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活動;在專家的宣講下,村民忽然想起那隻“水瓢”,便想請專家給看看。這位專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著“水瓢”這麼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於“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綠鏽已然抹掉,如今看起來倒有些“鮮亮”,因此一時間也不敢斷定其年代。雖說如此,這位專家還是拿出了100元錢,表示願意“購買”這件青銅器;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村民將其賣廢品,所得或許還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應了。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活動;在專家的宣講下,村民忽然想起那隻“水瓢”,便想請專家給看看。這位專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著“水瓢”這麼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於“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綠鏽已然抹掉,如今看起來倒有些“鮮亮”,因此一時間也不敢斷定其年代。雖說如此,這位專家還是拿出了100元錢,表示願意“購買”這件青銅器;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村民將其賣廢品,所得或許還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應了。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就這樣,專家拿著“水瓢”回到研究所,又聯合數位專家一起鑑定;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水瓢”的年代竟然是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而數位專家的鑑定結果驚人的一致,這件青銅器並非“水瓢”,而是古人用的“熨斗”;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要說了“即使是今天有人家裡還藏有這種‘老式熨斗’,按理說不算稀奇,還要經過‘專業鑑定’,難道專家連‘火斗’都沒見過嗎?”這裡解釋一下,的確有朋友家中至今仍留有“火斗”這種老物件,但多為鐵質;而這件“青銅熨斗”在材質上有著明顯不同,由於被使用多年,經過“拋光”後也讓專家難以判斷,因此才有了“專業鑑定”這一過程。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活動;在專家的宣講下,村民忽然想起那隻“水瓢”,便想請專家給看看。這位專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著“水瓢”這麼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於“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綠鏽已然抹掉,如今看起來倒有些“鮮亮”,因此一時間也不敢斷定其年代。雖說如此,這位專家還是拿出了100元錢,表示願意“購買”這件青銅器;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村民將其賣廢品,所得或許還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應了。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就這樣,專家拿著“水瓢”回到研究所,又聯合數位專家一起鑑定;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水瓢”的年代竟然是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而數位專家的鑑定結果驚人的一致,這件青銅器並非“水瓢”,而是古人用的“熨斗”;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要說了“即使是今天有人家裡還藏有這種‘老式熨斗’,按理說不算稀奇,還要經過‘專業鑑定’,難道專家連‘火斗’都沒見過嗎?”這裡解釋一下,的確有朋友家中至今仍留有“火斗”這種老物件,但多為鐵質;而這件“青銅熨斗”在材質上有著明顯不同,由於被使用多年,經過“拋光”後也讓專家難以判斷,因此才有了“專業鑑定”這一過程。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起“熨斗”的淵源,喜歡“封神榜”的朋友或許知道,早在商紂王時期有種酷刑叫做“炮烙”,而最原始的“熨斗”就是這種酷刑的縮小版,直到秦末漢初才定型為熨燙衣服;最早的“熨斗”使用起來也較為簡單,將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底部燒熱後便可以熨燙衣料了。專家手裡的這件“青銅熨斗”保存相對完好,外形大致為圓腹寬口,長柄,通體素面無紋,鬥身青銅材質中還沾有一些閩東常見的紅壤,這就說明此青銅器的原產地應該就是“閩東北山區”;按理說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銅熨斗”,可器身上一無銘文,二無古紋飾,且並不少見,專家應該不會太過重視。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活動;在專家的宣講下,村民忽然想起那隻“水瓢”,便想請專家給看看。這位專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著“水瓢”這麼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於“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綠鏽已然抹掉,如今看起來倒有些“鮮亮”,因此一時間也不敢斷定其年代。雖說如此,這位專家還是拿出了100元錢,表示願意“購買”這件青銅器;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村民將其賣廢品,所得或許還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應了。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就這樣,專家拿著“水瓢”回到研究所,又聯合數位專家一起鑑定;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水瓢”的年代竟然是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而數位專家的鑑定結果驚人的一致,這件青銅器並非“水瓢”,而是古人用的“熨斗”;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要說了“即使是今天有人家裡還藏有這種‘老式熨斗’,按理說不算稀奇,還要經過‘專業鑑定’,難道專家連‘火斗’都沒見過嗎?”這裡解釋一下,的確有朋友家中至今仍留有“火斗”這種老物件,但多為鐵質;而這件“青銅熨斗”在材質上有著明顯不同,由於被使用多年,經過“拋光”後也讓專家難以判斷,因此才有了“專業鑑定”這一過程。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起“熨斗”的淵源,喜歡“封神榜”的朋友或許知道,早在商紂王時期有種酷刑叫做“炮烙”,而最原始的“熨斗”就是這種酷刑的縮小版,直到秦末漢初才定型為熨燙衣服;最早的“熨斗”使用起來也較為簡單,將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底部燒熱後便可以熨燙衣料了。專家手裡的這件“青銅熨斗”保存相對完好,外形大致為圓腹寬口,長柄,通體素面無紋,鬥身青銅材質中還沾有一些閩東常見的紅壤,這就說明此青銅器的原產地應該就是“閩東北山區”;按理說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銅熨斗”,可器身上一無銘文,二無古紋飾,且並不少見,專家應該不會太過重視。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事實卻恰恰相反,專家不僅欣喜萬分,還說是“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對此專家也有相應的解釋:早在漢代時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同步發展的,以青銅器的鑄造為例,中原地區相對發達;但是今天的海南地區在當時卻顯得頗為落後,尤其“閩東北山區”甚至還處於半原始狀態。而這件“青銅熨斗”的發現,恰恰證明了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而且有了貴族“統治”。說到這兒或許有朋友更不明白了“一隻‘熨斗’而已,這跟貴族統治有什麼關係?”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活動;在專家的宣講下,村民忽然想起那隻“水瓢”,便想請專家給看看。這位專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著“水瓢”這麼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於“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綠鏽已然抹掉,如今看起來倒有些“鮮亮”,因此一時間也不敢斷定其年代。雖說如此,這位專家還是拿出了100元錢,表示願意“購買”這件青銅器;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村民將其賣廢品,所得或許還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應了。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就這樣,專家拿著“水瓢”回到研究所,又聯合數位專家一起鑑定;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水瓢”的年代竟然是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而數位專家的鑑定結果驚人的一致,這件青銅器並非“水瓢”,而是古人用的“熨斗”;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要說了“即使是今天有人家裡還藏有這種‘老式熨斗’,按理說不算稀奇,還要經過‘專業鑑定’,難道專家連‘火斗’都沒見過嗎?”這裡解釋一下,的確有朋友家中至今仍留有“火斗”這種老物件,但多為鐵質;而這件“青銅熨斗”在材質上有著明顯不同,由於被使用多年,經過“拋光”後也讓專家難以判斷,因此才有了“專業鑑定”這一過程。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起“熨斗”的淵源,喜歡“封神榜”的朋友或許知道,早在商紂王時期有種酷刑叫做“炮烙”,而最原始的“熨斗”就是這種酷刑的縮小版,直到秦末漢初才定型為熨燙衣服;最早的“熨斗”使用起來也較為簡單,將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底部燒熱後便可以熨燙衣料了。專家手裡的這件“青銅熨斗”保存相對完好,外形大致為圓腹寬口,長柄,通體素面無紋,鬥身青銅材質中還沾有一些閩東常見的紅壤,這就說明此青銅器的原產地應該就是“閩東北山區”;按理說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銅熨斗”,可器身上一無銘文,二無古紋飾,且並不少見,專家應該不會太過重視。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事實卻恰恰相反,專家不僅欣喜萬分,還說是“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對此專家也有相應的解釋:早在漢代時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同步發展的,以青銅器的鑄造為例,中原地區相對發達;但是今天的海南地區在當時卻顯得頗為落後,尤其“閩東北山區”甚至還處於半原始狀態。而這件“青銅熨斗”的發現,恰恰證明了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而且有了貴族“統治”。說到這兒或許有朋友更不明白了“一隻‘熨斗’而已,這跟貴族統治有什麼關係?”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如果以史料記載來看,“青銅器”盛行於商、周、秦、漢,由於當時冶煉技術的限制,“青銅”就成了那個時代的稀有金屬,也稱為“金”;青銅器在當時屬於“非王侯不可用”的奢侈品,漢代“熨斗”針對的也是較為珍貴的絲織品,只有王公貴族家裡才會有,至於平民百姓,既沒有貴重絲織物,更不會,也不能擁有“熨斗”這種僭越身份的青銅器。而這件“青銅熨斗”出土與閩東山區,這就證明了該地區已經出現了可以使用青銅器的“貴族”,自然也就出現了“統治”;“青銅熨斗”素面無紋也證明貴族身份,作為地位尊崇的貴族,“熨衣服”這種事自然由下人去做,由於不常示人也就沒必要將“熨斗”製作的非常精緻。

"

對文物感興趣的朋友或許知道,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高價值的往往不是金銀玉器,相反的多為“笨重”的青銅器;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是“青銅器”多流行於商周時期,而先秦時代的歷史記載又相對稀缺,因此“青銅”就成了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走向文明的標誌性產物。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一位農民工偶然“撿到”一件青銅器,因為器形較小沒有引起重視,還在家中當作“水瓢”用了近10年時間;直到1996年,當地開展文物普查,這隻青銅“水瓢”才被發現,更讓人驚訝的是,專家竟給出了“價值百萬”的天價。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這話還要回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有個“板鞋村”,村中一位普通農民趁農閒時打些散工;就在這天,村民正在臨縣一處工地裝卸沙土,偶然間發現了一件生滿綠鏽的青銅器。乍一看,大概十五公分的把手前端是一個闊口平底的容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下了班就將其帶回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也是機緣巧合,家中剛好少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也能勉強能用。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一用就是十年,直到1996年,村民所在的周寧縣開展文物普查活動;在專家的宣講下,村民忽然想起那隻“水瓢”,便想請專家給看看。這位專家跟文物打了十多年交道,拿著“水瓢”這麼一看就知道是老物件;可由於“水瓢”被多年使用,上面的綠鏽已然抹掉,如今看起來倒有些“鮮亮”,因此一時間也不敢斷定其年代。雖說如此,這位專家還是拿出了100元錢,表示願意“購買”這件青銅器;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村民將其賣廢品,所得或許還不到一百,因此也就欣然答應了。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就這樣,專家拿著“水瓢”回到研究所,又聯合數位專家一起鑑定;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水瓢”的年代竟然是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而數位專家的鑑定結果驚人的一致,這件青銅器並非“水瓢”,而是古人用的“熨斗”;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要說了“即使是今天有人家裡還藏有這種‘老式熨斗’,按理說不算稀奇,還要經過‘專業鑑定’,難道專家連‘火斗’都沒見過嗎?”這裡解釋一下,的確有朋友家中至今仍留有“火斗”這種老物件,但多為鐵質;而這件“青銅熨斗”在材質上有著明顯不同,由於被使用多年,經過“拋光”後也讓專家難以判斷,因此才有了“專業鑑定”這一過程。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說起“熨斗”的淵源,喜歡“封神榜”的朋友或許知道,早在商紂王時期有種酷刑叫做“炮烙”,而最原始的“熨斗”就是這種酷刑的縮小版,直到秦末漢初才定型為熨燙衣服;最早的“熨斗”使用起來也較為簡單,將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裡,等底部燒熱後便可以熨燙衣料了。專家手裡的這件“青銅熨斗”保存相對完好,外形大致為圓腹寬口,長柄,通體素面無紋,鬥身青銅材質中還沾有一些閩東常見的紅壤,這就說明此青銅器的原產地應該就是“閩東北山區”;按理說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銅熨斗”,可器身上一無銘文,二無古紋飾,且並不少見,專家應該不會太過重視。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事實卻恰恰相反,專家不僅欣喜萬分,還說是“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對此專家也有相應的解釋:早在漢代時期,中華文明並不是同步發展的,以青銅器的鑄造為例,中原地區相對發達;但是今天的海南地區在當時卻顯得頗為落後,尤其“閩東北山區”甚至還處於半原始狀態。而這件“青銅熨斗”的發現,恰恰證明了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而且有了貴族“統治”。說到這兒或許有朋友更不明白了“一隻‘熨斗’而已,這跟貴族統治有什麼關係?”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如果以史料記載來看,“青銅器”盛行於商、周、秦、漢,由於當時冶煉技術的限制,“青銅”就成了那個時代的稀有金屬,也稱為“金”;青銅器在當時屬於“非王侯不可用”的奢侈品,漢代“熨斗”針對的也是較為珍貴的絲織品,只有王公貴族家裡才會有,至於平民百姓,既沒有貴重絲織物,更不會,也不能擁有“熨斗”這種僭越身份的青銅器。而這件“青銅熨斗”出土與閩東山區,這就證明了該地區已經出現了可以使用青銅器的“貴族”,自然也就出現了“統治”;“青銅熨斗”素面無紋也證明貴族身份,作為地位尊崇的貴族,“熨衣服”這種事自然由下人去做,由於不常示人也就沒必要將“熨斗”製作的非常精緻。

村民發現一隻“水瓢”,專家卻說: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價值百萬


這件“青銅熨斗”雖談不上國寶級文物,但其歷史意義還是將它推上了珍貴文物的行列,專家稱其“價值百萬”;當然,在確定“青銅熨斗”的珍貴之後,專家又找到那位村民,並給予200元的獎勵和榮譽證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