帶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曾經轟動一時的、針對溥儀護軍的“大同公園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杏花邨今貌。畢春慧 攝

杏花邨:溥儀行“告天禮”的地方

從長春市公安局沿人民大街南行不遠,就來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杏花邨。這座曾被稱為“白山公園”,與我們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不少榮辱滄桑。不過,早年的杏花邨要比現在大得多。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從現在的公園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民主大街、文化廣場,這一大片區域以前都叫杏花邨。

根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杏花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的杏花邨是長春城外的一個自然村落,地形起伏很大,不便耕作,中間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故名之曰杏花邨焉。”1901年,長春知府王昌熾上任後,為了遊賞方便,買下杏花邨重建。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撰寫了《杏花邨記》,並立了一座石碑做紀念。不過,這座石碑也和這座公園一樣命途多舛,幾次易址。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白山公園。(資料圖片)

1934年,溥儀從偽滿洲國“執政”變成偽滿洲帝國“皇帝”以後,他規劃中的“新帝宮”就位於杏花邨內,也就是今天的地質宮一帶。當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當天早晨,溥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杏花邨“祭天”,行“告天禮”,“祭天”所用的臨時“天壇”就設在今天地質宮大樓的西配樓處。

溥儀親信隨侍李國雄先生曾向溥儀研究專家王慶祥先生講述過當天發生在溥儀宮廷儀仗隊裡的兩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1934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祭天禮,我們儀仗隊當然要到搭天壇的地方——杏花邨去“立規矩”,不料這第一次行動出了事故,實在是個險兆。雖說儀仗隊是騎兵編制,實際無馬可騎,參加祭天的人是用兩輛運貨大卡車拉去的。由排長帶隊上車,儀仗隊員整齊排列在汽車廂板上,一律臉朝前站著。頭輛車啟動較穩,順利開出了,第二輛一啟動就把後排的一名儀仗隊員甩到車下,當即摔傷,我立刻讓人把傷者送到醫院,又讓兩輛車上的後兩排人調轉身體臉朝後。我們儀仗隊就是這樣在大同大街兩側偽滿國軍、學生及部分市民數萬人夾道迎送中走過,雖談不上“一律”,卻避免了甩人。我單獨騎摩托跟在汽車後面。到達杏花邨,我迅速整隊迎候溥儀經過,平時把指揮刀豎立在鼻子處,溥儀抵達時橫刀為號,全隊人員手持標槍肅立甩頭,等溥儀走過後恢復原姿勢。

8時30分祭天典禮開始。溥儀經日方允許在郊祭時穿龍袍,從捧璽官手中接過國璽,交給司玉官,向神案三鞠躬,退下,即告禮成。鹵簿車隊沿著原行車路線返宮,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那天前往杏花邨時,專有一輛皇帝旗車在鹵簿前列開道,車上一名校官高舉“皇帝旗”,若干護衛兵侍立,神氣十足。可是,祭天儀式剛結束,皇帝旗車返回休息地,也同樣要經過大同大街兩側數萬人的“夾道迎送”。然而,那個掌旗的,把“皇帝旗”隨便一扔就不知哪兒去了。我見到當時場面很生氣,一面“莊嚴”的“皇帝旗”歪歪斜斜地橫扔在車廂邊上,一半脫落到地。我出於對溥儀的恭敬,趕緊過去把“皇帝旗”拾起,放在車上。

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杏花邨公園西段,也就是今天同志街以西,東民主大街以東,建政路以北和錦水路以南的地方,逐漸被佔用。

時光飛逝,現在的杏花邨已經成為鬧市中難得的一處休閒之地。每年杏花開放的季節,都有不少市民到此賞花,令人想起“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詞句。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兒童公園今貌。畢春慧 攝

兒童公園:帶有殖民烙印的公園

提起兒童公園,很多人會把它與君子蘭展覽聯繫到一起,這倒和兒童公園的歷史有些吻合之處。據《長春市志》記載,“兒童公園始建於1936年,原名大同公園。公園建設以園林為主,佔地面積33公頃。攔截流經公園內的黃瓜溝,築成3.68公頃的人工湖,並且修建了能容納萬人以上的露天音樂臺及長春市第一座游泳池。”

和杏花邨一樣,初建時的大同公園也比現在大得多,帶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曾經轟動一時的、針對溥儀護軍的“大同公園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大同公園正門。由王慶祥提供

於祺元先生曾回憶說,除了兒童公園現址外,這個公園當年還包括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及周邊區域,西到人民大街,南到解放大路一帶。“1942年,日本人利用偽滿洲國‘建國’10週年的機會,曾在大同公園舉辦了一次所謂的博覽會,同時還出售一些商品和食品,討好和收買人心。因為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那時候長春的細糧供應已經不能自保了。很多人都跑到這裡來,搶購偽幣1毛錢一碗的麵條。”

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同公園改名為中正公園。解放後,又改名為人民公園。“文革”末期,公園的游泳池和露天音樂臺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公園內建成了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等建築,使公園面積大幅縮小。1981年,人民公園改名為兒童公園,成為長春市唯一專門為兒童設立的公園。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杏花邨今貌。畢春慧 攝

杏花邨:溥儀行“告天禮”的地方

從長春市公安局沿人民大街南行不遠,就來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杏花邨。這座曾被稱為“白山公園”,與我們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不少榮辱滄桑。不過,早年的杏花邨要比現在大得多。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從現在的公園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民主大街、文化廣場,這一大片區域以前都叫杏花邨。

根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杏花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的杏花邨是長春城外的一個自然村落,地形起伏很大,不便耕作,中間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故名之曰杏花邨焉。”1901年,長春知府王昌熾上任後,為了遊賞方便,買下杏花邨重建。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撰寫了《杏花邨記》,並立了一座石碑做紀念。不過,這座石碑也和這座公園一樣命途多舛,幾次易址。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白山公園。(資料圖片)

1934年,溥儀從偽滿洲國“執政”變成偽滿洲帝國“皇帝”以後,他規劃中的“新帝宮”就位於杏花邨內,也就是今天的地質宮一帶。當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當天早晨,溥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杏花邨“祭天”,行“告天禮”,“祭天”所用的臨時“天壇”就設在今天地質宮大樓的西配樓處。

溥儀親信隨侍李國雄先生曾向溥儀研究專家王慶祥先生講述過當天發生在溥儀宮廷儀仗隊裡的兩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1934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祭天禮,我們儀仗隊當然要到搭天壇的地方——杏花邨去“立規矩”,不料這第一次行動出了事故,實在是個險兆。雖說儀仗隊是騎兵編制,實際無馬可騎,參加祭天的人是用兩輛運貨大卡車拉去的。由排長帶隊上車,儀仗隊員整齊排列在汽車廂板上,一律臉朝前站著。頭輛車啟動較穩,順利開出了,第二輛一啟動就把後排的一名儀仗隊員甩到車下,當即摔傷,我立刻讓人把傷者送到醫院,又讓兩輛車上的後兩排人調轉身體臉朝後。我們儀仗隊就是這樣在大同大街兩側偽滿國軍、學生及部分市民數萬人夾道迎送中走過,雖談不上“一律”,卻避免了甩人。我單獨騎摩托跟在汽車後面。到達杏花邨,我迅速整隊迎候溥儀經過,平時把指揮刀豎立在鼻子處,溥儀抵達時橫刀為號,全隊人員手持標槍肅立甩頭,等溥儀走過後恢復原姿勢。

8時30分祭天典禮開始。溥儀經日方允許在郊祭時穿龍袍,從捧璽官手中接過國璽,交給司玉官,向神案三鞠躬,退下,即告禮成。鹵簿車隊沿著原行車路線返宮,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那天前往杏花邨時,專有一輛皇帝旗車在鹵簿前列開道,車上一名校官高舉“皇帝旗”,若干護衛兵侍立,神氣十足。可是,祭天儀式剛結束,皇帝旗車返回休息地,也同樣要經過大同大街兩側數萬人的“夾道迎送”。然而,那個掌旗的,把“皇帝旗”隨便一扔就不知哪兒去了。我見到當時場面很生氣,一面“莊嚴”的“皇帝旗”歪歪斜斜地橫扔在車廂邊上,一半脫落到地。我出於對溥儀的恭敬,趕緊過去把“皇帝旗”拾起,放在車上。

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杏花邨公園西段,也就是今天同志街以西,東民主大街以東,建政路以北和錦水路以南的地方,逐漸被佔用。

時光飛逝,現在的杏花邨已經成為鬧市中難得的一處休閒之地。每年杏花開放的季節,都有不少市民到此賞花,令人想起“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詞句。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兒童公園今貌。畢春慧 攝

兒童公園:帶有殖民烙印的公園

提起兒童公園,很多人會把它與君子蘭展覽聯繫到一起,這倒和兒童公園的歷史有些吻合之處。據《長春市志》記載,“兒童公園始建於1936年,原名大同公園。公園建設以園林為主,佔地面積33公頃。攔截流經公園內的黃瓜溝,築成3.68公頃的人工湖,並且修建了能容納萬人以上的露天音樂臺及長春市第一座游泳池。”

和杏花邨一樣,初建時的大同公園也比現在大得多,帶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曾經轟動一時的、針對溥儀護軍的“大同公園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大同公園正門。由王慶祥提供

於祺元先生曾回憶說,除了兒童公園現址外,這個公園當年還包括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及周邊區域,西到人民大街,南到解放大路一帶。“1942年,日本人利用偽滿洲國‘建國’10週年的機會,曾在大同公園舉辦了一次所謂的博覽會,同時還出售一些商品和食品,討好和收買人心。因為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那時候長春的細糧供應已經不能自保了。很多人都跑到這裡來,搶購偽幣1毛錢一碗的麵條。”

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同公園改名為中正公園。解放後,又改名為人民公園。“文革”末期,公園的游泳池和露天音樂臺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公園內建成了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等建築,使公園面積大幅縮小。1981年,人民公園改名為兒童公園,成為長春市唯一專門為兒童設立的公園。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牡丹園今貌。畢春慧 攝

牡丹園:國民黨軍隊曾經的炮兵陣地

牡丹園(初名牡丹公園)與杏花邨有很多相同的“經歷”,也都在城市建設中由大變小。

"

對長春人而言,人民大街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街路。這不僅體現在這條街是長春的交通要道,兩側有很多政府機構、商業設施和歷史建築,還體現在這條街早已融入長春人的休閒文化生活。用歷史的眼光看,人民大街兩側的勝利公園、杏花邨、兒童公園、牡丹園四座老公園,見證了長春的百年變遷,也承載著一代代長春人的生活記憶。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勝利公園今貌。賈春文 攝

勝利公園:見證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民大街全長十餘公里。然而,它最初只有900米長,即從長春站到勝利公園之間的路段。這900米是日本通過日俄戰爭獲得長春以南中東鐵路管轄權之後,在長春修建滿鐵附屬地時修建的。勝利公園與人民大街的修建時間相隔不遠。可以說,勝利公園見證了人民大街的初始歲月。

滿鐵附屬地中的“滿鐵”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政府在1906年11月設立的,第一任總裁是後藤新平。1907年,“滿鐵”本部從日本東京遷至大連。“滿鐵”並不是簡單的鐵路管理機構,而是日本用於統治和管理中國東北的重要機關。日本人以需要鐵路用地為名,通過收買和非法侵佔手段,在今長春站周邊建立了滿鐵附屬地。

“勝利公園是長春歷史最悠久的公園。1908年,日本人規劃滿鐵附屬地時,就劃定了頭道溝公園(勝利公園的最初名,俗稱西公園)的預留地範圍。”已故長春市地方誌專家於祺元先生曾向筆者介紹,“當年,為了搞好滿鐵附屬地的規劃工作,日本從其國內派來了包括建築學家、軍人在內的10名專家。為了深入開展工作,這些人都化妝成了中國商人,人人腦後也都拖上一條大辮子,祕密進行勘測。”

按照清朝的土地政策,1906年長春開通商埠地所需的土地要向土地佔有者購買。為此,清政府將土地按照地理位置等具體情況分四個等級進行買賣。據說,當時長春道臺孟憲彝將已經開發好的熟地按照未開發的生地價格進行收購,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雙方甚至將官司打到北京城。日本人得知這一情況後,私下采用抬高地價(用熟地的價格購買生地)、和中國農民單獨接觸私自買賣土地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購買了部分農民的土地,尤其是地主趙洛天的土地和房產。這樣,日本人不僅擴大了滿鐵附屬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西公園的面積。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西公園。(資料圖片)

據說,當時的西公園向東越過人民大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樂府大酒店一帶。西公園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15年,6年後相繼完成了主園區築造,並利用伊通河支流頭道溝的水源造湖、堆山,還修建了橋樑、休息亭、廁所等設施。1923年在園內東北角,也就是趙洛天住房舊址,建成了西公園事務所(該房舍現位於勝利公園北門附近),由“滿鐵”派專業人員進行管理。

這座公園曾多次更名。1938年,偽滿新京特別市根據“滿鐵”的提議,將西公園改稱兒玉公園,還專門樹立銅像,紀念一個叫兒玉源太郎的日本人。此人曾擔任“滿鐵創設委員會”委員長,在日俄戰爭期間還擔任過日軍總參謀長。東北光復後,兒玉源太郎銅像被推倒,公園名稱也被改為中山公園。解放後,這座公園才有了現在的名字——勝利公園。

勝利公園在長春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騎木馬、劃小船、賞冰燈、看動物、盪鞦韆……這些活動伴隨著很多長春人的童年時光。1934年定居長春的李其穎老人至今記得剛到長春時和父親到西公園遊玩的情景:“公園裡有很多動物,不僅有小毛驢、駱駝可供小孩們騎,還有熊和老虎、孔雀等動物可供人們觀賞。孔雀開屏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刻……1936年修建的電動旋轉木馬,幾乎就是西公園的招牌。”

在於祺元老人的記憶中,當時的西公園是個難得的好去處,“騎在飛旋的木馬上,可以聽見音樂,在木馬的北面,還設有專供兒童洗手的盥洗臺,一些遊玩的兒童常聚在這裡洗手洗臉。”

後來,勝利公園在正門原兒玉源太郎銅像位置,新建了一座6.8米高的毛主席像,很多遊客在這裡照相留念,留下了一抹紅色的回憶。

1986年,勝利公園內的動物全部遷到長春動植物公園,勝利公園又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遊樂設施,如小火車、碰碰車、電瓶小汽車等,為春城百姓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杏花邨今貌。畢春慧 攝

杏花邨:溥儀行“告天禮”的地方

從長春市公安局沿人民大街南行不遠,就來到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杏花邨。這座曾被稱為“白山公園”,與我們這座城市一起經歷了不少榮辱滄桑。不過,早年的杏花邨要比現在大得多。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從現在的公園一直向西延伸到東民主大街、文化廣場,這一大片區域以前都叫杏花邨。

根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杏花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的杏花邨是長春城外的一個自然村落,地形起伏很大,不便耕作,中間還有一條溪水潺潺流過。據《長春縣誌》記載:“其中遍植櫻桃、李、杏等樹,而又以杏為最多,故名之曰杏花邨焉。”1901年,長春知府王昌熾上任後,為了遊賞方便,買下杏花邨重建。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撰寫了《杏花邨記》,並立了一座石碑做紀念。不過,這座石碑也和這座公園一樣命途多舛,幾次易址。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白山公園。(資料圖片)

1934年,溥儀從偽滿洲國“執政”變成偽滿洲帝國“皇帝”以後,他規劃中的“新帝宮”就位於杏花邨內,也就是今天的地質宮一帶。當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當天早晨,溥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杏花邨“祭天”,行“告天禮”,“祭天”所用的臨時“天壇”就設在今天地質宮大樓的西配樓處。

溥儀親信隨侍李國雄先生曾向溥儀研究專家王慶祥先生講述過當天發生在溥儀宮廷儀仗隊裡的兩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1934年3月1日,溥儀舉行登基祭天禮,我們儀仗隊當然要到搭天壇的地方——杏花邨去“立規矩”,不料這第一次行動出了事故,實在是個險兆。雖說儀仗隊是騎兵編制,實際無馬可騎,參加祭天的人是用兩輛運貨大卡車拉去的。由排長帶隊上車,儀仗隊員整齊排列在汽車廂板上,一律臉朝前站著。頭輛車啟動較穩,順利開出了,第二輛一啟動就把後排的一名儀仗隊員甩到車下,當即摔傷,我立刻讓人把傷者送到醫院,又讓兩輛車上的後兩排人調轉身體臉朝後。我們儀仗隊就是這樣在大同大街兩側偽滿國軍、學生及部分市民數萬人夾道迎送中走過,雖談不上“一律”,卻避免了甩人。我單獨騎摩托跟在汽車後面。到達杏花邨,我迅速整隊迎候溥儀經過,平時把指揮刀豎立在鼻子處,溥儀抵達時橫刀為號,全隊人員手持標槍肅立甩頭,等溥儀走過後恢復原姿勢。

8時30分祭天典禮開始。溥儀經日方允許在郊祭時穿龍袍,從捧璽官手中接過國璽,交給司玉官,向神案三鞠躬,退下,即告禮成。鹵簿車隊沿著原行車路線返宮,可就在這時又出事了。那天前往杏花邨時,專有一輛皇帝旗車在鹵簿前列開道,車上一名校官高舉“皇帝旗”,若干護衛兵侍立,神氣十足。可是,祭天儀式剛結束,皇帝旗車返回休息地,也同樣要經過大同大街兩側數萬人的“夾道迎送”。然而,那個掌旗的,把“皇帝旗”隨便一扔就不知哪兒去了。我見到當時場面很生氣,一面“莊嚴”的“皇帝旗”歪歪斜斜地橫扔在車廂邊上,一半脫落到地。我出於對溥儀的恭敬,趕緊過去把“皇帝旗”拾起,放在車上。

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杏花邨公園西段,也就是今天同志街以西,東民主大街以東,建政路以北和錦水路以南的地方,逐漸被佔用。

時光飛逝,現在的杏花邨已經成為鬧市中難得的一處休閒之地。每年杏花開放的季節,都有不少市民到此賞花,令人想起“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的詞句。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兒童公園今貌。畢春慧 攝

兒童公園:帶有殖民烙印的公園

提起兒童公園,很多人會把它與君子蘭展覽聯繫到一起,這倒和兒童公園的歷史有些吻合之處。據《長春市志》記載,“兒童公園始建於1936年,原名大同公園。公園建設以園林為主,佔地面積33公頃。攔截流經公園內的黃瓜溝,築成3.68公頃的人工湖,並且修建了能容納萬人以上的露天音樂臺及長春市第一座游泳池。”

和杏花邨一樣,初建時的大同公園也比現在大得多,帶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曾經轟動一時的、針對溥儀護軍的“大同公園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大同公園正門。由王慶祥提供

於祺元先生曾回憶說,除了兒童公園現址外,這個公園當年還包括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及周邊區域,西到人民大街,南到解放大路一帶。“1942年,日本人利用偽滿洲國‘建國’10週年的機會,曾在大同公園舉辦了一次所謂的博覽會,同時還出售一些商品和食品,討好和收買人心。因為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那時候長春的細糧供應已經不能自保了。很多人都跑到這裡來,搶購偽幣1毛錢一碗的麵條。”

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同公園改名為中正公園。解放後,又改名為人民公園。“文革”末期,公園的游泳池和露天音樂臺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公園內建成了吉林省文化活動中心等建築,使公園面積大幅縮小。1981年,人民公園改名為兒童公園,成為長春市唯一專門為兒童設立的公園。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牡丹園今貌。畢春慧 攝

牡丹園:國民黨軍隊曾經的炮兵陣地

牡丹園(初名牡丹公園)與杏花邨有很多相同的“經歷”,也都在城市建設中由大變小。

知道見證長春百年變遷的“四大護衛”嗎?咱們一起去回憶一下

偽滿時期的牡丹公園。(資料圖片)

年輕時曾在長春生活過的日本人粟原忠道,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曾數次來過長春,並寫有《長春回憶錄》一書。他在書中寫道:牡丹公園和白山公園一樣,也是東起大同大街,西至“宮廷用地”(今文化廣場一帶),只是稍寬一些。在這座公園裡,有鋼筋混凝土的純日式建築——神武殿(今吉林大學鳴放宮)。每年春秋兩季在這裡舉辦武道大會,並且還可以看到附近機關和企業的職員們在這裡練習槍劍術。

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裡被國民黨軍隊當做炮兵陣地,一度慘遭破壞。於祺元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說,“以綠化見長的公園,就因為國民黨要搞獨裁、打內戰,給糟蹋了。”

解放後,牡丹園和杏花邨、兒童公園、勝利公園一起重獲新生,展現出全新的面貌,成為普通市民和外地遊客休閒遊覽的好去處。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編輯:於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