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不開的傅先生

文學 藝術 大學 文化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5-06

作者:王子墨

記得上大學那會兒,在一門古代文學課上,老師說:“你們可別小瞧了科舉,沒有科舉,可能也就沒了唐詩。不信,你們去看看傅璇琮先生的書。”那時,這個觀點頗有些振聾發聵,也是我第一次聽說傅先生。

老師所說的書,是傅先生那本《唐代科舉與文學》。當時大家很感興趣,不少人跑去圖書館借閱。可能是我腿腳不利索,圖書館儲備也不足,趕到時已借光。好不容易輾轉幾手拿到一本,早已皺巴巴,書面不知被哪位同道畫了一道道波浪線、五角星,還附有手寫批註若干。大學圖書館的熱門書,常有這種待遇。

日後隨著求學的深入,才發現但凡研究唐宋文學,傅先生更是一塊繞不開的界標。他著述或主編的《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翰林學士論傳》《唐才子傳校箋》《全宋詩》等著作,是橫亙在條條大道或羊腸小道上的標記,千千萬萬種走法,無論是大道直行還是另闢蹊徑,山重水複之後,總要從傅先生那裡過一下。

以傅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學人,繞不開他們,是因為他們鋪墊了自己領域的地基,後人無論是起萬丈高樓,還是建跨江大橋,哪怕只是堆一個小小的沙丘,也都得在這個地基上開工。

打開傅先生的師友回憶錄,就能依稀勾勒出他諄諄長者的形象。比如傅先生是葛曉音教授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之一,答辯後,葛請求用手上的論文把傅先生寫批語的那本換下來,以便學習。得到同意後,發現傅先生把一些鉛筆字批語擦掉了,仔細辨認,依稀有“囫圇吞棗”幾個字。先生之所以擦掉,是不想讓她有心理負擔。那些點滴細節,並非驚心動魄,卻自有一種溫潤如玉的悠長韻味,給學界涵養出醇厚朴實的風貌。

接近大家,有如閱讀一本包羅萬象的書,隨處有啟發,又難以一言以蔽之。如要總結,對於傅先生,他一篇文章的標題《一心為學,靜觀自得》,或許是一種理解角度。傅先生在改革開放之前,在難以求學的環境裡,執念於學術,由此產生了改革開放之後井噴式的學術爆發。在隨後的治學生涯裡,他做著最費力也最基礎的打樁鋪路的工作,不媚俗地追趕種種風氣,不過靜觀風捲雲舒,悠然自得其樂。跋涉之後,回首自己開掘的道路,已是大道宏闊、坦蕩如砥。

真正的大家,又總能脫出學術評價的尺度,置入社會語境,向外輻射一種人格力量,沉澱出一種超越邊界的共享價值。“一心為學,靜觀自得”,傅先生的這句話,當已超越學界,讓所有瞻仰其風操者,都能領受他的人格薰陶,讓無數人在奔忙擾攘之際,啟發一場頓悟,點明一個方向:腳踏實地者,終究能到達彼岸。

這個社會若要涵養出深厚綿長的底蘊,也依然繞不開傅先生。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04日 16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