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方言中的《老子》元素

文學 老子 詩經 大波 中國青年網 2017-06-09

◎林趕秋(作家)

成都百姓對老子一人和《老子》一書,可謂極其熱愛,有時水乳交融,竟到了日用而不知其出處的地步,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成都話。

無論男女,不管老少,不分場合,成都人動輒就自稱“老子”,知情者知道是“我”的意思,不懂的還以為是在佔別人便宜。當然,訾罵、威脅、開玩笑的時候用得更多,成都作家巴金的中篇小說《憩園》裡便有一句:“你敢動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醬不姓趙!”

最絕的要數“恍兮惚兮”一詞。老成都李劼人先生在長篇小說《大波》裡寫道:“我那時儘管有十二歲,因為在鄉壩裡頭長大,遇啥都是恍兮惚兮的,連我們住的地方,連爹爹的名字,全弄不明白。只胡里胡塗曉得我們姓古。”“恍兮惚兮”源出《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原本是玄之又玄的哲學語言,成都人卻借用來形容精神恍惚不定、做事漫不經心的狀態。順帶再一提,李劼人慣於拿成都方言創作文學作品,他寫對了“恍兮惚兮”,但是沒有拈出“胡里胡塗”的原型,據考,《詩經·小雅·雨無正》“弗慮弗圖”四字才是其正確的寫法。成都話批評某人做事不動腦筋,往往就會脫口而出“弗慮弗圖”,真是古雅得可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