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給乘互聯網東風的年輕品牌一點時間

2019年的春天已至,但對於眾多乘互聯網風口起飛的年輕品牌而言,“嚴冬”似乎才剛剛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縮減,讓蔚來、小鵬等互聯網造車品牌面臨著一定的銷售壓力;號稱要打敗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年度虧損達2.3億美元;憑藉年輕化營銷攪動白酒行業“一池春水”的江小白,突陷品牌訴訟爭端……這些年輕品牌似與膚淺、炒作畫上等號,但這不應是事實的全部。

對於依靠加工製造支撐而起步的中國經濟而言,缺乏自有品牌的引領與拉動,一直是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然而近年來,在“雙創”之風的吹拂下,中國品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浪潮。各行各業湧現出的新品牌猶如雨後春筍,有的甚至一夜之間將行業原有的格局,攪得天翻地覆。

背後的動因,既有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發展,投資熱錢的充盈,更有社會經濟邁上新臺階,國強民富、消費旺盛的體現。經濟收入提升的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通過對品牌的消費,實現自身對美好生活的追逐。而民族自信的不斷恢復,則讓國產品牌有機會抓住這一波龐大的需求機遇。

特別是90後等年輕一代消費者,他們喜好新奇事物,善用電商網購,這為有志於依託互聯網打造新品牌的創業者,提供了勃發的溫床。人們將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品牌稱之為“網紅”,更多凸顯其對互聯網工具的巧用,並無褒貶之分。但是,面對中國經濟近十年來的迅猛變化,即便是央企、中華老字號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發跡的國民品牌,都在探索全新環境下的品牌經營路徑,更何況這些逐浪前行的弄潮者。

年輕品牌的成長需要時間,總體處於半路爬坡期。在本就缺乏品牌發展經驗的中國市場,他們遭遇糾紛挫折,或者出現經營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但就此拿國內外成熟品牌的標準加以對比,否定他們的價值貢獻,尤其是在觸動傳統行業創新、激發傳統行業新活力的背景下,顯然是不公正的。

比如人們曾習慣性地認為90後等年輕群體是不喝白酒的,但江小白藉助迎合年輕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潮流的新媒體營銷手段,打破了行業的固定思維,成功地將產品賣給年輕人,開闢了新的藍海市場。傳統酒企也受到啟發,紛紛推出小瓶裝產品,為整個產業貢獻了新的增長極。

再比如,喜茶用文藝、 悅己、清新的風格贏得80、90後消費者的喜愛,樂百氏打情懷牌迴歸,周黑鴨跨界走時尚風,三隻松鼠巧用萌文化……這些品牌故事不僅豐富了商業實踐,更活躍了社會文化。

可以預見,隨著國人民族自信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產品牌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但也面臨著外國品牌大舉進入的競爭。民族品牌生存不易,創新的風險機率遠大於成功。因此不妨給這些尚有瑕疵的新銳品牌們一點時間和空間。在做強立穩之前,為其創造寬容、鼓勵的發展氛圍,這在品牌對於拉動消費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當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