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交河故城》 吳冠中 水墨設色 1981年

凡是初次去吳家拜訪的客人,在跨進房門的瞬間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房子只是一套簡陋的小套間。沒有豪華的裝修,傢俱老舊,沒有專門的畫室,只能在斗室作小畫。後來,兒子幫他買了一間房,有幾十平米,吳冠中走四十分鐘去作畫。他很滿意,總算有大畫室了。

吳冠中不是不懂享受。出國辦展覽,參加授勳儀式,他也西裝革履,好吃的菜,他也喜歡。但是看得出來,他在極力壓制享受的慾望,甘於簡樸的生活,以致簡樸成了生活的基調。

吳冠中簡樸,不是為了惜財,而是為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適,養得胖胖的,就會慵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光,迷戀紅塵而鈍于思想。

吳冠中刻意過簡樸的生活,也是為了告訴年輕畫家,雖然他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過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就是不過這種日子。有人為信仰做苦行僧,畫家為藝術而做苦行僧。他常年奔波于山區作畫,不吃不喝,啃幾塊乾麵包就當一頓飯,瘦得皮包骨頭。揹著畫具書包,夾一把雨傘,農民說他是修傘的匠人。吳冠中不願照相,他的面容太滄桑了。學生說,吳先生太瘦了,瘦得只剩下精神。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導,做中華民族的脊樑,樹立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格典範。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一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艱難中不捨藝術,苦難中仍有閒情,有時像屈子,有時像莊子。他說:“歡樂的時刻如過眼煙雲,苦難的歲月卻永遠令人懷念。”他時常懷念友善的故人,懷念留下他腳印的故土。

“文革”時期,在五七幹校,吳家夫婦不住在一起,不能常見。偶然探望,分別時不免相送。分手之地有二三間農舍,一架葡萄,觸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城前,他專程去畫了一幅小畫,畫面上憑空飛來一雙燕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燕子一向是恩愛的象徵。吳冠中深情地說:“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十里長亭’。”

吳冠中也會不服氣,好面子。“文革”中,聽說當年同窗趙無極回國探親,西裝革履,受周總理接見。再看自己窮困潦倒,不免心酸。他不忍國家丟臉,不得不在趙無極前遮醜,說自己住的房子雖破舊,且無廁所,卻是清代名宅。

敏感,隨時隨地發現美,也能發現醜。他激烈,對一切醜陋和美盲都不能容忍。他用尖刻的言辭抨擊陋習,意在引起注意,全然不顧引火燒身。他對金錢、權勢、地位,都冷眼旁觀,自覺置身於邊緣,卻始終心繫國家。他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卻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熱情。他發言寫文一針見血,直接切入,不講客套,沒有環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瞻前顧後而囁嚅。他不太講究邏輯推理、兩分法,他的言論有漏洞,有跳躍,有偏激,但是他的尖銳與睿智卻無人能比。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交河故城》 吳冠中 水墨設色 1981年

凡是初次去吳家拜訪的客人,在跨進房門的瞬間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房子只是一套簡陋的小套間。沒有豪華的裝修,傢俱老舊,沒有專門的畫室,只能在斗室作小畫。後來,兒子幫他買了一間房,有幾十平米,吳冠中走四十分鐘去作畫。他很滿意,總算有大畫室了。

吳冠中不是不懂享受。出國辦展覽,參加授勳儀式,他也西裝革履,好吃的菜,他也喜歡。但是看得出來,他在極力壓制享受的慾望,甘於簡樸的生活,以致簡樸成了生活的基調。

吳冠中簡樸,不是為了惜財,而是為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適,養得胖胖的,就會慵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光,迷戀紅塵而鈍于思想。

吳冠中刻意過簡樸的生活,也是為了告訴年輕畫家,雖然他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過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就是不過這種日子。有人為信仰做苦行僧,畫家為藝術而做苦行僧。他常年奔波于山區作畫,不吃不喝,啃幾塊乾麵包就當一頓飯,瘦得皮包骨頭。揹著畫具書包,夾一把雨傘,農民說他是修傘的匠人。吳冠中不願照相,他的面容太滄桑了。學生說,吳先生太瘦了,瘦得只剩下精神。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導,做中華民族的脊樑,樹立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格典範。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一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艱難中不捨藝術,苦難中仍有閒情,有時像屈子,有時像莊子。他說:“歡樂的時刻如過眼煙雲,苦難的歲月卻永遠令人懷念。”他時常懷念友善的故人,懷念留下他腳印的故土。

“文革”時期,在五七幹校,吳家夫婦不住在一起,不能常見。偶然探望,分別時不免相送。分手之地有二三間農舍,一架葡萄,觸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城前,他專程去畫了一幅小畫,畫面上憑空飛來一雙燕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燕子一向是恩愛的象徵。吳冠中深情地說:“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十里長亭’。”

吳冠中也會不服氣,好面子。“文革”中,聽說當年同窗趙無極回國探親,西裝革履,受周總理接見。再看自己窮困潦倒,不免心酸。他不忍國家丟臉,不得不在趙無極前遮醜,說自己住的房子雖破舊,且無廁所,卻是清代名宅。

敏感,隨時隨地發現美,也能發現醜。他激烈,對一切醜陋和美盲都不能容忍。他用尖刻的言辭抨擊陋習,意在引起注意,全然不顧引火燒身。他對金錢、權勢、地位,都冷眼旁觀,自覺置身於邊緣,卻始終心繫國家。他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卻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熱情。他發言寫文一針見血,直接切入,不講客套,沒有環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瞻前顧後而囁嚅。他不太講究邏輯推理、兩分法,他的言論有漏洞,有跳躍,有偏激,但是他的尖銳與睿智卻無人能比。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熊貓》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到了晚年,他嘆息道:“人老了,各種誘惑與顧慮都消退了,青年時代的赤裸與狂妄倒又常常蠢蠢欲動,能夠把真誠的心聲表達出來,就是莫大的慰藉了。”但是老年帶給他的更多是遺憾和失落。“當發現自己真的老了,有點不可思議,青春不就在昨天嗎?如何倏忽間成了白頭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絕無挽回的餘地。”這一連串的發問,包含著多少無奈!老年和病痛連在一起,與老病接踵而來的是死亡。“白髮多時故人稀”,老同窗老同事老朋友的訃告陸續傳來,不無悲涼,也就想到自己的死亡,並開始注意面對死亡的心態。

晚年的吳冠中離開了優美與幸福,轉而抒發晚年的惆悵和新生的渴望。他想表達一些更博大精深的東西,於是他畫天體宇宙,寫散文畫論。

有些人把吳冠中推崇為完人,可與他朝夕相處的學生說,吳先生是慈祥而嚴厲的師長,是憤世嫉俗的老“憤青”。他在方莊的小屋是他們溫暖的家園。吳先生永遠是他們的精神父親。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美術評論家)

文章、圖片來源 / 《文匯報》2014年2月25日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馨藝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交河故城》 吳冠中 水墨設色 1981年

凡是初次去吳家拜訪的客人,在跨進房門的瞬間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房子只是一套簡陋的小套間。沒有豪華的裝修,傢俱老舊,沒有專門的畫室,只能在斗室作小畫。後來,兒子幫他買了一間房,有幾十平米,吳冠中走四十分鐘去作畫。他很滿意,總算有大畫室了。

吳冠中不是不懂享受。出國辦展覽,參加授勳儀式,他也西裝革履,好吃的菜,他也喜歡。但是看得出來,他在極力壓制享受的慾望,甘於簡樸的生活,以致簡樸成了生活的基調。

吳冠中簡樸,不是為了惜財,而是為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適,養得胖胖的,就會慵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光,迷戀紅塵而鈍于思想。

吳冠中刻意過簡樸的生活,也是為了告訴年輕畫家,雖然他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過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就是不過這種日子。有人為信仰做苦行僧,畫家為藝術而做苦行僧。他常年奔波于山區作畫,不吃不喝,啃幾塊乾麵包就當一頓飯,瘦得皮包骨頭。揹著畫具書包,夾一把雨傘,農民說他是修傘的匠人。吳冠中不願照相,他的面容太滄桑了。學生說,吳先生太瘦了,瘦得只剩下精神。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導,做中華民族的脊樑,樹立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格典範。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一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艱難中不捨藝術,苦難中仍有閒情,有時像屈子,有時像莊子。他說:“歡樂的時刻如過眼煙雲,苦難的歲月卻永遠令人懷念。”他時常懷念友善的故人,懷念留下他腳印的故土。

“文革”時期,在五七幹校,吳家夫婦不住在一起,不能常見。偶然探望,分別時不免相送。分手之地有二三間農舍,一架葡萄,觸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城前,他專程去畫了一幅小畫,畫面上憑空飛來一雙燕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燕子一向是恩愛的象徵。吳冠中深情地說:“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十里長亭’。”

吳冠中也會不服氣,好面子。“文革”中,聽說當年同窗趙無極回國探親,西裝革履,受周總理接見。再看自己窮困潦倒,不免心酸。他不忍國家丟臉,不得不在趙無極前遮醜,說自己住的房子雖破舊,且無廁所,卻是清代名宅。

敏感,隨時隨地發現美,也能發現醜。他激烈,對一切醜陋和美盲都不能容忍。他用尖刻的言辭抨擊陋習,意在引起注意,全然不顧引火燒身。他對金錢、權勢、地位,都冷眼旁觀,自覺置身於邊緣,卻始終心繫國家。他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卻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熱情。他發言寫文一針見血,直接切入,不講客套,沒有環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瞻前顧後而囁嚅。他不太講究邏輯推理、兩分法,他的言論有漏洞,有跳躍,有偏激,但是他的尖銳與睿智卻無人能比。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熊貓》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到了晚年,他嘆息道:“人老了,各種誘惑與顧慮都消退了,青年時代的赤裸與狂妄倒又常常蠢蠢欲動,能夠把真誠的心聲表達出來,就是莫大的慰藉了。”但是老年帶給他的更多是遺憾和失落。“當發現自己真的老了,有點不可思議,青春不就在昨天嗎?如何倏忽間成了白頭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絕無挽回的餘地。”這一連串的發問,包含著多少無奈!老年和病痛連在一起,與老病接踵而來的是死亡。“白髮多時故人稀”,老同窗老同事老朋友的訃告陸續傳來,不無悲涼,也就想到自己的死亡,並開始注意面對死亡的心態。

晚年的吳冠中離開了優美與幸福,轉而抒發晚年的惆悵和新生的渴望。他想表達一些更博大精深的東西,於是他畫天體宇宙,寫散文畫論。

有些人把吳冠中推崇為完人,可與他朝夕相處的學生說,吳先生是慈祥而嚴厲的師長,是憤世嫉俗的老“憤青”。他在方莊的小屋是他們溫暖的家園。吳先生永遠是他們的精神父親。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美術評論家)

文章、圖片來源 / 《文匯報》2014年2月25日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馨藝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交河故城》 吳冠中 水墨設色 1981年

凡是初次去吳家拜訪的客人,在跨進房門的瞬間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房子只是一套簡陋的小套間。沒有豪華的裝修,傢俱老舊,沒有專門的畫室,只能在斗室作小畫。後來,兒子幫他買了一間房,有幾十平米,吳冠中走四十分鐘去作畫。他很滿意,總算有大畫室了。

吳冠中不是不懂享受。出國辦展覽,參加授勳儀式,他也西裝革履,好吃的菜,他也喜歡。但是看得出來,他在極力壓制享受的慾望,甘於簡樸的生活,以致簡樸成了生活的基調。

吳冠中簡樸,不是為了惜財,而是為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適,養得胖胖的,就會慵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光,迷戀紅塵而鈍于思想。

吳冠中刻意過簡樸的生活,也是為了告訴年輕畫家,雖然他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過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就是不過這種日子。有人為信仰做苦行僧,畫家為藝術而做苦行僧。他常年奔波于山區作畫,不吃不喝,啃幾塊乾麵包就當一頓飯,瘦得皮包骨頭。揹著畫具書包,夾一把雨傘,農民說他是修傘的匠人。吳冠中不願照相,他的面容太滄桑了。學生說,吳先生太瘦了,瘦得只剩下精神。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導,做中華民族的脊樑,樹立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格典範。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一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艱難中不捨藝術,苦難中仍有閒情,有時像屈子,有時像莊子。他說:“歡樂的時刻如過眼煙雲,苦難的歲月卻永遠令人懷念。”他時常懷念友善的故人,懷念留下他腳印的故土。

“文革”時期,在五七幹校,吳家夫婦不住在一起,不能常見。偶然探望,分別時不免相送。分手之地有二三間農舍,一架葡萄,觸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城前,他專程去畫了一幅小畫,畫面上憑空飛來一雙燕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燕子一向是恩愛的象徵。吳冠中深情地說:“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十里長亭’。”

吳冠中也會不服氣,好面子。“文革”中,聽說當年同窗趙無極回國探親,西裝革履,受周總理接見。再看自己窮困潦倒,不免心酸。他不忍國家丟臉,不得不在趙無極前遮醜,說自己住的房子雖破舊,且無廁所,卻是清代名宅。

敏感,隨時隨地發現美,也能發現醜。他激烈,對一切醜陋和美盲都不能容忍。他用尖刻的言辭抨擊陋習,意在引起注意,全然不顧引火燒身。他對金錢、權勢、地位,都冷眼旁觀,自覺置身於邊緣,卻始終心繫國家。他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卻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熱情。他發言寫文一針見血,直接切入,不講客套,沒有環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瞻前顧後而囁嚅。他不太講究邏輯推理、兩分法,他的言論有漏洞,有跳躍,有偏激,但是他的尖銳與睿智卻無人能比。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熊貓》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到了晚年,他嘆息道:“人老了,各種誘惑與顧慮都消退了,青年時代的赤裸與狂妄倒又常常蠢蠢欲動,能夠把真誠的心聲表達出來,就是莫大的慰藉了。”但是老年帶給他的更多是遺憾和失落。“當發現自己真的老了,有點不可思議,青春不就在昨天嗎?如何倏忽間成了白頭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絕無挽回的餘地。”這一連串的發問,包含著多少無奈!老年和病痛連在一起,與老病接踵而來的是死亡。“白髮多時故人稀”,老同窗老同事老朋友的訃告陸續傳來,不無悲涼,也就想到自己的死亡,並開始注意面對死亡的心態。

晚年的吳冠中離開了優美與幸福,轉而抒發晚年的惆悵和新生的渴望。他想表達一些更博大精深的東西,於是他畫天體宇宙,寫散文畫論。

有些人把吳冠中推崇為完人,可與他朝夕相處的學生說,吳先生是慈祥而嚴厲的師長,是憤世嫉俗的老“憤青”。他在方莊的小屋是他們溫暖的家園。吳先生永遠是他們的精神父親。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美術評論家)

文章、圖片來源 / 《文匯報》2014年2月25日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馨藝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百年巨匠》美術篇巨匠吳冠中合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交河故城》 吳冠中 水墨設色 1981年

凡是初次去吳家拜訪的客人,在跨進房門的瞬間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房子只是一套簡陋的小套間。沒有豪華的裝修,傢俱老舊,沒有專門的畫室,只能在斗室作小畫。後來,兒子幫他買了一間房,有幾十平米,吳冠中走四十分鐘去作畫。他很滿意,總算有大畫室了。

吳冠中不是不懂享受。出國辦展覽,參加授勳儀式,他也西裝革履,好吃的菜,他也喜歡。但是看得出來,他在極力壓制享受的慾望,甘於簡樸的生活,以致簡樸成了生活的基調。

吳冠中簡樸,不是為了惜財,而是為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適,養得胖胖的,就會慵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光,迷戀紅塵而鈍于思想。

吳冠中刻意過簡樸的生活,也是為了告訴年輕畫家,雖然他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過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就是不過這種日子。有人為信仰做苦行僧,畫家為藝術而做苦行僧。他常年奔波于山區作畫,不吃不喝,啃幾塊乾麵包就當一頓飯,瘦得皮包骨頭。揹著畫具書包,夾一把雨傘,農民說他是修傘的匠人。吳冠中不願照相,他的面容太滄桑了。學生說,吳先生太瘦了,瘦得只剩下精神。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導,做中華民族的脊樑,樹立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格典範。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一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艱難中不捨藝術,苦難中仍有閒情,有時像屈子,有時像莊子。他說:“歡樂的時刻如過眼煙雲,苦難的歲月卻永遠令人懷念。”他時常懷念友善的故人,懷念留下他腳印的故土。

“文革”時期,在五七幹校,吳家夫婦不住在一起,不能常見。偶然探望,分別時不免相送。分手之地有二三間農舍,一架葡萄,觸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城前,他專程去畫了一幅小畫,畫面上憑空飛來一雙燕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燕子一向是恩愛的象徵。吳冠中深情地說:“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十里長亭’。”

吳冠中也會不服氣,好面子。“文革”中,聽說當年同窗趙無極回國探親,西裝革履,受周總理接見。再看自己窮困潦倒,不免心酸。他不忍國家丟臉,不得不在趙無極前遮醜,說自己住的房子雖破舊,且無廁所,卻是清代名宅。

敏感,隨時隨地發現美,也能發現醜。他激烈,對一切醜陋和美盲都不能容忍。他用尖刻的言辭抨擊陋習,意在引起注意,全然不顧引火燒身。他對金錢、權勢、地位,都冷眼旁觀,自覺置身於邊緣,卻始終心繫國家。他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卻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熱情。他發言寫文一針見血,直接切入,不講客套,沒有環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瞻前顧後而囁嚅。他不太講究邏輯推理、兩分法,他的言論有漏洞,有跳躍,有偏激,但是他的尖銳與睿智卻無人能比。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熊貓》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到了晚年,他嘆息道:“人老了,各種誘惑與顧慮都消退了,青年時代的赤裸與狂妄倒又常常蠢蠢欲動,能夠把真誠的心聲表達出來,就是莫大的慰藉了。”但是老年帶給他的更多是遺憾和失落。“當發現自己真的老了,有點不可思議,青春不就在昨天嗎?如何倏忽間成了白頭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絕無挽回的餘地。”這一連串的發問,包含著多少無奈!老年和病痛連在一起,與老病接踵而來的是死亡。“白髮多時故人稀”,老同窗老同事老朋友的訃告陸續傳來,不無悲涼,也就想到自己的死亡,並開始注意面對死亡的心態。

晚年的吳冠中離開了優美與幸福,轉而抒發晚年的惆悵和新生的渴望。他想表達一些更博大精深的東西,於是他畫天體宇宙,寫散文畫論。

有些人把吳冠中推崇為完人,可與他朝夕相處的學生說,吳先生是慈祥而嚴厲的師長,是憤世嫉俗的老“憤青”。他在方莊的小屋是他們溫暖的家園。吳先生永遠是他們的精神父親。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美術評論家)

文章、圖片來源 / 《文匯報》2014年2月25日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馨藝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百年巨匠》美術篇巨匠吳冠中合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2016年6月19日,《百年巨匠——吳冠中》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開機

關於我們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大藝術家吳冠中是性情中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但是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的感情更為豐富細膩。同時由於心理和生理的個體差異,吳冠中還有獨特的情感和思緒。全面觀察和研究吳冠中的情感世界,有利於我們加深對他藝術和人生的理解。

吳冠中常說,藝術創作要經歷痛苦,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痛苦是藝術家的主要感情。藝術家把美送給大眾,把痛苦留給自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吳冠中

吳冠中所說的痛苦主要指的是精神的痛苦而非肉體的磨難,肉體的苦痛可以忍耐,也可以克服,精神的痛苦卻如影隨形,刻骨銘心。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有新鮮感,有個性語言。重複製作不是創作。如果有了失敗的作品、雷同的作品就要及時銷燬,以免流傳人間,貽害公眾。撕畫,就像親手殺死自己的殘疾兒子一樣痛苦——那也是自己的血肉呀!

當靈感不期而遇,畫家心中的意象綺麗無比,但是一旦揮毫作畫,覺得人間的造型手段笨拙無力。“心中有美畫不出”是畫家最大的苦惱。

嚴格地說,畫家創作中的磨難,還算不上是痛苦,只能算苦惱。精神的痛苦和折磨才是最難熬的。

他當年拋棄富貴回國,本想大展宏圖為國效力,卻不受歡迎。又遭批判,政治上不被信任,數年之內換了幾個單位。工資微薄,生活貧困,老父餓死,自己重病。“文革”中有六年被剝奪了作畫的權利,浪費了一個畫家最寶貴的生命。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夢巴黎》 吳冠中 1989年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畫家有了自由創作的權利,生活水平也節節提高。按說應該沒有痛苦了。但是吳冠中又遭遇到新的痛苦。由於講真話敢批評,他樹敵不少。為了迎戰,只能橫站,分外吃力。有人表面友好,實際把他當唐僧,都想吃他的肉。他以誠待人,但有人心懷叵測,或中傷,或造謠,或歪曲,使人防不勝防,不寒而慄。有人求畫,卻拿到市場賣高價,令人寒心。他憤懣、無助、傷心,心中苦悶無處訴說,只能躲進畫中桃花源。心中越是痛苦,藝術世界越是甜美。吳冠中最有資格說:沒有痛苦出不了好作品。

吳冠中成名之後,粉絲無數。每有活動,記者前呼後擁,媒體如影隨行,儼然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風雲人物。但是吳冠中卻說他孤獨。

何謂孤獨?事業上沒有志同道合的戰友,身邊沒有生死相托無話不談的知己,家中沒有琴瑟和絃的伴侶,只要缺一項,人就會覺得孤獨。其中知己尤為重要。吳冠中只有兩個知己:朱德群和熊秉明。朱德群把吳冠中引進藝術王國,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吳冠中。抗戰逃難,吳冠中丟了錢,朱德群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兩人合用。熊秉明與吳冠中無話不談。為了商議回國之事,辯論到深夜。吳冠中回國後,熊秉明孤單單留在法國,給自己住的房屋起名“斷念樓”,斷了回國的念想。幾十年後恢復了聯繫,在巴黎和北京幾次見面,他們之間的滄桑感慨,是外人無法想象的。吳冠中稱:白頭宮女話玄宗。吳冠中每有新作必先給熊秉明看,熊的評論總是最到位。可惜,兩位摯友常年住在國外,到了晚年,垂垂老矣,都走不動了。熊去世後,吳痛心地說:“秉明去世太早了。”他們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朱德群患老年病,這世上能理解他的人都沒了。想到生命將盡,來日無多,能不感到悲涼?

當年吳冠中回國,嚴酷的政治環境壓得他不敢講真話,講心裡話。他沒有知心朋友。吳冠中有許多學生,師生關係很好,但是終有差別,不能無話不談。他的老妻與他風雨同舟,但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夫妻達不到夫唱婦和心心相印的境界。像樑思成林徽因那樣的神仙眷侶世上有幾對?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燕子覓句來(之一)》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吳冠中到了晚年,體弱多病,朋輩凋零。為了老伴養病,斷絕與外界聯繫。白日枯坐家中,深夜孤眠難耐,思潮洶湧,夜不能寐。回想自己一生,孤軍奮戰,空懷壯志。被人暗算,頻受冷箭。心中之怒翻騰,不平之怨填膺。他憂中華民族之命運,悲畫界難治之頑症,深覺命運之無常,時光之無情。生命將盡,心卻不死。縱有凌雲之志,卻無縛雞之力。他感慨:走向眾人,他孤身一人;離開眾人時,還是孤獨一人。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吳冠中及家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僅憑微薄的工資,要養活三個嗷嗷待哺的兒子,還要接濟鄉下的父母,困難可想而知。全家人擠在後海大院裡窄小破舊的百年老屋。

八十年代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一些畫家靠賣畫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人。吳冠中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他離開住了幾十年的後海小屋,搬進了樓房。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交河故城》 吳冠中 水墨設色 1981年

凡是初次去吳家拜訪的客人,在跨進房門的瞬間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房子只是一套簡陋的小套間。沒有豪華的裝修,傢俱老舊,沒有專門的畫室,只能在斗室作小畫。後來,兒子幫他買了一間房,有幾十平米,吳冠中走四十分鐘去作畫。他很滿意,總算有大畫室了。

吳冠中不是不懂享受。出國辦展覽,參加授勳儀式,他也西裝革履,好吃的菜,他也喜歡。但是看得出來,他在極力壓制享受的慾望,甘於簡樸的生活,以致簡樸成了生活的基調。

吳冠中簡樸,不是為了惜財,而是為了惜時。他常說,畫家是痛苦的職業,不經歷痛苦的磨難,出不了好作品。畫家生活得太舒適,養得胖胖的,就會慵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虛度時光,迷戀紅塵而鈍于思想。

吳冠中刻意過簡樸的生活,也是為了告訴年輕畫家,雖然他只要賣一張畫就可以過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他就是不過這種日子。有人為信仰做苦行僧,畫家為藝術而做苦行僧。他常年奔波于山區作畫,不吃不喝,啃幾塊乾麵包就當一頓飯,瘦得皮包骨頭。揹著畫具書包,夾一把雨傘,農民說他是修傘的匠人。吳冠中不願照相,他的面容太滄桑了。學生說,吳先生太瘦了,瘦得只剩下精神。

吳冠中牢記魯迅的教導,做中華民族的脊樑,樹立一個為藝術獻身的人格典範。有人說他矯情,可就算是矯情,有幾人能終其一生像他那樣矯情呢?

艱難中不捨藝術,苦難中仍有閒情,有時像屈子,有時像莊子。他說:“歡樂的時刻如過眼煙雲,苦難的歲月卻永遠令人懷念。”他時常懷念友善的故人,懷念留下他腳印的故土。

“文革”時期,在五七幹校,吳家夫婦不住在一起,不能常見。偶然探望,分別時不免相送。分手之地有二三間農舍,一架葡萄,觸動了畫家的心靈。回城前,他專程去畫了一幅小畫,畫面上憑空飛來一雙燕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燕子一向是恩愛的象徵。吳冠中深情地說:“這是我們記憶中的‘十里長亭’。”

吳冠中也會不服氣,好面子。“文革”中,聽說當年同窗趙無極回國探親,西裝革履,受周總理接見。再看自己窮困潦倒,不免心酸。他不忍國家丟臉,不得不在趙無極前遮醜,說自己住的房子雖破舊,且無廁所,卻是清代名宅。

敏感,隨時隨地發現美,也能發現醜。他激烈,對一切醜陋和美盲都不能容忍。他用尖刻的言辭抨擊陋習,意在引起注意,全然不顧引火燒身。他對金錢、權勢、地位,都冷眼旁觀,自覺置身於邊緣,卻始終心繫國家。他在政治上過於天真,卻始終保持青年人的熱情。他發言寫文一針見血,直接切入,不講客套,沒有環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瞻前顧後而囁嚅。他不太講究邏輯推理、兩分法,他的言論有漏洞,有跳躍,有偏激,但是他的尖銳與睿智卻無人能比。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熊貓》 吳冠中 水墨設色 2006年

到了晚年,他嘆息道:“人老了,各種誘惑與顧慮都消退了,青年時代的赤裸與狂妄倒又常常蠢蠢欲動,能夠把真誠的心聲表達出來,就是莫大的慰藉了。”但是老年帶給他的更多是遺憾和失落。“當發現自己真的老了,有點不可思議,青春不就在昨天嗎?如何倏忽間成了白頭人?而且是真的,再也退不回去,絕無挽回的餘地。”這一連串的發問,包含著多少無奈!老年和病痛連在一起,與老病接踵而來的是死亡。“白髮多時故人稀”,老同窗老同事老朋友的訃告陸續傳來,不無悲涼,也就想到自己的死亡,並開始注意面對死亡的心態。

晚年的吳冠中離開了優美與幸福,轉而抒發晚年的惆悵和新生的渴望。他想表達一些更博大精深的東西,於是他畫天體宇宙,寫散文畫論。

有些人把吳冠中推崇為完人,可與他朝夕相處的學生說,吳先生是慈祥而嚴厲的師長,是憤世嫉俗的老“憤青”。他在方莊的小屋是他們溫暖的家園。吳先生永遠是他們的精神父親。

(作者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美術評論家)

文章、圖片來源 / 《文匯報》2014年2月25日

監製 / 淵默、大白

編輯 / 馨藝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與《百年巨匠》美術篇巨匠吳冠中合影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2016年6月19日,《百年巨匠——吳冠中》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開機

關於我們

走近巨匠|性情中人吳冠中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等聯合攝製的《百年巨匠》,是我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人文、科技領域大師巨匠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築篇拉開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8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連續兩年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被列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8年紀錄片重點項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資助。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列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教材。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紀錄片、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製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全國老年人推薦的優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叢書(10卷)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