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文物 考古 郭沫若 博物館 歷史雜陳 2017-05-06

抗日戰爭期間,是中國文物保護的慘痛年代。無數的奇珍異寶被日軍搶掠,或是被西方國家的“探險隊”搶騙,以至於我們的很多文物成了外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其中險些就包括被稱為“鎮國之寶”的後母戊鼎。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初中的歷史中我們都應該學過,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安陽,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後母戊鼎鼎口長1.12米,寬0.79米,算上耳朵高1.33米,重量是832.84公斤。鼎上畫的是青銅器上常見的雷紋,四周並雕刻的是龍和饕餮,這個是身份象徵的規格與雕刻。

說起後母戊鼎的發掘,或者說挖掘,時間還要回到1939年3月。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培文的叔伯哥哥吳希增在野地裡探寶,探杆探到13米時,碰上了堅硬的東西,拔出來一看,頭上帶著銅鏽。當晚,他們找了十七八個人,趁著夜幕動工挖掘,為了防備日本人發現,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隊伍擴大到40多個村民,連挖了三個晚上,抬上來一個銅鏽斑斑的龐然大物正是震驚後世的青銅器國寶司母戊鼎。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此時的安陽已經被日寇佔領。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後,祕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當時駐安陽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黑田榮很快就來了吳培文家,繞著鼎一邊轉圈一邊嘀咕“寶物!寶物!”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日本人走了,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性命難保。一番商量後,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打算賣掉。肖寅卿來了後,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據資料記載,農民們還真用鋼鋸、大鐵錘,趁著夜深人靜分割大鼎。雖然是受了20萬大洋的誘惑,但畢竟越砸越覺得作孽,吳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橫了一條心,決心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為了防止日軍在來,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一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裡。而將這後母戊鼎藏到了糞坑裡,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偽軍果然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

不得不說,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吳培文能夠不被金錢誘惑,敢於用生命去保護國家文物,這種精神值得稱讚。

1946年6月,當時的安陽縣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勸說吳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時任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主任陳子明和國民政府安陽縣縣長姚法圃帶著一班警察,將大鼎從吳家大院東屋挖了出來。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據記載,蔣介石曾親臨參觀,大鼎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臺灣時原有意將大鼎運往臺灣,但由於大鼎過於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飛機場,後被解放軍發現,轉移到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後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成為鎮館之寶,並一直存於國家博物館。

為了避免日軍搶走,藏在馬糞中的國寶,卻被郭沫若起錯名字

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稱其為司母戊鼎,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但是對於郭沫若的命名一直爭議不斷,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如今,把“司”改為“後”,實際上是否定了從前把“司”理解為“祭祀”的說法。大部分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改為“後母戊”,意思相當於: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