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不僅僅是“有趣國博”的系列文,更是要致敬那些仁人志士,他們將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的文物無私捐贈給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使得這些珍貴文物如今成為國家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捐了半個故宮的張伯駒老先生曾言:“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份情懷和精神,值得永遠銘記於心。(文章有點長,大家彆著急。)

“海內三寶”,這只是一種民間親切的稱呼,確切說應該叫它們海內三鼎,分別為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

海內三寶,潘有其二

三寶中的大盂鼎、大克鼎殊途同歸,最終能夠完整的被保留下來,都是因為一個人。1951年7月,正在籌建上海博物館的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收到了一封舉世轟動的捐贈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大部,並請撥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於全國重要區域內,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這位要將兩鼎捐給國家的寄信人叫潘達於。

潘家人是如何擁有的盂克二鼎呢?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大盂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朝道光時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鑑買下了大盂鼎,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霸佔了,他又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但是宋金鑑心所念之,在考中翰林後出價3000兩白銀又給買回來了。就這樣一直到他去世,沒想到他的後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恆,袁深知左宗棠酷愛文玩,旋即將大盂鼎獻給上司以表孝心。

咸豐九年(1859),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所傷,遭朝廷議罪。幸得時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伸出援手,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宗棠,“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就是在奏摺裡提到的。左宗棠為謝搭救之恩,乾脆就將大盂鼎送給潘祖蔭了。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潘祖蔭

在得到大盂鼎的16年後,潘祖蔭又得到了另一件重寶——大克鼎。然而,就在得到大克鼎的當年年底,潘祖蔭便撒手人寰,原本龐大的家族也變得人丁零落。於是弟弟潘祖年不得不將它們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家。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鬥智鬥勇,一生守護二鼎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年輕時的潘達於

這時候,故事開篇的女主就登場了。1923年,18歲的潘達於嫁入潘家成為潘祖年的孫媳,20歲起便挑起了掌管門戶、守護家藏的重任,守著大量文物財寶借住在蘇州城裡南石子街“老二房”的舊宅裡。

潘家有寶眾人皆知,那兩尊寶鼎,更是海內外很多收藏人士夢寐以求的。但潘達於一直恪守祖訓:“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無論是清末權臣陸軍尚書端方,還是酷愛中國青銅器的美國人,他們想換取盂克二鼎的要求均被潘達於一口回絕。

1937年日軍侵華時,潘達於決定把兩隻寶鼎深埋在潘家大院一處很不起眼的老屋裡。她請來家中兩個信得過的木匠長工,做了一隻大木箱,並撬開一間屋子地面正中的方磚,挖出一個約5米深的大坑,將木箱安於坑內,再將大盂鼎、大克鼎以及多件小型青銅器放入木箱內。隨後填進泥土、整平後鋪上方磚,於其上堆放傢俱雜物掩人耳目。

日本人攻陷蘇州後,前來潘家威逼他們交出兩隻寶鼎。在這一個多月的周旋中,日本人每天都要闖入潘家搜尋,最多一天竟然有七次。潘達於只能帶著家人離開蘇州去上海避難。日軍洗劫了潘家,所幸的是深埋地下的寶鼎安然躲過一劫。不過呢,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潘家的看門人趁著主人不在,幾次盜掘若干小件,賣給洪姓古董商人。由於大鼎過於沉重,無法搬動,得以倖免。

新中國成立之後,潘達於親見國家興盛,政府對文物保護十分重視,便萌生了把雙鼎捐給國家的念頭。1951年,已經遷居上海的潘達於得知上海正在籌建大型博物館,便寫了開篇的那封信。10月9日,上海市文管會舉行了潘氏捐贈盂克二鼎授獎典禮,頒發了由時任中央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簽發的褒獎狀:“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曆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1952年,上海博物館正式開館,二鼎入館珍藏;1959年,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開館,上博以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品支援,從此大盂鼎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從此,兩件國之重寶各鎮一方,遙相呼應。它們都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2004年2月28日,國家文物局、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曾舉辦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聯合展出,以紀念兩座大鼎曾經的主人,捐贈人潘達於100歲華誕。

在捐出盂克二鼎後的幾年裡,潘達於又數次捐出了家族中收藏的大量珍貴文物。細細點數潘達於家裡幾百張博物館的收條,僅上海博物館一地收藏的文物就達400件之多,其價值估算起來將是驚人的天文數字。

輾轉反側,毛公鼎最終還是被帶去臺灣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毛公鼎的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

話說這毛公鼎和大盂鼎,還有一段小淵源,我前兩日看了一本舊書,無意中翻到的,特補充在此。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後來輾轉落入古董商蘇億年之手。

咸豐二年(1852年),毛公鼎在被蘇億年運到北京後,經琉璃廠德寶齋、博古齋的李誠甫、劉振卿二位鑑別,之後才將其介紹給陳介祺(據說陳花了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收藏長達53年。而“大盂鼎”被左宗棠運至北京,也是李劉二人率先掌眼鑑定,無誤後被潘祖蔭購藏。

陳介祺病故後,其後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1911年11月27日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

端方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裡。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得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有朝一日將鼎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拼死保護,拒不透露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託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臺北。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寶毛公鼎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換的展品。

海內三寶的故事就到這了,咱們要延伸一點,那就是隨毛公鼎一同被帶去臺灣的,還有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的散氏盤。剛剛不是還三寶嗎?怎麼又出了個F4組合呢?別暈哈,因為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還有虢季子白盤都是清代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西周青銅瑰寶,因此這個組合又被稱為“晚清四大國寶”。

真假散氏盤歷經清朝六帝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

散氏盤自乾隆年間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古玩界傳說阮元曾收藏過,並仿鑄出兩件複製品。民國十三年(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說,遇上散氏盤要格外小心,仔細鑑定。

1810年冬,嘉慶皇帝50歲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做為壽禮,於是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燬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裡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1924年,內務府核查養心殿陳設,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經後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鑑定,故宮所藏散氏盤為真品。抗戰期間,散氏盤隨大量故宮文物南遷。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散氏盤運抵臺灣,安置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劉銘傳識於馬廄,歷盡86載四代人守護,終獲新生

最後,再來說說四寶中的虢季子白盤,請大家放心,這個沒有被帶到臺灣去,它和大盂鼎都陳列在國家博物館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展廳。它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虢季子白盤形制奇特,好似一個圓角長方形的大浴缸,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在大盤鑄成2600多年以後的一天,這時已經是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鳳翔府寶雞縣之虢川司”,這裡正是當年白的封地,又重返人間。

在這裡擔任縣令的徐燮是個古董愛好者。他喜歡的玩意,只要沒有更厲害的人物跟他搶,那就是他的了,所以他以極低的價格將大盤據為己有。徐的老家是江蘇常州,卸任之後,就將大盤帶回了老家。時間到了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於是就成了大盤的主人。

同治三年(1864)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銘傳就住進了護王府。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中傳來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聲音雖然不大,但是極具穿透力。劉銘傳頓生好奇之心,當下拿起蠟燭去看個究竟。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劉銘傳

轉了一圈,發現在屋後馬廄裡發出的這個聲音。他仔細觀察傾聽,發現是馬的籠頭上的鐵環碰上了馬草料的食槽,所發出的聲響,這個聲響實在非同一般。

他蹲下仔細看時,發現馬槽碩大,槽壁在燭光中發著深沉的綠油油的幽光;不是鐵的,是個銅的。劉銘傳伸手,抓住把手往上一提,呵,重不可舉;在隨手找來一件鐵器,輕輕的敲了一下,大盤發出清遠玄妙的聲音。

劉心中有數,知道這絕非尋常的馬槽。第二天一早,劉銘傳命令馬伕將馬槽刷洗乾淨。擺在院中,只見大盤四周注滿了花紋,異常複雜,而大盤內底還有8行銘文,通篇字體工整嚴謹。劉銘傳明白,這是一件難得的寶貝,隨即命人押運送回他的合肥老家,還在宅院中專門蓋了一座亭子取名“盤亭”。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現今劉銘傳故居“盤亭”

這一舉動相當於現在刷爆了朋友圈的新聞一樣,自然引得不少達官貴人爭相欲往觀賞。而劉銘傳偏偏不輕示人,得罪了不少權貴,據說連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想來看,都沒給看。

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撤府建省,劉銘傳赴首任臺灣首任巡撫,大盤並沒有跟著他去臺灣,而是繼續安駐合肥老宅盤亭之中。

光陰荏苒,到了清末民初之際時局動盪不已。此時劉銘傳已經作古,他的後人在這以後的幾十年間,為保護虢盤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爭,其間最具威脅的先是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的劉鎮華。

作為地方官的劉鎮華在1933-1936年主持安徽政務,對虢盤覬覦已久,多次派人以種種理由到劉府搜劫,雖未果,但劉氏後人卻飽受了皮肉之苦。接著,日軍入侵,劉家後人知不能敵,只得將虢盤重新入土,他們將虢盤深埋丈餘,其上鋪草植樹。而後舉家外遷,以避戰亂。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這一段倒是和潘達於藏匿盂克二鼎如出一轍)

光復以後,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再次逼劉氏後人交出虢盤。劉家人無奈,只好再次舉家出逃避難。李品仙的親信,合肥縣長隆武功,為討好上司,親自帶人到劉家老宅,將幾十間房的地板全部撬開並挖地三尺以尋虢盤。終亦未果,悻悻而去。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領導為劉肅曾頒發獎狀

劉家人在近五十年間為保護虢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劉銘傳的第四世傳人劉肅曾先生感到有救了。他帶領家人挖開歷經十四年的封土,令虢盤重見天日,並毅然捐獻給國家。

海內三寶、晚清四大國寶中的它們,憑啥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展出文物

圖為1950年3月3日起,文化部文物局在故宮團城承光殿為虢盤舉辦特展

虢盤重新面世後,首展在合肥古教弩臺,曾藏於故宮博物館,現藏於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