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老街記憶:踱步紅土老街'

我在宮裡做廚師 巫山 清江 服裝 全州 李子 恩施新聞網 2019-09-12
"

呂金華

恩施的紅土老街原本是一條彎成橢圓形的長街,一條小溪從中間斜穿而過,兩頭街口都有一座粗糙的小石橋供人通行,橋上並無欄杆。幾條小路從四面的山上飄下來,成就了這樣一個四水歸池之地。

逢場的時候,整個街上的人頭就像開鍋的餃子,熙熙攘攘,擠得水洩不通。四面山上飄下來的小路,向南上石灰窯,南通鶴峰可下湖廣,東過官店入巴東可進江漢,北去過清江是沙地崔家壩入建始通巫山,向西就是入施南府的大路。方圓百十里地,這是最大的鄉場,不管什麼東西,都在這裡買得到、賣得掉。

我不是老街上長大的,八歲的時候才第一次上街,見到那麼多的人,低山的“蠻子”腔,高山的“搬家子”腔,在這個老街上都聽得到。

從進口木製的牌坊下走進老街,一圈轉下來,全是青石板地面,兩邊也都是青瓦木樓,十分的軒敞。每家的門前都擠滿了人,人們面前是花花綠綠的山貨:桃子李子蘋果葡萄柿子柑橘,臘肉稻穀玉米黃豆。從上面的石橋往下轉就是供銷社,裡面最亮眼的當是花花綠綠的布匹。那時扯布不僅是要錢,還要布票的。那年月,不管是白酒煤油還是其他日用品,都是要票的。

後來,街上的人服裝花樣越來越多越來越奇:西服、皮鞋、喇叭褲……都是山裡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上街的次數多了,我也習慣了在街上的理髮店理髮。在人們的閒聊中,我也知道了這條街上著名的曾家巷子、劉家院子、李家鋪子、羅家館子的故事,街上的人喜歡說起那些有錢人家的發家歷史、風雲人物。

據說很早以前,曾、李、劉、羅、韓五大家族在這裡次第紮根。幾百年歷史,那麼多的人物就在這條老街上上演著傳奇故事。一家一戶譜系明白,子子孫孫都是精明傳承的商戶,開著砰砰砰砰的彈花鋪,打點吃點的鐵匠鋪,油炸飄香的點心鋪,花花綠綠的服裝鋪。後來,這些鋪子裡漸次有了《我的中國心》,有了《酒幹倘賣無》,有了《春天的故事》的美妙旋律!

自然,上街劉老漢腰纏萬貫的傳奇、韓鬱軒留學日本的故事以及盤根錯節的親戚關係,和後來高家兒子第一個考上大學、劉家長子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負傷死裡逃生、東家進城在勝利街開商場、西家後生在北京當了很大的官等等故事,都在口口相傳中刻進了這泛著青光的石板街的深處。那些鱗次櫛比的老屋和泛著青光的石板街道,朦朧中有著說不盡的滄桑,走在這街上,古老、深邃以及蓬勃的氣息撲面而來。

時光荏苒,我也在州城裡謀生近三十年,在老街上踱步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前不久因公回去,再一次去老街上踱步,驀然發現,當年那些從四面山上飄下來的小路已成了寬闊的水泥公路,昔日小鎮已經沿著公路兩側延展了兩千多米,街頭上築起橫跨小溪的高壩,對面已經成為新的集鎮建設熱點,集鎮的骨架已經拉得很開很開。

老街進口處那個有些歪斜的木製牌坊,上面掛著燙金刻制的對聯,每家每戶門上都刻著這樣的對聯。這對聯是木質的,不是每年過年時用紅紙墨水書寫的,有些厚重也有些呆板。對聯的創意就不用說了,自然是很有國學功底的老者所創。紅土鄉已經是全州有名的詩詞楹聯之鄉,老街就是這個美譽的濃縮。

老街地面的青石板大多已經換成了時髦的水泥方磚,那些充滿古舊氣息和神祕韻味的老屋也部分翻新了,新老錯落的屋宇裡,進進出出的已不見當年那些力滿氣壯的街坊。想來,時光沒有饒過他們,有的已經離世,有的跟著兒女進城養老,現在老屋裡進進出出的,或是兒女或是新主人。只是鬧熱,已經在這老街的外面,老街就這樣安靜地待在這裡,傾聽外面蓬勃的時光。

當然,老街自有老街的熱鬧,只是和從前不同了。現在和從前連接起來,應該是一本很厚的書。現在,橢圓形的老街已經被保護起來,如同一枚化石,嵌在茫茫大山之中。又如同一位老者,靜靜地敘說滄海桑田的歲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