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孔子在《論語》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在讚揚人格美的同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將人的內在品格,與山水的特點相比較,形象且生動。認為智慧的人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富有生命的活力;而仁者則像山一樣崇高、寬厚、長壽。孔子賦予了山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山水元素不僅在中國畫及詩詞歌賦中運用廣泛,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同樣如此。山水題材一直是雕刻家們的“寵兒”,壽山石雕中的山水元素,不僅是對自然的寫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雕刻家總會從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寄情于山水,為作品賦予情感與“詩意”的靈魂。

在壽山石雕刻的創作中,多數情況下會加入山水元素。作為背景,突出作品的意境美;作為雕刻主題,將具有中國象徵的“山水”文化在作品中發揚光大。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孔子在《論語》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在讚揚人格美的同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將人的內在品格,與山水的特點相比較,形象且生動。認為智慧的人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富有生命的活力;而仁者則像山一樣崇高、寬厚、長壽。孔子賦予了山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山水元素不僅在中國畫及詩詞歌賦中運用廣泛,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同樣如此。山水題材一直是雕刻家們的“寵兒”,壽山石雕中的山水元素,不僅是對自然的寫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雕刻家總會從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寄情于山水,為作品賦予情感與“詩意”的靈魂。

在壽山石雕刻的創作中,多數情況下會加入山水元素。作為背景,突出作品的意境美;作為雕刻主題,將具有中國象徵的“山水”文化在作品中發揚光大。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二、 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山水的表現力

作為石中瑰寶,壽山石品種多達百餘種,色彩斑斕,原石就具獨特的天然魅力。再經過雕刻家的精雕細琢,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而想要創作出獨具特色的壽山石雕作品並不簡單,不僅要體會壽山石的文化內涵,還需要雕刻家具備獨特的“因石施藝”審美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因此,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的題材表現力也成了壽山石雕刻者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問題。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孔子在《論語》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在讚揚人格美的同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將人的內在品格,與山水的特點相比較,形象且生動。認為智慧的人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富有生命的活力;而仁者則像山一樣崇高、寬厚、長壽。孔子賦予了山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山水元素不僅在中國畫及詩詞歌賦中運用廣泛,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同樣如此。山水題材一直是雕刻家們的“寵兒”,壽山石雕中的山水元素,不僅是對自然的寫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雕刻家總會從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寄情于山水,為作品賦予情感與“詩意”的靈魂。

在壽山石雕刻的創作中,多數情況下會加入山水元素。作為背景,突出作品的意境美;作為雕刻主題,將具有中國象徵的“山水”文化在作品中發揚光大。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二、 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山水的表現力

作為石中瑰寶,壽山石品種多達百餘種,色彩斑斕,原石就具獨特的天然魅力。再經過雕刻家的精雕細琢,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而想要創作出獨具特色的壽山石雕作品並不簡單,不僅要體會壽山石的文化內涵,還需要雕刻家具備獨特的“因石施藝”審美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因此,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的題材表現力也成了壽山石雕刻者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問題。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首先,就是對壽山石材俏色的巧妙運用。俏色是指雕刻家在雕刻過程中充分理解石材色彩分佈,巧妙地運用石材上的各種顏色,合理設計。無論是雕刻人物還是山水花鳥,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壽山石色彩繽紛,紅如雞血,粉如桃花。白色、乳白色、紅色、粉色、淺黃色、綠色、黑色、藍色…各種顏色,分佈各異,豔麗斑斕。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在壽山石山水題材的創作中,俏色的運用上若有獨到之處,那麼不但為作品增添造型上的美感,同時也使得山水題材更加鮮明靈活且獨具特色。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孔子在《論語》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在讚揚人格美的同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將人的內在品格,與山水的特點相比較,形象且生動。認為智慧的人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富有生命的活力;而仁者則像山一樣崇高、寬厚、長壽。孔子賦予了山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山水元素不僅在中國畫及詩詞歌賦中運用廣泛,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同樣如此。山水題材一直是雕刻家們的“寵兒”,壽山石雕中的山水元素,不僅是對自然的寫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雕刻家總會從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寄情于山水,為作品賦予情感與“詩意”的靈魂。

在壽山石雕刻的創作中,多數情況下會加入山水元素。作為背景,突出作品的意境美;作為雕刻主題,將具有中國象徵的“山水”文化在作品中發揚光大。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二、 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山水的表現力

作為石中瑰寶,壽山石品種多達百餘種,色彩斑斕,原石就具獨特的天然魅力。再經過雕刻家的精雕細琢,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而想要創作出獨具特色的壽山石雕作品並不簡單,不僅要體會壽山石的文化內涵,還需要雕刻家具備獨特的“因石施藝”審美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因此,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的題材表現力也成了壽山石雕刻者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問題。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首先,就是對壽山石材俏色的巧妙運用。俏色是指雕刻家在雕刻過程中充分理解石材色彩分佈,巧妙地運用石材上的各種顏色,合理設計。無論是雕刻人物還是山水花鳥,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壽山石色彩繽紛,紅如雞血,粉如桃花。白色、乳白色、紅色、粉色、淺黃色、綠色、黑色、藍色…各種顏色,分佈各異,豔麗斑斕。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在壽山石山水題材的創作中,俏色的運用上若有獨到之處,那麼不但為作品增添造型上的美感,同時也使得山水題材更加鮮明靈活且獨具特色。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其次,就是山水的詩意呈現。有句話說得好“不進山,不臨水,何來靈感,哪來佳作”,只有親近山水,深刻理解山水的文化內涵,才能巧妙地運用山水,創作出優秀的壽山石雕藝術品。山水寓意自由閒適,不被世俗事物所困於心,優秀的山水雕刻傳播的是一種詩意,一種畫意。因此,為壽山石雕注入詩意的靈魂也相當重要。“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都令人在觀賞過程中宛若置身詩情畫意的山水之中,不僅可以給人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淨化。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孔子在《論語》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在讚揚人格美的同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將人的內在品格,與山水的特點相比較,形象且生動。認為智慧的人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富有生命的活力;而仁者則像山一樣崇高、寬厚、長壽。孔子賦予了山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山水元素不僅在中國畫及詩詞歌賦中運用廣泛,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同樣如此。山水題材一直是雕刻家們的“寵兒”,壽山石雕中的山水元素,不僅是對自然的寫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雕刻家總會從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寄情于山水,為作品賦予情感與“詩意”的靈魂。

在壽山石雕刻的創作中,多數情況下會加入山水元素。作為背景,突出作品的意境美;作為雕刻主題,將具有中國象徵的“山水”文化在作品中發揚光大。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二、 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山水的表現力

作為石中瑰寶,壽山石品種多達百餘種,色彩斑斕,原石就具獨特的天然魅力。再經過雕刻家的精雕細琢,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而想要創作出獨具特色的壽山石雕作品並不簡單,不僅要體會壽山石的文化內涵,還需要雕刻家具備獨特的“因石施藝”審美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因此,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的題材表現力也成了壽山石雕刻者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問題。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首先,就是對壽山石材俏色的巧妙運用。俏色是指雕刻家在雕刻過程中充分理解石材色彩分佈,巧妙地運用石材上的各種顏色,合理設計。無論是雕刻人物還是山水花鳥,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壽山石色彩繽紛,紅如雞血,粉如桃花。白色、乳白色、紅色、粉色、淺黃色、綠色、黑色、藍色…各種顏色,分佈各異,豔麗斑斕。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在壽山石山水題材的創作中,俏色的運用上若有獨到之處,那麼不但為作品增添造型上的美感,同時也使得山水題材更加鮮明靈活且獨具特色。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其次,就是山水的詩意呈現。有句話說得好“不進山,不臨水,何來靈感,哪來佳作”,只有親近山水,深刻理解山水的文化內涵,才能巧妙地運用山水,創作出優秀的壽山石雕藝術品。山水寓意自由閒適,不被世俗事物所困於心,優秀的山水雕刻傳播的是一種詩意,一種畫意。因此,為壽山石雕注入詩意的靈魂也相當重要。“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都令人在觀賞過程中宛若置身詩情畫意的山水之中,不僅可以給人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淨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最後,就是精湛的手法。一座山,一塊石,一條河,一彎泉或許在普通人眼中只是美麗的風景。但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雕刻家卻可以通過輕、重、徐、疾的不同刀法將山水的“虛”、“實”意境刻畫出來,使作品擁有不同的魅力。以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觀感效果。“實”是我們眼中看到的山山水水,而“虛”則是作品背後雕刻家所寄託的情感,感受天之的精神,浸潤山水之樂。視覺上進行巧其點綴、使其層次分明,將石材的自然美與技藝美巧妙結合,使作品直觀展示了傳統山水之美的同時營造出“山水”文化底蘊與內涵之美。

"

【摘要】壽山石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同時也是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山石雕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均是壽山石雕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其中,山水題材是一種的重要雕刻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壽山石文化發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或缺的突出地位。由於其易於奏刀的特性,因此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被作為雕刻的材料所使用。而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為印章材料,也使得壽山石登上"印石三寶"之首的位置,逐漸成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所追捧的藝術珍寶。

伴隨著壽山石文化的發展,現今,壽山石文化已經趨於成熟。因此,雕刻師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技藝傳承,而是不斷尋求在吸收先輩經驗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自我革新。不論是技藝創新,還是題材創新。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山水題材始終是壽山石雕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一大題材。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一、 山水元素的文化內涵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大山始終懷著一股崇敬之情,將其視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水則是智慧的象徵,是孕育萬物的生命之源。山水元素在中國的藝術表現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最為常見的就是中國山水畫,主要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山水畫始於魏晉南北朝,但早期的山水畫並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而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直至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問世後,山水畫才獨立成為一個畫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以來,“山水”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不論是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其中不少都以山水為題材,將山、水與人文內涵相結合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孔子在《論語》中有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在讚揚人格美的同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將人的內在品格,與山水的特點相比較,形象且生動。認為智慧的人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富有生命的活力;而仁者則像山一樣崇高、寬厚、長壽。孔子賦予了山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

山水元素不僅在中國畫及詩詞歌賦中運用廣泛,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同樣如此。山水題材一直是雕刻家們的“寵兒”,壽山石雕中的山水元素,不僅是對自然的寫照,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雕刻家總會從自然中尋找精神寄託,寄情于山水,為作品賦予情感與“詩意”的靈魂。

在壽山石雕刻的創作中,多數情況下會加入山水元素。作為背景,突出作品的意境美;作為雕刻主題,將具有中國象徵的“山水”文化在作品中發揚光大。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二、 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山水的表現力

作為石中瑰寶,壽山石品種多達百餘種,色彩斑斕,原石就具獨特的天然魅力。再經過雕刻家的精雕細琢,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而想要創作出獨具特色的壽山石雕作品並不簡單,不僅要體會壽山石的文化內涵,還需要雕刻家具備獨特的“因石施藝”審美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因此,如何增強壽山石雕中的題材表現力也成了壽山石雕刻者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問題。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首先,就是對壽山石材俏色的巧妙運用。俏色是指雕刻家在雕刻過程中充分理解石材色彩分佈,巧妙地運用石材上的各種顏色,合理設計。無論是雕刻人物還是山水花鳥,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壽山石色彩繽紛,紅如雞血,粉如桃花。白色、乳白色、紅色、粉色、淺黃色、綠色、黑色、藍色…各種顏色,分佈各異,豔麗斑斕。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在壽山石山水題材的創作中,俏色的運用上若有獨到之處,那麼不但為作品增添造型上的美感,同時也使得山水題材更加鮮明靈活且獨具特色。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其次,就是山水的詩意呈現。有句話說得好“不進山,不臨水,何來靈感,哪來佳作”,只有親近山水,深刻理解山水的文化內涵,才能巧妙地運用山水,創作出優秀的壽山石雕藝術品。山水寓意自由閒適,不被世俗事物所困於心,優秀的山水雕刻傳播的是一種詩意,一種畫意。因此,為壽山石雕注入詩意的靈魂也相當重要。“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都令人在觀賞過程中宛若置身詩情畫意的山水之中,不僅可以給人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淨化。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最後,就是精湛的手法。一座山,一塊石,一條河,一彎泉或許在普通人眼中只是美麗的風景。但在壽山石雕的創作中,雕刻家卻可以通過輕、重、徐、疾的不同刀法將山水的“虛”、“實”意境刻畫出來,使作品擁有不同的魅力。以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觀感效果。“實”是我們眼中看到的山山水水,而“虛”則是作品背後雕刻家所寄託的情感,感受天之的精神,浸潤山水之樂。視覺上進行巧其點綴、使其層次分明,將石材的自然美與技藝美巧妙結合,使作品直觀展示了傳統山水之美的同時營造出“山水”文化底蘊與內涵之美。

淺談山水題材在壽山石雕作品中的運用

近年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壽山石雕的愛好者、收藏者逐漸增多,從而推動了壽山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如今,各大拍賣場及收藏館均可以看到壽山石雕的身影。每一件壽山石作品都承載著深厚的壽山石文化,凝聚著壽山石創作者的汗水和文化內涵。“山水”文化,伴隨著中國藝術走過輝煌的歷史時期,也伴隨壽山石雕刻藝術從萌芽到鼎盛,而後也將繼續陪伴著壽山石文化、壽山石雕刻從藝者將壽山石雕這項民間工藝傳承、發揚光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