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席”重生記

文物 考古 春秋戰國 手工藝 新華網 2017-06-07

新華社鄭州6月6日電 題:中國“首席”重生記

新華社記者桂娟

兩張有著2300多年“席齡”的彩漆竹蓆,在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重露真容,它們長約2.5米、寬約1.8米,是迄今為止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最大彩漆竹蓆,被稱為中國“首席”。

記者日前在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一睹“首席”風采。靜靜地躺在特製的水池中,它由髹著紅黑兩色的篾絲編織而成,回字紋加十字星圖案十分精緻,透過水光,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光潔、亮麗。

“這是國內首次使用液氮冷凍技術提取飽水脆弱文物的一次成功嘗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河南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陳家昌博士介紹說,“為最大程度保持文物原有形態,彩席是運回實驗室後在特製水池中一步步揭展開的。”

兩年前,彩席出土於河南信陽城陽城遺址8號楚國貴族墓。城陽城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春秋早期,戰國後期曾作為楚國臨時國都。遺址保護區內發現楚墓100多座,現已發掘9座,其中1957年1號墓出土中國第一套完整青銅編鐘,用其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迴響太空。

“出土時,彩席沉在墓室底部,與漆木器殘件、泥土混雜在一起,雜亂無章地團成一卷。彩席強度十分脆弱,輕輕一碰就斷裂、破碎,無法與墓室底部泥土分隔直接提取出來。”陳家昌說。

經歷兩千多年的地下飽水埋藏,彩漆竹蓆的性狀與正常竹蓆已完全不同。為及時有效、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結構及承載信息的完整性,保護專家嘗試使用液氮冷凍技術,將彩席及周邊泥土混雜物整體提取到考古實驗室做進一步保護處理。

凍結後的彩席強度明顯增加,運到實驗室解凍後,工作人員採用去離子水對其進行了清洗、脫鹽等技術處理。隨後,將其浸泡在特製水池中,敷貼上PVC薄膜,藉助於水的浮力小心翼翼地揭展。

經過半個月的揭展,保護專家們最終還原出了4張較為完整的彩漆竹蓆,紅黑竹蓆、黑黃原色竹蓆各2張,其中兩張大席寬約1.8米、長約2.5米左右,兩張較小的寬約1.2米、長約2.3米左右。

竹蓆等竹編是把竹子加工成柔軟的竹篾、篾絲後編織而成,在中國南方歷史悠久。此前,現存湖北博物館1965年出土於江陵沙冢1號墓的一張長51釐米、寬24釐米的戰國竹蓆,曾是中國唯一被保存下來的彩漆竹蓆。

為使彩席承載的歷史信息最大程度地、完整地展現出來,科技人員利用多種先進設備,對彩漆竹蔑表面、背面、表面漆膜及層位的結構進行了分析。經測定,飽水狀態下彩席的竹蔑厚約0.15-0.2毫米,而漆膜的厚度只有0.02-0.03毫米,約相當於正常頭髮絲的四分之一。

“我們試圖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分析還原彩席的製作和髹漆工藝。”陳家昌說,“2300年前人們使用什麼工具刷漆,在哪種狀態上髹漆,如何進行漆面拋光等,都是我們下一步想了解的。”

根據現代製作竹蓆的工藝流程,製作一張彩席,要把端直、柔韌的竹子破成各種規格的篾片、篾絲,再經過蒸煮、染色、切絲、刮修、打光、編織等工序,工藝十分複雜。

彩席目前只能暫時“生活”在水池裡,前期的提取、清洗、脫鹽、揭展等,也只是全部保護工作的一小步,陳家昌的最終目標是讓“首席”脫離水池而不變形地展示於世人面前。

他透露說,彩漆竹蓆脫水保護的可行性修復方案已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實施,根據保護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試驗工作已基本就緒,下一步即將對彩席實施脫水、定型、修復等保護工作,使其恢復2300年前使用時的原貌,並有望於明年初展現在公眾面前。(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