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這句話有人說出自楊振寧的演講《美與物理》中的一段話,原視頻沒看過。也有人說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說的。

百度百科“科學”,是這樣解釋科學的:科學,分科而學的意思,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它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

當今有大部分人(幾乎是99.99%的人)認為:科學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

我同意科學的盡頭是數學,科學是有盡頭的。但我不同意後面的“科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等內容。

這其實是人類的認知模式的演化(進化)問題,也就是群體性意識形態進化問題。智慧信息的演化,都是朝著信息熵減方向的,同時還自帶影響外部物理熵減,這種演化可以稱之為“進化”。如最近看到一篇老外的文章,說一夫一妻制產生的原因,並非生物本能,還是人類文化進化出來的,文化進化的結果,和基因進化的結果,都可以表現出同樣的趨勢。

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意識”的起源以及起作用的“機制”。從最初的應激反應形態到條件反射,再到人類智力,我將意識按進化層次分成了三個大類。人類的意識包含了這三種形態的全部。人類智商的基礎是產生意識信息的量子比特存儲能力,以及建立在存儲能力之上的量子(比特)糾纏網絡,這個糾纏網絡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腦全息理論是當今很多知名科學家研究的結果。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群體性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

群體性意識形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個體的人就是群體性人類進化的濃縮版。而任意一個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可以說,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時期)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人類意識進化史,也就是人類認知進化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意識進化的不同階段性產物。

人類意識的進化,是從模糊、隨機到固化、邏輯化的方向和趨勢的。未來有逐漸加重邏輯化的趨勢,僅從物理學上就可以看出,自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來以後,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我認為科學需要精準定義:科學(應該是科學理論,這裡按照習慣用語做縮寫)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這句話的意思有幾點特別強調: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科學包含這三個關鍵詞,缺少任何一個關鍵詞,都不是科學。

這裡的意識工具化源於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是形式邏輯發展的基礎。對於科學,愛因斯坦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文藝復興時期)。”(愛因斯坦文集),愛因斯坦的意思是:科學(因果關係)=實驗+形式邏輯。

古代很多經驗認知,如治水、天文、中醫,這些都是在實際中起作用的。這些經驗認知相當於科學中的“群體性感應信息”,近現代科學本質上也是經驗認知。經驗認知都具有可證偽性。現在有一個更明確的詞“科學共同體”認可,即過去經驗認知的群體性的升級版。

明白了科學三個關鍵詞,就可以用這個定義做群體認可的判斷。如某人說看到了外星人,某人向電視臺說經歷了一夜千里的怪異說法。這些個體的感應,即使對於個體是真的存在,也不能說是“科學的”,因為這些都不是群體性感應。

再如,中醫是不是科學?中醫與科學具有哪些共同屬性?區別就在於意識工具化,中醫除了經驗之外,很多解釋經驗的內容多為陰陽、五行等理論。這塊加入進來使得中醫這門經驗之學又融合了遠古觀念的內容,所以不能稱之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這個很正常。但是起作用的是其中的經驗部分。當然並不是所有經驗的就是科學的,但科學本身就是經驗認知的高級階段。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我們所處的是科學時代,所以也有很大部分人,未經頭腦深思的人,有所謂科學主義信仰,如同宗教時代有宗教信仰一樣,科學主義本質是一種觀念認知,並非科學。科學主義者,迷信已知的科學理論,而對很多新的意識工具化思想則不認同,是反對的態度。而大多吃瓜群眾只是跟隨,並無深思。可以說科學主義者,就如同過去的宗教主義者。

這些科學主義者的信念肯定不是科學。

未來50-200年內,關於“意識”的起源以及物理機制等理論突破將帶給人類顛覆性變革,不僅僅是人類生活生存方式突變,更有可能是人類的主流意識形態會發生突變式飛躍。關於“意識”的理論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大統一理論更為重要。意識理論的突破可以更深層次揭示人類從古至今,乃至以後主流認知形成的意識形態,如巫術、宗教、哲學、數學、科學以及對感應信息的再認知。每一個主流意識形態都對應著人類不同的時代,如宗教時代、哲學時代、科學時代,未來的純感應信息時代(純經驗時代)。意識理論的突破可能會在理論和技術上帶來人工智能跨越臨界點,並且越來越飛速的超極限邁進。人工智能會結束掉科學時代,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純經驗的時代(也可以叫純感應信息時代)。

未來的意識形態很可能就是純感應時代,而意識工具是由機器完成的。另外人的感應可能會有極限臨界點,即使是藉助各種工具,仍然有這個極限臨界點,在極限達不到的地方(或者人類發展過程中還暫時沒有能力達到的地方),允許邏輯上可行,不需要證偽的意識工具。

在未來,意識工具的作用也不會像今天這樣“過度”重視了,意識工具的作用類似今天科學中的“科學觀念”,如果還不理解,放在宗教時代,就是宗教觀念。觀念無論任何意識形態,都不可證偽的。意識工具也不必承擔起預測感應的任務,意識工具不同於今天的科學理論。

未來會將一條看來很唯心的認知寫成一條公理:凡是符合邏輯的,就必定是存在的。因為人類自然會明白,人類感應有極限。在當今的世界上,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數學是宇宙真實性的基礎,而非人類思維的工具。這種觀點進一步認為,在數學上可以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會在各自獨立的宇宙中發生。或許數學上的存在就可以認為是真實的存在,而無需考慮感應(可證偽性的來源),這本身也是根據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來的“感應”,方法論上的東西也是值得相信。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在今天,就已經有很多理論讓人左右為難了。如多世界詮釋是一種假定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並以此來解釋微觀世界各種奇特現象的量子論詮釋,其優點是不必考慮波的坍縮。這種思想“優點”就是剔除了人的主觀因素,繞過了“塌縮”和“觀測者”。而哥本哈根詮釋不認為波函數除了抽象的概念以外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我本人在今天以前是非常認可這一點,因為它同時還可以用量子原理較好的解釋意識的起源和機制。而多世界詮釋允許觀察不到的現象也有可能存在,在思想上就“先驗的”決定有觀察不到的存在,這一點和我們已知的哲學觀很像(如唯心或者唯物,都是先驗的設定某種存在,而把人的感應放在次要的位置)。

再說一個例子:超弦理論。當今可以說分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堅持不可證偽的理論不是科學理論,而另一派則說對手是波普爾的跟屁蟲。哈佛大學教授皮特·蓋裡森(Peter Galison)指出雙方爭論的核心:“這是一場有關物理學本質的爭論。”宇宙學家喬治·埃利斯(George Ellis)批評弦理論說:“最讓我恐慌的是,若不能通過實驗檢驗的理論可以成為科學,那麼科學和裝神弄鬼的廢話,或者科幻小說也就沒了區別。”瑞典物理學家霍森菲爾德 (Sabine Hossenfelder)說:“‘無需實驗證明的科學’,這個名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支持弦理論的一派不甘示弱,宇宙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就在他的推特上寫道:“我們不可能提前預知什麼樣的理論可以正確描述世界。”緊接著,他又寫道:“只有缺乏哲學素養的科學家才會把可證偽性奉若聖經。”斯坦福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倫納德·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發明了一個新詞“Popperazzi”來諷刺扯著波普爾虎皮的科學家們(“Popperazzi”可譯為“波普爾的跟屁蟲”,“azzi”或“razzi”為表示“跟蹤者”的詞綴),依他來看,那些人都把科學想得太簡單了。前幾天有一位網友說翻譯成“波普仔”最適合,我看這個翻譯太有水平了。


科學是人類群體性感應信息(即經驗認知)的意識工具化。

凡是符合邏輯的,就必定是存在的。

—— 探索貓,探索意識的貓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各種合作。如轉載請站內私信 ,或者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諮詢。歡迎直接轉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