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吳為山《塗克像》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吳為山《塗克像》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吳為山《塗克像》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2019年8月24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吳為山為支持浙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捐贈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捐贈儀式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浙江美術館黨總支書記、副館長杜群等出席捐贈儀式並一同為雕塑《潘天壽銅像》揭幕。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潘天壽銅像

雨後青山鐵鑄成,吳為山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

吳為山,雕塑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曾獲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最高金質獎章,盧浮宮國際美術金獎,米開朗基羅勳章,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首屆中華藝文獎,“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院士(FRBS),意大利藝術研究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代表作有《馬克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等。

吳為山首創中國現代寫意雕塑之風,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文化為人生命題,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長期致力於中國文化精神在中國雕塑創作中的表現,創作了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作品。其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著重反映了潘天壽先生作為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於沉靜中透射出“強其骨”的內在歷史感和使命擔當,可視吳為山先生品讀潘天壽人生和畫作的行動結晶。正如吳為山在《雨後青山鐵鑄成——讀潘天壽》一文中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畫一代宗師潘天壽,在風起雲湧的外部環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孕育了鐵骨錚錚而又溫厚敦實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氣象渾穆、雅儒雄闊的藝術。” “他創造性地融合“奇美”與“壯美”兩個審美範疇,拓展了傳統“陽剛之美”的內涵。其畫中的“奇美”,雖源於八大山人、石濤等前賢大師,卻沒有後者的悲憤,而是充滿“思接曠古而入於恆久”的高華古意和“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氣,與“壯美”共同組成了人格符號的價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壽自己提出的概念來形容“奇美”與“壯美”相融後的視覺特徵,即“霸悍”。”正是因為對潘天壽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吳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壽銅像》形神合一,完美傳達出潘天壽先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重溫二十世紀中國畫大師的身姿風骨、精神風範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曾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等職。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和理論家,現代中國畫教育體系的奠基者。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是20世紀中國畫藝術創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週年,文化部、中國文聯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以梳理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貢獻、文化貢獻、教育貢獻,突顯其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本次展覽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浙江美術館聯合承辦,於兩地先後展出,引起巨大社會反響。在浙江美術館展出的45天展期內,共吸引了22人次觀展,盛況空前,人們在領略一代宗師霸悍畫風、體認其基於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自信而傾力推動20世紀中國畫演進歷程巨大意義的同時,也經由這一活動重溫了潘先生的音容笑貌、身姿風骨。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創作的《潘天壽銅像》在展覽期間靜置於展廳入口之處,作為整個展覽的開端,以雕塑的無言魅力營建起一個精神時空,開啟今人與巨匠的對話之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潘天壽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潘公凱表示《潘天壽銅像》的創作難度很大,潘天壽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側面或者半側面的很少。而吳為山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大刀闊斧,速度極快。他說:“這種寫意性的雕塑對形體把握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雕塑家對於表現對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獨特的風格性表現力。如果沒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和對於形體、空間、情緒的綜合把握能力,以及對於誇張性藝術語言的運用,要達到這樣突出的藝術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壽銅像》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潘天壽的精神風範,也堪稱雕塑家吳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非常感謝吳為山的慷慨捐贈,他說今年適逢浙江美術館開館十週年,十年來,浙江美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館藏作品從零增長到兩萬五千餘件,這其中不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吳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塗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術館藏凃克風景油畫展”契機入藏館內。2012年吳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與該系列其它作品坐落於館中綠林之間。如今《潘天壽銅像》將佇立在浙江美術館西廣場,永遠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壽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歸葬之地。而今依託這件銅像,“潘天壽先生”面朝西湖,背依萬松嶺,以有形的身姿為詩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寫意一筆;作為民族文化和精神復興的象徵,“他”身上飽含著、昭示了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傳承中國精神、守護文化靈魂的赤子之心。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吳為山《塗克像》

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吳為山向浙江美術館捐贈《潘天壽銅像》雕塑作品

富春山居雕塑之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