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昭通市的威信、鎮雄、彝良、巧家4縣,沿途播撒的革命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80多年後,記者踏上烏蒙山這片熱土,追尋紅色歷史的點滴足跡,追尋偉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昭通市的威信、鎮雄、彝良、巧家4縣,沿途播撒的革命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80多年後,記者踏上烏蒙山這片熱土,追尋紅色歷史的點滴足跡,追尋偉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色扎西 勝利起點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3省接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4日,一渡赤水後的中央紅軍首次進入威信扎西地區,在此駐紮了11天,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會議圓滿解決了遵義會議提出而未及解決的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從此,中國革命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紅色扎西,勝利起點”之名由此傳揚。

在威信縣紅軍壩子入口處,刻有“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的一面紅旗形狀的雕塑屹立街頭,這裡已成為紅色教育的必到之地。扎西會議紀念廣場、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一個個紅色文化符號融入威信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擁有厚重紅色文化歷史的光榮城市。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昭通市的威信、鎮雄、彝良、巧家4縣,沿途播撒的革命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80多年後,記者踏上烏蒙山這片熱土,追尋紅色歷史的點滴足跡,追尋偉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色扎西 勝利起點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3省接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4日,一渡赤水後的中央紅軍首次進入威信扎西地區,在此駐紮了11天,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會議圓滿解決了遵義會議提出而未及解決的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從此,中國革命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紅色扎西,勝利起點”之名由此傳揚。

在威信縣紅軍壩子入口處,刻有“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的一面紅旗形狀的雕塑屹立街頭,這裡已成為紅色教育的必到之地。扎西會議紀念廣場、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一個個紅色文化符號融入威信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擁有厚重紅色文化歷史的光榮城市。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威信,先後在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和扎西江西會館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史學界將這三次會議統稱為“扎西會議”。會議解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縮編中央紅軍、確定新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央紅軍自此變被動為主動,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北上抗日的歷史任務。

“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廣為流傳的反映扎西擴紅歌謠《紅軍歌》中的歌詞。紅軍長征途經威信在扎西擴紅時,威信全縣約7萬人,就有3000多子弟參加紅軍。紅軍主力北上後,由中共中央在扎西組建的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隊,及其發展領導的紅軍雲南遊擊支隊,堅持敵後武裝鬥爭12年,2000餘名幹部戰士幾乎全部犧牲,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萬里長征不僅給威信留下了“扎西會議”“扎西整編”“中共川南特委”“紅軍川南遊擊縱隊雲南遊擊支隊”和紅軍標語、歌謠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更為老區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

烏蒙迴旋 突出重圍

盛夏的早晨,記者一行驅車從鎮雄縣城沿西南方向蜿蜒行駛,一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場壩鎮巴溜村中寨“賀龍指揮部舊址”。

山風習習,陽光明媚,放眼望去,遺址四周青山如黛,指揮部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莊嚴肅穆。剎那間,時光彷彿回溯到80多年前那場激烈的哲莊壩戰鬥……

由於根據地保衛戰失利,紅二、紅六軍團被迫撤離川、滇、黔交界的“紅都”畢節,踏進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群山險峻的烏蒙山區。1936年3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主要領導人在貴州赫章野馬川召開會議,決定利用烏蒙山的有利地形同敵人周旋,擇機到安順建立新的根據地。行進到奎香地區的紅軍,在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指揮下取得了赫章以則河一戰告捷,成功牽制了敵人,暢通了烏蒙山迴旋戰的勝利之路,並計劃從鎮雄突出敵人包圍。從俘虜口中得知敵軍要經過哲莊壩前往鎮雄後,賀龍指揮紅軍在哲莊壩一帶設伏,擊斃、擊傷敵120名,俘敵200多名。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昭通市的威信、鎮雄、彝良、巧家4縣,沿途播撒的革命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80多年後,記者踏上烏蒙山這片熱土,追尋紅色歷史的點滴足跡,追尋偉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色扎西 勝利起點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3省接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4日,一渡赤水後的中央紅軍首次進入威信扎西地區,在此駐紮了11天,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會議圓滿解決了遵義會議提出而未及解決的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從此,中國革命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紅色扎西,勝利起點”之名由此傳揚。

在威信縣紅軍壩子入口處,刻有“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的一面紅旗形狀的雕塑屹立街頭,這裡已成為紅色教育的必到之地。扎西會議紀念廣場、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一個個紅色文化符號融入威信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擁有厚重紅色文化歷史的光榮城市。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威信,先後在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和扎西江西會館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史學界將這三次會議統稱為“扎西會議”。會議解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縮編中央紅軍、確定新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央紅軍自此變被動為主動,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北上抗日的歷史任務。

“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廣為流傳的反映扎西擴紅歌謠《紅軍歌》中的歌詞。紅軍長征途經威信在扎西擴紅時,威信全縣約7萬人,就有3000多子弟參加紅軍。紅軍主力北上後,由中共中央在扎西組建的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隊,及其發展領導的紅軍雲南遊擊支隊,堅持敵後武裝鬥爭12年,2000餘名幹部戰士幾乎全部犧牲,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萬里長征不僅給威信留下了“扎西會議”“扎西整編”“中共川南特委”“紅軍川南遊擊縱隊雲南遊擊支隊”和紅軍標語、歌謠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更為老區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

烏蒙迴旋 突出重圍

盛夏的早晨,記者一行驅車從鎮雄縣城沿西南方向蜿蜒行駛,一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場壩鎮巴溜村中寨“賀龍指揮部舊址”。

山風習習,陽光明媚,放眼望去,遺址四周青山如黛,指揮部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莊嚴肅穆。剎那間,時光彷彿回溯到80多年前那場激烈的哲莊壩戰鬥……

由於根據地保衛戰失利,紅二、紅六軍團被迫撤離川、滇、黔交界的“紅都”畢節,踏進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群山險峻的烏蒙山區。1936年3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主要領導人在貴州赫章野馬川召開會議,決定利用烏蒙山的有利地形同敵人周旋,擇機到安順建立新的根據地。行進到奎香地區的紅軍,在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指揮下取得了赫章以則河一戰告捷,成功牽制了敵人,暢通了烏蒙山迴旋戰的勝利之路,並計劃從鎮雄突出敵人包圍。從俘虜口中得知敵軍要經過哲莊壩前往鎮雄後,賀龍指揮紅軍在哲莊壩一帶設伏,擊斃、擊傷敵120名,俘敵200多名。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雖在哲莊壩獲勝,但國民黨10多個師從四面逼近,將紅軍圍困在縱橫30裡的狹小區域,使紅二、紅六軍團處於長征以來最險惡的境地。生死存亡之際,紅軍果斷採取“敵進我進”戰略,從樊嵩甫縱隊和郭汝棟縱隊之間的結合部,向西北突進,突出重圍後又揮戈南下,在曲靖的宣威以北來賓鋪地區擊退滇軍兩個旅的阻擊。3月28日,紅軍佔領貴州西南的盤縣縣城。至此,烏蒙山迴旋戰勝利結束。

“冬春之際,山嶺多為冰雪覆蓋,難見天日。紅二、紅六軍團1萬多人,經受了極端的考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全軍上下以高昂的政治熱情和堅定的戰鬥意志,同甘共苦,以野菜、野果為食,互相鼓勵,克服了重重困難,進行輾轉千里的迴旋作戰。”鎮雄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禹介紹,烏蒙山迴旋戰成為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靈活機動的典型戰例。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紅二、紅六軍團轉戰千里,突破包圍圈,絕境中闖生路,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被毛澤東稱為“了不起的奇蹟”,揮筆寫就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

長征精神勵後人

7月25日,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團尋訪了鎮雄縣雨河鎮瓜雄村“紅軍標語牆”。這條僅有18個字的紅軍標語滋養著團結與感奮,激勵著一代代老區人民提振精氣神,不斷創造幸福新生活。

據《鎮雄史志》記載,1935年2月8日清晨,為擺脫川軍、滇軍和黔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一軍團一師按中革軍委命令,佯攻鎮雄、迷惑敵人,從威信縣扎西鎮出發,經威信到達鎮雄雨河鄉,擊潰了一支民團。

紅軍駐紮雨河期間,張貼了許多標語,積極發動群眾打土豪、殺貪官、奪土地。當時瓜雄村龍君廟內貼有上百條直通人心的標語,如今仍保留著一條“農民武裝組織起來實行分糧搶米奪回土地!”的標語,落款為“紅軍政治部”,成為充滿紅色印記的“紅軍標語牆”。

現年70歲的村民宋詩貴說:“小時候奶奶告訴我,當時冰天雪地的,瓜雄村突然來了很多兵,大家以為是國民黨軍隊來了,嚇得躲進山裡。很快,大家發現這支叫紅軍的部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吃住在屋簷下、寺廟裡或山洞中,爭搶著為村民挑水、掃地、種地,還把從敵軍和土豪那裡繳獲的糧油等生活物資用來接濟貧困群眾。”

紅軍用實際行動取得了瓜雄村群眾的信任,他們主動為紅軍帶路、放哨,軍民團結互助一家親。據史料記載,紅軍路過鎮雄期間,鎮雄有30人蔘加了紅軍。

“奶奶經常教育我,要一輩子向紅軍學習,再苦再難也要挺過去!”已有20年黨齡的宋詩貴說,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在黨的好政策幫扶下,如今他們一家用雙手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鏈接

1935年2月5日,軍委總部及軍委縱隊第一梯隊由四川石廂子進入威信水田寨。當晚,中共中央在威信水田寨花房子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博古、陳雲等。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昭通市的威信、鎮雄、彝良、巧家4縣,沿途播撒的革命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80多年後,記者踏上烏蒙山這片熱土,追尋紅色歷史的點滴足跡,追尋偉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色扎西 勝利起點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3省接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4日,一渡赤水後的中央紅軍首次進入威信扎西地區,在此駐紮了11天,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會議圓滿解決了遵義會議提出而未及解決的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從此,中國革命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紅色扎西,勝利起點”之名由此傳揚。

在威信縣紅軍壩子入口處,刻有“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的一面紅旗形狀的雕塑屹立街頭,這裡已成為紅色教育的必到之地。扎西會議紀念廣場、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一個個紅色文化符號融入威信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擁有厚重紅色文化歷史的光榮城市。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威信,先後在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和扎西江西會館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史學界將這三次會議統稱為“扎西會議”。會議解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縮編中央紅軍、確定新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央紅軍自此變被動為主動,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北上抗日的歷史任務。

“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廣為流傳的反映扎西擴紅歌謠《紅軍歌》中的歌詞。紅軍長征途經威信在扎西擴紅時,威信全縣約7萬人,就有3000多子弟參加紅軍。紅軍主力北上後,由中共中央在扎西組建的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隊,及其發展領導的紅軍雲南遊擊支隊,堅持敵後武裝鬥爭12年,2000餘名幹部戰士幾乎全部犧牲,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萬里長征不僅給威信留下了“扎西會議”“扎西整編”“中共川南特委”“紅軍川南遊擊縱隊雲南遊擊支隊”和紅軍標語、歌謠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更為老區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

烏蒙迴旋 突出重圍

盛夏的早晨,記者一行驅車從鎮雄縣城沿西南方向蜿蜒行駛,一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場壩鎮巴溜村中寨“賀龍指揮部舊址”。

山風習習,陽光明媚,放眼望去,遺址四周青山如黛,指揮部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莊嚴肅穆。剎那間,時光彷彿回溯到80多年前那場激烈的哲莊壩戰鬥……

由於根據地保衛戰失利,紅二、紅六軍團被迫撤離川、滇、黔交界的“紅都”畢節,踏進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群山險峻的烏蒙山區。1936年3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主要領導人在貴州赫章野馬川召開會議,決定利用烏蒙山的有利地形同敵人周旋,擇機到安順建立新的根據地。行進到奎香地區的紅軍,在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指揮下取得了赫章以則河一戰告捷,成功牽制了敵人,暢通了烏蒙山迴旋戰的勝利之路,並計劃從鎮雄突出敵人包圍。從俘虜口中得知敵軍要經過哲莊壩前往鎮雄後,賀龍指揮紅軍在哲莊壩一帶設伏,擊斃、擊傷敵120名,俘敵200多名。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雖在哲莊壩獲勝,但國民黨10多個師從四面逼近,將紅軍圍困在縱橫30裡的狹小區域,使紅二、紅六軍團處於長征以來最險惡的境地。生死存亡之際,紅軍果斷採取“敵進我進”戰略,從樊嵩甫縱隊和郭汝棟縱隊之間的結合部,向西北突進,突出重圍後又揮戈南下,在曲靖的宣威以北來賓鋪地區擊退滇軍兩個旅的阻擊。3月28日,紅軍佔領貴州西南的盤縣縣城。至此,烏蒙山迴旋戰勝利結束。

“冬春之際,山嶺多為冰雪覆蓋,難見天日。紅二、紅六軍團1萬多人,經受了極端的考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全軍上下以高昂的政治熱情和堅定的戰鬥意志,同甘共苦,以野菜、野果為食,互相鼓勵,克服了重重困難,進行輾轉千里的迴旋作戰。”鎮雄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禹介紹,烏蒙山迴旋戰成為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靈活機動的典型戰例。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紅二、紅六軍團轉戰千里,突破包圍圈,絕境中闖生路,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被毛澤東稱為“了不起的奇蹟”,揮筆寫就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

長征精神勵後人

7月25日,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團尋訪了鎮雄縣雨河鎮瓜雄村“紅軍標語牆”。這條僅有18個字的紅軍標語滋養著團結與感奮,激勵著一代代老區人民提振精氣神,不斷創造幸福新生活。

據《鎮雄史志》記載,1935年2月8日清晨,為擺脫川軍、滇軍和黔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一軍團一師按中革軍委命令,佯攻鎮雄、迷惑敵人,從威信縣扎西鎮出發,經威信到達鎮雄雨河鄉,擊潰了一支民團。

紅軍駐紮雨河期間,張貼了許多標語,積極發動群眾打土豪、殺貪官、奪土地。當時瓜雄村龍君廟內貼有上百條直通人心的標語,如今仍保留著一條“農民武裝組織起來實行分糧搶米奪回土地!”的標語,落款為“紅軍政治部”,成為充滿紅色印記的“紅軍標語牆”。

現年70歲的村民宋詩貴說:“小時候奶奶告訴我,當時冰天雪地的,瓜雄村突然來了很多兵,大家以為是國民黨軍隊來了,嚇得躲進山裡。很快,大家發現這支叫紅軍的部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吃住在屋簷下、寺廟裡或山洞中,爭搶著為村民挑水、掃地、種地,還把從敵軍和土豪那裡繳獲的糧油等生活物資用來接濟貧困群眾。”

紅軍用實際行動取得了瓜雄村群眾的信任,他們主動為紅軍帶路、放哨,軍民團結互助一家親。據史料記載,紅軍路過鎮雄期間,鎮雄有30人蔘加了紅軍。

“奶奶經常教育我,要一輩子向紅軍學習,再苦再難也要挺過去!”已有20年黨齡的宋詩貴說,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在黨的好政策幫扶下,如今他們一家用雙手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鏈接

1935年2月5日,軍委總部及軍委縱隊第一梯隊由四川石廂子進入威信水田寨。當晚,中共中央在威信水田寨花房子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博古、陳雲等。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落實了遵義會議“常委再進行適當分工”的決定,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的任職標誌著“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完全終結,保證了毛澤東的政治、軍事主張能夠在黨內和紅軍中貫徹實施。

一隻老銀鐲 一世紅軍情

7月25日,記者來到鎮雄縣巴溜村,見到了81歲的曾雙娣,她向記者講述了一隻家傳的老銀鐲的故事。

1936年春天,紅二、紅六軍團來到村裡,在這裡設立了指揮部。當地村民聽說有隊伍來到這裡,都跑去瞧新鮮。他們發現部隊對老百姓很好,不拿群眾的東西。村民郎滿玉看到隊伍裡有一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因營養不良而面黃肌瘦。回家後她左思右想,決定把自家唯一的一隻母雞送給他們,給孩子補充營養。

郎滿玉抱著母雞來到指揮部,孩子的母親卻說:“我們是紅軍,不能拿老百姓的東西,你給我們雞,我們得給你錢。”她翻出僅有的一塊銀元塞給郎滿玉。一個不願收,一個執意給,推來推去,在郎滿玉的堅持下,孩子母親只好收下了這隻雞。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中央紅軍和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昭通市的威信、鎮雄、彝良、巧家4縣,沿途播撒的革命種子,在這片紅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80多年後,記者踏上烏蒙山這片熱土,追尋紅色歷史的點滴足跡,追尋偉大不屈的精神力量。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色扎西 勝利起點

威信縣地處雲、貴、川3省接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1935年2月4日,一渡赤水後的中央紅軍首次進入威信扎西地區,在此駐紮了11天,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會議圓滿解決了遵義會議提出而未及解決的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以遵義會議為標誌的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轉折。從此,中國革命一步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紅色扎西,勝利起點”之名由此傳揚。

在威信縣紅軍壩子入口處,刻有“紅色扎西,勝利起點”的一面紅旗形狀的雕塑屹立街頭,這裡已成為紅色教育的必到之地。扎西會議紀念廣場、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議會址、紅軍烈士陵園……一個個紅色文化符號融入威信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擁有厚重紅色文化歷史的光榮城市。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威信,先後在威信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灘莊子上和扎西江西會館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和政治局擴大會議,史學界將這三次會議統稱為“扎西會議”。會議解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縮編中央紅軍、確定新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央紅軍自此變被動為主動,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完成北上抗日的歷史任務。

“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是廣為流傳的反映扎西擴紅歌謠《紅軍歌》中的歌詞。紅軍長征途經威信在扎西擴紅時,威信全縣約7萬人,就有3000多子弟參加紅軍。紅軍主力北上後,由中共中央在扎西組建的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隊,及其發展領導的紅軍雲南遊擊支隊,堅持敵後武裝鬥爭12年,2000餘名幹部戰士幾乎全部犧牲,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萬里長征不僅給威信留下了“扎西會議”“扎西整編”“中共川南特委”“紅軍川南遊擊縱隊雲南遊擊支隊”和紅軍標語、歌謠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更為老區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

烏蒙迴旋 突出重圍

盛夏的早晨,記者一行驅車從鎮雄縣城沿西南方向蜿蜒行駛,一個小時左右就來到了場壩鎮巴溜村中寨“賀龍指揮部舊址”。

山風習習,陽光明媚,放眼望去,遺址四周青山如黛,指揮部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莊嚴肅穆。剎那間,時光彷彿回溯到80多年前那場激烈的哲莊壩戰鬥……

由於根據地保衛戰失利,紅二、紅六軍團被迫撤離川、滇、黔交界的“紅都”畢節,踏進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群山險峻的烏蒙山區。1936年3月2日,紅二、紅六軍團主要領導人在貴州赫章野馬川召開會議,決定利用烏蒙山的有利地形同敵人周旋,擇機到安順建立新的根據地。行進到奎香地區的紅軍,在紅二軍團軍團長賀龍指揮下取得了赫章以則河一戰告捷,成功牽制了敵人,暢通了烏蒙山迴旋戰的勝利之路,並計劃從鎮雄突出敵人包圍。從俘虜口中得知敵軍要經過哲莊壩前往鎮雄後,賀龍指揮紅軍在哲莊壩一帶設伏,擊斃、擊傷敵120名,俘敵200多名。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紅軍雖在哲莊壩獲勝,但國民黨10多個師從四面逼近,將紅軍圍困在縱橫30裡的狹小區域,使紅二、紅六軍團處於長征以來最險惡的境地。生死存亡之際,紅軍果斷採取“敵進我進”戰略,從樊嵩甫縱隊和郭汝棟縱隊之間的結合部,向西北突進,突出重圍後又揮戈南下,在曲靖的宣威以北來賓鋪地區擊退滇軍兩個旅的阻擊。3月28日,紅軍佔領貴州西南的盤縣縣城。至此,烏蒙山迴旋戰勝利結束。

“冬春之際,山嶺多為冰雪覆蓋,難見天日。紅二、紅六軍團1萬多人,經受了極端的考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全軍上下以高昂的政治熱情和堅定的戰鬥意志,同甘共苦,以野菜、野果為食,互相鼓勵,克服了重重困難,進行輾轉千里的迴旋作戰。”鎮雄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禹介紹,烏蒙山迴旋戰成為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靈活機動的典型戰例。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紅二、紅六軍團轉戰千里,突破包圍圈,絕境中闖生路,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被毛澤東稱為“了不起的奇蹟”,揮筆寫就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

長征精神勵後人

7月25日,記者再走長征路採訪團尋訪了鎮雄縣雨河鎮瓜雄村“紅軍標語牆”。這條僅有18個字的紅軍標語滋養著團結與感奮,激勵著一代代老區人民提振精氣神,不斷創造幸福新生活。

據《鎮雄史志》記載,1935年2月8日清晨,為擺脫川軍、滇軍和黔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一軍團一師按中革軍委命令,佯攻鎮雄、迷惑敵人,從威信縣扎西鎮出發,經威信到達鎮雄雨河鄉,擊潰了一支民團。

紅軍駐紮雨河期間,張貼了許多標語,積極發動群眾打土豪、殺貪官、奪土地。當時瓜雄村龍君廟內貼有上百條直通人心的標語,如今仍保留著一條“農民武裝組織起來實行分糧搶米奪回土地!”的標語,落款為“紅軍政治部”,成為充滿紅色印記的“紅軍標語牆”。

現年70歲的村民宋詩貴說:“小時候奶奶告訴我,當時冰天雪地的,瓜雄村突然來了很多兵,大家以為是國民黨軍隊來了,嚇得躲進山裡。很快,大家發現這支叫紅軍的部隊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打擾百姓生活,吃住在屋簷下、寺廟裡或山洞中,爭搶著為村民挑水、掃地、種地,還把從敵軍和土豪那裡繳獲的糧油等生活物資用來接濟貧困群眾。”

紅軍用實際行動取得了瓜雄村群眾的信任,他們主動為紅軍帶路、放哨,軍民團結互助一家親。據史料記載,紅軍路過鎮雄期間,鎮雄有30人蔘加了紅軍。

“奶奶經常教育我,要一輩子向紅軍學習,再苦再難也要挺過去!”已有20年黨齡的宋詩貴說,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在黨的好政策幫扶下,如今他們一家用雙手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鏈接

1935年2月5日,軍委總部及軍委縱隊第一梯隊由四川石廂子進入威信水田寨。當晚,中共中央在威信水田寨花房子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博古、陳雲等。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水田寨花房子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落實了遵義會議“常委再進行適當分工”的決定,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的任職標誌著“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共中央的統治完全終結,保證了毛澤東的政治、軍事主張能夠在黨內和紅軍中貫徹實施。

一隻老銀鐲 一世紅軍情

7月25日,記者來到鎮雄縣巴溜村,見到了81歲的曾雙娣,她向記者講述了一隻家傳的老銀鐲的故事。

1936年春天,紅二、紅六軍團來到村裡,在這裡設立了指揮部。當地村民聽說有隊伍來到這裡,都跑去瞧新鮮。他們發現部隊對老百姓很好,不拿群眾的東西。村民郎滿玉看到隊伍裡有一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因營養不良而面黃肌瘦。回家後她左思右想,決定把自家唯一的一隻母雞送給他們,給孩子補充營養。

郎滿玉抱著母雞來到指揮部,孩子的母親卻說:“我們是紅軍,不能拿老百姓的東西,你給我們雞,我們得給你錢。”她翻出僅有的一塊銀元塞給郎滿玉。一個不願收,一個執意給,推來推去,在郎滿玉的堅持下,孩子母親只好收下了這隻雞。

紅色熱土 烏蒙壯歌!

隊伍在村裡待了3天,臨走時,這位母親找到了郎滿玉,硬塞給她一隻銀鐲子。郎滿玉推卻不掉,只好收下,她說:“我會好好保存,等勝利時相見再還給你們。”

當年那個嬰兒的母親,就是賀龍的夫人蹇先任。他們的女兒賀捷生出生18天就走上了長征路,成為不到一歲走完長征的小紅軍。

這隻銀鐲子從此成為郎滿玉最寶貴的珍藏。彌留之際,她給兒媳曾雙娣講了這個故事,並把鐲子戴到曾雙娣的手上。

“家裡沒飯吃的時候,也沒捨得賣鐲子。”曾雙娣說,如今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村民們的生活好了,村裡通了水泥路,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房,鐲子更要好好保存下去。

烏蒙山景色各異,四時景緻有別。站在曾雙娣家的院子裡向外望去,種植的烤煙和玉米長勢正旺,青山環抱著新建的樓房,勾勒出一幅幸福畫卷。

11天擴紅3000餘人

“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遊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這首《長征歌》由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陸定一和白區工作部長賈拓夫合編,歌詞生動地記錄了當年威信的擴紅場面。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途經威信,足跡遍及威信所有鄉鎮的60多個村。

紅軍到來之前,當地反動勢力大肆造謠,醜化紅軍。但紅軍來到後,不拿百姓東西,百姓給東西都要付錢;每住一個地方,走時都要將百姓家的屋子打掃乾淨,水缸挑滿水……

很快,這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在威信老百姓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地百姓認識到,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大家都堅定地擁護紅軍,踴躍報名參軍。

在報名登記處,參加紅軍的人員絡繹不絕。扎西小壩的肖發文背煤上街,放下背籮就報名參加紅軍。新兵越來越多,很快編了班排。短短11天的時間,擴紅達3000餘人。原中革軍委二局黨支部書記、譯電員戴鏡元回憶道:“在扎西一帶,我們又擴紅3000多人。這裡參加紅軍的氣氛非常熱烈,他們不是三五個參加,而是成批成批地幾十個幾百個地參加。”

紅軍集結紮西11天,3000多勇士追隨而去,他們大多戰死沙場,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書寫了扎西人民的英勇。

熱心的老紅軍

三渡赤水、攻佔遵義、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兩次死裡逃生……84年前,威信扎西18歲的小夥子劉光榮在家門口踴躍參軍,跟隨紅軍長征。回鄉32年來,他不遺餘力地弘揚長征精神、傳播正能量,成為大家心目中熱心的老紅軍。

1935年2月春節,大批紅軍在長征路上集結威信石坎,在這裡播下紅色火種。劉光榮和扎西的3000餘名青年加入紅軍,隨部隊東進,2月18日二渡赤水,2月24日奔襲貴州桐梓縣城後大獲全勝。次日向貴州婁山關挺進後遭遇敵軍,發生了異常激烈的婁山關戰役,劉光榮所在連隊傷亡慘重,只剩下包括劉光榮在內的3個人,失去了與隊伍的聯繫。

4個多月後,劉光榮回到威信,找到了鎮雄縣母享遊擊支隊並繼續革命,參加過三渡赤水、攻遵義、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跟紅軍到達甘肅境內後隊伍被打散。1940年,該遊擊支隊在與敵軍交戰中傷亡慘重、徹底解散,倖存下來的劉光榮只得回到家中。

此後,為弘揚長征精神,讓更多人牢記長征歷史並將其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劉光榮開始分享自己的參軍經歷,講述長征故事,“遇到困難時不要放棄,多想想當年的紅軍長征,你就有力量了!”

劉光榮還為當地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保護紅色文化、助推紅色旅遊、和睦鄰里關係……在威信縣幹部眼中,劉光榮是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中熱心的“老革命”,是當地紅色旅遊的“代言人”;在父老鄉親眼中,劉光榮是一個愛管“閒事”的“和事佬”,是為人正直、很講原則的老紅軍。

今日推薦

● 昭通蘋果香 香飄《人民日報》副刊頭條!

● 郭大進等市領導深入魯甸縣慰問武警官兵!

● 昭通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及時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

來源/雲南日報 記者 謝毅 蔡侯友 沈迅 申時勳 譚雅竹 夏方海

監製/李仁安 編審/胡 敏 編輯/周 南

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昭通 域內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號(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註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繫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註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持,謝謝配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