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稿和彙報材料

文學 藝術 新聞 通信 職場 一支筆寫材料 2018-12-06
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稿和彙報材料

根據安排,由我來講業務知識方面的問題。我想,作為辦公室來說,主要業務是為領導搞好服務,首要職責是以文輔政,而起草領導講話稿和彙報材料是祕書人員以文輔政的主要形式。古書云:“常管文書並協助領導處理日常工作的人員為祕書。”可見祕書當“書”(即辦理文書),以“書”為主,寄情於“書”。擅長書寫文稿,應該是祕書人員最起碼的素質要求。有道是:文無百日功啊!寫文章,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借鑑、不斷創新和不斷積累的過程,靠一時的努力是不行的。所以講,我的課也許會讓大家失望。況且,稱之為講課,我還真不敢當,就算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探討吧。我記得有一句古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是這個道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淺顯地解釋,文章只有優劣之分,沒有誰是第一的。孔老夫子早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孔老夫子是從文的,他自然知道這個道理,強中自有強中手!比武就有第一、第二之分了,你打得贏別人,你就是勝者!寫文章則不然,題材不同、體例不同、適用範圍不同,就不可比了!當前,我們很多祕書感到領導講話稿和彙報材料越來越難寫。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探討如何寫好領導講話稿和彙報材料。

一、關於領導講話稿的寫作

講話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也是一個工具。尤其作為領導者,處於重要位置,肩負重要職責,具有特殊身份,講話是各級領導宣傳政見、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同時,講話也是充分展示一個領導的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正因為如此,領導講話稿的起草歷來為各級領導所看重,也是辦公室工作人員發揮參謀作用和加速人才成長的有效途徑。說實在的,寫好領導講話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比起文學創作和通訊、消息的寫作,還是比起一般性的彙報材料及公文,寫領導講話稿的要求要高得多!因為文學創作、通訊、消息的寫作靈活得多,可以憑自己的思路寫,憑事實寫,一般性的彙報材料和公文也可以憑事情發展經過、領導授意或者集體研究的意見寫。而寫領導講話稿,又沒有什麼定式可循,也不能按照你個人的主觀臆想填充文字、應付交差,大家對此一定有較深的體會。雖然在座的大多數不直接領導祕書工作,也許對寫領導講話稿接觸不是很多,認為與己無關,或者認為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作用不大。其實不然!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如:如果說搞新聞報道是跳板,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那麼,寫好領導講話稿等應用性文章則是撐竿,可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內涵。況且,學好這方面的知識,不說今後硬要成為祕書,說不定你自己走上領導崗位後,也可以為你自己的講話潤色添彩,如果你平時注重寫作,還可以提高自身修養,提高口才和社會應變能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領導講話稿依據不同的場合、對象和用途,可以分為會議、宣傳、禮儀3大類22種。結合我切身的體會,我認為,寫好領導講話稿,要打好“兩個基礎”,突出“三個重點”,把握“十個技巧”。

(一)要打好“兩個基礎”。主要是文字基礎和理論基礎。

一是要打好文字基礎。打好文字基礎,要把握住兩點:一是不要寫錯別字;二是不要寫病句。這兩點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講話稿出現了不少錯別字,歪曲原意,或生出異義,變得荒唐可笑,讓聽眾覺得領導水平差。可以舉數例說明,如把“自卑”寫成“自悲”,“震撼”寫成“震憾”,“辯護”寫成“辨護”,“源遠流長”寫成“淵遠流長”等等。尤其我們作為祕書人員,必須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更要提高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儘量避免語言文字的錯誤。還有,日常寫作中出現的病句也不少!舉個例:“近年來,我老祕網縣加快了農村衛生髮展的速度和規模。”這個句子對嗎?肯定是錯的!只能是加快速度,哪能加快規模呢?還比如:“近年來,我老祕網縣鞏固提高了普九成果。”大家想想?普九成果能提高嗎?只能講,鞏固了普九成果,提高了普九水平!有時,一個錯別字、一句病句,會讓別人對領導的學識和水平產生疑問。所以講,錘鍊語言文字馬虎不得!

二是要打好理論基礎。這個很重要!有人通俗地稱祕書為“雜家”。祕書活動涉及面寬,具有綜合性、全面性或廣泛性,這就要求祕書人員必須是多面手,隨時能獨當一面,要求祕書人員成為“雜家”或“通才”,需要廣納百川式的知識結構。然而,當今社會迅猛發展,各類新思潮、新事物、新現象層出不窮,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祕書不可能對浩如煙海的社會和學科全盤瞭解,做到“上通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也是強人所難的事情。但大家知道,現在的領導不比過去的領導,現在的領導絕大多數具有較深的理論基礎,學識比一般人要高,理論比一般人要深!不說別的,領導比一般人接受培訓的機會就多些,開會的時間也多些嘛!開會的過程,本身也是學習的過程。試想,你不學習理論,你怎麼寫得好領導的講話稿?我記得在我剛進辦公室工作時,有位領導對我說過:當好祕書必須多學習理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多瞭解信息,領導不熟悉的工作,你要熟悉;領導未掌握道的情況,你要預先掌握!這樣才能為領導服好務,寫好文章!從我的多年體會看,在祕書這個崗位上,起碼要打好六個方面功底,一是政治理論功底,祕書應當記牢黨代會報告、人代會報告,懂一些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知識。二是政策法規功底,要熟悉有關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行業政策和基本法規,緊跟形勢發展要求,絕不能偏離政治方向。三是邏輯思維功底,祕書要系統的掌握邏輯知識,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四是管理知識功底,祕書要換位思考,掌握一些領導藝術和管理知識。五是專業技術業務功底,祕書要比較瞭解和熟悉領導分管工作業務,做到輕車熟路。六是公文寫作功底,祕書要掌握公文寫作基本知識,掌握公文寫作技法。

(二)要做到“三個突出”。就是突出領導的意圖;突出講話的主題;突出講話的風格。

一是要突出領導的意圖。領導的思想和意圖是講話稿的靈魂。怎麼去領會領導意圖呢?首先要換位思考。領導講話總是站在全局高度,圍繞所講問題來發表意見或提出要求的。起草領導講話稿,要調整自己的站位,將“文祕角色”轉化為“領導角色”,自覺地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就能比較容易與領導想到一起去。其次要善於捕捉。領導交辦起草講話稿時,多數時候只會講總的意圖,或一些零散的觀點。瞭解領導意圖,關鍵在平時多留意、多積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平時,文祕人員要注意利用一切接觸領導的機會,聆聽領導的思路、思想和注意力最集中、最為關注和重視的工作,歸納分析領導在不同場合的講話,細心揣摩領導的語言風格和特徵,把握領導的工作思路和講話風格,把領導不太明晰和具體的觀點思路及時梳理,概括提煉。此外,在領導佈置你寫講話稿後,最好儘快擬出講話提綱,並當面聽取領導的意見,以便修改完善寫作提綱,不至於走彎路,提高領導對講話稿的滿意度。

二是要突出講話的主題。主題就是把與講話有關的紛繁雜亂的事項統攝在一個普遍的概念下面,得到一個精確的定義,使領導要講的事情一目瞭然。任何一次講話都必須有個主題。沒有主題,就等於人沒有靈魂,軍隊沒有統帥,別人聽了講話後,就不知所云。如何確定好主題?我覺得,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上情下情寫。這是應該很好把握住的地方。一篇領導講話稿,背離了上級政策,是違反原則的問題;脫離了下面實情,又指導不了工作,失去了講話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把這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領導的講話,必須堅持大的方針政策。再說下情,寫領導講話稿,瞭解下情很重要。不熟悉下情,講話就缺乏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也就沒有實際意義。當然,領導事務繁忙,這就需要辦公室工作人員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實際情況,當好參謀助手。二是要結合講話對象寫。從聽眾對象的角度來劃分,領導講話稿分為下行、平行、上行三類。下行講話即指對下級的講話;平行講話即指那些禮儀性的講話,向兄弟單位介紹情況和經驗的講話,在邀請會、協作會上的講話等;上行講話即某一級領導向上級領導彙報工作的發言。看對象、看場合,是寫領導講話稿最起碼的要求。但是,在平時,有的人寫領導講話稿沒有把握好這一點,弄巧成拙。比如,聽眾如果是文化層次較低的老百姓,你在臺上講出文滔滔的句子,老百姓會罵你輕狂、賣弄,也拉開了領導者與群眾的距離。如果聽眾大多數是學者、專家,你講的是地方俗語和門外話,就有不太認真和嚴肅的感覺。再者,同樣一項工作、一件事情,書記與副書記講不一樣,縣長與縣長講也不一樣,分管領導講與部門領導講就更不一樣。有些話在私下講可以,但正式講就不行;有些事口頭講可以,書面講就不行。這就是分寸,這就是區別。起草領導講話稿要站在領導層位,把握好角度。特別是在出現突發性事件時,起草領導的講話稿更要慎重。領導在事前、事中、事後分別要講的話,如果順序弄顛倒了,實際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應說的話拿到事後來講,別人肯定會說你是馬後炮;事後應說的話若放在事前說,人家肯定會說你是瞎指揮。因此,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當說什麼就說什麼。現在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是,部門在為黨委、政府領導起草講話時往往站的較低,把本該由部門領導講的話改由黨委、政府領導去講。不是站在領導的角度想問題,而是站在部門的角度,想怎麼講就怎麼講。這是文祕工作者在工作中應當加以避免的。三是要結合會議要求寫。起草領導講話稿,要了解召開會議的目的、要求,通過召開會議,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因為會議的成功與否,主要看領導講話稿質量的高低。比如,要召開年度工作會議,你起草領導的主題報告。你就要把握兩點:首先要認真總結一年來的工作成績,並客觀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再詳細地部署下一年的工作。年度工作會議,報告的側重點在哪裡?應該在第二部分,就是部署工作的那部分。你如果洋洋萬言寫總結,寥寥數語寫部署,那麼,這篇報告是不成功的!因為,我們總結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工作,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同時,你給某位領導寫講話稿,要結合會議給那位領導安排的講話時間多少來定。寫長了、寫短了,都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是要突出講話的風格。領導講話,最忌千篇一律地發表意見,平淡無奇。講話要有自己的風格,才能吸引聽眾、打動聽眾。寫領導講話稿時,在把握好領導者的思維、語言特點的基礎上,要發揮創造性,使領導的講話講出風格來。每個領導者都有自己的風格。傳達上級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個領導者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寫領導講話稿,如果整篇都是照搬文件,照抄報紙,或按照上級的領導講話稿依葫蘆畫瓢,那麼,聽眾的感覺就會打瞌睡,根本達不到效果。講話不應有固定的章法,應隨講話的內容和場合適時變化,不僅要做到邏輯嚴明、思路清晰,而且要做到生動活潑、文采飛揚。文采對形成風格有很大的關係,可使講話富有生氣,富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當然,值得特別注意的一點是,要按照領導人的性格、職務特點和語言習慣來寫。有的領導性格溫和,你寫出激揚的句子,他念起來會感到彆扭;有的領導性格豪放,你寫的句字死氣沉沉的,他念起來同樣不習慣。

(三)要把握“十個技巧”。 寫好材料究竟有沒有“竅門”?肯定有的。何謂“竅門”?竅門實際上是對做好一件事情的謀略問題,是很多人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常言說:“竅門”遍地跑,看你找不找。結合這幾年的工作體會,寫好文章有10個“訣竅”

第一,要多學。大家要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哪怕是每天多看一份報紙,多閱讀一本雜誌,多瀏覽一篇文章,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對個人增長知識、增長才幹必將大有益處。我想,作為祕書人員,每天花三個10分鐘,每天早晨上班前花10分鐘想一想當天工作安排,要做什麼事、有什麼任務;上班時花10分鐘瀏覽一下老祕網,瞭解最新新聞動向,看一看各地領導的重要言論;花10分鐘閱讀當天的報紙,掌握最新時事政策變化。

第二、要多看。“看”,是學習、積累資料的主渠道。積累資料對於公文寫作者來說十分重要,這不僅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樣是讀書看報,有些人也許作為一種消遣、漫不經心、看過就丟,但祕書絕對不可以,而要處處留心,注意積累。凡積累了的東西,今天用不上,明天、後天可能用得上,寫這篇文稿用不上,寫另一篇文稿可能用得上;即使有些東西永遠也用不上,但由於經過記載,印象加深,實際上對你的知識功底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公文寫作者需要積累的資料包括很多方面,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一是大政方針和重要言論。這主要包括中央、省市制定的一定時期的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目標,領導人的重要言論,某些工作的規範性提法等等。二是格言、佳句。這主要指經典著作、文學作品、史籍和報刊上的某些精闢語言,句子不長,但意蘊深刻,閃耀著哲理。引用到文稿中,往往會成為“亮點”,引人注目,發人深思。三是大事、要事。四是工作中湧現的先進典型和經驗。領導講話、調研報告、工作總結和彙報材料都離不開典型經驗,通過引用典型經驗激勵先進、闡釋觀點、啟發思路,提出任務和要求。五是基本情況和工作運行情況。基本情況指的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土地面積、地理特點、人口、資源、機構編制、風俗習慣、發展水平等方面的情況;工作運行情況指的是一定時期內各項工作進展到什麼程度,有哪些成績,還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經驗和教訓等方面的情況。這兩方面的情況都是起草文稿經常要用到的,其中還有大量的數據需要強記。平時不積累,臨時翻資料,勢必降低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優秀的文祕人員,理應熟悉全面情況,當好領導的“耳目”和助手。

第三、要多問。有句老話,叫作“學問”。學問學問,學貴在問。多問才能瞭解掌握具體情況。古人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實際上根本不可能,除非他是神仙。從現實看也是這樣,有些文稿之所以寫得空洞無物、脫離實際,就是因為“不出門”、不接觸實際、不重視瞭解基層情況、不懂得實踐所需的基本常識、不明白基層幹部和廣大群眾有什麼想法和需求。起草公務文稿是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而不是就寫作而寫作、擺擺架子做做樣子的,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切合實際,要切合實際就要懂得必要的實踐知識。比如講到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它的概念、內容和基本要求,文件上、報刊上都講得很清楚了,但你光知道這些還不夠,還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提出任務和要求,包括確立什麼樣的主導產業,建立什麼樣的產品基地、龍頭企業怎樣建設、需要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務等等,沒有這些,哪怕你寫得天花亂墜,也是一紙空文。

第四、要多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如果看了問了而不去思,就難以在腦子裡留下東西,最終是學而無獲,或收效甚微。大家知道,古人作詩有“三上”:馬上、廁上、枕上:騎在馬上,蹲在廁所裡,躺在枕頭上都在遣詞造句,真是絞盡腦汁!毛主席觀看歌劇《白毛女》,當看到喜兒被逼進山洞的場面時,一拍椅子站起來,有感而發:“不造反行嗎?”弄得警衛人員很緊張。顯然,毛主席是站在階級的高度去思考的,否則不會有這樣的激情和精闢的論述。而我們有的同志卻不那麼善於思考。報也看了,書也讀了。眼睛忙,腦子閒。這樣的讀,叫“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同等條件,同一時間,同看一篇文章,收效大不相同。為什麼?就是“思”的程度不夠。思的越多、越深就越有收穫。總結前人經驗,在“思”的問題上要做到三個善於:一是要善於逆向思維。一個少女掉入水庫,岸上百餘人圍觀而不救。跑來一名解放軍戰士,跳入水中,冒著生命危險把少女救了上來。有個記者報道了這名戰士捨己救人的事蹟,報上只登了200字。又有個記者寫了《救救這些“落水”者》,文章指出,落水者當救,岸上這些見死不救的“落水者”也當挽救。後者不僅登2000多字,而且還加了編後。兩個記者一個順向思維,一個逆向思維,報道效果大不一樣。二是要善於向縱深思考。行者百里半九十:鍥而不捨。老子曰:“挖井七仞而不及泉,廢井也。”(仞是計量單位,7仞約等於2丈多一點)。挖至7仞沒有出水,是廢井,而7.1仞出了水,甘泉湧流,就是好井。成功往往只差那麼一點,而這一點常常就是成敗之分。因此,我們提倡思得深些、再深些,切忌淺嘗輒止,成為“廢井”。三是要善於發散性思考。就是多向的思、輻射性的思,由一點思及一片。由點及面、由表及裡,舉一反三。這就要求祕書人員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公文寫作過程中,思維能力是強還是弱,思維方式對頭還是不對頭,直接影響著文稿的質量。在有些人看來,文祕人員似乎永遠只能當撰稿人,認為他天天吃飽飯就只曉得埋頭搬弄文字,還能幹得了別的什麼?持這種看法的人不知道,文字正是從思維活動中“搬弄”來的,沒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哪來的文字? 尤其是那些高質量的文稿,更是反映著起草者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較高的認識水平。如果不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你領會領導的意圖再正確,也不可能寫成一篇高質量的領導講話稿。那麼,公文寫作者應該具備怎樣的思維能力呢?簡而言之,除了佈局謀篇、組織文字本身所需的思維能力外,更重要的就是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包括看問題的高度、深度和準確程度以及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科學可行等等。具體要把握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要全面、客觀地看問題,防止片面性和主觀隨意性。比如寫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經濟形勢,如果只看到成績而看不到問題,就會使人們滋長盲目樂觀情緒,影響今後的發展:反過來,如果只看到問題而看不到成績,又會使人們喪失信心,同樣會影響今後的發展。二是要辯證地看問題,糾正和防止“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三是看問題要深刻,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防止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表現在公務文稿寫作中,就是要把話說透,把問題點準,把帶有規律性和根本性的東西揭示出來,而不能浮光掠影、流於表面。比如講到某些幹部工作作風不實,僅僅羅列“不實”的表現是不夠的,僅僅從外部環境找原因也是不夠的,而要從責任心、事業心和世界觀方面抓要害、挖根源。四是要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善於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和提出見解,這對於寫好文稿、當好助手和個人的成長,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五是注重對實際問題的理性思考,要善於推理和判斷,抓住事物的本質,從特殊中發現一般,從個性中抽出共性,從理性的高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防止就事論事、見子打子。比如:某些農村地區社會風氣不好,封建迷信活動盛行,宗派活動屢禁不止,民事糾紛時有發生,計劃生育、徵收稅費等項工作難以開展,基層組織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產生這些問題,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必有一種帶共性、根本性的原因在起作用,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農村思想陣地失控,被愚昧、腐朽、落後的思想所佔領。找準了這個原因,就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實行標本兼治,著重治本,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從根本上把這些問題解決好。

第五、要多抄。平時多留心,閒在不閒間。如果沒有平時的日積月累,儲備不足,肚子裡沒貨,一旦接到文稿任務,決不可能很好地滿足工作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篇講話稿的寫作,並不是從接受任務這一刻才開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屬於醞釀準備階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對一個優秀的祕書而言,祕書工作辛苦,這是一個重要的體現。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祕書工作輕鬆,也體現於其中。因為平日花了功夫,關鍵時刻就能從容應對,顯得“清閒”,反之,平時積累不夠,面對文稿則會一籌莫展,折騰來折騰去,總寫也不對路。平時的積累主要在於三個方面,一是閱讀文件報刊。廣泛閱讀文件報刊,有助於及時領會上級精神,學習外地經驗做法,把握上情、瞭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網絡時代,要學會利用網絡拓寬視野、增長見識。二是要善於作筆記,把有價值的信息摘錄下來,以備將來拿來為己所用。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周總理講:“什麼是靈感?靈感就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長期抄、長期積累,就能達到“偶然得之”的境界,就能抄出靈感來。三是學會“聽會”。要善於在“聽會”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有些具有較大利用可能性的內容予以標註,以便需要時及時、迅速地查找。

第六、要多背。時下,有些人不提倡背。這種看法偏頗。大凡有學問的人都背了一肚子、裝了一腦子。常言道:熟讀唐詩300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是成才的階梯,特別是語言貧乏的同志,更需要背。不注意背的人暫不敢斷定沒出息,但一般成不了大器。不背是懶人的一種藉口。多背,大腦聰靈,知識、語言豐富。用起來自如,表述起來生動,肚子裡才算有了貨。如果不背不積累,你腦子裡空空,缺兵少將,調遣就無從談起,至少是不能得心應手。毛主席在1962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即席引用了司馬遷關於古人遭受磨難而立志的一段文字,這段古文長達300多字。由此可見,偉人、領袖們的淵博知識也是背出來的,不背就記不起來,默寫不出來。

第七、要多記。“好腦袋不如爛筆頭”。對領導講話的閃光思想,閒談中點滴啟發、生活中的生動語言等,要隨時撲捉,隨時記錄,久而久之,積少成多,大有裨益。鮮活的東西,往往存在於瞬間,不記就稍縱即逝。如果記下來,經常翻一翻,就忘不了。有些好語言,關在屋裡是想不出來的,聽到了,就要趕快記下來。怎樣記?沒有什麼新鮮辦法,就是要象魯迅先生那樣,兜裡裝個小本本,名曰《忽然聽到》、《忽然想到》,隨想隨聽隨記。時間長了,小本本就成了積攢零金碎玉的“小倉庫”、“萬寶囊”。

第八、要多寫。有人說過這麼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光看不寫眼高手低,光寫不看進步很慢”。就是說,只看材料,不動筆去寫,就會覺得別人弄的水平不行,可自己一弄,還不如人家。有個名記者介紹他成名的訣竅時只說了兩個字“多寫”,寫是機關幹部的基本功,我們常說“這個機關幹部不錯”,多是指他會寫點東西。我們說這個人沒啥道道。通常也覺得他筆桿子不硬。要具備寫的基本功,一要敢於寫。不要把寫看得太神祕,不能有自卑感。萬事開頭難、敢寫就不難。二要不停地寫。寫東西的同志有個共同的感受,一停筆就懶得動筆。休一個月假,再拿筆就打怵,望寫生嘆,因此要有點馬不停蹄的精神,這也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三要馬上寫。對好的信息、線索,要趁熱打鐵,立馬動筆,一放一拖就涼了,衝動少了,靈感也沒了。四要逼著自己寫。從某種意義上講,水平是逼出來、壓出來的。要逼著自己坐下來,把筆拿起來,把第一行寫出來。

)第九、要多改。有人說:“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可見修改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紅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越是名家,越不肯放過對自己語言的鑄煉。象白居易作詩後先讀給老嫗(音雨)聽、徵求老太太的意見啦,歐陽修把稿子掛在牆上邊讀邊改折騰不少日子啦,人們都耳熟能詳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中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過”字,又換“入”、“滿”等10餘字,最後才選定為“綠”字。一個“綠”字使春風有了顏色。還有“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一個“鬧”字動感十足,據說也是經過多次改動才定下來的。其實“綠”字也好,“鬧”字也罷,好處就在於準確、鮮明、生動,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幅春的畫卷,動態地刻劃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機,而其它的字就沒有這個效果。但也並不是說今不如昔。偉大領袖毛主席不但是舉世公認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還是一位曠世少有的文學巨匠和語言大師,他就特別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裡可耕田。”它的開頭開始用的是“盤”字,發表時主席改為“旋”。既與出句“飛”相呼應,“旋”更突出動態,“四百旋”比“四百盤”生動多了,更把廬山寫活了。還有“不周山下紅旗亂”一句的“亂”字,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晶,和剛才說過的“綠”字、“鬧”字一樣,均屬卓絕千古之字。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如何改文章,這是一個難題,尤其是對於寫作者自身來說,自己的文章要讓自己看出問題來,並進行糾正,還真是不容易。筆者認為,在修改過程中,不妨從“五看”入手,靜下來看一看,潛心揣摸,反覆敲打。一看主題是否扣緊。離題萬里,這稿子就是廢稿。要先看文章大標題是否緊扣會議主題,再看各大標題下的小標題是否緊扣所屬的大標題,層層圍繞中心,文稿主題鮮明,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沒有扣緊的,要通過增加過渡性語句等適當的方式予以補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審視一下,看有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順序,內容的安排有沒有錯位,文章整體結構有沒有做到環環相扣、周密嚴謹。三看內容是否遺漏。闡述道理的,觀點準不準、全不全,道理講得透不透;講舉措的,辦法夠不夠、實不實,措施有沒有到位。四看重點是否突出。面面俱到的講話,看起來八面玲瓏,其實,由於平均著墨,難免如蜻蜓點水,讓人不知所云。要著眼於增強講話的針對性,本地實際工作中急需解決的方面要詳寫,一般性要求略寫,甚至不提。必須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忍痛割愛的氣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謂神來之筆,如果有可能因辭害意,也要毫不猶豫地捨棄。五看文句是否準確。檢查一下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語病,同時,還要看看哪些表述不太符合領導的語言風格。這個過程可以採用“模擬演練”的方法,即自己多念幾遍,這樣更能夠發現問題。文章是改出來的。

第十、要多熬。多熬,就是多熬夜。多熬是前邊“九多”的前提。沒有多熬作基礎,也就沒有前邊講的那九多。一個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幹活的同志,一天工作時間不超過四五個小時,而晚上從7點半到12點又是4個半小時,晚上熬一熬,一天變兩天,一年變兩年。這是從時間上計算的。從效率上算,晚上比白天要高出一倍,這又是一年頂三年,如果不去熬正事,而熱衷於搓麻將、打撲克、找飯局,下午3點就琢磨晚上吃飯喝酒,第二天上班沒精神幹工作,這樣一年就成了半年。時間一長,水平就兩極分化了。老機關同志經常說,12點以後睡覺熬出來的材料一般差不多,不行的材料大都是12點以前睡覺了。無論做什麼事,只有堅持經常,才能發現其中規律,得其真諦。各位同志,不妨熬上一年兩年,品嚐一下熬的艱辛,領略一下熬的收穫。

二、關於彙報材料的寫作

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我想略講。再則,寫文章,只是體例不同,其實,各類文章大多是相通的。我想,你如果能寫好領導講話稿,寫彙報材料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彙報材料分兩類,一類是工作進展情況彙報,要求就是簡明扼要,闡明工作進展情況。另一類是經驗材料性質的彙報,要求要高一些,必須體現出特色。經驗彙報材料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人無我有”的,比較好寫,把這項工作是基於什麼目的提出來的,工作的具體措施、成效或體會寫出來即可;另一種是“人有我好”的,在大家都在做的工作中提煉出特色來,這就比較難寫。寫好彙報材料,關鍵要把握好五條原則:

第一,要突出主題,做到有的放矢。就是要明白“寫什麼、怎麼寫”的問題,少走或不走彎路。首先,要圍繞上級領導聽彙報的意圖、要求來寫。上級領導聽取工作彙報,總有一定的目的性,對於聽什麼情況、聽多長時間、採取什麼形式、在多大範圍彙報等都有明確要求。因此,撰寫彙報材料必須緊緊圍繞上級領導聽彙報的意圖和要求來準備。其次,要圍繞上級領導的關注點來寫。如果上級領導或機關對聽取工作彙報沒有具體要求,是不是就無法準備彙報材料呢?當然不是。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緊緊抓住上級領導的關注點來起草彙報材料。這就要求在起草彙報材料前,認真研究和了解聽彙報的領導人以往和近期最關注什麼、當前在抓什麼、強調最多的是什麼,本文由老祕網推薦,搞清“最想聽什麼”這個基本問題,並以此準備材料。其三,要圍繞上級領導的語言風格或思維特點來寫。這是更高的要求,操作起來也比較難。如果對上級領導的語言風格或思維特點了解不多,把握起來就比較困難。比如,有的領導注重思想性,要求有理性分析,有的領導強調實在性,要求用事實或數字說話;有的領導喜歡用排比句,講究句式的整齊、對仗,有的領導則不刻意追求語言的形式美,要求語言平實、自然,把意思表達清楚即可;有的領導愛用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有的領導喜歡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有的領導喜歡開門見山、一針見血,有的領導則喜歡旁敲側擊、娓娓道來,如此等等。所以,起草彙報材料要儘可能地掌握領導的語言風格或思維特點,增強針對性。

第二,要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這裡,不妨舉一個有趣的例子。1958年1月,在南寧會議期間,李銳和林一山兩個人被要求一起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彙報關於三峽工程建設問題的意見。當時,林一山擔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是三峽工程的“上馬派”,擔任水電部副部長的李銳是“反對派”。聽彙報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26名高級領導人。這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彙報,兩人都做了認真準備。林一山先彙報,講了兩個多小時,內容很多,難免漫無邊際。李銳彙報不到半小時,重點突出,語言精煉,反而讓聽者印象深刻。兩人彙報完後,雖然聽者的傾向已基本形成,但對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毛澤東沒有輕易作出決斷,而是說:“再給三天時間,你們兩人各寫一篇材料交來。”第三天,兩人交了卷,林一山寫了兩萬字,李銳寫了八千字。到第三天晚上開會的時候,毛澤東充分肯定了李銳的材料意思清楚,重點突出,還對與會人員說:“我們要有這樣的秀才。”

那麼,在起草彙報材料過程中,如何突出重點呢?首先要明確什麼是重點。一般來說,凡是能反映事物本質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重要問題、主要任務、關鍵環節、工作做法、經驗教訓、辦法措施等都是重點。具體地說,應從以下方面來把握:如果彙報時間跨度長、成績比較突出的工作,那麼彙報的重點就是工作成績、工作成效;如果各地、各單位都是這樣抓的、都取得了明顯成績,那麼彙報的重點應是在抓這項工作中不同於別人的做法、工作中的特色亮點;如果是上級特別關心、本單位也的確抓出了成績的工作,那麼從中提煉的經驗啟示或深層次的思考就是彙報的重點;如果是剛佈置不久的一項工作,那麼下步開展工作的思路和具體打算就是彙報的重點;如果是本單位還沒有完全鋪開或沒有做好的工作,那麼彙報應把重點放在講清工作未開展起來或開展不好的主客觀因素上來。

第三,要突出特色,避免平淡乏味。什麼是特色?特色就是個性,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優勢,就是突出的成績、工作閃光點。聽彙報的領導總是喜歡聽有內容、有特色、閃亮點的工作彙報,不喜歡聽毫無特點、平淡乏味、“一般化”的彙報。那麼,怎樣才能抓住特色亮點呢?我認為:一是要把最鮮亮、最感人的內容放到最前邊,放到最顯眼的位置上,越是有特色、閃亮點的工作越要濃墨重彩,集中反映,使之成為整個材料的重頭戲,而對於一般化的、共性的東西則要儘量少彙報,或一筆帶過,點到為止。二是要把閃現亮點、最有特色的做法、制度、措施等說清說透,把最主要的工作成績儘量展現出來,把最具個性、最鮮活的經驗體會充分挖掘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三是要把那些有話可說、有思想可挖、有經驗可總結的內容,努力把它寫實、寫好、寫到位。

第四,要突出觀點,認真提煉概括。彙報材料的思想性,體現在材料、事例、情況和闡述的道理之中。毛澤東同志曾在談怎樣彙報工作時說過,彙報工作是要適當發議論的。我理解,“發議論”就是要通過對一系列材料的解釋、分析、綜合、提煉,更清晰、更系統、全面地說明情況,從而讓上級領導瞭解事情的真相和來龍去脈,並從事實背後找出本質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得出規律性的結論。1956年2月至4月,毛澤東同志連續40多天聽取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工作彙報。他在聽取時任國務院第三辦公室主任薄一波以及幾個副主任的工作彙報後,稱讚他們的彙報有議論、有分析、有深度,比較生動活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某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向毛澤東彙報工作,只講了一些材料和數字,沒有講自己的觀點,毛澤東委婉地批評道:“只談情況,不談觀點,是開材料倉庫。人的頭腦是加工廠,沒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經過加工,要產生觀點,用觀點統帥材料。”那麼,怎樣在彙報材料中體現出思想性呢?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三點:一是要善於理性分析。二是要善於深入挖掘。三是要善於綜合概括。

第五,要突出結構層次,注意文字美。

彙報材料一般包括工作開展情況、做法成效、經驗啟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今後打算等內容。在結構上首先脈絡要十分清晰,其次是線條要單一,再次層次不要過多。一是敘述語言要簡明,切忌冗長繁瑣。二是要多用短句,這樣既便於說,又便於聽,而且乾脆有力,節奏感強。三是要流暢和諧,上口順耳。四是要通俗易懂,應儘量口語化,多用群眾語言,該用事例、數字說話時就要用事例、數字說話,該量化的就要量化,需要虛化時也得“虛”,該歸納的就要歸納,該概括的就要概括,這樣彙報起來顯得自然、流暢。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總之,寫好材料,重點要在熟悉工作、研究工作上多下功夫,在把握領導思路上多下功夫,在掌握各類材料基本格式的基礎上,勤學,多練,不斷拓寬寫作思路,先把材料寫順寫準確,再力求生動活潑,相信大家都能寫出好文章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