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結束在神農架景區的遊覽,已經下午4點多了。精疲力盡的我們在車上坐定,很快就都進入了夢鄉。從神農架景區到武當山鎮的209國道的前半段都是在大山裡蜿蜒穿行,許多彎道都是90度的胳膊肘彎。我截了一屏行車路線圖發到微信朋友圈,有位想象力豐富的朋友說:曲曲折折的公路像個草書的“鄉”字。途經的丹江口市在全國知名度並不高,但與其同名的丹江口水庫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是赫赫有名。在三峽工程建成以前,丹江口水庫庫容一直為全國之冠。如今,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取水點,僅一期工程即可為豫、冀、津、京沿線城市每年供水95億立方米。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晚上就住在武當山所在的武當山鎮,酒店的名字叫“玄嶽飯店”。吃完晚飯回來,發現離酒店不遠的一條街燈火通明,人流熙熙攘攘,遂過去湊湊熱鬧。這條路稱“玉虛步行街”,是武當山鎮新近剛剛改造完成的景觀路。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玉虛路的北端是“玄天玉虛宮”的大門;夜色中的門樓在璀璨燈光的映襯下分外瑰麗。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穿過門洞,是一條街路;街路的另一邊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廣場北左右對稱有兩個碑亭,廣場南是又一座與之前看到的玉虛宮大門相似的大門。因天色已經完全黑下來,看不清這些古建築上的文字和旁邊的說明牌,決定第二天早上再來看看。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早上再次穿過玉虛宮大門的時候,恰好有火車經過,這時才發現玉虛宮大門上面橫跨著一條鐵路。查看地圖知道,這是2009年通車的襄渝二線鐵路。從襄渝二線鐵路在設計時為避免對玉虛宮古建築產生影響而改線的報道看,鐵路線下面的這個玉虛宮大門應該是新建的,並不屬於玉虛宮古建築群的一部分,鐵路線以北的這個廣場和周邊的建築應該才是玉虛宮的歷史遺存。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宮觀殿堂達2200餘間,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玉虛宮在明天啟七年(1627年)和清乾隆十年(1745年)兩次遭到火災破壞,大部分建築被毀。1935年夏,玉虛宮再遭山洪侵害,建築所剩無幾。玉虛宮修復工程啟動於2007年5月,至2012年9月基本完成。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武當山 因為是早上,玉虛宮還沒有納客,只好在宮門外儘可能地轉了轉。兩座御碑亭是玉虛宮倖存的明代建築中比較完整的,均為重簷歇山頂,亭內分別保存著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御製“聖諭”碑和御製“重修大嶽太和山玄殿紀成之碑”。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與宮觀廟宇建築一般坐北朝南不同,玉虛宮坐東南朝西北,宮門建築在雕石須彌座上,單簷歇山頂,面闊三間;明間及兩次間闢拱券門洞,兩側八字牆上鑲嵌琉璃瓊花圖案。宮門前的月臺平面呈梯形,周邊的雕花石欄杆雕工精美。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宮門前廣場上除了晨練的市民,還有一隊年輕的道士在跑步,另有一位小道士在指導幾個孩子練習武術基本功。

這次遊覽武當山,行程中並沒有玉虛宮,早晚兩次來玉虛宮門前看看,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武當山是我國最著名的道教聖地,沒有之一。相傳,武當山是真武大帝得道的地方,因此武當山各宮觀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而非其它地方道觀供奉的太上老君。武當山的道教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唐貞觀年間,武當節度使姚簡奉旨祈雨而應,太宗敕建五龍祠。宋元間,把道教主神真武神推崇為“社稷家神”,將武當山作為“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至明成祖、明世宗朝,武當山更被嘉封為“大嶽”和“治世玄嶽”,成為皇室的家廟,達到“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空前地位。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遊覽武當山的第一個景點是太子坡。太子坡的正式名稱叫“復真觀”,是一座構築在獅子峰約60度的陡坡之上的道觀,是目前武當山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道觀。復真觀始建於明永樂十年(1414年),嘉靖年間進行了大規模擴建。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從停車場到復真觀山門,在跨過一座名為“復真”的石橋後,要走過一段桂樹成蔭的石板階梯路。一路上行,臺階不斷,對我們這些遊客的體力有些小挑戰。如果是在農曆八月桂花盛開的時候走過這裡,想必桂花的馨香一定有助於遊人解除疲勞。太子坡勝境之一的“十里桂花香”大概說的就是這裡,只是不知道“十里”從何說起。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復真觀的山門為單簷歇山頂,單拱券門洞,是復真觀“一里四道門”的第一道門。楷書門額“太子坡”的題寫者是沐昕,題寫時間是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沐昕是西平侯沐英第四子,永樂元年(1403年)娶朱棣之女常寧公主,封駙馬都尉,曾奉命營建武當山宮觀。門額不用正式名稱復真觀,卻用俗稱太子坡,令人匪夷所思。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進入山門,就是頗有名氣的“九曲黃河牆”。所謂“九曲黃河牆”指的是在復真觀山門到二門之間修築的兩道並行的71米長紅色夾牆,因其依山勢高低起伏而狀若九曲黃河,故有“九曲黃河牆”之名。

至於這兩道牆的含義,有代表道衣、經書、造像、建築、法器、燈燭、鐘磬、齋食、香表“九種功德”說;有象徵真武大帝研修道法曲折艱辛說;有起影壁作用說。我比較傾向後一種說法,因為在中國傳統風水文化中,兩門正對是一大忌,一般會在兩門之間修建影壁、假山加以破解。復真觀依山就勢而建,道路崎嶇,不具備建造影壁的條件,故以曲折之牆代之,實為妙思。但隨後在武當山的遊覽讓我開始懷疑我的判斷,此是後話。

在九曲黃河牆的西側,是大名鼎鼎的“五雲樓”。五雲樓也叫五層樓,高15.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正趕上五雲樓維修,無法登臨,只能聽導遊用語言來描述五雲樓的奇妙。我對導遊的講解聽得非常認真,自認為聽明白了。明成祖朱棣大規模營造武當山宮觀的時候,為了不破壞所謂的風水,要求儘可能不改變山體的原有風貌。因此,依山坡而建的五雲樓,從底層的只有一間,逐層增加房屋面積,最高一層達到五間。而這底小頭大的五層樓的主要支撐柱是一根貫穿五層樓的立柱,是所謂立柱頂千斤。這根立柱最神奇的地方是其在最高一層承受了12根樑枋的穿鑿,不僅要頂起千斤,還要撐起一片天空。這就是復真觀的著名景觀“一柱十二樑”。1990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環來武當山視察時,在五雲樓駐足良久。木匠出身的李瑞環一定被古代工匠在五雲樓的建造中所表現出的聰明才智和巧思妙法所折服。關於這“一柱十二樑”,有一種基本屬於穿鑿附會的說法:乾隆帝非常欣賞永樂帝的文韜武略和蓋世奇功,特敕建五雲樓,並以“一柱十二樑”暗喻明代在建文帝削蕃後只剩下十三個蕃王,而其中只有朱棣才是棟樑之才。實際上,“一柱十二樑”的出現,更可能是一種技術攻關、一種解決方案,是地勢對設計者的要求,而非設計者為了迎合上意的花拳繡腿、表面文章。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如果說二門以外是復真觀的序曲的話,那麼二門以內則是復真觀的主樂章。復真觀的主體建築呈東西走向,自西而東依次排列著龍虎殿、祖師殿和太子殿。龍虎殿建築在兩層須彌座臺基上,面闊三間,硬山頂,兩側建有八字牆。簷下所懸“復真觀”匾額由民間信士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題寫捐贈,估計當時原匾已經不存。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殿前一層臺基上立有3通古碑,其中依南牆而立的一通叫“績冠雲臺”碑,記錄了清咸豐十年(1860年)時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知州唐訓方在武當山擒殺紅巾軍首領高二現的過程。其它兩通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復真觀的記事碑和功德碑。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照壁前左側有一座磚雕八角攢尖頂焚帛爐,是香客們焚香燃表的處所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右側是一座石砌祭臺,主要用於官府和民間祭祀之用。祭臺上原有一口大鐘,現在已經移至主殿內加以保護。一爐一臺均為明代舊物,非常珍貴。其中祭臺為全山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祭臺實物,對於研究明代祭祀儀軌具有重要意義。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龍虎殿內南北各有一尊神像,南為青龍神,北為白虎神,龍虎殿由此得名。

在龍虎殿的後牆上鑲嵌有17塊碑刻,多為歷代捐建宮觀的功德碑。

穿過龍虎殿,即是復真觀的中心院落。院內以青石鋪地,西南角有一泓用八角石圍欄圍起來的池水,人稱“滴淚池”。相傳,真武大帝在未得道之前,是靜樂國國王的太子,俗名太玄。太玄太子為道法所惑進武當山修煉時,其母一路追到山上,終未成功勸返太玄太子,遂在此滴淚成池,是為滴淚池。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院落正西是復真觀的主殿玄帝殿,也稱祖師殿,南北兩廂各建有兩層配樓;主殿和配樓均為硬山頂,前者綠色琉璃瓦覆頂,後者覆以灰色筒瓦。玄帝殿建築在高約兩米的臺基之上,面闊三間,前有出廊。簷下所懸“雲巖初步”匾額由湖北宜昌府東湖眾信士敬獻,門聯為“五百羽林儀仗分列鐵騎鳴處震威遠;三千世界名山獨峙爐煙靄時流祚多”。殿額的意思是說玄天上帝也就是真武大帝最初在此修煉,初學道法。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像,是全山最大的木雕彩繪神像。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太子殿在祖師殿背後的山坡上,面闊只有一間,硬山頂,門楣上是一塊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橫匾,上書“太子讀書處”。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殿內供奉有太玄太子讀書銅像像,銅像背後繪有“鐵杵磨成針”故事壁畫。關於“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通常的版本是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為主人公的。太子坡的這個版本則是說太玄太子在復真觀學道的時候,知難而退,一度想半途而廢;回家途中巧遇驪山老母,得到點撥,幡然悔悟,繼續修煉,終於得道成仙。

真武大帝的成功,讓太子殿成為吉祥、洪福之地,希望學業有成、早取功名者絡繹不絕而來。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人陳年穀(字熟美)就曾在太子殿寒窗苦讀,並最終功成名就,清順治年間得中進士,官至清康熙朝戶部侍郎。而這個仕途一帆風順,個人道德品質也沒有什麼明顯缺陷的人,卻是在中國民間聲名狼藉的負心漢“陳世美”的生活原型。陳熟美之所以背了好幾百年的黑鍋,是因為其在京做大官的時候,家鄉有人來求他辦事未能如願,遂對其大加編排,把他埋汰成了喜新厭舊、殺妻滅子、毫無人性的頂級惡人。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在龍虎殿、祖師殿、太子殿這條主軸線的南面,還有一個大致三進的院落,東邊一進為皇經堂,中間一進為藏經閣。在西邊一進院子的東側,有一面方形照壁(也可能是一面牆的殘存部分),照壁心“福”字兩邊寫有“實行土地革命”六個大字。從旁邊的說明牌上知道,這是1931年紅三軍第八師政治部駐紮在這裡時書寫的宣傳標語。查有關資料,此時紅三軍第八師政治部主任應該是戴君實。翌年5月,戴君實即因“肅反”而被誤殺。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照壁南側牆壁上開有一個拱形門洞,進入其中就是“一柱十二樑”的五雲樓。

復真觀現存的殿堂建築規格較低,裝飾亦不甚華麗,昔日皇家宮觀的恢弘氣象已經蕩然無存。從各殿殿額基本為善男信女捐贈、民間人士題寫的情況看,復真觀在清代的幾次重修多為信眾自發而為,官府參與似乎不多。這可能是復真觀重修後缺少了貴胄之氣而多了平民之風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遊覽的景點是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上的金頂。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皇帝在天柱峰主峰敕建的“大嶽太和宮”俗稱“金頂”,主要包括大嶽太和宮、銅殿和金殿三個部分。天柱峰海拔1612米,徒步攀登對於普通遊客來說有一定困難,乘坐索道上下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本以為坐了索道就可以輕鬆登上金頂了,哪知道,下了索道,還是有漫長的石階路在等著遊人去攀登。我除了要向自己的體力挑戰之外,還要不時鼓勵妻女、察言觀色,生怕她們意志不夠堅定或是真的體力不支。登山步道的設計者一定也是考慮到了遊客和信眾登山的辛苦,沿途修建了大小兩個觀景平臺,兼顧觀景和休息。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大觀景平臺西側的山峰叫小蓮峰,巖壁上鑲嵌有多快刻石。其中“一柱擎天”四個魏碑體大字最為醒目,其題寫者叫宗彝。宗彝為清末民初湖北漢陽(今湖北武漢)人,清末舉人,曾任貴州餘慶(今貴州餘慶)縣知縣;民國年間歷任湖北吏學館館長、襄陽道尹等職。“一柱擎天”刻石即是宗彝在襄陽道尹任上所題,其中的“天”字處理得尤為精妙,凌空而起的一橫實際無支卻似有撐,擎天之意淋漓盡致。

這裡還有一塊“整軍經武”刻石,是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率部參加武漢會戰失敗後於1939年題寫的。遺憾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李宗仁的姓名落款被人鑿除了。小蓮峰上的石刻均為碑石鑲嵌,而不是直接在崖壁上鑿成,這應該和小蓮峰山體多為片岩、少有完整石壁有關。從大觀景平臺向山上仰望,山腰間有一座兩層三開間硬山頂建築,簷下懸有一塊金字“天柱樞光”匾額。相傳,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御賜了這塊匾額,並從此免除了武當山的香稅。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轉運殿又叫轉身殿,建築在小蓮峰峰頂,是一座面積很小的殿堂,因其裡面置有一座鑄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純銅殿而小有名氣。這座銅殿據說是我國現存的歷史最為久遠的銅殿。因有繞銅殿一圈可以消災去病的說法,魚貫而入的遊客都爭先恐後地鑽進銅殿和牆壁間非常有限的縫隙,在黑咕隆咚中艱難完成“繞圈”任務。腰圍超過3尺的遊客建議還是不去嘗試為好,因為銅殿和牆壁之間的縫隙實在侷促,意外卡在裡面的可能性非常大。轉運殿中的銅殿原來放置在天柱峰峰頂,太和宮建成後才遷移到現在的位置。

轉運殿北就是武當山最著名的道觀太和宮。太和宮和峰頂的金殿修建於同一年,最盛時曾有殿堂道舍500餘間,現僅存少數主要建築。由於可供建屋造房的地方十分有限,整個太和宮的佈局非常緊湊,簡直可以用見縫插針來形容。儘管如此,宮觀建築的所有要素,譬如主軸線上的三大殿、鐘鼓樓、左右廊廡一應俱全,一樣不少。宮內各殿單簷歇山頂、硬山頂錯落,均覆綠色琉璃瓦。在中國傳統建築規制中,綠色琉璃瓦的等級僅次於黃色琉璃瓦,只有敕建的宮觀廟宇才可以使用。正趕上維修,到處都是亂糟糟的,腳手架讓本來就不寬敞的院子更顯擁擠。一些殿堂不允許進入,只能在外面拍拍照。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在太和宮第一道門的兩側是那副武當山最響亮的對聯“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

萬聖閣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原為神廚,後改為供奉真武大帝及其父母和其他眾多神仙的殿堂,並因此得名萬聖閣。萬聖閣的木雕門聯板比較長,被其他遊客遮擋,當時未能拍全,還是回來後求助於百度補全的:縱覽武當勝景一柱擎天群峰環拱眾壑風生浩浩松濤雲鶴杳;仰觀金頂神宮千階懸壁百鳥迴翔萬方膜拜茫茫塵世道山尊。主殿“大嶽太和宮”殿額的題寫者還是那位駙馬都尉沐昕。主殿的殿聯只拍到了完整的下聯,未拍全的上聯本想著也在百度上解決,但幾度搜索之後竟然沒有找到!回頭看百度上的太和宮圖片,發現幾乎所有太和宮主殿照片上都是沒有對聯的。由此看來,太和宮主殿的殿聯是最近才掛上去的,相關信息還沒有進入網絡搜索引擎。在殿外利用長焦鏡頭“偷”拍了一把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銅像,應該不算褻瀆神靈吧。真武大帝銅像上方懸掛的“慈雲廣覆”匾額,是1926年由湖北荊門“太平香會”進獻的。

從太和宮主殿東側拾階而上,穿過南天門東側的小門洞,就進入了紫金城部分。紫金城的稱謂始於明嘉靖時期,當時有“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的說法,足見武當山當年之顯赫。在明代明清之際,只有六品以上官員,也就是廳(局)級領導才有資格進入紫金城,其他人只能從太和宮的位置遠遠地眺望。沿城牆東行,首先進入的是靈官殿。靈官殿是一座形如長廊的殿堂,殿內因少有陽光照入,陰冷襲人。這讓一路爬上山,飽受陽光炙烤的遊人有一種突然進入空調房的感覺。在道教神系中,靈官是鎮守山門的護法神,類似佛寺山門內的哼哈二將。殿內安放的錫制仿木小殿,通體用錫鑄成,是中國在明代已經熟練掌握錫冶煉和熔鑄技術的標誌性重要文物。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南天門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殿內還保存有6通明代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和寬宗等5位皇帝遣使在武當山舉行齋醮活動的記事碑。其中,兩次登基的英宗留有兩通記事碑。從這些齋醮活動均在新皇帝登基元年進行的情況看,此種活動在明代已經形成規制,武當山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齋醮活動所要達到的希望真武大帝降幅保佑的目的有時候並不能如願實現,仁宗朱高熾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派遣禮部侍郎胡瑩到武當山致祭後僅3個月,即撒手人寰,皇帝履歷只有8個月。這裡提到的胡瑩在朱棣朝曾經被祕密派往雲南、四川、湖北等地查訪建文帝下落,武當山據說是重點查訪的地區之一。殿內還有一尊身披明黃色龍袍的神像,牌位上書“通微顯化張真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全真武當派祖師張三丰,其名號“通微顯化”乃明英宗所賜。張三丰生於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卒年有多種說法,其中關於其享年212歲的說法似乎不太可信。有史學家考證,各種正史、筆記中提到的“張三丰”可能並不是同一個人。靈官殿出口樑枋上刻有一塊篆書匾額“北極通樞”,題刻時間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樑枋另一面的匾額是“聖恩普沛”,刻制時間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接下來的一段登山路稱“九連蹬”,也叫“九轉蹬”,是說需要轉過九個彎才能最終登上天柱峰峰頂,看到金殿。是不是真有九個彎我沒數,但這一段是攀登天柱峰最為艱苦的一段其言不虛。一路上,遊人們都是走一段、休息一會兒,許多人的後背都被汗水浸溼了。那些陪著老人、帶著小孩子來的遊客尤為辛苦,既要自己奮勇向上攀登,還要悉心扶老攜幼,問老人身體能不能扛得住,問小孩子是不是還能再堅持。興致最高的是那些結伴而來的中老年人,或是老同學,或是老戰友,或是老同事,一路前呼後喚,歡聲笑語,真真是“為尋勝景武當遊,步步崎嶇興不休。”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金殿所在的峰頂人頭攢動,差不多每一寸地面上都站著遊人。主角金殿更是被遊人圍得水洩不通,想拍一張它的全身照幾乎不可能。金殿坐西朝東,構築在石砌臺基之上,重簷廡殿頂仿木結構,面闊和進深各三間,工藝為銅鑄鎏金。金殿鑄造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全重90餘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建築物,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銅像著袍襯鎧,披髮跣足,丰姿魁偉,重達10噸,是武當山全山公認最美的一尊真武大帝像,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殿內銅製鎏金匾額“金光妙相”為康熙帝御筆。殿內其他神像、几案、供器也均為銅製,與大殿風格統一,渾然一體。在本已經擁擠不堪的殿前小月臺上,一位“信女”突然來仙兒,口中唸唸有詞,在人群裡手舞足蹈,往來穿梭,讓想拍照的遊人唯恐避之不及。導遊在我們上山之前就提示我們到金頂必看三樣東西:一是殿內的避風珠;二是由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雕成的臺基和欄板;三是全殿唯一的一塊純金金磚。由於殿門前過於擁擠,加上那位“信女”在那裡瘋瘋癲癲、嚇人鼓搗,我幾次想擠到門前抬頭看看藻井裡的避風珠都沒能成功,只好作罷。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雕成的臺基和欄板最容易欣賞,也是遊人們最不留意的。數百年來無數人的踩踏和摩挲所形成的“打磨”效果,讓這些臺基和欄板呈現出花玉的風采,別有韻味。以石材砌築臺基在我國古建築中比較常見,但以古生物化石為之實屬罕見,武當山金殿恐為孤例。尋找那塊金磚廢了不少功夫,開始還找錯了對象,誤把一根抱頭樑被遊人摸得鋥亮的頂端當成了金磚。儘管在金殿四周設置了銅製防護柱,但那塊金磚的表面還是被財迷心竅的人劃出了許多劃痕,分量肯定已經不足了。這環繞金殿的148根銅製防護柱是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由雲南、江西、陝西等省的善男信女們捐資打造的,其中由以雲南為多,之後又大部分從雲南千里迢迢送到武當山金頂,背後的故事一定是千辛萬苦、歷盡艱辛。這些銅製防護柱多以家為單位捐贈,因此每根柱子上都刻有捐贈者姓名和心願。站在稍遠一點的地方看這座金殿會發現,殿頂光彩照人、金碧輝煌,而屋簷以下部分則多呈灰黑色,難見鎏金的本來面目。我揣測,金殿屋頂的鎏金因為不容易受到人為的損害,所以保存完好,以致輝煌如初;而屋簷以下部分人手可及,幾百年來一定遭到無數人的“揩油”,鎏金肯定所剩無幾。這大概也是雲南的善男信女們捐造銅製防護柱,希望以此加強對金殿“金身”保護的初衷。至於殿體灰黑顏色的形成,應該是銅鏽和煙熏火燎疊加的結果。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每根柱子上都刻有捐贈者姓名和心願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殿內的鎏金飽經滄桑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好不容易找到的“金磚”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竹葉狀化石和三葉蟲化石雕成的臺基和欄板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在石獸上發現一個小動物

金殿的背後是父母殿,其中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靜樂國國王明真大帝和善勝皇后。父母殿面闊三間,硬山頂,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建。道教的教義將出世解脫與入世修行相結合,具有重視現實倫理的特點,其中格外強調孝道。道教的孝道觀總體上吸收和借鑑了儒家的孝道理論,在善事父母的同時,由孝推忠,將孝道進一步泛化。道教的孝道觀使其在宮觀中普遍修建父母殿,父母殿也成為道觀的一大特色。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今天雖然不是理想的藍天白雲,天空不夠通透,但漫陰的天氣讓天柱峰周圍的群山由近處的清晰到遠處的朦朧,再到更遠處的只見輪廓,層次分明,濃淡漸次,確實不愧“頂鎮乾坤舉世無雙勝境;峰凌霄漢天下第一仙山”這副名聯的極言讚美。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下山時差一點走錯了路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下山的路依然崎嶇,但我的感覺,再怎麼著,下山總比上山要輕鬆。下山蹬道的兩側不僅有石雕護欄,護欄上還纏有鐵鎖鏈,是安全上的雙保險。我驚訝地發現,一些路段的鎖鏈竟然是純銅的,熠熠閃光。我該是何等的奢侈啊!難道這是用鑄造金殿的餘料打造的嗎?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在紫金城內的最後一段蹬道是沿著城牆修建的,這讓遊人有機會仔細觀察這堵石築的逶迤巨牆。

這堵巨牆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長約1.5公里,高度因地段不同而異,平均高度5米左右,最高處可達10米以上。砌牆用的大塊條石每塊重達500公斤上下,且不是就地取材,運輸之艱難可以想象。為使牆體在起伏的山嶺上保持穩固,牆體採用了下寬上窄的梯形結構。這種設計造成了人們在觀感上的錯覺:從外看,牆向裡傾斜;從內看,牆向外傾斜。紫金城蜿蜒曲折的城牆,讓我對太子坡的“九曲黃河牆”有了新的認識,我甚至覺得“九曲黃河牆”的修築其實是無意而為,所謂的寓意和象徵不過是後人的附會和演繹罷了。

從南天門西側的小門洞出來,在紫金城裡的遊覽即告結束,重又回到太和宮的位置。剛出來的小門洞兩側有一副對聯“入門休問賓主;出戶莫帶家音”,用語很淺白,但很耐人尋味。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石階路左側的皇經堂是住廟道士誦經拜神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築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遺構。皇經堂面闊三間,硬山頂,前出抱廈三間。抱廈簷下懸“皇經堂”豎匾,兩邊有抱柱聯:金闕繞紅雲現十七光而道冠神佛;玉京凝紫氣歷三千劫而位極人天。抱廈內簷下懸三塊匾額,中間為“白玉京中”,東為“道濟群生”,西為“孚佑下民”。後兩塊匾由時任湖北省省長兼督辦湖北軍務的肖耀南在1925年敬獻。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下山的路有點漫長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中午在景區內的“電力賓館”用餐,看到一位導遊正和一對兒青年男女交待,他們掉到懸崖下的相機很可能找不到了。男青年儘管很沮喪,但他隨後的一句話一定讓導遊特別暖心:導遊,麻煩你了,你還沒吃飯吧?

下午遊覽的第一個景點是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而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宣和年間,元代重建時稱“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大規模擴建,朱棣賜額“太玄紫霄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再次擴建,殿堂、廊廡數量一度達到860餘間。紫霄宮目前是武當山保存比較完整的宮觀之一,“武當山道教協會”設立於此。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紫霄宮前的小河稱玉帶河,河上的小橋叫金水橋。從這河和橋的命名就可以知道,這是個和皇家沾親帶故的宮觀。玉帶河流出宮牆的地方右岸,有一個歇山頂單拱門,因其門楣上鑲嵌著一塊“紫霄福地”石雕門額,故稱福地門。“紫霄福地”是明永樂帝給紫霄宮的賜語,但門額上的字是不是朱棣手筆不得而知。紫霄宮的門殿龍虎殿面闊三間,懸山頂,兩側築八字照壁,門匾由臺灣省嘉義縣番路鄉江西村受皇宮主羅銀章捐獻。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福地門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過門殿,循石階上行,一層臺基道路兩側各有一座四角重簷歇山頂御碑亭,東碑亭內的御碑豎立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碑文為永樂帝詔命保護武當山道教活動的御筆聖旨;西碑亭內的御碑豎立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內容為敕修紫霄宮記事。兩碑高度均超過9米,重量都接近90噸,當年搬運至此一定耗資不菲。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繼續拾階而上,二層臺基上是第二進殿朝拜殿。朝拜殿也是一座門殿,面闊三間,懸山頂,兩側同樣築有八字照壁。朝拜殿是接受四面八方雲遊道士掛單的殿堂,因此又叫十方堂。

殿內正中神龕內為銅鑄鎏金真武大帝像,東側神龕內為呂洞賓像,西側神龕內為張三丰像。東壁繪有“八仙過海圖”,西壁的壁畫剝落嚴重,看不出畫的內容。在神龕的側面和背面分四組繪有“二十四孝圖”,顯示出道教全真派對儒家孝悌思想的認同和接納。從進入武當山開始,我就一直踅摸機會想拍幾張武當道士、道姑的照片。這其中絕沒有不敬的意思,只是覺得來一趟武當山,鏡頭裡沒有道士和道姑是一種遺憾。但那些“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的道士、道姑看見你舉起相機都會迅速轉過頭去,給你個背影,非常不配合。剛進入朝拜殿時,就發現在殿東南角窗下坐著一位年齡不大的道姑正在臨帖。有了之前的經驗,我沒有馬上舉起相機,而是在殿內左看右瞧,用眼睛的餘光偷偷觀察道姑,發現她已經放鬆警惕時,迅速“咔嚓”了一張,偷襲成功!朝拜殿後門門楣上的匾額“存心荷福”來自臺灣省彰化縣大村鄉鎮北宮,應該是兩座宮觀友好交往的紀念物。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張三丰神位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斑駁的壁畫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二十四孝圖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穿過朝拜殿,就是主殿紫霄大殿所在的方形院落。紫霄殿坐西北朝東南高聳在三層石砌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二層簷下懸“紫霄殿”豎匾。底層簷下共有三塊匾額,中間一塊為“雲外清都”,東邊一塊為“始判六天”,西邊一塊為“協贊中天”。

“清都”即道教所稱的“天界”,相傳為三清聖人居住的最高仙境。“雲外清都”意在讚頌紫霄宮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在道教教義裡,中天北極大帝,也就是真武大帝,與東西南北中五方大帝合為“六天”。“中天”一般指人界和天界之間的那部分空間,“如日中天”這個成語中的“中天”用的就是這個詞義。廟宇宮觀中的匾額用詞一般都比較玄妙,很難做出準確的解釋,即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殿正面金柱上有兩幅對聯,內聯為“金殿重輝看鳥革翬飛勢化山河維社稷;帝容復整仰龍章鳳姿光同日月炳乾坤”;外聯為“三世有緣人涉水登山朝聖境;一聲無量佛驚天動地振玄都”。兩聯均由武昌府武昌縣信眾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敬獻。殿內石砌須彌座神龕上供奉的真武大帝彩繪銅像、兩旁肋侍童子像和四壁彩繪均為明代原物,至為珍貴。大殿的主結構依然保持了明代的原樣,是研究明代大木結構建築難得的實物珍品。殿頂以孔雀藍琉璃瓦覆蓋,正脊、垂脊和戧脊則以黃、綠兩色鏤空雕花琉璃裝飾,三色相間,更顯富麗堂皇。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真武大帝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紫霄大殿後面是父母殿。父母殿面闊五間,層高兩層,總體建築形式為硬山頂,但前廊狀如一座六柱五門五樓的懸山頂木牌坊,讓本比較平淡的硬山頂建築頓顯恢弘大氣。明間頂層簷下懸“三清閣”匾額,底層門楣上的匾額為“父母長天”。父母殿始建於元代,明清之際改為重簷歇山頂,民國初年重修成現在的樣式。

1931年5月,賀龍率紅三軍駐紮在武當山時,其司令部就設在紫霄宮,父母殿曾作為賀龍的辦公室和臥室。

原路返回,再次穿過朝拜殿的時候,發現之前那位年輕道姑已經不臨帖了,改練吹簫了。如法炮製,又偷偷拍了一張。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在武當山遊覽的最後一個景點是南巖宮。從一大早進山開始,除了中午短暫的吃飯和休息時間,我們這個團的十幾個人一直在導遊的帶領下,上車下車,上山下山,進宮出殿,幾乎沒有停歇,多數人的精神頭兒都滑落到了低點。導遊在去往南巖宮的路上告訴大家,南巖宮是今天幾個景點中需要走路最多的景點,而且是去時下坡比較容易,回來上坡有一定困難。妻子馬上表示不想去了,我也沒勉強,因為我自己已經感到非常累了。

南巖宮又名紫霄巖、獨陽巖,因面南背北而得名“南巖”,是一座部分建築構築在懸崖峭壁上的宮觀。相傳,南巖是真武大帝得道昇天的地方。早在唐代,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就曾在南巖修道。元代,道人張守清繼續在南巖“鑿巖平谷,廣建宮廷”,使南巖的道人達到千人規模。元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仁宗封授張守清為“體玄妙應太和真人”,賜額南巖“大天乙真慶萬壽宮”。至明代,永樂帝於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大聖南巖宮”,始有南巖宮之名。明代南巖宮殿堂道房曾經達到800餘間,成為武當山規模較大的道觀之一。1926年,一場大火將包括玄帝殿在內的200餘間殿堂燒燬,南巖宮遭到重創。2006年,湖北省政府完成對玄帝殿的重建,同時對兩座碑亭上部的木構部分及焚帛爐進行了修繕。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從南天門到小天門,是一段只有200多米的石階路,但因為上下起伏很大,走起來還是很累人的。好在一路上有不少小景點,可以把疲勞隨時打斷,讓疲勞不至於連續累加。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豎立“天一湖”石碑的地方是一個觀景臺,置身其上並沒看到所謂的“天一湖”,倒是可以遠觀南巖宮。

繼續喘著粗氣往前走,突然發現妻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跟了上來。我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說,是她的一番鼓勵起了作用。路邊現出的一通“敕建大聖南巖宮”碑太過平民化,不像御製聖物,估計是後人將就補刻的。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草叢中的一座六角五級石塔,是南巖宮的主要營造者張守清道士的墓塔。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小天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磚砌單券門門樓,走進小天門就意味著正式進入南巖宮了。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入門左側,是一座四角重簷歇山頂碑亭。與小天門相比,這座碑亭顯得格外高大。從老照片上知道,在2006年以前,這座碑亭只殘存有石砌臺基和磚砌牆體部分,木構部分是補修上去的。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離開碑亭不遠,有一棵披紅掛綵的巨大銀杏樹,據說樹齡已有600多年。

石板路在前方似乎是消失了,走近才發現道路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縫隙,僅可容一個人小心通過。走出這段窄道,路右側可以看到一個方形歇山頂焚帛爐,就是前面提到過的那個和碑亭同時得到修繕的焚帛爐。這座焚帛爐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不僅琉璃瓦覆頂,而且牆壁也是琉璃的,非常的高大上。過焚帛爐,已經可以看到南巖宮的門殿龍虎殿。殿門旁邊立有一通很普通的石碑,上書“十方叢林”,仔細辨認落款,隱約可辨“民國”字樣。這通碑告訴我們,南巖宮是一座官辦道觀,屬於十方叢林,凡是滿發大領的道教徒人均可到此掛單居住。另一座碑亭也出現了,位置在龍虎殿的左前方。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龍虎殿面闊五間,硬山頂,竟然沒有門匾。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過龍虎殿,即進入南巖宮最規整的院落。在這個院落裡,玄帝殿坐南朝北,高居在兩層石砌臺基之上;東西兩廂分別建有兩座配樓,一組在臺基上,一組在臺基下,高低錯落,富於變化。

臺基下有一口用六角雕石欄杆圍起的水井,據說其水清純甘甜,猶如甘露,故名甘露井。玄帝殿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臺基為明清遺構,木構部分為近年新作。頂層簷下所懸“玄帝殿”豎匾為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手筆。底層簷下“曲成萬物”、“道通天地”和“北極樞庭”三塊匾額均是康熙帝御題。其中“曲成萬物”匾是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萬壽節(當朝皇帝的生日)為武當山題寫的五塊御匾之一。另外四塊分別是“清虛至德”(玉虛宮)、“金光妙相”(金殿)、“默贊皇猷”(靜樂宮)和“仙籙崇虛”(悟真觀)。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出玄帝殿後門,左面是兩儀殿,右面通飛昇臺。兩儀殿即父母殿,飛昇臺是真武大帝昇天的地方。在飛昇臺上眺望了一下遠山,想象了一下真武大帝升騰而去的樣子,迴轉身走過一個小門樓,來細看兩儀殿。兩儀殿類似恆山的懸空寺,都是依崖而建,兩者的區別在於懸空寺是依靠立柱和樑枋的力量懸在半空,而兩儀殿是建造在峭壁的凹陷裡,地面是“腳踏實地”的。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一過小門樓,崖壁上佈滿的刻石讓我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其中“壽福康寧”四個巨幅大字尤其震撼。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這四個每個都有一人多高的楷書大字由兩個人書寫,“壽”字由禮部儒士王顒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書寫;“福康寧”三字由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題書。四個字題寫的時間雖然相隔了四年,但刻石的時間卻是同時的,也應該為同一工匠所為,因此摩崖的風格非常一致,給人以四字珠聯璧合的感覺。因為這四個字的字義都非常好,屬於漢字中的吉祥文字,故而受到遊人的追捧,拍張合影照需要耐心排隊,並且眼疾腳快,否則很容易被人搶了先。

緊鄰“壽”字,是一塊彙集了18首吟詠武當山詩作的詩碑,作者是明嘉靖年間的湖廣按察司副使龔秉德。這位龔大人真是多產詩人,遊了一趟武當山,竟然就謅出18首!巖壁上另一塊詩碑的主人是嘉靖朝都御使王忬。這是他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遊歷武當山時留下的四首詩作。這裡還有一通南巖著名道士張守清讚頌呂洞賓的詩碑。從碑體少有風化和碑上字跡幾無漫漶的情況看,這應該是一塊新刻的石碑。看兩儀殿旁邊立有兩塊石碑,上刻“南巖”兩個大字,題寫者還是那位駙馬都尉沐昕。這是遊覽武當山以來看到的第三處沐昕題字。“獨對丹峰”刻石與“南巖”二字緊鄰,沒有題款,不知道是何人作品。在這塊刻石上面,崖壁上鑲嵌著一塊詩碑,上面鐫刻著明代詩人沈良才的兩首詩《登太和絕頂》和《晚遊南巖》。沈良才曾經上疏彈劾大奸臣嚴嵩,疏文文采飛揚,名噪一時。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駙馬都尉書寫的“南巖”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兩儀殿為歇山頂,面闊三間,孔雀藍琉璃瓦覆頂,在這一片均為灰瓦覆頂的建築中格外醒目。因為是順著崖壁所建,兩儀殿沒有正門,只有穿堂的旁門。在兩儀殿正面明間前方,有一長達2.9米的雕龍石樑凌空探出,石樑末端的兩個龍頭頂託著一個香爐。這就是那個有著“天下第一香”聲名,卻曾經讓無數善男信女為達心願失足殞命的龍頭香。

龍頭香又名龍首石,建於元延祐元年(1314年),初衷為表現真武大帝的飛龍坐騎,寓意真武從此地昇天而去。但在信徒們膜拜過程中,此處逐漸演變為信眾冒險燒香以表誠意的地方。300多年間,不知道有多少虔誠的男女在此丟掉性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湖廣總督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並立碑告誡“今徙爐殿內,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臨深之義”,才讓這一蠱惑人心、奪人性命的“陋習”就此打住。當初南巖宮的道士們在父母殿前設置這種讓孝子“登高”、“臨淵”的玩意難道不是違揹人倫嗎?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

橫穿過兩儀殿,即來到“天乙真慶宮”前面。天乙真慶宮,俗稱南岩石殿,建成於元皇慶二年(1313年)。整座殿堂不僅牆體石砌,而且殿頂、樑架、斗拱也都以石材雕造而成,為國內僅見。殿內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四御(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東極青華大帝)及真武大帝等數十尊銅鑄鎏金神像;四壁和樑枋上嵌有五百尊神態各異的鐵鑄鎏金靈宮造像。

南巖宮受地形限制,一改廟觀建築的多進院落、左右對稱佈局為隨山就勢的曲線形佈局,使宮觀建築和自然環境高度融合,看似雜亂無章,實則一脈相承。南巖宮因此被認為是武當山“九宮(太和宮、清微宮、紫霄宮、朝天宮、南巖宮、五龍宮、玉虛宮、淨樂宮、遇真宮)”中佈局最為靈活的宮觀。

武當山一日,遊覽了四座宮觀,雖屬走馬觀花,但卻是道教歷史文化的一次生動“公開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