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銘文為: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來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長游出命曰:去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與司馬遷的記載似乎又是有矛盾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2.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廢分封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銘文為: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來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長游出命曰:去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與司馬遷的記載似乎又是有矛盾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2.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廢分封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這一段記載僅僅說明了秦國推行縣制度,而沒有提到廢除分封。所以真實情況是,秦國的制度和之前一樣,秦獻公時代開始在邊境地區部分推廣的縣制在國內大規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地的消亡。

從橫向對比上看,其實秦國的社會制度並不比山東六國先進一個檔次,封地-縣並存的模式已經存在於三晉和楚國等諸侯國。

所以商鞅變法並不意味著先進,而是後發國家對先發國家的追擊和反超。

既然秦國沒有明確廢除分封,那麼封地的存在就好解釋了。

在功能上,無論是蜀地、商於、陶地還是文信侯的河間地,這些封地主要是進攻性封地,要麼是秦國的在列國間的封地,要麼是在邊疆地區,比如羋戎成為新城君封於楚故地,嫪毐封於三晉故地,公子市封於宛,公子悝封於鄧,這兩個地方是楚國故地,很明顯,秦國要麼是以夷制夷,要麼是以王室成員或者大封臣佔據邊疆地帶,鎮守邊疆;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銘文為: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來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長游出命曰:去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與司馬遷的記載似乎又是有矛盾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2.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廢分封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這一段記載僅僅說明了秦國推行縣制度,而沒有提到廢除分封。所以真實情況是,秦國的制度和之前一樣,秦獻公時代開始在邊境地區部分推廣的縣制在國內大規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地的消亡。

從橫向對比上看,其實秦國的社會制度並不比山東六國先進一個檔次,封地-縣並存的模式已經存在於三晉和楚國等諸侯國。

所以商鞅變法並不意味著先進,而是後發國家對先發國家的追擊和反超。

既然秦國沒有明確廢除分封,那麼封地的存在就好解釋了。

在功能上,無論是蜀地、商於、陶地還是文信侯的河間地,這些封地主要是進攻性封地,要麼是秦國的在列國間的封地,要麼是在邊疆地區,比如羋戎成為新城君封於楚故地,嫪毐封於三晉故地,公子市封於宛,公子悝封於鄧,這兩個地方是楚國故地,很明顯,秦國要麼是以夷制夷,要麼是以王室成員或者大封臣佔據邊疆地帶,鎮守邊疆;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宋國封地

還有一種封地屬於遠方的跳棋式封地 :比如大權臣魏冉的領土位於魏國和齊國之間的宋國故地陶,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位於燕趙之間,這種跳棋式的飛地其實是秦國往東方滲透、擴大封地的方式,是遠交近攻的一部分。這一思路在春秋時代,秦國與鄭人結盟,並在鄭國駐軍保衛的思路異曲同工,為自己東出天下保留一塊軍事基地和飛地。 由於這些飛地孤立於列國之間,遠離秦國,於公於私,這些封君都會想方設法保住封地,並擴張疆土,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史記記載魏冉“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說明這些跳棋式封地對於秦國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不是所謂的開歷史倒車。

而《秦宗邑瓦書》所體現的“子子孫孫以為宗邑”,很明顯不是公平的軍功爵,而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封地。可見所謂的商鞅變法,是在增加平民的低級爵位,而不是打碎舊的高級世襲爵位。在高級貴族中,世襲封地依舊存在。

而所謂的軍功爵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銘文為: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來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長游出命曰:去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與司馬遷的記載似乎又是有矛盾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2.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廢分封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這一段記載僅僅說明了秦國推行縣制度,而沒有提到廢除分封。所以真實情況是,秦國的制度和之前一樣,秦獻公時代開始在邊境地區部分推廣的縣制在國內大規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地的消亡。

從橫向對比上看,其實秦國的社會制度並不比山東六國先進一個檔次,封地-縣並存的模式已經存在於三晉和楚國等諸侯國。

所以商鞅變法並不意味著先進,而是後發國家對先發國家的追擊和反超。

既然秦國沒有明確廢除分封,那麼封地的存在就好解釋了。

在功能上,無論是蜀地、商於、陶地還是文信侯的河間地,這些封地主要是進攻性封地,要麼是秦國的在列國間的封地,要麼是在邊疆地區,比如羋戎成為新城君封於楚故地,嫪毐封於三晉故地,公子市封於宛,公子悝封於鄧,這兩個地方是楚國故地,很明顯,秦國要麼是以夷制夷,要麼是以王室成員或者大封臣佔據邊疆地帶,鎮守邊疆;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宋國封地

還有一種封地屬於遠方的跳棋式封地 :比如大權臣魏冉的領土位於魏國和齊國之間的宋國故地陶,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位於燕趙之間,這種跳棋式的飛地其實是秦國往東方滲透、擴大封地的方式,是遠交近攻的一部分。這一思路在春秋時代,秦國與鄭人結盟,並在鄭國駐軍保衛的思路異曲同工,為自己東出天下保留一塊軍事基地和飛地。 由於這些飛地孤立於列國之間,遠離秦國,於公於私,這些封君都會想方設法保住封地,並擴張疆土,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史記記載魏冉“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說明這些跳棋式封地對於秦國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不是所謂的開歷史倒車。

而《秦宗邑瓦書》所體現的“子子孫孫以為宗邑”,很明顯不是公平的軍功爵,而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封地。可見所謂的商鞅變法,是在增加平民的低級爵位,而不是打碎舊的高級世襲爵位。在高級貴族中,世襲封地依舊存在。

而所謂的軍功爵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看看《商君書.境內篇》的原文,就會發現,有一些人比如張儀、范雎、蔡澤這樣的客卿就沒有行伍升級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步到位,從客卿升級,成為更高的爵位;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銘文為: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來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長游出命曰:去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與司馬遷的記載似乎又是有矛盾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2.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廢分封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這一段記載僅僅說明了秦國推行縣制度,而沒有提到廢除分封。所以真實情況是,秦國的制度和之前一樣,秦獻公時代開始在邊境地區部分推廣的縣制在國內大規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地的消亡。

從橫向對比上看,其實秦國的社會制度並不比山東六國先進一個檔次,封地-縣並存的模式已經存在於三晉和楚國等諸侯國。

所以商鞅變法並不意味著先進,而是後發國家對先發國家的追擊和反超。

既然秦國沒有明確廢除分封,那麼封地的存在就好解釋了。

在功能上,無論是蜀地、商於、陶地還是文信侯的河間地,這些封地主要是進攻性封地,要麼是秦國的在列國間的封地,要麼是在邊疆地區,比如羋戎成為新城君封於楚故地,嫪毐封於三晉故地,公子市封於宛,公子悝封於鄧,這兩個地方是楚國故地,很明顯,秦國要麼是以夷制夷,要麼是以王室成員或者大封臣佔據邊疆地帶,鎮守邊疆;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宋國封地

還有一種封地屬於遠方的跳棋式封地 :比如大權臣魏冉的領土位於魏國和齊國之間的宋國故地陶,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位於燕趙之間,這種跳棋式的飛地其實是秦國往東方滲透、擴大封地的方式,是遠交近攻的一部分。這一思路在春秋時代,秦國與鄭人結盟,並在鄭國駐軍保衛的思路異曲同工,為自己東出天下保留一塊軍事基地和飛地。 由於這些飛地孤立於列國之間,遠離秦國,於公於私,這些封君都會想方設法保住封地,並擴張疆土,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史記記載魏冉“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說明這些跳棋式封地對於秦國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不是所謂的開歷史倒車。

而《秦宗邑瓦書》所體現的“子子孫孫以為宗邑”,很明顯不是公平的軍功爵,而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封地。可見所謂的商鞅變法,是在增加平民的低級爵位,而不是打碎舊的高級世襲爵位。在高級貴族中,世襲封地依舊存在。

而所謂的軍功爵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看看《商君書.境內篇》的原文,就會發現,有一些人比如張儀、范雎、蔡澤這樣的客卿就沒有行伍升級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步到位,從客卿升級,成為更高的爵位;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而在這段關於秦國軍功爵位的表述中,從上造到不更是有一個斷檔的:

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為簪嫋;就為不更;故爵為大夫。也就是說商君沒有給出從簪嫋到不更的升遷方式;

然後從五大夫到客,又有一個斷層:

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故客卿相,論盈,就正卿。就為大庶長。

所以五大夫到客是沒有升遷遞增途徑的。

"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軍隊

在今天的人們的大眾印象裡,秦國是擺脫分封,建立郡縣制的先進典型,柳宗元的《封建論》、現代孫皓暉的《大秦帝國》更是深化了郡縣制等於先進、分封制等於落後的觀念。但是真實的歷史遠遠不是二元對立這麼簡單。其實無論是郡縣還是分封,都是秦國統一過程中的手段,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實的歷史運動是非常複雜的,人們對於歷史的敘述都是歷史的一個或者幾個側面,而無法完全復原歷史的真實面目。因為一旦歷史的書卷被合上,那麼它就是不可復原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成了人們對商鞅變法的重要印象

1.諸侯、王族與士人:秦國封君的類型

從秦國東進崛起的歷史來看,秦國的封君主要由三類:被征服的諸侯,王室成員以及有功勞的外邦士人。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商鞅自己就是秦國的封君

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封君就是商鞅。在上升到大良造之後,他已經升級到了秦爵的最高級別;然後歷史的記載是: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如果需要繼續獎勵那麼肯定需要更高的位置和頭銜,於是秦孝公封商鞅為列侯,號稱商君。

這是商鞅以 成為了封君。在春秋戰國時代,君已經成為了一種貴族領主稱號,而不再是貴族領主的泛稱,比如楚國青銅器上就有一些被稱為“黃君”、“要君”的領主封號。

從地理上看,商鞅的封地商於位於秦楚交鋒交戰的前線,所以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孝公將商鞅封到這裡,有用外邦人出身的封君制衡外國的用心,這一思路也是日後戰國時代秦國分封封君的主要邏輯。

如果說商鞅是有軍功的話,那麼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明確功績記載的封君。 在用商鞅之法、但是對商鞅忌憚而仇恨的秦惠文君也有自己的分封體系:比如封張儀為武信君,封樗裡疾為嚴君。明代董說認為戰國封君有兩種:一種是以封地為名號,樗裡疾就是以嚴地位封地的封君。而武信君就是有名號的封君。當然,張儀有可能是有封地的,比如史記記載“秦惠文王封儀五邑”。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滅巴蜀

也是在秦惠王時代,在征服了遊離在中原文化圈的巴蜀地區的蜀國,秦惠文王將蜀王降級為蜀侯,而且還給他派了一個相。此後,秦惠王又將自己的兒子嬴通封為蜀侯:《史記》記載公子通封於蜀;《華陽國志》記載:“秦惠王封子通為蜀侯”。可見秦國的王公子弟也在冊封為列侯的範圍之內,但是歷史上卻並不見這個嬴通有什麼戰功或者明顯的業績,這與之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到了秦武王時代,蜀侯被蜀相陳莊所殺害,秦武王將他殺死之後,以公子煇為新的蜀侯;而在封君方面,當時有發動叛亂的秦王室公子季君---嬴壯。《史記》記載:“戍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這位季君應當也是以封地季命名自己的尊號的。

除此之外,在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時代,是秦國大舉東進、鯨吞土地的時代,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貴族封地和封君,比如有: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昭王十六年,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如果說范雎和魏冉是有外交功績和軍功的話,那麼除此之外,這一時代還出現了一群宗室的封君:武信君、涇陽君、高陵君、華陽君、陽泉君、安國君、剛成君、長安君等等,這群人幾乎沒有可以值得一書的軍功,所以用他們不屬於“軍功授爵”。

到了後來,在秦國統一前夕,嫪毐應為身體強壯,有特殊功能獲得太后的喜愛,於是被封為長信侯,獲得了太原地區作為封地,成為了嫪國;而後來的文信侯呂不韋也有燕國奉獻的河間封地。最後到了秦統一戰爭中,從魏國分裂出的安陵國,還有衛國宗室都沒有被滅,衛國君主只是遭到了遷徙,最後到了秦二世時代,衛君角才被廢為庶人。

如果說文獻記載的層面不足以說明封君制度在秦國的存在,那麼出土文獻可以作為輔助性說明:《秦宗邑瓦書》就明確記載了秦國右庶長的封地: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銘文為:四年,周天子使卿大夫辰來致文武之酢(胙),冬十壹月辛酉,大良造庶長游出命曰:去杜才(在)酆邱到潏水,以為右庶長歜宗邑。乃為瓦書。卑司御不更顝封之,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顝以四年冬十壹月癸酉封之。自桑□(郭)之封以東,北到桑匽(堰)之。

文獻說的是右庶長歜獲得了一片世襲封地,子子孫孫以為宗邑。這與司馬遷的記載似乎又是有矛盾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2.司馬遷沒有記載秦廢分封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這一段記載僅僅說明了秦國推行縣制度,而沒有提到廢除分封。所以真實情況是,秦國的制度和之前一樣,秦獻公時代開始在邊境地區部分推廣的縣制在國內大規模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封地的消亡。

從橫向對比上看,其實秦國的社會制度並不比山東六國先進一個檔次,封地-縣並存的模式已經存在於三晉和楚國等諸侯國。

所以商鞅變法並不意味著先進,而是後發國家對先發國家的追擊和反超。

既然秦國沒有明確廢除分封,那麼封地的存在就好解釋了。

在功能上,無論是蜀地、商於、陶地還是文信侯的河間地,這些封地主要是進攻性封地,要麼是秦國的在列國間的封地,要麼是在邊疆地區,比如羋戎成為新城君封於楚故地,嫪毐封於三晉故地,公子市封於宛,公子悝封於鄧,這兩個地方是楚國故地,很明顯,秦國要麼是以夷制夷,要麼是以王室成員或者大封臣佔據邊疆地帶,鎮守邊疆;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宋國封地

還有一種封地屬於遠方的跳棋式封地 :比如大權臣魏冉的領土位於魏國和齊國之間的宋國故地陶,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位於燕趙之間,這種跳棋式的飛地其實是秦國往東方滲透、擴大封地的方式,是遠交近攻的一部分。這一思路在春秋時代,秦國與鄭人結盟,並在鄭國駐軍保衛的思路異曲同工,為自己東出天下保留一塊軍事基地和飛地。 由於這些飛地孤立於列國之間,遠離秦國,於公於私,這些封君都會想方設法保住封地,並擴張疆土,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史記記載魏冉“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說明這些跳棋式封地對於秦國統一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不是所謂的開歷史倒車。

而《秦宗邑瓦書》所體現的“子子孫孫以為宗邑”,很明顯不是公平的軍功爵,而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封地。可見所謂的商鞅變法,是在增加平民的低級爵位,而不是打碎舊的高級世襲爵位。在高級貴族中,世襲封地依舊存在。

而所謂的軍功爵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看看《商君書.境內篇》的原文,就會發現,有一些人比如張儀、范雎、蔡澤這樣的客卿就沒有行伍升級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步到位,從客卿升級,成為更高的爵位;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而在這段關於秦國軍功爵位的表述中,從上造到不更是有一個斷檔的:

行間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為簪嫋;就為不更;故爵為大夫。也就是說商君沒有給出從簪嫋到不更的升遷方式;

然後從五大夫到客,又有一個斷層:

爵五大夫,有稅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故客卿相,論盈,就正卿。就為大庶長。

所以五大夫到客是沒有升遷遞增途徑的。

開歷史倒車?秦統一過程中的秦國封君和秦國封地

秦國的軍功爵制度就是一個幻想

也就是說,低級爵位到大夫,大夫到庶長是有隱形的升遷壁壘的,秦國用大量的低級爵位調動士兵殺敵,但是高級爵位還是由貴族大夫和外國客卿壟斷。真正受到打擊的,是以甘龍和杜摯為代表的的傳統封建大夫,只有他們的地位時無法升遷的,而秦國君主增強中央集權,就需要通過建立王族封君和外邦客卿來保護自己。所以從客到大庶長的升遷:“故客卿相,論盈,就正卿。就為大庶長”,是給山東列國人才的一個快車道。

歷史學習必須不唯書,只唯實。

參考文獻:崔建華,陝西師範大學:《秦統一進程中的分封制 》

cb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