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文學 莫言 文化 靜靜向前衝 2017-04-18

推薦書單NO.1

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書,那我會選擇《如何閱讀一本書》。

在我看來,這本書無論讀過多少次,都能產生新的啟迪和領悟,因為它實際上是對於“閱讀”這件事情提綱挈領的一部寶典,是可以貫穿一生的閱讀經歷的一位良師。

這本書的標題確實太直白,以致於我向別人推薦的時候……經常被誤會成調戲or挑釁了……不過讀過這本書的人則會讚歎這個標題的簡單、直接、全面。

How to Read a Book?

越是簡單的問題,越是需要有全面豐富的積累才能解答,好比武林高手練到最後是返璞歸真的一招一式,好比只有真正的聖人先賢才能說清楚生命裡的終極價值。

而這本書,並沒有愧對自己的名字,用清晰、簡約又深刻的方式,回答了這個最基礎又最專業的問題。

01·閱讀的姿態

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 聽眾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才對。

  • 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主動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投手或打擊手是負責“發送”的工作,他的行動概念就在讓球動起來這件事上。捕手或外野手的責任是“接收”,他的行動就是要讓球停下來。兩者都是一種活動,只是方式有點不同。如果說有什麼是被動的,就是那隻球了。球是毫無感覺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捕手接住,完全看打球的人如何玩法。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也很類似。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隻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 ……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於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和讀者的技巧融合起來,便達到共同的終點。

  • ——《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章

這段話鮮明又深刻地闡述了讀者和作者的關係,我非常喜歡:閱讀從來都不是一件被動的事情,也不是單方面接收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行為。

在我自己的閱讀經歷中,我時常感覺到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產生了共鳴,令我從閱讀的體會中又創造出了新的、個人化的閱讀體驗。

這種經歷大概就是本書闡述的“投球-接球”的過程吧:通過寫作和閱讀的技巧,作者將他的智慧穿越時空用文字記錄下來,讀者將字面上的信息跟自己的知識經驗結合起來,最終這些文字經過作者的演繹和讀者的理解形成了獨屬於這名讀者個體的閱讀體驗,並最終內化成為讀者智慧的一部分。

這種經歷非常美好,有點像莫言說過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所以,站在讀者的角度,應該首先認識到:閱讀不是一件被動的事情,是需要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人生體會去參與的一個主動行為,其中包含著讀者追求特定閱讀目的的自覺,和調動自身的智慧參與二次創作的努力。


02·閱讀的層次

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閱讀有什麼層次?

我們平均要接受十幾年的學校教育,而這十幾年學校教育的一大部分都花費在閱讀上,卻很少有人會提醒我們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自己,在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看到其中關於閱讀層次的闡述時,有一種撥雲見日、石破天驚的感覺——原來是這樣的!原來還可以這樣子!

基礎閱讀,基本地獲取知識和信息;檢視閱讀,有選擇地獲取信息;這些是閱讀的基本能力和基礎層次,是學校教育應該要實現的基本功能。

分析閱讀,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在我的認識裡,相當於是解剖式地閱讀一本書,有點像我們閱讀專業課本的讀法——通過閱讀一本書,將他人著述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主題閱讀,閱讀的第四個層次,在我看來類似於為寫作學位論文所做的文獻研究——通過確定主題的、系統化的閱讀一組書籍,來建築一套知識架構,最後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理論。

無論是飽學鴻儒,還是莘莘學童,都可以從這種漸進式的、有明確目標的閱讀層次中,汲取到有啟發、有營養的因素。

對我自己來說,這種關於閱讀層次的觀點,令我對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閱讀體驗有了全新的看法和認識,也改變了我之後的閱讀行為和思考。

所以,讀者在用自覺主動的姿態去參與閱讀之後,還應該意識到:讀不同的書,要帶著不同的目的,進而選擇不同的層次。而且這四個層次是逐層遞進、互相包含的,更高的層次中包含著對低層次閱讀的綜合運用。只有合理地運用不同的閱讀層次,才能更加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將閱讀的成果轉化成屬於自己的智慧。


03·閱讀的目的

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 最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最多。當然,這樣的回饋分成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第二——長期來說這一點更重要——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 ——《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為了增長智慧。

所謂增長智慧,就是心智的成長,就是學習怎樣去思考、怎樣去認識世界、怎樣去理解自我。閱讀的四個層次,都是為了這個終極目的服務的。

李笑來曾經說教育的目的是讓猴子進化成為人,一個無知幼童有機會通過教育獲得心智上的成長,這其實就是體認“人類生命中永恆真理”的另外一種表達。

讀主題閱讀這一章節的時候,我一直聯想到讀金庸的六神磊磊。“

金庸,大家都讀過,快意恩仇蕩氣迴腸,當年我們躲在被窩裡或者藏在課桌下面讀金庸的時候,當然也是有收穫的:閱讀的快感、感情的衝擊、對世間事的感嘆,乃至於對心智的啟迪,我們都從金庸裡讀出來了這些。

但是六神磊磊讀金庸,走得更遠,收穫也更多:

他讀得仔細,不像我們囫圇吞棗只看劇情,他是滾瓜爛熟、字句吃透;他讀得有寬度,不光熟悉金庸作品,也瞭解金庸生平,把作家的作品當作家的自傳去讀,我們讀得是快意恩仇,他讀到了人生悲歡;他還讀得有深度,金庸作品貫穿歷史自成體系,他也對唐宋以來的歷史政治經濟有所涉獵,自成觀點;我們只是讀,他還要寫,把金庸的故事品出入木三分的書生意氣,把讀書筆記寫成了自己的一塊品牌。

同樣是讀金庸,他比我們走得更遠,從金庸裡獲得了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真理”的認知,令他跟其他金庸迷有了巨大的區分,走上了生命的新高度。

閱讀的終極目的,是帶來心智的成長,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倘若總在閱讀的領域裡淺嘗輒止,就好比吃了一頓豐富的大餐卻拒絕吸收其中的營養,未免太為可惜。


這是一條艱辛但有趣的道路

讀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寫作和閱讀,是人類傳承知識和經驗最重要的路徑之一,而這條路徑更重要的目的是傳遞一種心靈成長的方法:作者與讀者,通過文字在不同的時空交錯中交流對話,彼此啟發。

所以,閱讀是一種複雜、艱苦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練習和豐富的技巧;然而與此同時,閱讀又是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一項實踐活動,它比其他任何實踐都讓你更快速地收穫到智慧的火花。

歸根結底,閱讀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不是為了增加談資或者裝腔作勢,倘若沒有發自內心的知覺和勇氣,就很容易踏入流俗或者自欺欺人,又或者停留在獲取諮訊和使用工具書的初級階段,很難真正踏上這條心智成長的道路。

閱讀,是一條艱辛但有趣的道路,專為有勇氣面對困難的人準備,並最終通向心靈的自由——與所有愛好閱讀的人共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