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電視劇《大秦帝國》前幾年大火,這套劇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由商鞅變法,開始逐漸變強,最後一統天下的過程,再加上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雖然名字是“傳”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

秦孝公在位24年主持商鞅變法,秦惠文王在位27年力爭秦國東出,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爭霸天下時在位最長的國君,也是秦國國力最強的時候,從這一點來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也毫不為過。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秦昭襄王

尤其是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帥,在長平之戰一戰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在軍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外交方面採取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而形成戰國後期秦國的外交政策。

秦昭襄王一度成為炙手可熱的君主,被有些觀眾當作秦國統一過程中居功至偉的人,翦伯贊說,昭襄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然而,真實的歷史確實如此嗎?縱橫今天就以獨特視角來看一看這段歷史,並且發掘一個被歷史埋沒的人物。

一生四任秦相的魏冉,給人的印象為何那麼差

關於魏冉的記載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儘管秦昭襄王在位56年,但是前面四十年都是宣太后垂簾聽政,而魏冉是宣太后的親信,很多人因此認為魏冉是一個玩弄權術的政客,自然而然對魏冉有天生的厭惡感。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魏冉

為什麼魏冉會給人這種印象呢?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妾室,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秦惠文王死的時候,立嬴蕩為秦王,是為秦武王,嬴蕩在位四年年紀輕輕就死了,沒有留下子嗣,因此嬴蕩的兄弟相爭,當時嬴稷正在燕國坐人質,魏冉在趙武靈王的支持下,擁立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

魏冉對於嬴稷的登基起著重大的作用,嬴稷登基後,宣太后與魏冉的聯合下,剿殺了反對秦昭襄王的各種勢力,從而穩定秦國的政權。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魏冉也大力扶持自己的勢力,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白起,白起出身平民,以他的身份想要在當時已經強大起來的秦國幹一番事業是十分困難的,正是魏冉主持推廣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保舉了白起,才讓白起有了一個平臺。

還是那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白起

當然,對於魏冉評價如此之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魏冉主政期間,一直試圖聯合三晉(趙、魏、韓)和燕國一起來攻打齊國。因為魏冉的封地陶邑就在齊國的邊上,很多人認為魏冉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才這樣做的,范雎勸說秦昭襄王,說宣太后在宮廷內專權,魏冉在外事上專權,而一直把秦王當作傀儡。

秦昭襄王因此免掉了魏冉的相國職務,並且將魏冉遷到封邑去,宣太后也被廢掉。

魏冉主政下的秦國挫敗三秦,擊敗齊楚

魏冉對秦國崛起過程當中的功勞是顯著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魏冉的評價:“魏冉,秦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天下皆西鄉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說:“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魏冉之功也!“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資治通鑑

連史學二司馬都對魏冉有如此評價,可見魏冉對秦國的功勞。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前40年都是宣太后和魏冉在主政,在魏冉主持下,秦國連續擊敗三晉和強楚,並且策劃五國伐齊擊敗齊國,東方六國,除了秦國的盟友燕國外,剩下的都讓白起打了個遍。

當時的三晉和楚國都十分強大,結果多次被秦軍擊敗,在伊闕之戰中,白起擊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餘人,在對楚國的戰爭中,更是將楚國的都城都打下來了。

范雎實名舉報魏冉的伐齊策略,在我看來更是魏冉主政期間最大的成就。

秦昭襄王初期基本是秦、齊、楚三國爭霸的局勢,而到了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因為三晉已經被削弱,楚國被打敗,只有齊國能夠和秦國並立。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戰國中期

因此,魏冉前往勸說齊閔王與秦國聯盟,形成“東西二帝”,然後瓜分其他五國,魏冉的打算藉機是聯合三晉攻打齊國,結果齊閔王先去了帝號,組成合縱之勢開始伐秦。

五國伐齊最終確立了秦國在戰國中後期獨霸的地位

齊國在當時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戰國第八強國的宋國被齊國一下就吞併了,而第七強國燕國也差點被齊國滅國。齊國除了是當時最強的國家,也是山東六國的盟主,囂張得很。

魏冉最終也意識到,歷來山東合縱伐秦的戰爭策源地都是齊國,如果不能給齊國致命一擊,那麼早晚都是秦國稱霸的障礙。

公元前284年,曾經差點被齊國滅掉的燕國聯合三晉和秦國發動對齊國的戰爭,是為五國伐齊,秦國能夠參加五國伐齊,完全是魏冉的主張,他認為這是擊敗齊國最好的機會,燕國本身就是秦國的盟友,所以能夠看出在伐齊這方面上,秦國雖然表面不熱衷,內心卻很狂熱。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五國伐齊

經歷五國伐齊,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基本告別了戰國後期的歷史舞臺,此後已經沒有實力與其他國家爭雄。

五國伐齊的規模與長平之戰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在戰國諸多戰役中也是不值一提,然而,縱橫認為這卻是戰國中期變為後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開啟了秦國獨霸的歷史。

范雎帶來的“遠交近攻”策略真的神策嗎?

魏冉和宣太后為秦國的崛起做了那麼多的功勞,最後還是被秦昭襄王驅逐,難道秦昭襄王真的是白痴嗎?秦昭襄王不是白痴,但是腦回路明顯不夠,尤其是在性格上極不成熟。

范雎來到秦國後,只對秦昭襄王說了一番話就讓他驅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然後拜范雎為相,可見其做事的隨意性,范雎只是一句話戳中了秦昭襄王的軟肋,范雎在拜見秦昭襄王的時候說:"秦國哪裡有王?秦國只有太后和穰侯罷了。"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范雎

沒有太后和穰侯,還會有昭襄王嗎?

范雎取代魏冉後秦相後,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一時間被捧為軍事外交神策,范雎認為攻打齊國必然是興師動眾,認為伐齊性價比不高,然後拿齊國衰敗的事情說事,認為齊國向南攻打楚國,結果連寸土都沒有得到,最終遭至五國伐齊,讓三晉得到好處。

實際上這就是詭辯,齊國捱打並不是因為伐楚(楚國本身也跟齊國接壤),也不是因為伐秦,而是因為吞併了身邊的宋國,攻打燕國,假如齊國堅持近交遠打,不去吞併宋國,真正捱打的就是秦國了。

外交策略是根據局勢變幻的,秦國的遠交近攻在五國伐齊之前根本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不把齊國打敗,你想交齊,齊國會跟你交嗎?

什麼遠交近攻,其實根本就是扯淡,沒有近交遠打敗齊國,哪來的遠交近攻。

秦昭襄王和范雎將秦國“履不測之險”

在五國伐齊擊敗齊國之後,秦國就是一副好牌,四個二和倆王,怎麼出就看心情了。

然而秦昭襄王和范雎把這一手好牌打得是稀巴爛啊!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非常自負,一個當了四十年的傀儡的人,當然十分想要證明自己,在《廉頗藺相如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的秦昭襄王在與趙國的外交事件“繩池之會”“完璧歸趙”中,秦昭襄王是顏面掃地啊!

李斯評價兩個人的組合是: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實際上這個評價並不準確,昭襄王和范雎採取的並不是蠶食諸侯的策略,而艘大肆對外擴張,魏冉執政時期秦國採取的才是蠶食的政策,既能擴張,又不引起各國緊張。

很明顯,李斯是把魏冉的功勞算到了范雎的身上,范雎乃小人之計,在秦國也沒有待多久,根本談不上使秦成帝業。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范雎

前文已經說過,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魏冉是肯定的,那麼他對范雎的看法呢?

司馬光說:若雎者,亦非能為秦忠謀,直欲得穰侯之處,故搤其吭而奪之耳。遂使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傾危之士哉!

就是說范雎為了得到魏冉的地位,給昭襄王說壞話,挑唆秦國高層之間的關係,差點讓秦國陷入危難。

果然秦昭襄王主政不久就爆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很多人都將長平之戰看作是秦昭襄王的傑出之作,實際上秦國崛起本來不需要發動這樣賭上國運的戰爭就能完成統一的事情。

長平之戰大家都是瞭解的,平心而論秦國雖然佔據一定優勢,然而並非全勝的把握。假如趙國不是趙括急於決戰被打敗,而採取廉頗堅守的策略,秦國也必然傷及國本。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范雎,而是魏冉!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爭

在後來的邯鄲之戰中,秦國更是將多年東出的結果全部付諸東流,以昭襄王和范雎之流率領下的秦國,至少延誤秦國統一進程十年!

對於戰國後期,秦國能夠崛起統一六國,秦昭襄王一朝,起到最大作用的還是魏冉,以秦昭襄王的個性,如果早一點親政,或許秦國的下場跟齊國沒有什麼區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