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石墓)

在地震中,石板券墓沒有一座能保存完整的。發掘時發現,整個墓壙就是一個亂石窖,墓室內的棺木痕跡和隨葬品混亂不堪,沒一件完整的,都在地震時被打壞壓碎,僅僅一些五銖錢幣尚能找到幾個完整的。

磚石混合葬稍為好一點,但破壞情況亦很嚴重。但如果磚砌在下面的,情況稍好。如果是石塊基礎,被地震破壞就特別嚴重,石塊位移、擠壓、搓拉、扭轉,使其墓室崩毀。

全磚結構墓保存最好。這類墓在地震作用影響下,一般只產生平行位移,墓壁拉裂,鋪地磚出現凸凹不平的現象,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在拉裂位置有部分磚塊脫落,其葬式、葬具、殉葬品位置,尚可復原。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石墓)

在地震中,石板券墓沒有一座能保存完整的。發掘時發現,整個墓壙就是一個亂石窖,墓室內的棺木痕跡和隨葬品混亂不堪,沒一件完整的,都在地震時被打壞壓碎,僅僅一些五銖錢幣尚能找到幾個完整的。

磚石混合葬稍為好一點,但破壞情況亦很嚴重。但如果磚砌在下面的,情況稍好。如果是石塊基礎,被地震破壞就特別嚴重,石塊位移、擠壓、搓拉、扭轉,使其墓室崩毀。

全磚結構墓保存最好。這類墓在地震作用影響下,一般只產生平行位移,墓壁拉裂,鋪地磚出現凸凹不平的現象,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在拉裂位置有部分磚塊脫落,其葬式、葬具、殉葬品位置,尚可復原。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磚墓)

東漢永元十二年的紀年墓屬於這類墓。

墓主小妾棺材斜放就是這個原因——地震發生時強力移位造成的。整個墓壙向前平移了近40釐米。原來位置居中的主棺被向前推至墓室的前壁,小妾棺則卡在墓室的左前角,前部頂住墓室前壁,後部頂住墓室的左壁。

這樣的陪棺位置少見的!一般在前後左右與主棺方向一致的位置排列,現在這樣放置不是下葬時人為的,也非盜墓者所為,是埋葬後地震原因。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石墓)

在地震中,石板券墓沒有一座能保存完整的。發掘時發現,整個墓壙就是一個亂石窖,墓室內的棺木痕跡和隨葬品混亂不堪,沒一件完整的,都在地震時被打壞壓碎,僅僅一些五銖錢幣尚能找到幾個完整的。

磚石混合葬稍為好一點,但破壞情況亦很嚴重。但如果磚砌在下面的,情況稍好。如果是石塊基礎,被地震破壞就特別嚴重,石塊位移、擠壓、搓拉、扭轉,使其墓室崩毀。

全磚結構墓保存最好。這類墓在地震作用影響下,一般只產生平行位移,墓壁拉裂,鋪地磚出現凸凹不平的現象,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在拉裂位置有部分磚塊脫落,其葬式、葬具、殉葬品位置,尚可復原。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磚墓)

東漢永元十二年的紀年墓屬於這類墓。

墓主小妾棺材斜放就是這個原因——地震發生時強力移位造成的。整個墓壙向前平移了近40釐米。原來位置居中的主棺被向前推至墓室的前壁,小妾棺則卡在墓室的左前角,前部頂住墓室前壁,後部頂住墓室的左壁。

這樣的陪棺位置少見的!一般在前後左右與主棺方向一致的位置排列,現在這樣放置不是下葬時人為的,也非盜墓者所為,是埋葬後地震原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外觀)

為什麼小磚券頂墓,在地震中表現很好,抗震能力較強?分析認為,小磚塊面規整,上下左右受力均勻,前後咬合好,券頂楔子磚交錯咬縫相砌,雖然受到強大地震的影響,整個墓葬移位,但墓室結構影響不大。

而石塊墓或磚石混砌墓,則沒有這種抗震能力,或者說抗震能力弱。

三峽地震對地下墓葬造成的破壞,也提醒了三峽工程建築設計,要注意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對其他建築也有很好的借覽作用,如建築地基要避免卵石填體,特別是有機械震動的工業車間,最忌諱這種結構設計。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石墓)

在地震中,石板券墓沒有一座能保存完整的。發掘時發現,整個墓壙就是一個亂石窖,墓室內的棺木痕跡和隨葬品混亂不堪,沒一件完整的,都在地震時被打壞壓碎,僅僅一些五銖錢幣尚能找到幾個完整的。

磚石混合葬稍為好一點,但破壞情況亦很嚴重。但如果磚砌在下面的,情況稍好。如果是石塊基礎,被地震破壞就特別嚴重,石塊位移、擠壓、搓拉、扭轉,使其墓室崩毀。

全磚結構墓保存最好。這類墓在地震作用影響下,一般只產生平行位移,墓壁拉裂,鋪地磚出現凸凹不平的現象,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在拉裂位置有部分磚塊脫落,其葬式、葬具、殉葬品位置,尚可復原。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磚墓)

東漢永元十二年的紀年墓屬於這類墓。

墓主小妾棺材斜放就是這個原因——地震發生時強力移位造成的。整個墓壙向前平移了近40釐米。原來位置居中的主棺被向前推至墓室的前壁,小妾棺則卡在墓室的左前角,前部頂住墓室前壁,後部頂住墓室的左壁。

這樣的陪棺位置少見的!一般在前後左右與主棺方向一致的位置排列,現在這樣放置不是下葬時人為的,也非盜墓者所為,是埋葬後地震原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外觀)

為什麼小磚券頂墓,在地震中表現很好,抗震能力較強?分析認為,小磚塊面規整,上下左右受力均勻,前後咬合好,券頂楔子磚交錯咬縫相砌,雖然受到強大地震的影響,整個墓葬移位,但墓室結構影響不大。

而石塊墓或磚石混砌墓,則沒有這種抗震能力,或者說抗震能力弱。

三峽地震對地下墓葬造成的破壞,也提醒了三峽工程建築設計,要注意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對其他建築也有很好的借覽作用,如建築地基要避免卵石填體,特別是有機械震動的工業車間,最忌諱這種結構設計。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發掘現場))

在專家相關考古報告中,最後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和建議——

“在長江的開發利用中,三峽可以獲得最大的水力之便,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不僅要考慮到現時的一切地質水文情況,同時,也應該對古代三峽地區的水文、地震資料充分研究,以確保國家工程順利進行和水利資源惠及後世萬代。”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石墓)

在地震中,石板券墓沒有一座能保存完整的。發掘時發現,整個墓壙就是一個亂石窖,墓室內的棺木痕跡和隨葬品混亂不堪,沒一件完整的,都在地震時被打壞壓碎,僅僅一些五銖錢幣尚能找到幾個完整的。

磚石混合葬稍為好一點,但破壞情況亦很嚴重。但如果磚砌在下面的,情況稍好。如果是石塊基礎,被地震破壞就特別嚴重,石塊位移、擠壓、搓拉、扭轉,使其墓室崩毀。

全磚結構墓保存最好。這類墓在地震作用影響下,一般只產生平行位移,墓壁拉裂,鋪地磚出現凸凹不平的現象,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在拉裂位置有部分磚塊脫落,其葬式、葬具、殉葬品位置,尚可復原。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磚墓)

東漢永元十二年的紀年墓屬於這類墓。

墓主小妾棺材斜放就是這個原因——地震發生時強力移位造成的。整個墓壙向前平移了近40釐米。原來位置居中的主棺被向前推至墓室的前壁,小妾棺則卡在墓室的左前角,前部頂住墓室前壁,後部頂住墓室的左壁。

這樣的陪棺位置少見的!一般在前後左右與主棺方向一致的位置排列,現在這樣放置不是下葬時人為的,也非盜墓者所為,是埋葬後地震原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外觀)

為什麼小磚券頂墓,在地震中表現很好,抗震能力較強?分析認為,小磚塊面規整,上下左右受力均勻,前後咬合好,券頂楔子磚交錯咬縫相砌,雖然受到強大地震的影響,整個墓葬移位,但墓室結構影響不大。

而石塊墓或磚石混砌墓,則沒有這種抗震能力,或者說抗震能力弱。

三峽地震對地下墓葬造成的破壞,也提醒了三峽工程建築設計,要注意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對其他建築也有很好的借覽作用,如建築地基要避免卵石填體,特別是有機械震動的工業車間,最忌諱這種結構設計。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發掘現場))

在專家相關考古報告中,最後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和建議——

“在長江的開發利用中,三峽可以獲得最大的水力之便,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不僅要考慮到現時的一切地質水文情況,同時,也應該對古代三峽地區的水文、地震資料充分研究,以確保國家工程順利進行和水利資源惠及後世萬代。”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葛洲壩水電站)

"

考古中發現的“三峽地震”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比如災難考古。

提到災難考古,可能不少網友都會想起青海的喇家史前災難遺址,那是一次史前地震引發的。而地震在古遺址、古墓葬中常有發現,比如三峽地震,在古墓葬上就有反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喇家遺址)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要說的一處古墓地就與三峽地震有關。

這片古墓地位於長江北岸的湖北境內,時為巴東縣西瀼口三峽大隊第一生產隊老屋場桔園。由於年代久遠和水土流失,人們也不知道是這下面有古墓葬,因為封土堆早已不復存在。

但當地農民在耕作中,常會發現地下埋有大堆大堆的方磚、石頭塊什麼的,都以為這裡是先輩居住的屋場,“老屋場”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1979年春天,老屋場的地下祕密被發現了。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考古現場)

當年,為配合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位於三峽末端河段上)建設,要對庫區文物遺址進行清理和發掘。這一地段,由時恩施地區文物考古工作隊負責勘探和清理。

勘探剛開始不久,僅老屋場這一個面積不到15畝的小臺地上,就發現了從戰國到六朝時期古墓50多座,

這一發現證實,老屋場不是“老屋”,而“古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地區墓葬考古)

老屋場屬於二級臺地,高出長江洪水線40米左右,北倚大山,南面長江,墓葬群均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一部分淺葬墓已在那個時代的“坡改梯”農業生產活動中被破壞,只剩下殘墓,沒有多少價值。而深葬古墓,則非常有考古價值。

其中,一座中型墓中出土了紀年磚,知道是東漢中期墓。

這座東漢墓為當時流行的小磚券頂、帶墓道墓。墓葬在距地表4.6米深的地下,在墓的後室發現了兩具漆棺,內紅外黑,彩飾依稀可辨。墓主是男性,身邊發現隨葬鐵劍1把。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現場)

另一棺材內的死者是女性,身邊隨葬有帶紋飾的銅鏡。她的棺材小而精緻,硃紅漆裡,外漆黑色,並有金色彩飾。

但奇怪是的,小棺與主棺既不是平行放置,也不是稍前或稍後放置,而是斜置於主棺的左前角。

這對男女顯然有一定怕男女關係,比如夫妻。但兩口棺材的放置顯示極不正常,斜放在那。為什麼會這麼放置?這種情況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發現。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考古發現金蟾基礎)

是盜墓者所為,被人為挪動了?不太像!

再仔細觀察,發現墓室頂部遭局部破壞,出現裂隙,部分原本砌合嚴密的契形磚也脫落了,墓室後壁前傾,左右兩壁向前移位。

墓室鋪地磚凸凹不平。地磚有五層,其中一層竟然是讓考古人員欣喜的紀年紋磚,磚上有文字:“永元十二年三月十二日黃雅南”。據此,考古人員知道墓主叫黃雅南,而斜放小棺內的死者,應是黃雅南的小妾或側室寵嬖。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小磚砌夫妻墓)

永元十二年是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剛好是公元100年。這是當年三峽地區發現的惟一一座紀年墓,十分珍貴!

但為什麼棺材會那麼放?並沒有從年號中找到答案,原來是地震造成的!

在對其他墓葬發掘中,看到了比東漢紀年墓更糟糕的現象。

在公元100年以前的墓葬中,古墓破壞得十分嚴重,坍塌,位移,扭轉,擠壓……而在這之後墓葬,卻沒有這種現象。這透露出什麼信息?

地震,永元十二年三峽發生地震啦!

查史料,這一推斷被證實。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墓地)

《水經注·江水二》有這樣一說:”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裡,湧起數十丈。“

明顯記載,在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時三峽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後在晉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三峽地區又發生大地震。

老屋場考古,不只發現了三峽地震的事實和《水經注》記載的準備,還發現了地下建築物的抗震規律。

據考古報告,當時老屋場發現的古墓分為三種結構,一種是石板券頂墓,一種是磚石混合結構墓,一種是全磚結構墓。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石墓)

在地震中,石板券墓沒有一座能保存完整的。發掘時發現,整個墓壙就是一個亂石窖,墓室內的棺木痕跡和隨葬品混亂不堪,沒一件完整的,都在地震時被打壞壓碎,僅僅一些五銖錢幣尚能找到幾個完整的。

磚石混合葬稍為好一點,但破壞情況亦很嚴重。但如果磚砌在下面的,情況稍好。如果是石塊基礎,被地震破壞就特別嚴重,石塊位移、擠壓、搓拉、扭轉,使其墓室崩毀。

全磚結構墓保存最好。這類墓在地震作用影響下,一般只產生平行位移,墓壁拉裂,鋪地磚出現凸凹不平的現象,最嚴重的也不過是在拉裂位置有部分磚塊脫落,其葬式、葬具、殉葬品位置,尚可復原。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古代磚墓)

東漢永元十二年的紀年墓屬於這類墓。

墓主小妾棺材斜放就是這個原因——地震發生時強力移位造成的。整個墓壙向前平移了近40釐米。原來位置居中的主棺被向前推至墓室的前壁,小妾棺則卡在墓室的左前角,前部頂住墓室前壁,後部頂住墓室的左壁。

這樣的陪棺位置少見的!一般在前後左右與主棺方向一致的位置排列,現在這樣放置不是下葬時人為的,也非盜墓者所為,是埋葬後地震原因。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外觀)

為什麼小磚券頂墓,在地震中表現很好,抗震能力較強?分析認為,小磚塊面規整,上下左右受力均勻,前後咬合好,券頂楔子磚交錯咬縫相砌,雖然受到強大地震的影響,整個墓葬移位,但墓室結構影響不大。

而石塊墓或磚石混砌墓,則沒有這種抗震能力,或者說抗震能力弱。

三峽地震對地下墓葬造成的破壞,也提醒了三峽工程建築設計,要注意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對其他建築也有很好的借覽作用,如建築地基要避免卵石填體,特別是有機械震動的工業車間,最忌諱這種結構設計。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東漢磚墓發掘現場))

在專家相關考古報告中,最後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和建議——

“在長江的開發利用中,三峽可以獲得最大的水力之便,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不僅要考慮到現時的一切地質水文情況,同時,也應該對古代三峽地區的水文、地震資料充分研究,以確保國家工程順利進行和水利資源惠及後世萬代。”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葛洲壩水電站)

古墓考古發現三峽地震,專家提醒三峽工程設計應充分研究地震資料

(三峽工程)

(注,配圖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