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是如何偽造文化來欺騙年輕人的?'

"
"
消費主義是如何偽造文化來欺騙年輕人的?

最近一句話非常火,“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當孫宇晨以及一眾幣圈老哥還沒從虛擬貨幣的炒作營銷以及擊鼓傳花的遊戲裡退出,一眾更年輕的玩家又瘋狂湧入了AJ圈。

一雙Air Jordan 1 Retro High Satin Black Toe 女款紅絲綢,發售價格為1299元,而最高交易價格一度達到12000元,而且供不應求,仍遭瘋搶。

1. “中產無產階級”

對於球鞋這種可以規模化生產的工業品,使用屬性和設計成本早已經足夠透明,卻能被炒到這麼高的價位而且依然有足量的購買力消化庫存。

簡直魔幻。

魔幻之處在於兩點。其一,為什麼一雙鞋能被炒到這麼高的價位;其二,為什麼大家願意支付購買。

難道大家的購買力水平如今已經這麼高了麼?為什麼有這麼多“有錢人”?

很多人說,年薪20萬是步入中國中產階級的門檻。那年薪20萬在中國是什麼水平呢?

按照數據,夫妻兩個人的兩口之家,個人月收入不到兩萬,一年二十萬出頭,家庭收入一年四十萬出頭,算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家庭”。

那麼這個高收入家庭全國一共多少人口呢?1000萬。只佔全國總人口的0.71%,還不到1%。而超過70%的中國家庭,家庭年收入不到9萬人民幣。

也就是說,如果你年薪20萬,已經可以合理估計你是全國收入前1%的人了。而這樣的收入,買一雙AJ,也得動用將近一個月的收入。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拿出一個月甚至更多的工資去買一雙保值屬性低下、稀缺性早就被工業化生產壓到最低的球鞋呢?

這個問題就跟“為什麼我年薪20萬,在北上廣生活的還跟狗似的”一樣。

因為你落入了消費主義陷阱。

說通俗點,就是隻知道買買買,更慘的是,只能靠出賣勞動力來掙錢。以為吃穿用跟上層階級一樣,就能步入上層似的。

中產階級的脆弱就在於此。明明不掌握生產資料,卻非要模仿資產階級。

我認為“中產階級”這個詞帶有很強的迷惑性。讓人誤以為比底層高一等,以為買了香奈兒卡地亞就能比底層優越。

其實與底層一樣,都沒有如資產階級一樣的生產資料和鉅額資本來實現穩定變現的能力和渠道。

人家用銀行裡的月利潤買一個幾萬的包,和你用一年的CBD里加班錢買一個包,能是一回事麼?

這種非理性消費的勞動力群體,我們叫做“中產無產階級”。

2. 完美的消費主義閉環

消費主義早就為所謂中產們設計好了一套完美的閉環,讓中產們乖乖把本金掏出來,愉悅地享受購買。而失去本金的中產們為了維持“優越”,只能繼出賣勞力,被資本壓榨。

而這閉環的第一步,就是營銷洗腦。

所謂“美好”、“個性”、“優雅”都是虛妄。

商品化的時代裡,每一個商品都商家有意識地借用了這些抽象的意義。

到底什麼是“美好”?很難定義是不是?咖啡品牌商曼士德告訴你,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到底什麼是“愛情”?也很難定義是不是?珠寶品牌商告訴你,愛情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到底什麼是“個性”?球鞋品牌商AJ告訴你,擁有AJ,就是擁有個性。

好像只有買了他們的產品,才能獲得美好的愛情、更好的生活、精神產品以及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

另外,人們總是傾向於、甚至熱衷於模仿上層階級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不是需求創造了消費,而是階層攀比的心理激發了消費。

簡言之,消費主義就是在告訴你:你消費了什麼就代表了你是誰。消費主義依靠這種機制,不僅在製造消費,甚至是在製造消費慾、批量製造消費者。

所以,營銷加上頂層人物背書,不知不覺我們就被洗腦,心甘情願掏出鈔票。

我們在不知不覺就被中產了。

當你掏出出賣勞動力換來的本金購買了所謂“上層社會通行證”後,資本消化了庫存獲得了利潤,而你永遠無法實現最初的資本積累,永遠淪為為資本打工的“中產無產階級”,只能繼續出賣勞動力。

計劃通。

這就是消費主義完美的閉環。

3.如何破局

消費主義的起源,與生產力的提高和產品過剩大有關係。由於技術進步導致的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產品的過剩,如何消化產品就成了資本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消費者的慾望對商品交換價值的實現具有越來越大的作用,鼓勵和擴大國民的消費需求成為了必然。

我不是批判消費主義,消費主義是歷史的必然。而是消費主義在今天,已經氾濫了,危害到了個人的財富積累與人生幸福。之前網上曝光的大學女生裸貸就是赤裸裸的案例。

當面對每個月還不完的花唄和信用卡,當買再多包和鞋也無法解決職業焦慮,當抱怨為什麼別人又買了第二套房,而自己卻除了一串朋友圈旅行照片動態和輕奢種草打卡之外還是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反思,如何在短期慾望和長遠規劃之間作出平衡甚至選擇。

破局的方法其實也非常簡單,簡而言之:剋制消費慾望。不會理財不會投資不要緊,先學會存錢

叔本華說“生命沒有本質的意義,它僅依賴慾望和幻覺得以運轉。”私以為非常正確。

當你開始存錢、規劃收支,不再為那些消費環境裡營造出的慾望和幻覺裹挾時,你就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同齡人。

當你能節省下來本金,就已經完成了資本跳躍的第一步,然後我們再思考如何用錢生錢,逐漸脫離勞動力變現,陸續實現資產收入穩定。

貧窮並不可悲,富有也未必可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