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延年益壽 設色紙本 1897年作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吳昌碩 54 歲時在蘇州所畫的《延年益壽》,畫面上勾勒出兩叢菊花,花朵團簇綻放,一深紅,一黃豔,俯仰向背,大小錯落,相互映襯,煞是好看。用彩墨潑寫菊葉,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顯得菊花枝繁葉茂,生氣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再以赭墨寫竹籬,淡墨畫石,四塊石頭遠近高低,極富質感,一派秋菊華茂的景色。

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幾株枯枝野草,使線條與塊面形成強烈對比,全幅畫面,筆酣墨飽,渾厚蒼勁;用筆徐疾有致,空靈鬆動;造型簡練,構圖緊湊嚴密,繁而不亂;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題款識雲:“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林泛金英,延年益壽。光緒廿三年丁酉八月,擬堂大意,吳俊卿。”下鈐“倉碩”白文印,在右下角,蓋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縣”朱文印。

這樣的佈局、題款、蓋章方式,看似出自傳流、四平八穩,其實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他的題款並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潘天壽語)

畫中題詩的這個“陶令”就是晉代陶淵明,他愛菊成癖。題識中雲:“擬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吳昌碩所謂擬其大意,實際是借題發揮,自出機杼。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這幅《延年益壽》,自然天真,筆筆玲瓏,毫無造作,令人稱絕。此畫曾為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珍藏,有諸樂三親筆題簽。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延年益壽 設色紙本 1897年作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吳昌碩 54 歲時在蘇州所畫的《延年益壽》,畫面上勾勒出兩叢菊花,花朵團簇綻放,一深紅,一黃豔,俯仰向背,大小錯落,相互映襯,煞是好看。用彩墨潑寫菊葉,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顯得菊花枝繁葉茂,生氣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再以赭墨寫竹籬,淡墨畫石,四塊石頭遠近高低,極富質感,一派秋菊華茂的景色。

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幾株枯枝野草,使線條與塊面形成強烈對比,全幅畫面,筆酣墨飽,渾厚蒼勁;用筆徐疾有致,空靈鬆動;造型簡練,構圖緊湊嚴密,繁而不亂;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題款識雲:“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林泛金英,延年益壽。光緒廿三年丁酉八月,擬堂大意,吳俊卿。”下鈐“倉碩”白文印,在右下角,蓋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縣”朱文印。

這樣的佈局、題款、蓋章方式,看似出自傳流、四平八穩,其實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他的題款並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潘天壽語)

畫中題詩的這個“陶令”就是晉代陶淵明,他愛菊成癖。題識中雲:“擬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吳昌碩所謂擬其大意,實際是借題發揮,自出機杼。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這幅《延年益壽》,自然天真,筆筆玲瓏,毫無造作,令人稱絕。此畫曾為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珍藏,有諸樂三親筆題簽。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延年益壽 設色紙本 1897年作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吳昌碩 54 歲時在蘇州所畫的《延年益壽》,畫面上勾勒出兩叢菊花,花朵團簇綻放,一深紅,一黃豔,俯仰向背,大小錯落,相互映襯,煞是好看。用彩墨潑寫菊葉,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顯得菊花枝繁葉茂,生氣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再以赭墨寫竹籬,淡墨畫石,四塊石頭遠近高低,極富質感,一派秋菊華茂的景色。

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幾株枯枝野草,使線條與塊面形成強烈對比,全幅畫面,筆酣墨飽,渾厚蒼勁;用筆徐疾有致,空靈鬆動;造型簡練,構圖緊湊嚴密,繁而不亂;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題款識雲:“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林泛金英,延年益壽。光緒廿三年丁酉八月,擬堂大意,吳俊卿。”下鈐“倉碩”白文印,在右下角,蓋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縣”朱文印。

這樣的佈局、題款、蓋章方式,看似出自傳流、四平八穩,其實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他的題款並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潘天壽語)

畫中題詩的這個“陶令”就是晉代陶淵明,他愛菊成癖。題識中雲:“擬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吳昌碩所謂擬其大意,實際是借題發揮,自出機杼。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這幅《延年益壽》,自然天真,筆筆玲瓏,毫無造作,令人稱絕。此畫曾為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珍藏,有諸樂三親筆題簽。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秋菊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910年作 秋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889年作 美意延年 水墨紙本 1919年作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延年益壽 設色紙本 1897年作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吳昌碩 54 歲時在蘇州所畫的《延年益壽》,畫面上勾勒出兩叢菊花,花朵團簇綻放,一深紅,一黃豔,俯仰向背,大小錯落,相互映襯,煞是好看。用彩墨潑寫菊葉,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顯得菊花枝繁葉茂,生氣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再以赭墨寫竹籬,淡墨畫石,四塊石頭遠近高低,極富質感,一派秋菊華茂的景色。

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幾株枯枝野草,使線條與塊面形成強烈對比,全幅畫面,筆酣墨飽,渾厚蒼勁;用筆徐疾有致,空靈鬆動;造型簡練,構圖緊湊嚴密,繁而不亂;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題款識雲:“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林泛金英,延年益壽。光緒廿三年丁酉八月,擬堂大意,吳俊卿。”下鈐“倉碩”白文印,在右下角,蓋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縣”朱文印。

這樣的佈局、題款、蓋章方式,看似出自傳流、四平八穩,其實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他的題款並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潘天壽語)

畫中題詩的這個“陶令”就是晉代陶淵明,他愛菊成癖。題識中雲:“擬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吳昌碩所謂擬其大意,實際是借題發揮,自出機杼。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這幅《延年益壽》,自然天真,筆筆玲瓏,毫無造作,令人稱絕。此畫曾為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珍藏,有諸樂三親筆題簽。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秋菊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910年作 秋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889年作 美意延年 水墨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花壽石 立軸 水墨紙本 1914年作

此幅佈局取對角斜勢,菊花、樹枝、溪水與巨石銜接,使畫面出現錯綜迴應、高低變化的視覺效果,且題款的縱橫長短,用印的大小、位置都與佈局氣勢統盤處置,十分講究。圖中的菊花和枝梗,行筆毫無輕盈飄浮之感,筆筆紮實、沉著而力透紙背。

至於巨石,吳昌碩早年受八大山人影響,晚年多畫未經雕飾的巨石,即如此作。圖中的巨石以大筆鋪寫,行筆無稜角,柔中帶剛,酣暢淋漓,給人以古樸、雅拙之感,左上方有一支交插錯綜的枝幹,用筆遒勁、老辣,亦極富金石之氣。右上側的題跋筆力生辣蒼勁,一氣呵成。此作雖以水墨寫成,但佈局、筆法的變化使其呈現出豐富的形態特徵,乃吳昌碩晚年的一副水墨佳構。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延年益壽 設色紙本 1897年作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吳昌碩 54 歲時在蘇州所畫的《延年益壽》,畫面上勾勒出兩叢菊花,花朵團簇綻放,一深紅,一黃豔,俯仰向背,大小錯落,相互映襯,煞是好看。用彩墨潑寫菊葉,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顯得菊花枝繁葉茂,生氣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再以赭墨寫竹籬,淡墨畫石,四塊石頭遠近高低,極富質感,一派秋菊華茂的景色。

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幾株枯枝野草,使線條與塊面形成強烈對比,全幅畫面,筆酣墨飽,渾厚蒼勁;用筆徐疾有致,空靈鬆動;造型簡練,構圖緊湊嚴密,繁而不亂;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題款識雲:“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林泛金英,延年益壽。光緒廿三年丁酉八月,擬堂大意,吳俊卿。”下鈐“倉碩”白文印,在右下角,蓋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縣”朱文印。

這樣的佈局、題款、蓋章方式,看似出自傳流、四平八穩,其實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他的題款並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潘天壽語)

畫中題詩的這個“陶令”就是晉代陶淵明,他愛菊成癖。題識中雲:“擬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吳昌碩所謂擬其大意,實際是借題發揮,自出機杼。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這幅《延年益壽》,自然天真,筆筆玲瓏,毫無造作,令人稱絕。此畫曾為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珍藏,有諸樂三親筆題簽。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秋菊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910年作 秋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889年作 美意延年 水墨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花壽石 立軸 水墨紙本 1914年作

此幅佈局取對角斜勢,菊花、樹枝、溪水與巨石銜接,使畫面出現錯綜迴應、高低變化的視覺效果,且題款的縱橫長短,用印的大小、位置都與佈局氣勢統盤處置,十分講究。圖中的菊花和枝梗,行筆毫無輕盈飄浮之感,筆筆紮實、沉著而力透紙背。

至於巨石,吳昌碩早年受八大山人影響,晚年多畫未經雕飾的巨石,即如此作。圖中的巨石以大筆鋪寫,行筆無稜角,柔中帶剛,酣暢淋漓,給人以古樸、雅拙之感,左上方有一支交插錯綜的枝幹,用筆遒勁、老辣,亦極富金石之氣。右上側的題跋筆力生辣蒼勁,一氣呵成。此作雖以水墨寫成,但佈局、筆法的變化使其呈現出豐富的形態特徵,乃吳昌碩晚年的一副水墨佳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秋菊猶存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吳昌碩的繪畫以“苦鐵畫氣不畫形”“不似之似聊象形”為宗旨,以篆法入畫,以金石入畫,所謂強抱篆隸作狂草,極力發揮書法中“寫”的表現性,以“意造”為法,“惟任天機外行”以達到“心神默與造化通”的境界,“宣鬱勃開心胸”以洩胸中浩蕩之氣。因此,他的作品給人以一種排山倒海、氣勢磅礴之氣勢。

此圖給觀者一種氣脈貫通且富有節奏感的氣勢,非一般畫者所能表現。再從此圖的佈局風格看,完全符合吳昌碩繪畫的藝術風格。“不論橫幅、直幅,往往從左下面向右面斜上,間也有從右下面向左面斜上。它的枝也作斜勢,尤喜歡畫藤本植物,或從上左而至下右角,或從上右角至下左角,奔騰飛舞……其題款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

吳昌碩畫作的佈局大起大落取對角斜勢,用枝幹銜接以增畫面氣勢,注重畫面錯綜迴應,枝幹交插,以順應逆,以拙藏巧。且於題款縱橫長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於佈局氣勢統盤處置,十分講究。吳昌碩曾說:“奔放處離不開法度,精微處照顧到氣魄”。吳昌碩的繪畫布局,顯然得益於金石篆刻修養甚多。從此幅《秋菊猶存》中完全能感受到上述的諸多美學因素。

"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

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

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成為“海上畫派”的傑出代表。工詩、書法,擅寫“石鼓文”,精篆刻,遠宗秦漢,近取浙皖精英,自創面目。

光緒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為杜長。他又能融各家之長,並貫通他的書法、篆刻,創雄健蒼勁的風格。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他的作品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其藝術風尚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對日本影響也很大。

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牡丹 立軸 設色紙本 1919年作(403.2萬元,2010年12月北京保利)

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比之於白陽,更顯磅礴;比之於徐渭,更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顯得爛漫;比之於復堂,更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老辣。畫面右側,巨石之上,幾株牡丹綻放盛開。

花朵豔麗,紅黃相間,光彩奪目,碩大的花朵在枝壯葉茂的映襯下顯得風姿綽約,左側矗立幾枝含苞待放的牡丹,與之形成視覺上的鮮明對比。此幅牡丹以單純樸厚的筆法,大寫意出花卉與奇石;複色運用酣暢自如,豐富的灰色層次使畫面的張力得以增強,蒼茫渾厚之氣蓬勃而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芙蓉花開 立軸 設色紙本 1913年作

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所謂“比之於白陽,更顯得磅礴。他之於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於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於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於趙之謙,更顯得老辣。”

吳昌碩的意趣大概如此。該幅芙蓉花卉,花開爛漫,以鮮豔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芙蓉枝葉皆以大寫意寫出,獨芙蓉花與花蕾用洋紅以小工筆勾勒;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此幅《牡丹》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花分兩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形成對比。左下方的花以勾填法表現,線條流暢,層次分明,中心的一組花,以沒骨畫法,花辦盡情舒展,色澤腴潤.筆法凝練。

畫家十分熟悉所要表現的對象,將其不同的姿態和神韻表現得恰到好處,真實、生動。在這幅畫中,畫家重點追求的是表現牡丹花開的紅豔和燦爛,展示花開季節的盎然生意,使畫作洋溢著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從而充滿了感染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錯落珊瑚枝 立軸 設色紙本 1914年作

款識: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甲寅七月,吳昌碩。印鑑:安吉吳俊章、吳昌石

吳昌碩繪畫藝術的豐收階段為其六十五歲至八十二歲左右,在此階段,他的書、畫藝術可以說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佳作也是最多的時期。

此作創作於甲寅七月,恰是否翁71歲時的精品力作。吳昌碩善於畫花卉,此幅《錯落珊瑚枝》為吳氏花卉畫之力作,“錯落珊瑚枝,鐵網出海底”,如其款識中所題,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其構圖極為講究,畫家首先用兩尊頑石坐落於畫面兩側,穩住了畫面重心。

數枝天竺從頑石後方穿插向上,更與樹葉形成疏密對比,幾簇天竺果高低錯落、顧盼生姿、扶搖而上。吳昌碩畫花卉,常於繁枝旁點綴以枯枝,以此來增強畫面的蒼老美感,晶瑩剔透的紅色枝條與天竺的粗枝大葉相交錯,層次豐富,加上行筆老辣厚重,用墨色澤古厚,整個畫面頓時蒼潤爛漫,變化無窮,一種吳氏穩重、典雅、古樸的趣味洋溢其中。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紙本 1905年作

款識: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杯泛金英,延年益壽。乙巳秋杪吳俊卿。印鑑:吳昌石、破荷亭

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石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此幅畫庭院秋景,大石下盛開的一籬菊花。菊葉純用水墨,側鋒闊筆掃下,趁墨色未乾即勾葉脈,愈見沉鬱渾穆,盛開的菊花則用雙勾畫瓣,再染以顏色,綻開了滿園的生機,頑石以大筆揮掃,略加點染。用筆闊放潤秀,構圖充實,各色菊花和墨葉體態飽滿豐腴,色彩對比強烈,有大樸大雅之趣。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離的花朵寄託了這位62歲畫家對故鄉蕪園的回憶。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紅映綠芭蕉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為四尺中堂,通篇以篆籀筆法入畫,濃淡交合之筆揮寫芭蕉,蒼莽雄渾,濃重之赭墨色寫杏花數株,老枝交錯,互為呼應,槎枒多姿、氣勢如虹,逸筆草草如疾風驟雨,更以濃豔之色點染花朵,最為豁心耀目。大塊墨色的芭蕉葉片和縱橫交錯的杏花枝幹構成畫面線條和塊面的有機組合,斜倚交錯的枝幹組成如鐵網珊瑚般的密網,大塊面的芭蕉葉片墨色濃淡相宜,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畫家用杏花枝幹縱橫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幾個不等邊三角形的空白,調節了畫面的疏密,高空綴石般的用筆點出叢叢杏花,緋紅粉白翠綠蔚為奇觀,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整個畫面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組合,如同一首有韻律的交響樂。

全局開合縱橫,朴茂渾厚之氣縱橫流淌,撲人眉宇,難以名狀。左上角落款書法險仄奇崛,堪稱三絕。潘天壽曾論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相互穿插交互,繁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觀之此畫正可以得到印證。

吳昌碩的畫作成熟較晚,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才真正走向盛期。此幅《杏花紅映綠芭蕉》作於乙卯(1915年),正值先生畫藝純熟、精力彌滿之時,與其更晚期的作品相較更多一些潤澤之姿,用色也相對清淡一些,但畫面中體現的生機和魄力使此畫充滿了生命張力。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 1921年作 紅霞滿天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桃花圖 立軸 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是吳昌碩常在桃花圖中題寫的詩文,關於這兩句詩文,及其桃花畫法的來源,在畫家84歲時所作的一幅《桃花》圖上解釋了緣起:“美人香水尚留溪,溪上桃花亦姓西。二句不知誰人所作,曾見人人寫之。擬張孟皋設色。”

張孟皋是清代道光時期的畫家,吳昌碩對其推崇有加,認為其花鳥畫“擬陳白陽筆意,兼用南田翁設色為之”,並常以他為師學的榜樣。此圖之沒骨寫意桃花,便頗得張孟皋筆意。與梅花、牡丹的鮮豔不同,桃花要表現其嫻靜之態,要流露出優雅。

因此吳昌碩不取奇縱的構圖,大開大合的佈局,而是簡單的幾根垂直的折枝。折枝不以強悍的篆書筆法寫,而是以爽利的筆墨寫出其清秀之態。沒骨桃花色彩幽淡,花瓣水潤飽滿,迎風輕舞,如同美人的嬌羞之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杏花圖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村邊杏花開 立軸 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杏花春雨江南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此作為缶翁七十七歲所作,是時正是他創作的巔峰期,詩、書、畫、印俱臻化境,即處於“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亦莫之測”的藝術創作階段。

《杏花春雨》,筆力老辣,力透紙背,花朵縱橫恣肆,氣勢雄強,穿插揖讓從容大方、汪洋恣肆,蒼茫古厚之氣盎然。佈局新穎,構圖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取“女”字的格局,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喜用趙之謙那種濃麗對比的顏色,畫面色澤強烈鮮豔。氣勢之貫通使他的畫面的用筆、佈局、題款等渾然一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桃花 立軸紙本 濃豔圖 立軸 紙本 192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 立軸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吳昌碩花卉,行筆構圖,全是石鼓氣息,此作寫於其用筆用墨顛峰時期,紅花墨葉之法,白石老人當由其影響下行化出來,而整幅金石之氣盈然,又正吳氏特色。此作畫面重心偏於右側,幾樹茶花傲然矗立,凌空而上,撐住全幅氣勢,並襯出右下角一片空靈,更與畫面左側筆直而下的題款相呼應。

在茶樹幹中間稍偏下處,漸有枝條生出,橫逸向左,其中花枝繁密者,倒墜向地面,枝柯的穿插交錯,現出茶樹臨風搖曳的風姿。紅豔的茶花、墨綠的葉子,在墨色的枝幹、葉筋映襯下,豔麗而古樸;而疏密自如的枝葉、花朵,同時與地面淡色的石頭,勢成呼應。

全作筆法豪邁,墨韻淋漓,展現出吳昌碩蒼茫渾厚的藝術趣味,彰顯其藝術宗旨的同時,更與畫面左側“倉碩”、“吳俊卿印”兩方名章一道,共同完成了全作“詩、書、畫、印”的完美統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圖

吳昌碩,其制以金石入畫,畫筆淋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委靡之風,開現代寫意派先河,其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豔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衝突中取得協調。

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此幅《牡丹圖》,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或杏黃,顯得醒目動人。

畫面又突破常規,大膽施用赭綠色,觀感強烈,敢於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花卉葉片墨中帶色,色中帶墨,重彩淡墨,淡彩濃墨,不拘一格,自得靈性。尤其畫幅下端一枝,枝葉婆娑,令人覺有風來襲,頗具動感。輔以圓熟的題款,整幅別具意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掛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花卉 吳昌碩 王一亭 紙本設色 1922年作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光緒丁未(1907年)作

吳昌碩一生多作清供圖迎歲、贈友,是圖作於丁未(1907)年,時吳昌碩64歲。畫中繪牡丹、石榴,取富貴綿長、多子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牡丹與石榴前後錯落,構圖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畫中珠榴累累,更有一顆盈籃跌落在地,其狀碩大。或有果皮綻裂,所顯果肉顆顆成熟飽滿,汁水充盈。

盆中牡丹,富麗典雅,婀娜綻放,襯以綠葉交相輝映,盡顯作者意在形先之寫意風格。整幅作品佈局新穎,氣勢雄強,又以篆隸之筆入畫,在隨意中更顯匠心獨具。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山家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在吳昌碩先生文人畫風奇強的作品中,一類是不著任何顏色而完全以水墨寫就的極素雅的作品,一類則是雖然施色濃豔卻仍然在華美中充溢著清新之氣的雅俗共賞的佳作。

此幅《山家清供》,不僅屬於數量相對趨少的後者,更是在吳昌碩先生的設色作品中也極為罕見、用色異常嬌豔的一件奇珍。《山家清供》畫面內容豐富而多樣;構圖飽滿、緊湊;設色極其明亮和豔麗。雖屬於以“清供”為題材的畫作,描繪的卻是普通百姓、山裡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擺設和點綴。樸實、濃郁、卻顯現著甜美與溫馨的農家氣息。這是在吳昌碩先生文人氣質與風格的作品中極為少見的一幅奇品。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 立軸 設色紙本

歲朝指陰曆正月初一,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的簡稱。吳昌碩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此圖以梅瓶和一盤石榴組合而成,雖取多子多壽的吉祥寓意,但是簡單的構圖,清冷的色彩顯出一種孤寂的意味。吳昌碩在《缶廬別存》中有一段記載:“己丑除夕,閉門守歲,呵凍作畫自娛。

凡歲朝圖多畫牡丹,以富貴名也。予窮居海上,一官如蝨,富貴花必不相稱,故寫梅取有出世姿,寫菊取有傲霜骨,讀書短檠,我家長物也,此是缶廬中冷淡生活。”可見其清供的只是家中“長物”,在熱鬧的除夕伴隨著他的,有時也只是“冷淡生活”。

畫面中的梅瓶和一盤石榴前後錯落,盤子和花瓶都以墨筆勾勒,盤子用墨稍重,且設淡色,以與花瓶分開空間距離。石榴的皮和葉均以水墨寫成,顯得數顆裸露的紅石榴籽格外飽滿嬌嫩。從花瓶口探出的一枝梅花姿態婉約,韻致動人,如同一個清麗佳人。此作不以畫家擅長的濃墨重色取勝,而以簡約的格局和清雅的意境取勝,給觀者一個並不喧囂的歲朝印象,一個平和寧靜的開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貴壽無量 立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茶菊清供 鏡心 1914年作

清供圖是明清以來文人畫家常繪製的題材,吳昌碩更是公認的箇中高手,他一生多作清供迎歲、贈友。是幅《清供圖》為其盛年之筆,取少見的橫構圖,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為一壺一杯,盆栽裡的菊花、蒼石,斜陳的墨筆白菜以及大籃菊花,姚黃魏紫,各極其勝。畫中物象錯落有致,設色濃而不豔,以大寫意筆法出之,極富金石情趣。畫幅中起首的壺,壺身較高,一側有把,在吳昌碩畫中常與梅花組合出現,題“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句,取梅雪烹茶之意。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供賀歲 軸 設色紙本 1918年作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03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朝清供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作畫重“氣”,筆墨和構圖皆以“氣”貫注之,故有“苦鐵畫氣不畫形”。其“形”乃物象之形。此幅即以篆籀筆意繪各類物象之形,所畫天竹、水仙、石榴、佛手、紅柿、白菜、菖蒲等物,氣行於形內,氣勢渾穆,構圖飽滿,設色古豔。

歲朝清供是他常畫的題材,“歲朝”,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清供”,包括金石、書畫、古器、盆景等可賞玩的文雅物品。因內容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故別有一番情趣。此畫吉物之豐富,可稱是吳昌碩此類題材畫之最者,而清雅之氣則無出其右矣。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嫣紅奼紫 立軸 設色紙本 1921年作 神仙富貴 立軸 1925年作(280萬元,2010年西泠春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凌波仙子 紙本設色 1919年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天竹在吳昌碩的作品中,常有出現。它與梅花、水仙、蘭、竹、菊等同樣具有象徵美好的意義,誠如吳昌碩在畫中的詩句:天竹如花冷不凋。此圖為三段式法,圖下一片水仙,中間有頑石相接,頂端為數株天竹遒勁的技朽,落筆紙上,渾厚卻能半深半淡,再用墨點心,立體感強,聚散有致,一叢叢,樹以墨綠的葉子,形成了紅綠互為補色,紅色為暖色素,給以熱情奔放之感;綠色為寒色,給人冷靜平和之感,吳昌碩常能將紅與綠這種強烈對比的補色運用在同一畫面中,有著豔而不俗效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歲寒三友 鏡芯 設色紙本 1919年作 國色天香 立軸 1918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僊貴壽 立軸 設色紙本 1923年作 (96.32萬元,2010年12月上海天衡)

吳昌碩的繪畫以花卉為主,以詩句入畫或者賦予其吉祥的寓意,是其繪畫的重要特色。這幅描繪含露微嫩的牡丹,亭亭玉立的水仙的畫中,牡丹花色濃重但不輕佻,花瓣層層迭迭表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態,恰暗合了畫題中的富貴之寓意。

水仙的用筆也是磊落大方,具有金石味。淡黃色的花在嫩綠而修長的葉片的掩映中,顯得格外嬌豔欲滴,將花中凌波仙子的聲段韻致展露無疑。再搭配以姿態各異而又皺漏瘦透的湖石的穿插和點綴,就顯得格外的生動和自然。縱觀這幅畫,可見吳昌碩一貫的繪畫理念,即繪畫雖然是放筆寫意,但他認為“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要照顧到氣魄”。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神仙 1917年作(414.4萬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 歲朝清供 立軸 1926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水仙圖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穿插有致,前後錯落。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神仙福壽圖 1917年作

吳昌碩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墨梅、紅梅、綠梅兼有,筆酣墨暢,富有情趣。水仙也常出現在他畫中,以突出潔淨孤高的性格。作畫時畫家喜用或濃或淡的墨色,並以篆書筆法入畫,使畫面顯得剛勁拙樸有力。《神仙福壽圖》是吳昌碩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書筆法畫石,其法草而不率,縱而有節,較好地表現出怪石的秀與拙的韻致,他以篆隸筆法畫梅,造型奇崛,蒼勁有力;水仙用筆流暢,雖然朝向一樣,但並不呆板。兩者對比,更顯水仙的空靈鬆動,飄逸清新,有神仙一樣的風姿,與梅花的古樸把畫題揭示出來,寄託了畫家的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牡丹 設色紙軸 1917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富貴堅固 立軸 紙本設色

此畫作構圖一叢牡丹傍石而生,石後復生一叢牡丹,牡丹後復有一石。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以苔點連成一氣。畫中蒼石、牡丹,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於形象之是與非;其設色,水墨寫石,而間施淡赭,胭脂寫牡丹,牡丹花葉,墨間稍摻綠意,與筆法同一路,得其意而已,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礡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豔的牡丹,以石之剛,映現牡丹之柔。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1917年作

此幅《菊石圖》是吳昌碩晚年的大寫意精品之作,該圖繪籬柵後聳立著一方巨石,巨石旁挺立著數枝堅瘦的菊花,頂部為一叢深色的紅菊,中部為粉菊,整個畫面節奏控制張弛有度,顯得極有氣勢。畫面左下方為一叢橫臥著的黃白相等各色菊花,與右上角的直立的紅菊相互呼應。

整個畫面施墨渾厚沉穩而酣暢又淋漓,構圖不拘陳法,巧於設陳佈勢。畫中秋菊自上而垂,風姿綽約,揮灑之中妙趣橫生。菊花是吳昌碩喜歡的題材,因為菊花具有傲霜骨,能於眾芳謝後迎風盛開,五色繽紛。菊花枝幹用筆融草篆於一爐,渾勁老辣,雜而不亂,線條“篆籀之氣”最能體現其書畫相通之長。老幹挺拔,新枝矯健,花團錦簇,芬芳之氣撲人眉宇。

觀整幅畫面,吳昌碩對畫面位置經營別具匠心,疏密俯仰,穿插虛實,氣韻乃生。吳老缶的繪畫擅於佈局造險而破險。此幅《菊石圖》他採用了虛實相生,奇穩相濟的表現方式,一方面實破前人畫菊的窠臼,自成格局;另一方面在筆意墨色上,以他獨有的掌控能力和嫻熟的表現手法使畫面形成了筆、墨、水的相滲相融,達到了豐富變化與多種對應的統一和諧,不僅體現了菊花的生機煥發之貌,更表達了物我兩忘、形神兼備的詩情意趣。

他尤擅長在畫作上作精彩絕倫的題畫詩,通常能根據畫面的需要而生髮出別有滋味的詩句,與畫面產生共鳴,此幅《菊石圖》亦如此。畫中題詩云:“年年頭白東籬叟,種得菊花大如鬥,酌以玉瓶桑落酒。丁巳歲十有一月,苦寒炙研成之,七十四叟吳昌碩。”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延年 鏡片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清末畫壇,吳昌碩以其深厚的學養功底和驚人的膽識氣魄,立異標新,獨樹一幟,開創了“吳派”畫風。此幅《菊石延年》即以篆書筆畫寫菊花之枝幹,以草書作菊花的花瓣與葉,一氣呵成,筆力老辣,佈局新穎,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

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狀物繪形線條的質感豐富、切實,繪氣不繪畫形,追求書法中氣貫神通的審美意趣。兩簇繽紛的菊花,花葉巧妙地連貫成為了一個整體,同時,還把兩簇菊花生長的自然生態交待的清清楚楚,起承轉合,法度森嚴,看似尋常,匠心獨具。

另外,此作施墨渾厚沉穩、淋漓酣暢,構圖不拘陳法,巧於經營佈勢。花葉用色淹潤,筆力沉穩老辣,果斷乾淨。在設色厚重的葉片,襯托之下,使得菊花更顯火紅嬌豔,花朵或聚或散,或虛或實,設色精雅濃重。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卷 手卷 設色紙本 庚寅(1890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橫幅 設色紙本 1915年作

菊花和梅花一樣,為昌碩深愛。原因是菊花有傲霜骨,他在題畫詩中曾這樣稱道它:“枝瘦能傲霜,孤高無偶。”又說:“既有隱逸名,何須寄籬下。慣受風雨欺,秋來摘盈把。”

昌碩公畫菊花有獨特的風格,時人畫起菊花來,總用談墨勾描,他則純用焦墨畫成,而能在蒼勁之中,顯同花瓣秀美的神韻。這是他用苦工夫體會和鑽研出來的一家傑構。他所畫的菊花以黃色的為最多,其次是墨菊;有時也畫紅菊,但比較少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大壽圖 立軸 設色紙本 丁巳(1917年)作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受徐渭、八大山人影響最大。其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創造性的將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獨步畫壇的“金石畫風”。曾言:“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

吳昌碩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虛實相生,主體突出。隨著文人畫的完結,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畫風一改清中期後靡弱、細膩的畫風,而轉為雄強恣肆,水墨酣暢的大寫意風格。《大壽圖》這件作品,取會陶淵明詩意,於巨石後繪叢菊。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石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20年作 延年益壽圖 灑金紙本 1920年作(132萬元,2010年西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延年益壽 設色紙本 1897年作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吳昌碩 54 歲時在蘇州所畫的《延年益壽》,畫面上勾勒出兩叢菊花,花朵團簇綻放,一深紅,一黃豔,俯仰向背,大小錯落,相互映襯,煞是好看。用彩墨潑寫菊葉,濃淡相間,層次分明,顯得菊花枝繁葉茂,生氣盎然。“九月寒香露太真,東籬晚節可為鄰。”再以赭墨寫竹籬,淡墨畫石,四塊石頭遠近高低,極富質感,一派秋菊華茂的景色。

在左下角出枝,添上幾株枯枝野草,使線條與塊面形成強烈對比,全幅畫面,筆酣墨飽,渾厚蒼勁;用筆徐疾有致,空靈鬆動;造型簡練,構圖緊湊嚴密,繁而不亂;色彩清新明快,豔而不俗,自成面目。左上角自題款識雲:“陶令籬邊,花大如鬥,林泛金英,延年益壽。光緒廿三年丁酉八月,擬堂大意,吳俊卿。”下鈐“倉碩”白文印,在右下角,蓋一方押角章“湖州安吉縣”朱文印。

這樣的佈局、題款、蓋章方式,看似出自傳流、四平八穩,其實吳昌碩的繪畫,“以氣勢為主,故在佈局用筆等各方面,與前海派的胡公壽、任伯年等完全不同。與青藤八大、石濤等也完全異樣。”“它的枝葉也作斜勢,左右互相穿插交叉,緊密而得對角傾斜之勢”。“他的題款並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潘天壽語)

畫中題詩的這個“陶令”就是晉代陶淵明,他愛菊成癖。題識中雲:“擬堂大意”,堂即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吳昌碩所謂擬其大意,實際是借題發揮,自出機杼。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這幅《延年益壽》,自然天真,筆筆玲瓏,毫無造作,令人稱絕。此畫曾為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珍藏,有諸樂三親筆題簽。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秋菊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910年作 秋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889年作 美意延年 水墨紙本 1919年作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菊花壽石 立軸 水墨紙本 1914年作

此幅佈局取對角斜勢,菊花、樹枝、溪水與巨石銜接,使畫面出現錯綜迴應、高低變化的視覺效果,且題款的縱橫長短,用印的大小、位置都與佈局氣勢統盤處置,十分講究。圖中的菊花和枝梗,行筆毫無輕盈飄浮之感,筆筆紮實、沉著而力透紙背。

至於巨石,吳昌碩早年受八大山人影響,晚年多畫未經雕飾的巨石,即如此作。圖中的巨石以大筆鋪寫,行筆無稜角,柔中帶剛,酣暢淋漓,給人以古樸、雅拙之感,左上方有一支交插錯綜的枝幹,用筆遒勁、老辣,亦極富金石之氣。右上側的題跋筆力生辣蒼勁,一氣呵成。此作雖以水墨寫成,但佈局、筆法的變化使其呈現出豐富的形態特徵,乃吳昌碩晚年的一副水墨佳構。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秋菊猶存 立軸 設色紙本 1916年作

吳昌碩的繪畫以“苦鐵畫氣不畫形”“不似之似聊象形”為宗旨,以篆法入畫,以金石入畫,所謂強抱篆隸作狂草,極力發揮書法中“寫”的表現性,以“意造”為法,“惟任天機外行”以達到“心神默與造化通”的境界,“宣鬱勃開心胸”以洩胸中浩蕩之氣。因此,他的作品給人以一種排山倒海、氣勢磅礴之氣勢。

此圖給觀者一種氣脈貫通且富有節奏感的氣勢,非一般畫者所能表現。再從此圖的佈局風格看,完全符合吳昌碩繪畫的藝術風格。“不論橫幅、直幅,往往從左下面向右面斜上,間也有從右下面向左面斜上。它的枝也作斜勢,尤喜歡畫藤本植物,或從上左而至下右角,或從上右角至下左角,奔騰飛舞……其題款多作長行,以增佈局之氣勢”。

吳昌碩畫作的佈局大起大落取對角斜勢,用枝幹銜接以增畫面氣勢,注重畫面錯綜迴應,枝幹交插,以順應逆,以拙藏巧。且於題款縱橫長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於佈局氣勢統盤處置,十分講究。吳昌碩曾說:“奔放處離不開法度,精微處照顧到氣魄”。吳昌碩的繪畫布局,顯然得益於金石篆刻修養甚多。從此幅《秋菊猶存》中完全能感受到上述的諸多美學因素。

清末海派大師吳昌碩的國畫作品欣賞


牆根菊花可酤酒 紙本設色 1919年作

吳昌碩畫菊基本有兩個階段。在中年畫菊時多為雙勾,到晚年出現了雙勾瓣和點瓣兩種。吳昌碩晚年畫菊在佈局方面也有“馗肩”的現象(所謂馗肩即一個角低,一個角高,正如他所寫石鼓文中的左右結構之字,多為左低右高,這樣在一個字當中就形成兩個重心,一個左下角,一個右上角,參差不齊,遙相呼應,錯落有致,美在其中)。在用筆方面更為辛辣、蒼虯,以“作篆之法”而為之。

至於葉、梗,更有特點。葉子水墨氤氳,淋漓飽滿,以中鋒用筆,以作篆之法寫出葉筋和葉梗。圖中的菊花和枝梗,行筆毫無輕盈飄浮之感,筆筆紮實、沉著而力透紙背,菊花的表現技法和佈局安排也與吳昌碩晚年之繪畫風格如出一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