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收藏銀元的一點小小建議

文玩 陶瓷 瓷器 政治 逸宸錢幣收藏 2017-06-02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希望你能轉發分享,與更多人一起分享交流。

喜歡錢幣收藏請關注我們,每天更新,有行貨有硬貨~~

自己玩的壓箱底原墨醬彩包漿小頭 這年頭原汁原味的東西很少了 為了評級評高分 不惜高技術洗掉包漿 這種品相比你找個62分小頭都難

關於收藏銀元的一點小小建議

關於收藏銀元的一點小小建議

玩銀元首先要有一顆平常心 如果功利心過重 (包括玩家 賣家)經常會得不償失 有時為了省十塊錢 虧了幾百!

首先 要有一個標準器 ~大開門老包漿的一枚老銀元在手,因為玩銀元,在這個功利的社會,我們應該首先學會的是鑑定!

那麼話題就到了如何鑑定上來,到底如何鑑定呢?其實不像一些新人害怕的那樣,只要你技術到位,99%的高仿都能擺脫。

鑑定學本質上是標型學,通俗的講就是:真品有幾個乃至數十個年代特徵,可能是工藝特徵,可能是機器特徵,可能設計特徵,也可能是時代特徵,總之很多。

廣東有位瓷器收藏家成立了一家公司,保真真品庫,其實就是通過拍攝已經鑑定的真品高清放大圖片把各個不同時代 窯口的瓷器做成圖片庫,比如:彩料,釉色,底足特徵,截面特徵等等,等到鑑定時拿出來對比即可。

銀元鑑定也是類似,也是標型學,包括:包漿,邊齒,工藝,重量,字口地板壓力,每個地方機器製造的差異。

所以紙上談兵作用很小,大商人很少是剛畢業學生能做起來的,而是經驗豐富的企業中層更容易成功,是一個道理。

扯遠了,有了標準器之後,經常看,看到吐為止,看到銀元有多少個齒就是你觀察仔細,鑑定能力就在於細緻的觀察,為啥專家看東西經常需要藉助放大鏡就是這個原因。

細緻觀察之後,你的大腦其實就是一個標本庫,一旦遇到假貨或者高仿,你的眼睛可以觀察到0.5mm的差別,你的眼睛觀察能力就練到家了。

但是為了達到鑑定水平的真正提高,光看一兩個銀元是不夠的,類似於:為啥老專家門診吃香一樣,看過的多,見識得多,你錯鑑定的可能性越小,能力越強。

真銀元的包漿其實有幾十種,但是主流的:傳世白包漿(很多人認為沒包漿是錯誤的),一種是傳世給包漿(手摸得多,存放條件溼熱天氣多),還有就是生坑包漿(主要分為土藏和罐藏),還有各種洗過的包漿也不同,太多!

一些新人總是認為銀元生鏽就是假的,其實是誤區,深山裡的石頭多少年還有青苔幹了也像綠鏽;還有絕大多數銀元本身不是純銀,一般都含有銅鋅等元素,還是容易生鏽。

銀元受清末西方國家影響,鑄造重量比較規範,一般在26.6克+-0.4克左右浮動,但是一些地方銀元會有很多不同(可能是因為政治政策,經濟,地理位置而改變),比如甘肅大頭略輕含銀低點,四川銀幣用的是廠平計量單位導致分量偏輕,雲南銀元普遍缺斤少兩含銀低(地方軍閥坑害老百姓),西藏銀元普遍偏輕(當時大量印度盧比是三錢二分流入西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