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而跳舞:漫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

【按】和採訪過知名舞者的朋友聊起當下的熱門舞蹈節目,也許是藝術普及度不夠,發現很多觀眾對舞蹈欣賞和學習有很深的誤解。這裡我不揣淺陋,大著膽子為普通的觀眾和讀者們寫幾句個人看法。話題很大,侷限之處在所難免,但也許能讓讀者看待舞蹈時能多一點啟發和不同的思考,也許能引來更多愛好者們的討論和碰撞,那這篇小文,也自有一點微小的價值了。

1

簡單談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吧。下文將主要以芭蕾為例,因為這剛好是對身體條件要求最苛刻的舞種之一。

很多人都誤認為學舞蹈最重要的是身體條件,一定要手長腿長,但其實,對舞蹈來說,條件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如果稱讚一個舞者只關注他的身材,那是非常狹隘、片面和外行的。

舞蹈的美感有很多,例如空間感、動作表現力、音樂節奏感,統統都是比身材重要得多的評判標準,放進舞蹈考試和任何比賽裡也都是重要打分項。而更復雜一點的美感,完全是天賦、技術、悟性等多重結合。腿不夠長的芭蕾舞者,也完全可以跳得很好看,其中不乏國際比賽獲獎選手,這在各個國家的舞者裡都能找到例子。比如說英皇芭蕾舞團的Marianela Núñez,身體比例一般但跳舞時就是“有東西”,這個是舞蹈欣賞中更高級的層次。內涵之外,還有技巧。頂尖的芭蕾舞者即使全身被擋住,只露出足尖鞋那一部分,也能讓雙腳如綿延的波濤起伏不斷,傳遞出深切的情感。POB(法國巴黎歌劇院)明星芭蕾舞者Marie-Agnès Gillot在《吉賽爾》裡的表演就是一個例子,她的足尖鞋從立起到落下的過程異常細膩。還有些舞者被稱為是“踩點狂魔”,每一個動作對應的節拍都踩得極為精準,控制能力非常高超。所謂“內行看門道”,往往看的是這些東西。

為什麼而跳舞:漫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

Marie-Agnès Gillot在《吉賽爾》扮演“鬼王”,圖片來自網絡視頻截圖。

芭蕾確實需要一定的門檻,但如果苛刻到僅憑身體條件就直接臧否舞者的水平和能力,一錘定生死,這是不是太過於獨斷、片面乃至業餘了呢?如果欣賞一個舞者只膚淺到停留在身體條件上,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我們今天看到和熟悉的很多苛刻的芭蕾舞校選材標準,很多是受到俄羅斯學派的影響,中國是俄羅斯學派的最忠實傳承者。俄羅斯有非常豐厚的芭蕾學習土壤和數量極多的學習者,也有最高水平的芭蕾舞學校和最頂級的芭蕾舞團,他們的這套體系是為身體條件和天賦才能都非常出色的精英舞者走向職業道路而設計的,一開始就篩選掉了大部分人。不但是舞蹈,就連蘇聯式教育都帶有高度精英化的特質,比如說我們熟悉的填鴨式教學就來自蘇聯,對高水平、基礎好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短平快的高效手段,但並不適合絕大多數普通人。

事實上,俄羅斯學派對很多學習者來說,往往並不友好。對比一下歐美教學視頻包括英皇學派RAD考級視頻,可以發現示範的舞者身材通常顯得有點微微胖——這可以理解成是舞蹈教育界對過去追求紙片人身材的一種“撥亂反正”。除了身材,英美很多視頻示範的動作和俄羅斯學派比起來,也顯得不夠“標準”和高難度,但卻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經常也更值得參考。很多業餘的觀眾經常誤以為腿抬得越高、劈叉越厲害,就是基礎越好、水平越高,但舞蹈自有其科學法則,假如為了追求抬高而扭曲軀幹讓動作變形,那也是不合格的錯誤做法。芭蕾動作只要做規範,並不一定需要把腿抬到180°,只抬到90°,做對了,也可以足夠優美,並且一樣可以跳好芭蕾。

為什麼而跳舞:漫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

紀錄片《Dying to Be Thin 》講述了覺得身材越瘦越好而遭遇厭食症和飲食失調的芭蕾舞者們。

為什麼而跳舞:漫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

這本歐美經典芭蕾教材的封面,就是一個極其漂亮和端正的90°前腿。

以芭蕾基礎訓練為例,以前很長一段時間裡,老師都喜歡給學生壓膝蓋。因為柔韌性天生好的舞者一般收緊雙腿時會多少有一點膝蓋超伸,這是正常現象,也構成了舞者腿部優美曲線的一部分。但正確的繃直腿並不是在用力壓膝蓋關節,而是收緊大腿肌肉向上帶動膝蓋關節收緊,這樣才能有挺拔的腿型。同時,這讓舞者的大腿肌肉得到了鍛鍊強化,反過來也能更好地保護膝蓋關節。現在運動復健等知識的普及程度慢慢高了,大家多少都知道了保護關節的重要性,膝蓋一旦落下傷病恢復得慢還極容易復發,很多運動論壇都會討論跑步打球等運動如何保護膝關節。越來越多的學習者也認識到,舞者腿部曲線的形成是一個科學的漸進過程,不應該靠重物硬壓膝蓋關節得來;只可惜,早年很多舞蹈生就這樣提前報廢退出了。其實現在很多國外舞校都拒絕接受膝蓋超伸的學生,學院派本身也一直都在調整做法,因為膝蓋超伸不但影響了舞蹈時的重心,對於教學很不方便,也損害了舞者的職業壽命。這些講給當年學舞蹈壓膝蓋受傷的朋友聽,對方差點哭暈。

再以芭蕾最基礎的五位站為例,很少有學習者的硬件能優越到、一開始在練習五位站時前後腳就能嚴絲合縫的貼緊,但有些俄派老師覺得這是必須,且強行讓學生去硬做,在軟度和肌肉條件不夠的情況下,人會用膝蓋翻轉等各種手段代償,從呼吸到姿態都會受到影響,最後一不小心,很容易就傷掉了。而英美一些教學視頻裡,舞者做五位時經常“不標準”,但這是更現實的,兩隻腳前後不能完全貼合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有些人天生硬件有限,沒必要強求,只要發力是對的,努力向正確方向靠攏,一樣可以刺激到肌肉,達到芭蕾的訓練效果。

為什麼而跳舞:漫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

“不標準”和“標準”的五位腳,但都是正確的。圖片來自網絡。

我個人這麼多年一點淺陋的學習感受是,舞蹈學習其實不在於你的身材如何,而在於你是否以正確、有效的方式在做動作時運用你的身體,以展示美感。跳得“對”這一點,往往和人體力學、運動解剖學等一系列科學原理息息相關,而正是這些學科推動了舞蹈科學的發展,讓舞者的表現越來越好,理論學習成為了一種必需。芭蕾藝術這一點恰好是非常踏實和靠譜的,可以被稱之為是一門“硬科學”,體系非常嚴謹且久經考驗,其規範和術語幾乎放之四海而皆準。物理學家Kenneth Laws因為學舞蹈的女兒專門研究芭蕾動作的力學原理,寫了一本書,還被舞團請去做講座指導。而著名的芭蕾史著作《阿波羅的天使》裡作者也同樣說,帶領自己走向職業生涯的第一位老師,其實是一位學過芭蕾的物理學博士在讀生,她從此發現了舞蹈動作規範背後的法則是如此的精妙準確。舞者的動作規格是不是夠高,是否能把動作處理得乾淨漂亮,重心是不是穩而準,評價和分析起來都有科學依據。身體有些硬件條件如果天生好,技術問題確實處理起來更輕鬆,但舞者如何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提高動作的質量,全都有跡可循,甚至能活學活用,錘鍊演繹出自己的特點。專業的好老師也會讓你學到的不是花架子,而是能一步一步地判斷和見證自己從“不標準”走向“標準”的進步。

2

當然這樣就有人要問了,舞校不也是這樣選拔人才的嗎,如果身材不是最重要的,那舞校幹嘛要設置這種門檻?

這就要開罪一下了。中國舞校的培養體制,真的是造成大眾覺得“舞蹈很殘忍”的原因之一,好像舞蹈是必須精挑細選出來的人才能學習的“特長”,最後變成了身材比例不好就不配去學舞蹈的奇怪論調。又因為舞蹈藝術在中國普及不好,就像“唱得高/彈得快/畫得像=就是好”一樣,判斷跳舞好的標準變成了關心身材顏值和劈叉。在Bilibili等視頻網站每次看舞蹈視頻,彈幕裡都有人根本不關心舞者跳得如何,動輒搬出“身材不標準”一錘定音,真的很無語。

我好些年前開始看洛桑和YAGP(美國國際青少年舞蹈大獎賽)等世界芭蕾高水平賽事時,發現一件事:為什麼比賽裡的中國舞者這麼少,是不是中國人不適合跳芭蕾?但都是東亞人,日韓舞者就很多啊,這是為什麼?

後來我才瞭解到一些背後的情況。很多舞蹈比賽本來是對所有舞者開放報名的,只要按要求提交視頻等材料,走流程參加海選就行。但是因為中國大部分的藝術團體都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框架裡,所以中國舞校的參賽選手要多一層門檻,最後就變成了:舞校老師看中的一兩個尖子生才能作為代表,公費被選送參賽;而其他人不能越過學校報名,更不能自費參賽。因為會被認定拿不到獎,“去了也是白去”,連打醬油漲個經驗值的機會都不會有。

當然,這樣的情況已經在改變。越來越多憑自己意願參賽的選手,現在也一樣能獲得老師的支持和指導(有些老師還會積極幫忙爭取半公費,減輕學生自費的負擔),這確實讓更多舞者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

為什麼說去掉體制裡這個人為的篩選門檻很重要呢?這並不是不信任舞校老師們的篩選眼光,老師們確實也愛說“假如你水平夠拿獎,一定不會攔著你”,但如果允許舞者憑自己的意願參賽,事實上對舞者的發展更公平,也能激勵到更多熱愛舞蹈的人。像洛桑這樣的比賽裡,之所以日本選手格外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沒有中國這種公立舞校培養體制。在日本,跳芭蕾的男女老少胖瘦高矮都有,大家都是業餘舞者,通常在各種私人舞校學習。包括但不限於日本,很多國外有意向發展的小舞者經常是放學下課後花很多時間泡在舞蹈教室裡,說是“業餘舞者”,上課時間和強度其實是大大高於國內小朋友的;但另一方面比國內讀職業舞校的學生相對選擇多,可以一邊讀書上學一邊跳舞,不行可以抽身而退。而如果小舞者有這樣的自信和準備想去挑戰洛桑這樣的比賽,那就去吧,沒人攔著。因為洛桑比賽表現好的話可以獲得進入世界最頂尖學校的獎學金,也能大大增加進入舞團的概率,所以成為了日本舞者一個極其重要的上升渠道。當代芭蕾舞歷史上最出色的日本舞者吉田都和熊川哲也,都是從洛桑比賽起家的,並且最後有力帶動了整個日本芭蕾的普及和進步。

而中國專業的舞蹈生非常慘的一點是,在進入學校的那一刻,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未來了。淘汰的體制下,老師只盯條件最好的,尖子生永遠在最醒目的位置,很可能最後就連把杆和上課的黃金位置都是固定好留給少數人的,其他學生等於是“陪太子讀書”。雖然這不代表全部情況,也不是隻在中國才有,但必須承認,國內藝術培養體制內的職業道路實在是太狹窄,因而過於殘酷,無論學生最後決定是向上走還是退出,均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而畢業後每一屆,只有極少的幾個人能進入舞團,相當一大部分人選擇直接改行。這種被徹底無視和放棄的憤怒,深深傷害了很多職業舞者們對舞蹈最初的熱愛,“有些人已經年過三十,從事了非舞蹈行業,仍然無法原諒。”這是一個舞團舞者告訴我的。而剩下的人裡,如果仍然熱愛,很多就只能去當老師。

而這種體制下的舞蹈老師,如果不是特別有意識去對抗過去舞校裡帶來的慣性,去不斷更新理念和知識,就很容易產生問題。平心而論,俄羅斯學派的這一套體系,原本是非常嚴謹、注重基礎訓練的,但因為國內舞校體制太早就進行了專業分流,水平好的舞者往往去讀了藝術職業專科,全部時間都撲在了跳舞上,文化教育經常脫節,造成畢業後沒能成為演員的很多老師,除了跳舞,文化理論素養經常跟不上,教學內容生搬硬套過來,卻不加以反思,出現壓廢膝蓋這一類的問題也就並不奇怪了,甚至發生過給學齡前小孩強行下腰造成癱瘓的可怕事故。這類舞蹈老師往往還有一個極為典型的情況,就是會特別偏愛身材出色的學習者,一切就像他們當年在舞校裡的待遇一樣歷史重演,甚至對待業餘學員也不例外,哪怕大家交了一樣的學費,水平和學習時長都差不多。

這當然絕對不代表所有情況,這些年總體上來說正在變好,我就遇到不少令人珍惜的好老師,課風公正,不因學生硬件而區別對待,不斷調整方法和學生一起討論,教學相長、彼此進益。然而,就連我認識的最毒舌的芭蕾老師有時也承認一件事:在國內的藝術體制裡,可能做一個業餘舞者反而是更能享受舞蹈的事情。中國的很多科班舞蹈生其實基本功非常好,動作也相當有規範意識,身體硬件在同齡人中更是出色,但似乎和國外同齡舞者相比缺少了點什麼,常常顯得“不開心”,雖然不是所有情況,但也絕不止是我一個人會在各種比賽中觀察到的:你經常看不到他們在享受比賽,看不到他們臉上寫著發自內心的愉悅和熱愛,他們始終顯得有一點惶恐和拘謹,似乎永遠在害怕什麼,上臺的時候始終戰戰兢兢、瞻前顧後。我見過逗逼歡快的日本舞者,大大咧咧的韓國舞者,東亞舞者的氣質明明也可以非常多樣。國外舞者們快活自在的表情和國內很多年輕舞者們的“不開心”,一對比之下,常常變得極為明顯。

這種“不開心”經常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中國,太多太多喜歡舞蹈的小孩子都直接被拉去練劈叉了,舞蹈變成了痛苦和折磨,還被大部分人視為理所當然。在越早起步越好的心態下,一些家長也急功近利,逼著讓孩子早早進入職業訓練,七八歲還沒打好基礎就趕鴨子上架、強行上足尖爭當”雞娃”,實在是令人唾棄的愚蠢做法。舞蹈界業內一個有名的民辦舞校,軍事化管理,期末考試就是整齊劃一地跟著口號表演劈叉下腰,基本功確實練得好,孩子們也很能吃苦,只有一個問題:這不是舞蹈。

這實際上是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重點並不在於這是職業教育還是業餘培訓,關鍵在於,教育者實際上把學生當成了什麼:如果藝術教育是把大部分“不標準”的學生淘汰掉,是為了篩選出能“走向藝術極致”的少數精英,那學生很容易變成奪獎或出成績或實現其他目的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個需要被因材施教的、具有不同潛力的人。教育本來應該挖掘和提供一個人更多的可能性,但如果通過教育,一個人的未來卻沒有越走越開闊,甚至相反,那一定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3

為什麼而跳舞:漫談舞蹈和身材的關係

圖片引用自《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一書

附一張國外芭蕾舞教材裡對完美舞者身材的要求吧。實際中標準還可以更細化,沒有多少人能真的全部都做到。如果苛刻起來的話,甚至連腳趾頭長短都可以有“標準”,最好的腳趾是五個一樣長短,其次是大腳趾最長,因為這樣穿足尖鞋立得穩,貼合鞋型。第一次聽到這種“標準”簡直驚呆,但其實,足尖鞋設計現在已經越來越多樣,護具也越來越多,這條標準漸漸被淡化了很多。

所以說,按“標準”的話,幾乎人人都有短板和不合規矩的地方,而其中過於死板僵硬、人為構建的標準,其實是需要個體去嘗試突破的。標準永遠在流動,規矩不斷被打破,章法也隨之改變,這才是一切活力的來源。身體硬件和動作都做不到“最標準”,並不意味著就不能跳好舞。標準是努力的方向,是遠方,是目的,而不是起點。好的舞者往往可以突破這些“標準”的限制,把自己的短板變成優勢。比如說腿短的舞者,通常更加靈巧,雙腿打擊時速度更快,很多動作處理更加利落,這是公認的優勢。而腿長的舞者因為個頭普遍要高一點,很容易拖泥帶水,出腿容易慢一點。舞者大跳的時候,小矮個的慣性距更短,跳到自身高度的30%的能耗要小很多,高個子舞者反而要更加努力才行。這恐怕絕對不只限於芭蕾。

必須承認,有手長腳長之類的好身材硬件,的確更容易成為舞蹈明星,特別是精英雲集競爭激烈的頂尖專業之路,在任何地方都極為殘酷。但吸引人們的,常常是硬件之外的特質。比如說俄羅斯馬林斯基芭蕾舞團首席舞者Oxana Skorik,雖然她身體條件天生極佳,備受俄羅斯學派老師的青睞,讓當年同學都非常嫉妒,但很多觀眾開始喜歡她,並不是她先天有多出色,而是因為,即使她已經站到很多舞者終身難以企及的最高點——頂尖舞團首席的位置,卻還一直都在努力提高,並最終甩掉了一開始“O掉掉”的外號(得名於她剛升上首席時穿足尖鞋跳舞經常掉下來出糗)。當這麼幾年來,看著她臉上的表情從難堪、緊張到慢慢舒展,動作一點點變得更美,最後綻放出笑容,讓觀眾發自內心地為她喝彩,這比先天的硬件要更令人尊敬和讚美。再比如說,著名的ABT(美國芭蕾舞劇院)黑人首席Misty Copeland,當年因為身材不合格被舞校拒收,Misty確實至今都充滿爭議,但ABT選擇她,無疑有非常巨大的正面意義:這是一種對各種各樣的舞者,都能敞開歡迎手臂的立場和表態。

但凡注重視覺美的項目,諸如花滑、藝體、芭蕾,實際上都是沒有上限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的肉身是如此地脆弱和不完美,因此努力去成長和突破,才是一切運動裡面最迷人的地方。比起羨慕天才們一帆風順運氣爆棚,看一個有缺點和不足的普通人,如何努力成長、去企及自己能力的最高點,如何面對苦難、熬過痛苦、突破迷惘,往往才是最精彩和勵志的部分。

再好的舞者,一開始都是從熱愛舞蹈的普通人開始的。在這一點意義上,恐怕我更欣賞對普通人友好的藝術環境。比如說在日本,只要你熱愛(並記得按時交學費),所有人都可以走進芭蕾教室去學習和感受,你在地鐵可以看到芭蕾舞者代言品牌的商業廣告(優衣庫就請過Polina Semionova和譚元元),業餘芭蕾教室門口貼著年度彙報演出海報。有濃厚的芭蕾氛圍和寬鬆的體制環境,很多大牌芭蕾舞團也更願意去日本交流表演。“高雅藝術”的名頭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無論是芭蕾崑曲古典音樂都是如此。如果不收起這種把普通學習者拒之門外的傲慢勁,是沒有辦法走下去的。珍惜每個熱愛舞蹈的人吧,整個藝術生態圈想要往持久、健康的方向發展,一定是需要有相當數量的業餘學習者和愛好者來輸血,有優質的群眾基礎,才能撐起這座金字塔,並維持它的高水準。

同樣,進入一門藝術的學習途徑也有很多條,穩紮穩打地選苗子從小打基礎只是其中一種,甚至在學院派裡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沿著這條單一狹窄的路徑成長起來的。如果為了硬拗“標準”卻傷害了舞者的學習熱情和犧牲了身體健康,那豈止是得不償失。不談那些最精英的舞者吧,讓我們把目光放低到普通人身上,我既見過退功退得親媽不認的專業舞者,也見過滿腔熱情一下班就往教室衝、一有時間就泡在教室裡的業餘舞者,其實好的業餘舞者是完全可以在成年後接近專業水平的,而專業人士引以為傲的所謂身材硬件,也從來就不是“跳得好”的保證書。

所以,真的請不要再追問什麼“我今年三十歲零基礎可以學芭蕾嗎”這種話了。六十歲跳芭蕾很美的真的也不是個例,教室裡所有年齡和身材的學習者都有,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切實受益。過於強調要有好身材才能跳舞,不但容易淪為對舞者的身體羞辱(body shaming),也是在否定這門藝術本身的包容力。我就很喜歡和高水平的業餘舞者們聊天,無論男女他們其實都清楚,有些高難度動作自己可能一輩子也做不了,但又有什麼關係呢?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以首席的精英標準來自我要求,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追求專業頂尖的水平,這不是什麼弱者的自我安慰,而是求仁得仁,各取所需。舞蹈的生態圈裡,本來就應該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能讓這門藝術更加持久和富有活力。

學習舞蹈從來就不會只有“跳得好”這樣一個結果,每個人在學習中都有不一樣的打開方式,因此培根才說“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所以我們才說,藝術教育首先培養的是人。舞蹈既是向外展示,同時也是向內探索。即使你之後不學舞蹈,訓練打下的基礎也非常受用,你獲得的是進入和欣賞一門藝術的個人鑰匙,親自分析和判斷表演者的水平而不是人云亦云;你學會的是如何控制、運用和認識自己獨有的肢體(也許並不“標準”),這讓你對自己的情緒和氣場都會變得更有控制力;你也知道舞者所謂的高雅氣質並不玄虛,從沉肩提胯收腹到如何使用呼吸眼神,優美的氣質完全是可以被分解成技術一步一步達到的。

所以說到底,人為什麼不能為了自己而跳舞呢?自我的完善,是教育裡最寶貴和最根本的東西。有時候看到那種對自己身體很自卑的年輕女孩子們,就想建議去學習一下舞蹈,不管胖瘦,是否業餘,年齡多大,都可以用身體表達美的。舞蹈從來就不應該是一種少數人才能習得的技能,是什麼身體條件好的人才能有的特權,它和唱歌、奔跑、畫畫一樣,就是人的天性表達;而其實任何一個愛好,都可以是和這個操蛋的世界對抗的一種方式。藝術的大門其實永遠對熱愛的人敞開著,無論你是專業還是業餘,這一點相當公平:你始終都可以努力往更好的方向靠近一點,再靠近那麼一點點。

(本文在寫作和修改過程中聽取了很多朋友、同學和老師的意見和補充,也參考了科班專業網友們的評論和指正,在此表示感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