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文學 文章 小說 古詩 博學少年 博學少年 2017-09-12

點擊上方“博學少年”可以訂閱哦

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在語文學習中,最頭疼的是什麼?相信很多孩子都會回答——作文!其實,寫作文是有“祕訣”的,不信?一起來聽聽《少年作家·輕鬆作文》執行主編陸生作老師的經驗吧~

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少年作家·輕鬆作文》雜誌,我要向大家推薦“大家談作文”這個欄目。新學期開始了,我們語文課的單元作文是必須要寫的,而且還要寫好。寫好作文,是有方法的,比如,去“借一點東西來”,怎麼借?請看《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保證讓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文/陸生作

“我們早期的古典作家都不懂得一部新的名著不能與以前的名著雷同。它可以從比它好的東西里偷竊,從算不上名著的作品裡偷竊,一切名著都那麼做的。有些作家生來只為幫助別的作家寫出一句話來。但新的名著不能從前人的名著裡轉化出來,也不能與它相似。”

這段話摘自董衡巽編選的《海明威談創作》,我讀了幾遍,想借其中的“偷竊”二字來談談寫作。孔乙己曾紅臉青筋地爭辯:“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面子還是要顧及的嘛,偷竊總不大好聽,所以我把它換成“借東西”。寫作文怎麼“借東西”呢?

1

第一種“借東西”叫引用,直接簡單。

比如,我們在寫作文時,引用一句古詩或一句名言,感覺作文就會有料一點點。我小時候,看到一句特別對胃口的句子,下次寫作文總要想辦法把它用進去,哪怕沒合適的地方,也要創造機會讓它閃亮登場。說實在的,這樣做有顯擺的意思。後來我才明白,這樣做並不好,因為引用要恰當、自然,不能生搬硬套。強扭的瓜不甜嘛。

我見很多同學的作文,他們也愛那樣強扭,比如來個題記什麼的,不過是一個繡花的枕頭。這大概跟年紀有關,“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在寫作上,難免會“拉郎配”,過去了也就好了。好多人回頭看自己以前寫的作文,都會覺得難為情,這說明他們進步了。

當然,在寫作上,老師的引導也是很重要的。多年來,我在各種大小徵文比賽中,看到了大量的題記和所謂的好詞好句。我想,這跟老師平時在作文教學中的強調不無關係。“一窩蜂”不是好事情,幾畝麥田裡,哪株麥子好看?都差不多啊。麥田裡突然飛出一隻鳥來,總能成功吸引我們的目光。寫作文,寫鳥,少寫長得一樣的麥子。

2

第二種“借東西”叫化用。

這一點,我借古詩的用典來說明。比如,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之後,“莊周夢蝶”成了典故。從此以後,好多詩人都用過它,但又各不相同,各有滋味。

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閱讀中看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話,想把它寫進自己的作文裡,可以用自己的話把它寫一遍,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原文照抄。

比如朱自清散文《春》裡有一句寫雨的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牛毛、花針、細絲,這些比喻我們也能拿來用,但不要把原句一模一樣抄進作文去,那是朱自清的話,不是我們自己的話。

3

第三種“借東西”叫借橋過河。

比如,我寫這篇文章,就是借了海明威的“偷竊”二字。當我讀到這兩個字的時候,它激發了我寫這篇文章的靈感。這兩個字,就是一座橋,我藉著它,過了河,看到了一片不一樣的風景。

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往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有心人總能捕捉到寫作的靈感。或者說,在我們的心裡藏著好多作文,好似一座礦藏,需要一把鑰匙打開心門,作文才能開發出來。而一個詞、一句話、一張圖,給了我們這把鑰匙,給了我們啟發,讓我們思考,作文自然就寫出來了。

這“借橋過河”,也可以用“順藤摸瓜”來解釋。我們先發現“藤”——如“偷竊”二字,再順著藤摸過去,“瓜”就在了——如這篇文章。

4

第四種,其實整篇作文的內容都是借來的東西。

在《汪曾祺談創作》中,有這麼一回事:

人家問高曉聲他小說的主題是什麼?他說:“我要能把主題告訴你,何必寫小說,我就把主題寫給你就行了。”(載1991年第4期《寫作》)

估計有不少人不同意高曉聲的話,因為我們習慣主題先行,習慣作文要有中心思想,不然便覺得不知所云。不同意沒關係,我引這句話是用來說明“作家借小說故事把主題告訴讀者”。這話有點拗口,我舉例說明,比如:爸爸教訓兒子“做人要誠實”。光憑“做人要誠實”這五個字,能起到效果嗎?就跟作文裡寫“我痛死了,痛死了”,讀者能感受到有多痛嗎?不能!必須借“針扎”之類來證明“痛死了”——我痛死了,好像針扎一樣。

所以,講“做人要誠實”,爸爸必須給兒子講一個具體的故事,藉助這個具體的故事,讓兒子具象地瞭解做人為什麼要誠實。這就是“借東西”,小到句子,大到篇章,都是這個理。

在寫作中,“講道理”是要借“擺事實”來證明的。可以像寓言那樣來一句“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什麼道理”——這樣做是為了再次提醒讀者,也可以不點出道理,事實在了,道理跑不掉的。

5

第五種“借東西”叫天下文章一大抄。

這句話對嗎?對的,但也是錯的。所以,它後面有一句“看你會抄不會抄”。

怎麼算不會抄?比如甲同學抄乙同學的作文,結果抄得一模一樣,好像是複印的,這就是不會抄。

怎麼算會抄?比如,我正在讀課外書,我從兩個方面去“抄”。

01

在五官感受上抄一抄

要知道作者與讀者是相通的,甚至說是相同的,因為大家都要吃飯、睡覺、上廁所啊。作者的眼睛是看的,耳朵是聽的,心是想的;讀者是眼睛也是看的,耳朵也是聽的,心也是會想的;於是,讀者和作者會產生共鳴!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注意——在文章中,作者是怎麼把這些感受“拼湊”在一起的?這是我們要抄一抄的地方。在讀書的時候,哪句話是聽到的,哪句話是想到的,哪句話是看到的……我們仔細想一想,然後像作者那樣去“拼湊”。

就像我們翻翻字典、詞典,所有的漢字都是可以認識的,但是,一句話百樣說,漢字在作者手上,就是一堆積木,他能堆出不同的效果,這一點我們也是可以抄一抄的。常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字,作者都是用得那麼巧妙。

比如: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綠本來是形容詞,這裡卻變成了動詞,多妙呀!類似的例子,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哪怕只是一個字,也是值得我們抄一抄的,不是有“一字師”嗎?!

02

在故事情節上抄一抄

比如讀《西遊記》中孫悟空去龍宮借兵器這一段。

1.給悟空一把大捍刀。悟空道:“老孫不會使刀,乞另賜一件。”

2.給悟空一捍九股叉,重3600斤。悟空跳下來,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輕!輕!輕!又不趁手!再乞另賜一件。”

3.給悟空一柄畫杆方天戟,那戟有7200斤重。悟空還是不要。

4.請悟空去拿大禹治水時留下的定江海深淺的一個定子,就是金箍棒,重13500斤。

5.悟空有了武器之後,又要了金冠、金甲、雲履,穿戴停當後,使動如意棒,一路打出去。

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這是一個好故事。如果龍王直接把金箍棒給了孫悟空,那故事就太簡單了。在茶館說書的話,估計茶都沒涼呢,就可以散場了。但是,作者沒有這麼做,他寫得可複雜了,做到了一波三折:

先來刀,再來叉,又來戟,還是不行!怎麼辦?請金箍棒出場。兵器找到了,還不夠,孫悟空又要穿戴了,於是故事又繼續發展。

你看,就這麼一個過程,雖然複雜,但不累贅,作者寫得多精彩啊!其實,在寫之前,作者就想好了,兵器是要“挑”的,一件一件來,抓住讀者的眼球,吊住讀者的胃口。

最後再說一句:寫作文源於生活。生活是個大寶庫,我們要向它“借東西”。

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熱門閱讀

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9月主編推薦丨《寫作文要學會“借東西”》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即可進入微店訂閱雜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