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有網友說隨著高鐵的開通,武漢對周邊的吸虹效應有是有點,不過影響不太大。

還有網友說,我說的經不起推敲,更有甚者拿廣東沿海的城市來說。

對於這些網友深愛家鄉的感情,我非常瞭解。

可是深愛家鄉一回事。

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越來越方便。

武漢只會越來越大。

這個大,不只是表現在城區面積上。

還表現在人口上。

更表現在對周邊縣城產業的吸虹上。

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更加突出武漢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幫助它不斷的擴大,壯大,直到真正的強大。

可能有網友問為什麼?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當初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那時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瘋狂積累原始資本的黃金時代。

可改革開放的主要戰場,不在地處內陸的湖北。

而是在沿海經濟省份。

那個年代,沿海經濟省份,憑藉靠海的天然優勢,陸續開放了不少城市。

各個城市都很有針對性的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

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個省份百花齊放的局面。

時至今天。

雖說沿海省份裡,各個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可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基礎。

各個省份裡的城市裡,除了一兩個非常突出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間,非常的均衡。

這些都是在黃金時代造就的。

而今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經濟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資上,早已不是改革開放時代極度缺乏的時候了。

而是百業基本上都飽和了。

要想走出新路,就得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可是產業升級這些,都需要錢。

對於湖北這種內陸省份來說,錯失了黃金時代。

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還要進行產業升級。

不可能再走以前百花齊放的路子。

因為形勢不許可。

資金也不許可。

時間更不許可。

只能集中主要兵力圍繞核心城市來發展,通過發展核心城市經濟,來帶動全省的經濟。

而武漢,當之無愧成為首選。

加上,前些年提出的發展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經濟,通過實踐證明,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最佳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首位城市,更顯得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國各省份,包括沿海的山東,河北都要強調壯大省會這種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省份,要省會城市吞併周邊小城市,來擴大規模的根源。

因為相比較浙江,廣東這種早已成功跨入發達社會經濟體系的省份,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其他省份,尤其是內陸省份,要想發展,獲得新的生機,不可能走全面發展的路子了。

只能用核心城市來拉動全省的發展。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戰略。

當然,在湖北,還有兩個城市,被劃入了省府規劃。

分別是宜昌和襄陽。

可宜昌和襄陽先天不足,只適合鎮守湖北的邊疆。要想帶動周邊幾個地級市的發展,還差了很大的火候。

和武漢這種GDP佔據全省百分之三十多的特大城市相比,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說到這,接下來就要說說武漢都市圈了。

武漢都市圈,自從提出後,至今應該有十多年了吧。

可是至今,發展還是很緩慢。

其中的原因非常的複雜。

有一條卻很重要。

就是當初提出來的時候,武漢經濟還不足夠強大。

現在隨著武漢的經濟發展,還有產業升級。

才把一些低端製造業,手工業,逐漸的轉移到了靠近武漢邊緣的城市,比如漢川,鄂州的葛店,仙桃,洪湖等城市。

這幾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接收武漢的低端產業轉移。

和各自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

比如漢川,和武漢緊挨著,有107國道直達,還有高速直達

方便的很。

加上漢川又靠近武漢東西花國際物流區。

地價又便宜。

這些足以讓漢川脫穎而出,成為最佳的轉移陣地。

再比如鄂州的葛店。

靠近光谷開發區。

地鐵都要快修到那裡了。

房地產和光谷片區基本上連成一片了,成了光谷的後花園。

也是一個絕佳的轉移陣地。

洪湖,靠近武漢開發區。也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仙桃,也是一樣,靠近武漢開發區的沌口。

這些城市無不都是靠近武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非其他城市可以比。

而天門呢。

處於武漢都市圈的末端。

按照武漢和省府的規劃,百里之內的都市圈圓圈標記線,剛剛把天門納入進來。

在地裡上,和這些城市相比,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

加上天門本就是一個農業城市。

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

要想從工業上逆襲,難上加難。

或許有人會說,兩高的開通,不就是機遇嗎?

沒錯,的確是機遇。

可這個機遇有一個前提條件。

就是天門能夠拿出比佔據地利優勢的城市,更好的條件。

比如軟環境。

又比如完整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體系。

可這些要建立好,需要大量的資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在錯失了黃金時代的時代。

一個農業大市,在和周邊縣市相比,沒有很特殊的優勢之下,展開工業競爭,頂多是分一羹。

根本就杯水車薪。

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農業大市自己的道路才行。

所以問題又回來了。

高鐵的開通,對武漢大大的有好處。

可以把周邊,尤其是像天門這種沒有完整工業體系,無法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走。

留下的要麼是公務員,要麼就是老人。

一個城市,沒有了青壯年勞動力,就等於沒有了活力。

沒有了活力,就無法帶動消費,和經濟發展。

如此惡性循環。

只會越來越差。

這種例子還少嗎?

不信。

舉個例子。

像我的家鄉。在西趙。

以前,去鎮上的路沒有修好時,周邊村的人,都會去我們那趕集。

非常的火爆。

自從去鎮上的水泥路修好後。

各家各戶都有了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去鎮上,也就十分鐘的事。

慢慢的老家的集市越來越萎縮。

鎮上的生意越來越好。

再後來,國家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發展。

加上棚改的推進。

市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鎮上的人,也慢慢的都往縣城裡跑。

漸漸地,鎮上的經濟,也越來越蕭條。

這些都可以證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地方,只會越來越萎縮。

大城市,會越來越大。

而大,不光是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還有人口的擴大。

教育的擴大。

商業,工業等等都會隨之擴大。

……

反之,像天門這種小城市,隨著人口越來越小,無論是消費,還是什麼的,都會越來越差。

要想改變,或者維持,除了找出一條獨有的道路外,跟風,在沒有優勢的情形下,很難很難。

"

前些日子,有網友說隨著高鐵的開通,武漢對周邊的吸虹效應有是有點,不過影響不太大。

還有網友說,我說的經不起推敲,更有甚者拿廣東沿海的城市來說。

對於這些網友深愛家鄉的感情,我非常瞭解。

可是深愛家鄉一回事。

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越來越方便。

武漢只會越來越大。

這個大,不只是表現在城區面積上。

還表現在人口上。

更表現在對周邊縣城產業的吸虹上。

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更加突出武漢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幫助它不斷的擴大,壯大,直到真正的強大。

可能有網友問為什麼?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當初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那時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瘋狂積累原始資本的黃金時代。

可改革開放的主要戰場,不在地處內陸的湖北。

而是在沿海經濟省份。

那個年代,沿海經濟省份,憑藉靠海的天然優勢,陸續開放了不少城市。

各個城市都很有針對性的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

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個省份百花齊放的局面。

時至今天。

雖說沿海省份裡,各個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可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基礎。

各個省份裡的城市裡,除了一兩個非常突出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間,非常的均衡。

這些都是在黃金時代造就的。

而今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經濟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資上,早已不是改革開放時代極度缺乏的時候了。

而是百業基本上都飽和了。

要想走出新路,就得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可是產業升級這些,都需要錢。

對於湖北這種內陸省份來說,錯失了黃金時代。

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還要進行產業升級。

不可能再走以前百花齊放的路子。

因為形勢不許可。

資金也不許可。

時間更不許可。

只能集中主要兵力圍繞核心城市來發展,通過發展核心城市經濟,來帶動全省的經濟。

而武漢,當之無愧成為首選。

加上,前些年提出的發展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經濟,通過實踐證明,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最佳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首位城市,更顯得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國各省份,包括沿海的山東,河北都要強調壯大省會這種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省份,要省會城市吞併周邊小城市,來擴大規模的根源。

因為相比較浙江,廣東這種早已成功跨入發達社會經濟體系的省份,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其他省份,尤其是內陸省份,要想發展,獲得新的生機,不可能走全面發展的路子了。

只能用核心城市來拉動全省的發展。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戰略。

當然,在湖北,還有兩個城市,被劃入了省府規劃。

分別是宜昌和襄陽。

可宜昌和襄陽先天不足,只適合鎮守湖北的邊疆。要想帶動周邊幾個地級市的發展,還差了很大的火候。

和武漢這種GDP佔據全省百分之三十多的特大城市相比,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說到這,接下來就要說說武漢都市圈了。

武漢都市圈,自從提出後,至今應該有十多年了吧。

可是至今,發展還是很緩慢。

其中的原因非常的複雜。

有一條卻很重要。

就是當初提出來的時候,武漢經濟還不足夠強大。

現在隨著武漢的經濟發展,還有產業升級。

才把一些低端製造業,手工業,逐漸的轉移到了靠近武漢邊緣的城市,比如漢川,鄂州的葛店,仙桃,洪湖等城市。

這幾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接收武漢的低端產業轉移。

和各自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

比如漢川,和武漢緊挨著,有107國道直達,還有高速直達

方便的很。

加上漢川又靠近武漢東西花國際物流區。

地價又便宜。

這些足以讓漢川脫穎而出,成為最佳的轉移陣地。

再比如鄂州的葛店。

靠近光谷開發區。

地鐵都要快修到那裡了。

房地產和光谷片區基本上連成一片了,成了光谷的後花園。

也是一個絕佳的轉移陣地。

洪湖,靠近武漢開發區。也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仙桃,也是一樣,靠近武漢開發區的沌口。

這些城市無不都是靠近武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非其他城市可以比。

而天門呢。

處於武漢都市圈的末端。

按照武漢和省府的規劃,百里之內的都市圈圓圈標記線,剛剛把天門納入進來。

在地裡上,和這些城市相比,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

加上天門本就是一個農業城市。

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

要想從工業上逆襲,難上加難。

或許有人會說,兩高的開通,不就是機遇嗎?

沒錯,的確是機遇。

可這個機遇有一個前提條件。

就是天門能夠拿出比佔據地利優勢的城市,更好的條件。

比如軟環境。

又比如完整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體系。

可這些要建立好,需要大量的資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在錯失了黃金時代的時代。

一個農業大市,在和周邊縣市相比,沒有很特殊的優勢之下,展開工業競爭,頂多是分一羹。

根本就杯水車薪。

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農業大市自己的道路才行。

所以問題又回來了。

高鐵的開通,對武漢大大的有好處。

可以把周邊,尤其是像天門這種沒有完整工業體系,無法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走。

留下的要麼是公務員,要麼就是老人。

一個城市,沒有了青壯年勞動力,就等於沒有了活力。

沒有了活力,就無法帶動消費,和經濟發展。

如此惡性循環。

只會越來越差。

這種例子還少嗎?

不信。

舉個例子。

像我的家鄉。在西趙。

以前,去鎮上的路沒有修好時,周邊村的人,都會去我們那趕集。

非常的火爆。

自從去鎮上的水泥路修好後。

各家各戶都有了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去鎮上,也就十分鐘的事。

慢慢的老家的集市越來越萎縮。

鎮上的生意越來越好。

再後來,國家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發展。

加上棚改的推進。

市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鎮上的人,也慢慢的都往縣城裡跑。

漸漸地,鎮上的經濟,也越來越蕭條。

這些都可以證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地方,只會越來越萎縮。

大城市,會越來越大。

而大,不光是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還有人口的擴大。

教育的擴大。

商業,工業等等都會隨之擴大。

……

反之,像天門這種小城市,隨著人口越來越小,無論是消費,還是什麼的,都會越來越差。

要想改變,或者維持,除了找出一條獨有的道路外,跟風,在沒有優勢的情形下,很難很難。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

前些日子,有網友說隨著高鐵的開通,武漢對周邊的吸虹效應有是有點,不過影響不太大。

還有網友說,我說的經不起推敲,更有甚者拿廣東沿海的城市來說。

對於這些網友深愛家鄉的感情,我非常瞭解。

可是深愛家鄉一回事。

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越來越方便。

武漢只會越來越大。

這個大,不只是表現在城區面積上。

還表現在人口上。

更表現在對周邊縣城產業的吸虹上。

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更加突出武漢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幫助它不斷的擴大,壯大,直到真正的強大。

可能有網友問為什麼?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當初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那時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瘋狂積累原始資本的黃金時代。

可改革開放的主要戰場,不在地處內陸的湖北。

而是在沿海經濟省份。

那個年代,沿海經濟省份,憑藉靠海的天然優勢,陸續開放了不少城市。

各個城市都很有針對性的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

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個省份百花齊放的局面。

時至今天。

雖說沿海省份裡,各個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可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基礎。

各個省份裡的城市裡,除了一兩個非常突出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間,非常的均衡。

這些都是在黃金時代造就的。

而今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經濟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資上,早已不是改革開放時代極度缺乏的時候了。

而是百業基本上都飽和了。

要想走出新路,就得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可是產業升級這些,都需要錢。

對於湖北這種內陸省份來說,錯失了黃金時代。

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還要進行產業升級。

不可能再走以前百花齊放的路子。

因為形勢不許可。

資金也不許可。

時間更不許可。

只能集中主要兵力圍繞核心城市來發展,通過發展核心城市經濟,來帶動全省的經濟。

而武漢,當之無愧成為首選。

加上,前些年提出的發展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經濟,通過實踐證明,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最佳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首位城市,更顯得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國各省份,包括沿海的山東,河北都要強調壯大省會這種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省份,要省會城市吞併周邊小城市,來擴大規模的根源。

因為相比較浙江,廣東這種早已成功跨入發達社會經濟體系的省份,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其他省份,尤其是內陸省份,要想發展,獲得新的生機,不可能走全面發展的路子了。

只能用核心城市來拉動全省的發展。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戰略。

當然,在湖北,還有兩個城市,被劃入了省府規劃。

分別是宜昌和襄陽。

可宜昌和襄陽先天不足,只適合鎮守湖北的邊疆。要想帶動周邊幾個地級市的發展,還差了很大的火候。

和武漢這種GDP佔據全省百分之三十多的特大城市相比,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說到這,接下來就要說說武漢都市圈了。

武漢都市圈,自從提出後,至今應該有十多年了吧。

可是至今,發展還是很緩慢。

其中的原因非常的複雜。

有一條卻很重要。

就是當初提出來的時候,武漢經濟還不足夠強大。

現在隨著武漢的經濟發展,還有產業升級。

才把一些低端製造業,手工業,逐漸的轉移到了靠近武漢邊緣的城市,比如漢川,鄂州的葛店,仙桃,洪湖等城市。

這幾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接收武漢的低端產業轉移。

和各自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

比如漢川,和武漢緊挨著,有107國道直達,還有高速直達

方便的很。

加上漢川又靠近武漢東西花國際物流區。

地價又便宜。

這些足以讓漢川脫穎而出,成為最佳的轉移陣地。

再比如鄂州的葛店。

靠近光谷開發區。

地鐵都要快修到那裡了。

房地產和光谷片區基本上連成一片了,成了光谷的後花園。

也是一個絕佳的轉移陣地。

洪湖,靠近武漢開發區。也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仙桃,也是一樣,靠近武漢開發區的沌口。

這些城市無不都是靠近武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非其他城市可以比。

而天門呢。

處於武漢都市圈的末端。

按照武漢和省府的規劃,百里之內的都市圈圓圈標記線,剛剛把天門納入進來。

在地裡上,和這些城市相比,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

加上天門本就是一個農業城市。

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

要想從工業上逆襲,難上加難。

或許有人會說,兩高的開通,不就是機遇嗎?

沒錯,的確是機遇。

可這個機遇有一個前提條件。

就是天門能夠拿出比佔據地利優勢的城市,更好的條件。

比如軟環境。

又比如完整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體系。

可這些要建立好,需要大量的資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在錯失了黃金時代的時代。

一個農業大市,在和周邊縣市相比,沒有很特殊的優勢之下,展開工業競爭,頂多是分一羹。

根本就杯水車薪。

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農業大市自己的道路才行。

所以問題又回來了。

高鐵的開通,對武漢大大的有好處。

可以把周邊,尤其是像天門這種沒有完整工業體系,無法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走。

留下的要麼是公務員,要麼就是老人。

一個城市,沒有了青壯年勞動力,就等於沒有了活力。

沒有了活力,就無法帶動消費,和經濟發展。

如此惡性循環。

只會越來越差。

這種例子還少嗎?

不信。

舉個例子。

像我的家鄉。在西趙。

以前,去鎮上的路沒有修好時,周邊村的人,都會去我們那趕集。

非常的火爆。

自從去鎮上的水泥路修好後。

各家各戶都有了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去鎮上,也就十分鐘的事。

慢慢的老家的集市越來越萎縮。

鎮上的生意越來越好。

再後來,國家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發展。

加上棚改的推進。

市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鎮上的人,也慢慢的都往縣城裡跑。

漸漸地,鎮上的經濟,也越來越蕭條。

這些都可以證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地方,只會越來越萎縮。

大城市,會越來越大。

而大,不光是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還有人口的擴大。

教育的擴大。

商業,工業等等都會隨之擴大。

……

反之,像天門這種小城市,隨著人口越來越小,無論是消費,還是什麼的,都會越來越差。

要想改變,或者維持,除了找出一條獨有的道路外,跟風,在沒有優勢的情形下,很難很難。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

前些日子,有網友說隨著高鐵的開通,武漢對周邊的吸虹效應有是有點,不過影響不太大。

還有網友說,我說的經不起推敲,更有甚者拿廣東沿海的城市來說。

對於這些網友深愛家鄉的感情,我非常瞭解。

可是深愛家鄉一回事。

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越來越方便。

武漢只會越來越大。

這個大,不只是表現在城區面積上。

還表現在人口上。

更表現在對周邊縣城產業的吸虹上。

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更加突出武漢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幫助它不斷的擴大,壯大,直到真正的強大。

可能有網友問為什麼?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當初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那時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瘋狂積累原始資本的黃金時代。

可改革開放的主要戰場,不在地處內陸的湖北。

而是在沿海經濟省份。

那個年代,沿海經濟省份,憑藉靠海的天然優勢,陸續開放了不少城市。

各個城市都很有針對性的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

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個省份百花齊放的局面。

時至今天。

雖說沿海省份裡,各個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可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基礎。

各個省份裡的城市裡,除了一兩個非常突出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間,非常的均衡。

這些都是在黃金時代造就的。

而今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經濟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資上,早已不是改革開放時代極度缺乏的時候了。

而是百業基本上都飽和了。

要想走出新路,就得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可是產業升級這些,都需要錢。

對於湖北這種內陸省份來說,錯失了黃金時代。

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還要進行產業升級。

不可能再走以前百花齊放的路子。

因為形勢不許可。

資金也不許可。

時間更不許可。

只能集中主要兵力圍繞核心城市來發展,通過發展核心城市經濟,來帶動全省的經濟。

而武漢,當之無愧成為首選。

加上,前些年提出的發展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經濟,通過實踐證明,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最佳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首位城市,更顯得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國各省份,包括沿海的山東,河北都要強調壯大省會這種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省份,要省會城市吞併周邊小城市,來擴大規模的根源。

因為相比較浙江,廣東這種早已成功跨入發達社會經濟體系的省份,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其他省份,尤其是內陸省份,要想發展,獲得新的生機,不可能走全面發展的路子了。

只能用核心城市來拉動全省的發展。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戰略。

當然,在湖北,還有兩個城市,被劃入了省府規劃。

分別是宜昌和襄陽。

可宜昌和襄陽先天不足,只適合鎮守湖北的邊疆。要想帶動周邊幾個地級市的發展,還差了很大的火候。

和武漢這種GDP佔據全省百分之三十多的特大城市相比,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說到這,接下來就要說說武漢都市圈了。

武漢都市圈,自從提出後,至今應該有十多年了吧。

可是至今,發展還是很緩慢。

其中的原因非常的複雜。

有一條卻很重要。

就是當初提出來的時候,武漢經濟還不足夠強大。

現在隨著武漢的經濟發展,還有產業升級。

才把一些低端製造業,手工業,逐漸的轉移到了靠近武漢邊緣的城市,比如漢川,鄂州的葛店,仙桃,洪湖等城市。

這幾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接收武漢的低端產業轉移。

和各自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

比如漢川,和武漢緊挨著,有107國道直達,還有高速直達

方便的很。

加上漢川又靠近武漢東西花國際物流區。

地價又便宜。

這些足以讓漢川脫穎而出,成為最佳的轉移陣地。

再比如鄂州的葛店。

靠近光谷開發區。

地鐵都要快修到那裡了。

房地產和光谷片區基本上連成一片了,成了光谷的後花園。

也是一個絕佳的轉移陣地。

洪湖,靠近武漢開發區。也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仙桃,也是一樣,靠近武漢開發區的沌口。

這些城市無不都是靠近武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非其他城市可以比。

而天門呢。

處於武漢都市圈的末端。

按照武漢和省府的規劃,百里之內的都市圈圓圈標記線,剛剛把天門納入進來。

在地裡上,和這些城市相比,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

加上天門本就是一個農業城市。

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

要想從工業上逆襲,難上加難。

或許有人會說,兩高的開通,不就是機遇嗎?

沒錯,的確是機遇。

可這個機遇有一個前提條件。

就是天門能夠拿出比佔據地利優勢的城市,更好的條件。

比如軟環境。

又比如完整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體系。

可這些要建立好,需要大量的資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在錯失了黃金時代的時代。

一個農業大市,在和周邊縣市相比,沒有很特殊的優勢之下,展開工業競爭,頂多是分一羹。

根本就杯水車薪。

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農業大市自己的道路才行。

所以問題又回來了。

高鐵的開通,對武漢大大的有好處。

可以把周邊,尤其是像天門這種沒有完整工業體系,無法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走。

留下的要麼是公務員,要麼就是老人。

一個城市,沒有了青壯年勞動力,就等於沒有了活力。

沒有了活力,就無法帶動消費,和經濟發展。

如此惡性循環。

只會越來越差。

這種例子還少嗎?

不信。

舉個例子。

像我的家鄉。在西趙。

以前,去鎮上的路沒有修好時,周邊村的人,都會去我們那趕集。

非常的火爆。

自從去鎮上的水泥路修好後。

各家各戶都有了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去鎮上,也就十分鐘的事。

慢慢的老家的集市越來越萎縮。

鎮上的生意越來越好。

再後來,國家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發展。

加上棚改的推進。

市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鎮上的人,也慢慢的都往縣城裡跑。

漸漸地,鎮上的經濟,也越來越蕭條。

這些都可以證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地方,只會越來越萎縮。

大城市,會越來越大。

而大,不光是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還有人口的擴大。

教育的擴大。

商業,工業等等都會隨之擴大。

……

反之,像天門這種小城市,隨著人口越來越小,無論是消費,還是什麼的,都會越來越差。

要想改變,或者維持,除了找出一條獨有的道路外,跟風,在沒有優勢的情形下,很難很難。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

前些日子,有網友說隨著高鐵的開通,武漢對周邊的吸虹效應有是有點,不過影響不太大。

還有網友說,我說的經不起推敲,更有甚者拿廣東沿海的城市來說。

對於這些網友深愛家鄉的感情,我非常瞭解。

可是深愛家鄉一回事。

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越來越方便。

武漢只會越來越大。

這個大,不只是表現在城區面積上。

還表現在人口上。

更表現在對周邊縣城產業的吸虹上。

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更加突出武漢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幫助它不斷的擴大,壯大,直到真正的強大。

可能有網友問為什麼?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當初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那時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瘋狂積累原始資本的黃金時代。

可改革開放的主要戰場,不在地處內陸的湖北。

而是在沿海經濟省份。

那個年代,沿海經濟省份,憑藉靠海的天然優勢,陸續開放了不少城市。

各個城市都很有針對性的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

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個省份百花齊放的局面。

時至今天。

雖說沿海省份裡,各個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可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基礎。

各個省份裡的城市裡,除了一兩個非常突出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間,非常的均衡。

這些都是在黃金時代造就的。

而今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經濟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資上,早已不是改革開放時代極度缺乏的時候了。

而是百業基本上都飽和了。

要想走出新路,就得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可是產業升級這些,都需要錢。

對於湖北這種內陸省份來說,錯失了黃金時代。

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還要進行產業升級。

不可能再走以前百花齊放的路子。

因為形勢不許可。

資金也不許可。

時間更不許可。

只能集中主要兵力圍繞核心城市來發展,通過發展核心城市經濟,來帶動全省的經濟。

而武漢,當之無愧成為首選。

加上,前些年提出的發展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經濟,通過實踐證明,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最佳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首位城市,更顯得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國各省份,包括沿海的山東,河北都要強調壯大省會這種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省份,要省會城市吞併周邊小城市,來擴大規模的根源。

因為相比較浙江,廣東這種早已成功跨入發達社會經濟體系的省份,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其他省份,尤其是內陸省份,要想發展,獲得新的生機,不可能走全面發展的路子了。

只能用核心城市來拉動全省的發展。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戰略。

當然,在湖北,還有兩個城市,被劃入了省府規劃。

分別是宜昌和襄陽。

可宜昌和襄陽先天不足,只適合鎮守湖北的邊疆。要想帶動周邊幾個地級市的發展,還差了很大的火候。

和武漢這種GDP佔據全省百分之三十多的特大城市相比,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說到這,接下來就要說說武漢都市圈了。

武漢都市圈,自從提出後,至今應該有十多年了吧。

可是至今,發展還是很緩慢。

其中的原因非常的複雜。

有一條卻很重要。

就是當初提出來的時候,武漢經濟還不足夠強大。

現在隨著武漢的經濟發展,還有產業升級。

才把一些低端製造業,手工業,逐漸的轉移到了靠近武漢邊緣的城市,比如漢川,鄂州的葛店,仙桃,洪湖等城市。

這幾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接收武漢的低端產業轉移。

和各自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

比如漢川,和武漢緊挨著,有107國道直達,還有高速直達

方便的很。

加上漢川又靠近武漢東西花國際物流區。

地價又便宜。

這些足以讓漢川脫穎而出,成為最佳的轉移陣地。

再比如鄂州的葛店。

靠近光谷開發區。

地鐵都要快修到那裡了。

房地產和光谷片區基本上連成一片了,成了光谷的後花園。

也是一個絕佳的轉移陣地。

洪湖,靠近武漢開發區。也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仙桃,也是一樣,靠近武漢開發區的沌口。

這些城市無不都是靠近武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非其他城市可以比。

而天門呢。

處於武漢都市圈的末端。

按照武漢和省府的規劃,百里之內的都市圈圓圈標記線,剛剛把天門納入進來。

在地裡上,和這些城市相比,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

加上天門本就是一個農業城市。

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

要想從工業上逆襲,難上加難。

或許有人會說,兩高的開通,不就是機遇嗎?

沒錯,的確是機遇。

可這個機遇有一個前提條件。

就是天門能夠拿出比佔據地利優勢的城市,更好的條件。

比如軟環境。

又比如完整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體系。

可這些要建立好,需要大量的資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在錯失了黃金時代的時代。

一個農業大市,在和周邊縣市相比,沒有很特殊的優勢之下,展開工業競爭,頂多是分一羹。

根本就杯水車薪。

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農業大市自己的道路才行。

所以問題又回來了。

高鐵的開通,對武漢大大的有好處。

可以把周邊,尤其是像天門這種沒有完整工業體系,無法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走。

留下的要麼是公務員,要麼就是老人。

一個城市,沒有了青壯年勞動力,就等於沒有了活力。

沒有了活力,就無法帶動消費,和經濟發展。

如此惡性循環。

只會越來越差。

這種例子還少嗎?

不信。

舉個例子。

像我的家鄉。在西趙。

以前,去鎮上的路沒有修好時,周邊村的人,都會去我們那趕集。

非常的火爆。

自從去鎮上的水泥路修好後。

各家各戶都有了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去鎮上,也就十分鐘的事。

慢慢的老家的集市越來越萎縮。

鎮上的生意越來越好。

再後來,國家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發展。

加上棚改的推進。

市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鎮上的人,也慢慢的都往縣城裡跑。

漸漸地,鎮上的經濟,也越來越蕭條。

這些都可以證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地方,只會越來越萎縮。

大城市,會越來越大。

而大,不光是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還有人口的擴大。

教育的擴大。

商業,工業等等都會隨之擴大。

……

反之,像天門這種小城市,隨著人口越來越小,無論是消費,還是什麼的,都會越來越差。

要想改變,或者維持,除了找出一條獨有的道路外,跟風,在沒有優勢的情形下,很難很難。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

前些日子,有網友說隨著高鐵的開通,武漢對周邊的吸虹效應有是有點,不過影響不太大。

還有網友說,我說的經不起推敲,更有甚者拿廣東沿海的城市來說。

對於這些網友深愛家鄉的感情,我非常瞭解。

可是深愛家鄉一回事。

事實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越來越方便。

武漢只會越來越大。

這個大,不只是表現在城區面積上。

還表現在人口上。

更表現在對周邊縣城產業的吸虹上。

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更加突出武漢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幫助它不斷的擴大,壯大,直到真正的強大。

可能有網友問為什麼?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

當初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

那時候對於城市來說,是一個瘋狂積累原始資本的黃金時代。

可改革開放的主要戰場,不在地處內陸的湖北。

而是在沿海經濟省份。

那個年代,沿海經濟省份,憑藉靠海的天然優勢,陸續開放了不少城市。

各個城市都很有針對性的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

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個省份百花齊放的局面。

時至今天。

雖說沿海省份裡,各個城市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可是由於當初打下的基礎。

各個省份裡的城市裡,除了一兩個非常突出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在伯仲之間,非常的均衡。

這些都是在黃金時代造就的。

而今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市場經濟的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經濟形勢,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物資上,早已不是改革開放時代極度缺乏的時候了。

而是百業基本上都飽和了。

要想走出新路,就得走產業升級的道路。

可是產業升級這些,都需要錢。

對於湖北這種內陸省份來說,錯失了黃金時代。

要想把經濟發展起來,還要進行產業升級。

不可能再走以前百花齊放的路子。

因為形勢不許可。

資金也不許可。

時間更不許可。

只能集中主要兵力圍繞核心城市來發展,通過發展核心城市經濟,來帶動全省的經濟。

而武漢,當之無愧成為首選。

加上,前些年提出的發展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經濟,通過實踐證明,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最佳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首位城市,更顯得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全國各省份,包括沿海的山東,河北都要強調壯大省會這種首位城市的重要性。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省份,要省會城市吞併周邊小城市,來擴大規模的根源。

因為相比較浙江,廣東這種早已成功跨入發達社會經濟體系的省份,擁有齊全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其他省份,尤其是內陸省份,要想發展,獲得新的生機,不可能走全面發展的路子了。

只能用核心城市來拉動全省的發展。

這就是當今時代最緊要的戰略。

當然,在湖北,還有兩個城市,被劃入了省府規劃。

分別是宜昌和襄陽。

可宜昌和襄陽先天不足,只適合鎮守湖北的邊疆。要想帶動周邊幾個地級市的發展,還差了很大的火候。

和武漢這種GDP佔據全省百分之三十多的特大城市相比,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

說到這,接下來就要說說武漢都市圈了。

武漢都市圈,自從提出後,至今應該有十多年了吧。

可是至今,發展還是很緩慢。

其中的原因非常的複雜。

有一條卻很重要。

就是當初提出來的時候,武漢經濟還不足夠強大。

現在隨著武漢的經濟發展,還有產業升級。

才把一些低端製造業,手工業,逐漸的轉移到了靠近武漢邊緣的城市,比如漢川,鄂州的葛店,仙桃,洪湖等城市。

這幾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接收武漢的低端產業轉移。

和各自的獨特地理環境有關。

比如漢川,和武漢緊挨著,有107國道直達,還有高速直達

方便的很。

加上漢川又靠近武漢東西花國際物流區。

地價又便宜。

這些足以讓漢川脫穎而出,成為最佳的轉移陣地。

再比如鄂州的葛店。

靠近光谷開發區。

地鐵都要快修到那裡了。

房地產和光谷片區基本上連成一片了,成了光谷的後花園。

也是一個絕佳的轉移陣地。

洪湖,靠近武漢開發區。也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仙桃,也是一樣,靠近武漢開發區的沌口。

這些城市無不都是靠近武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非其他城市可以比。

而天門呢。

處於武漢都市圈的末端。

按照武漢和省府的規劃,百里之內的都市圈圓圈標記線,剛剛把天門納入進來。

在地裡上,和這些城市相比,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

加上天門本就是一個農業城市。

工業基礎非常的薄弱。

要想從工業上逆襲,難上加難。

或許有人會說,兩高的開通,不就是機遇嗎?

沒錯,的確是機遇。

可這個機遇有一個前提條件。

就是天門能夠拿出比佔據地利優勢的城市,更好的條件。

比如軟環境。

又比如完整的產業鏈和銷售系統體系。

可這些要建立好,需要大量的資金。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在錯失了黃金時代的時代。

一個農業大市,在和周邊縣市相比,沒有很特殊的優勢之下,展開工業競爭,頂多是分一羹。

根本就杯水車薪。

必須走出一條屬於農業大市自己的道路才行。

所以問題又回來了。

高鐵的開通,對武漢大大的有好處。

可以把周邊,尤其是像天門這種沒有完整工業體系,無法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走。

留下的要麼是公務員,要麼就是老人。

一個城市,沒有了青壯年勞動力,就等於沒有了活力。

沒有了活力,就無法帶動消費,和經濟發展。

如此惡性循環。

只會越來越差。

這種例子還少嗎?

不信。

舉個例子。

像我的家鄉。在西趙。

以前,去鎮上的路沒有修好時,周邊村的人,都會去我們那趕集。

非常的火爆。

自從去鎮上的水泥路修好後。

各家各戶都有了摩托車等交通工具。

去鎮上,也就十分鐘的事。

慢慢的老家的集市越來越萎縮。

鎮上的生意越來越好。

再後來,國家推進小城市小城鎮發展。

加上棚改的推進。

市裡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

鎮上的人,也慢慢的都往縣城裡跑。

漸漸地,鎮上的經濟,也越來越蕭條。

這些都可以證實,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地方,只會越來越萎縮。

大城市,會越來越大。

而大,不光是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還有人口的擴大。

教育的擴大。

商業,工業等等都會隨之擴大。

……

反之,像天門這種小城市,隨著人口越來越小,無論是消費,還是什麼的,都會越來越差。

要想改變,或者維持,除了找出一條獨有的道路外,跟風,在沒有優勢的情形下,很難很難。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武漢和周邊縣城天門的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