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但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看重吃,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中,作者就列舉出與吃相關的趣事。例如,《紅樓夢》的主題是“坐吃山空”,這句成語還有驚人的後半句“立吃地陷”。老牌散文家夏丏尊說,中國人見面問吃,“兩腳的爺孃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都是“餓鬼投胎”。而且,華人常說的“苦盡甘來”,在外文中卻被翻譯成了“雨過天晴”,因為外國人不懂為什麼不苦就叫“甘”。

為何要回望古代科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中表示,當泰晤士河、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時,黃河、長江已經哺育出了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這一文化系統中就科技文化而論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農學等實用科學體系蔚為大觀。當然,有我們今天依然熟知的集戰國秦漢數學之大成,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體系形成的標誌;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名著……然而,今天的中國並非世界科技的中心,我們除了向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做的是瞭解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學文化。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但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看重吃,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中,作者就列舉出與吃相關的趣事。例如,《紅樓夢》的主題是“坐吃山空”,這句成語還有驚人的後半句“立吃地陷”。老牌散文家夏丏尊說,中國人見面問吃,“兩腳的爺孃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都是“餓鬼投胎”。而且,華人常說的“苦盡甘來”,在外文中卻被翻譯成了“雨過天晴”,因為外國人不懂為什麼不苦就叫“甘”。

為何要回望古代科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中表示,當泰晤士河、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時,黃河、長江已經哺育出了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這一文化系統中就科技文化而論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農學等實用科學體系蔚為大觀。當然,有我們今天依然熟知的集戰國秦漢數學之大成,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體系形成的標誌;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名著……然而,今天的中國並非世界科技的中心,我們除了向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做的是瞭解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學文化。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齊民要術》

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孫機,在文物鑑定等方面具有非常深的造詣,在文物界、考古界享有盛譽,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中,就對古代科技、建築、紡織等物質文化做了深入淺出地講解。例如,尺寸和男性稱呼的變化就非常有趣和講究,孫機先生表示,商和西周時,尺度短小男子的身高約合當時的一丈,故有“丈夫”之稱。東西周之交,尺度加長,身高約合八尺。東周末以至秦漢時,一尺的長度已增到23釐米左右,所以就稱為“七尺之軀”了。

關於中國,你是否想要解鎖文中提到的好書?以及,還有哪些有趣的文化與現象?快來中讀——聽“書單 | ‘我愛中國’背後的文化意義”,來解密中國人究竟是什麼人、自古中國有何好玩的趣事,等等。讓我們跟隨這份中國書單,開啟一段乾貨滿滿的、歡樂的文化之旅。

01《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

“美人畫因此在兩個方向上對作者進行了掩蔽,一是把著名畫家轉化為品牌,二是以批量生產的方式抹殺畫師的個體存在。”

02《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

“跟綠色對立的是紅,火焰的顏色。歐洲毀林的酸雨來自工業之火,華人“過日子”講究“紅火”,包括人口興旺,反面的貧寒也用“清鍋冷灶”來形容。務農的人“口”像歐洲的工業鍋爐一樣,要吞噬巨量的柴薪,噴著猛烈的火焰。”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但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看重吃,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中,作者就列舉出與吃相關的趣事。例如,《紅樓夢》的主題是“坐吃山空”,這句成語還有驚人的後半句“立吃地陷”。老牌散文家夏丏尊說,中國人見面問吃,“兩腳的爺孃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都是“餓鬼投胎”。而且,華人常說的“苦盡甘來”,在外文中卻被翻譯成了“雨過天晴”,因為外國人不懂為什麼不苦就叫“甘”。

為何要回望古代科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中表示,當泰晤士河、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時,黃河、長江已經哺育出了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這一文化系統中就科技文化而論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農學等實用科學體系蔚為大觀。當然,有我們今天依然熟知的集戰國秦漢數學之大成,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體系形成的標誌;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名著……然而,今天的中國並非世界科技的中心,我們除了向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做的是瞭解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學文化。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齊民要術》

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孫機,在文物鑑定等方面具有非常深的造詣,在文物界、考古界享有盛譽,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中,就對古代科技、建築、紡織等物質文化做了深入淺出地講解。例如,尺寸和男性稱呼的變化就非常有趣和講究,孫機先生表示,商和西周時,尺度短小男子的身高約合當時的一丈,故有“丈夫”之稱。東西周之交,尺度加長,身高約合八尺。東周末以至秦漢時,一尺的長度已增到23釐米左右,所以就稱為“七尺之軀”了。

關於中國,你是否想要解鎖文中提到的好書?以及,還有哪些有趣的文化與現象?快來中讀——聽“書單 | ‘我愛中國’背後的文化意義”,來解密中國人究竟是什麼人、自古中國有何好玩的趣事,等等。讓我們跟隨這份中國書單,開啟一段乾貨滿滿的、歡樂的文化之旅。

01《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

“美人畫因此在兩個方向上對作者進行了掩蔽,一是把著名畫家轉化為品牌,二是以批量生產的方式抹殺畫師的個體存在。”

02《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

“跟綠色對立的是紅,火焰的顏色。歐洲毀林的酸雨來自工業之火,華人“過日子”講究“紅火”,包括人口興旺,反面的貧寒也用“清鍋冷灶”來形容。務農的人“口”像歐洲的工業鍋爐一樣,要吞噬巨量的柴薪,噴著猛烈的火焰。”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3《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與我國的酒可分為自然發酵的果酒、釀造的糧食酒和蒸餾酒等三個階段相仿,我國的飲茶法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階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階段是元代後期以來的散茶法。”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但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看重吃,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中,作者就列舉出與吃相關的趣事。例如,《紅樓夢》的主題是“坐吃山空”,這句成語還有驚人的後半句“立吃地陷”。老牌散文家夏丏尊說,中國人見面問吃,“兩腳的爺孃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都是“餓鬼投胎”。而且,華人常說的“苦盡甘來”,在外文中卻被翻譯成了“雨過天晴”,因為外國人不懂為什麼不苦就叫“甘”。

為何要回望古代科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中表示,當泰晤士河、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時,黃河、長江已經哺育出了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這一文化系統中就科技文化而論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農學等實用科學體系蔚為大觀。當然,有我們今天依然熟知的集戰國秦漢數學之大成,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體系形成的標誌;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名著……然而,今天的中國並非世界科技的中心,我們除了向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做的是瞭解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學文化。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齊民要術》

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孫機,在文物鑑定等方面具有非常深的造詣,在文物界、考古界享有盛譽,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中,就對古代科技、建築、紡織等物質文化做了深入淺出地講解。例如,尺寸和男性稱呼的變化就非常有趣和講究,孫機先生表示,商和西周時,尺度短小男子的身高約合當時的一丈,故有“丈夫”之稱。東西周之交,尺度加長,身高約合八尺。東周末以至秦漢時,一尺的長度已增到23釐米左右,所以就稱為“七尺之軀”了。

關於中國,你是否想要解鎖文中提到的好書?以及,還有哪些有趣的文化與現象?快來中讀——聽“書單 | ‘我愛中國’背後的文化意義”,來解密中國人究竟是什麼人、自古中國有何好玩的趣事,等等。讓我們跟隨這份中國書單,開啟一段乾貨滿滿的、歡樂的文化之旅。

01《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

“美人畫因此在兩個方向上對作者進行了掩蔽,一是把著名畫家轉化為品牌,二是以批量生產的方式抹殺畫師的個體存在。”

02《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

“跟綠色對立的是紅,火焰的顏色。歐洲毀林的酸雨來自工業之火,華人“過日子”講究“紅火”,包括人口興旺,反面的貧寒也用“清鍋冷灶”來形容。務農的人“口”像歐洲的工業鍋爐一樣,要吞噬巨量的柴薪,噴著猛烈的火焰。”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3《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與我國的酒可分為自然發酵的果酒、釀造的糧食酒和蒸餾酒等三個階段相仿,我國的飲茶法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階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階段是元代後期以來的散茶法。”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4《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

“他們中之堅卓毅忍者,或可成將來靠百折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將來足以向社會貢獻人文思想力的優秀人物。人文思想力通常與錦衣玉食者無緣。托爾斯泰、雨果們是例外,並且考察他們的人生,雖出身貴族,卻不曾以錦衣玉食為榮。”

05《中國食辣史》

“辣是一種痛覺,比賽吃辣實際上是較量忍耐疼痛的能力,而誇耀這種能力實際上是通過展示忍受疼痛的能力從而證明自己在身體對抗上佔優勢。”

06《中國的神獸與惡鬼》

“在四靈之中,即便是保留著真實存在的動物形象的龜,也因為其頭尾如蛇,長有四足,背上又有類似鱗甲動物的甲殼,所以依然擁有合成物的特性。”

07《口述:最早發現北美洲的中國移民

“置身於濃霧的籠罩下,在嶙峋荒涼海邊上,徜徉在遺址的殘石間——這些便構成了我的童年之夢。”

08《來自中國的禮物》

“博物館收集者往往都是以最有效的方式來獵殺動物,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是這種方法卻有助於環保觀念的形成。”

09《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

“一旦人口超過農業產量,就會使用汙名化之後處理掉多餘的人口,包括女巫審判,在古代中國一般為老年女性,多為外婆。”

10《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

“從農業民族定居的角度,再來看中國人居住的房子。從西周以來,中國文明是從西北的黃土高原的關隴地區,逐漸往東擴展。在黃土高原上,冬天來自西北的凜冽北風,讓人們居住的時候把牆築高,抵擋寒風,這就形成了該地區的一種建築樣式:四面八方圍得緊緊的房子,像一座圍屋,對外基本不開窗,也儘量不開門;對內則開窗開門,在這個內部的圈子裡形成自己的聚居形態。這造成了中國文化另一個特點,對外封閉,對內開放。”

11《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批評,其靈感正出自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一書的有關論述。魯迅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要中國人翻譯、閱讀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一書。”

12《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

“旅行使我們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內在,同時也把自己開放給世界的外在,真正的旅程是我們內外兩種人生持續展開的對話和交互作用。”

13《誰在收藏中國》

“想象你是一位1923年前往中國探險的旅行家。離開北京時,你帶上地圖、掛包、水壺、錫罐、照相機、閃光燈和護照。有人警告你說,省界地區有土匪。”

14《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現在大家討論“太伯仲雍奔吳”,太伯是奔無錫還是奔鎮江,可暫不談,反正在此以前,這個地區曾有過自己的青銅文化,產生過自己的國家——吳越。”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但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看重吃,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中,作者就列舉出與吃相關的趣事。例如,《紅樓夢》的主題是“坐吃山空”,這句成語還有驚人的後半句“立吃地陷”。老牌散文家夏丏尊說,中國人見面問吃,“兩腳的爺孃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都是“餓鬼投胎”。而且,華人常說的“苦盡甘來”,在外文中卻被翻譯成了“雨過天晴”,因為外國人不懂為什麼不苦就叫“甘”。

為何要回望古代科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中表示,當泰晤士河、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時,黃河、長江已經哺育出了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這一文化系統中就科技文化而論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農學等實用科學體系蔚為大觀。當然,有我們今天依然熟知的集戰國秦漢數學之大成,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體系形成的標誌;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名著……然而,今天的中國並非世界科技的中心,我們除了向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做的是瞭解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學文化。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齊民要術》

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孫機,在文物鑑定等方面具有非常深的造詣,在文物界、考古界享有盛譽,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中,就對古代科技、建築、紡織等物質文化做了深入淺出地講解。例如,尺寸和男性稱呼的變化就非常有趣和講究,孫機先生表示,商和西周時,尺度短小男子的身高約合當時的一丈,故有“丈夫”之稱。東西周之交,尺度加長,身高約合八尺。東周末以至秦漢時,一尺的長度已增到23釐米左右,所以就稱為“七尺之軀”了。

關於中國,你是否想要解鎖文中提到的好書?以及,還有哪些有趣的文化與現象?快來中讀——聽“書單 | ‘我愛中國’背後的文化意義”,來解密中國人究竟是什麼人、自古中國有何好玩的趣事,等等。讓我們跟隨這份中國書單,開啟一段乾貨滿滿的、歡樂的文化之旅。

01《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

“美人畫因此在兩個方向上對作者進行了掩蔽,一是把著名畫家轉化為品牌,二是以批量生產的方式抹殺畫師的個體存在。”

02《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

“跟綠色對立的是紅,火焰的顏色。歐洲毀林的酸雨來自工業之火,華人“過日子”講究“紅火”,包括人口興旺,反面的貧寒也用“清鍋冷灶”來形容。務農的人“口”像歐洲的工業鍋爐一樣,要吞噬巨量的柴薪,噴著猛烈的火焰。”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3《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與我國的酒可分為自然發酵的果酒、釀造的糧食酒和蒸餾酒等三個階段相仿,我國的飲茶法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階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階段是元代後期以來的散茶法。”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4《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

“他們中之堅卓毅忍者,或可成將來靠百折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將來足以向社會貢獻人文思想力的優秀人物。人文思想力通常與錦衣玉食者無緣。托爾斯泰、雨果們是例外,並且考察他們的人生,雖出身貴族,卻不曾以錦衣玉食為榮。”

05《中國食辣史》

“辣是一種痛覺,比賽吃辣實際上是較量忍耐疼痛的能力,而誇耀這種能力實際上是通過展示忍受疼痛的能力從而證明自己在身體對抗上佔優勢。”

06《中國的神獸與惡鬼》

“在四靈之中,即便是保留著真實存在的動物形象的龜,也因為其頭尾如蛇,長有四足,背上又有類似鱗甲動物的甲殼,所以依然擁有合成物的特性。”

07《口述:最早發現北美洲的中國移民

“置身於濃霧的籠罩下,在嶙峋荒涼海邊上,徜徉在遺址的殘石間——這些便構成了我的童年之夢。”

08《來自中國的禮物》

“博物館收集者往往都是以最有效的方式來獵殺動物,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是這種方法卻有助於環保觀念的形成。”

09《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

“一旦人口超過農業產量,就會使用汙名化之後處理掉多餘的人口,包括女巫審判,在古代中國一般為老年女性,多為外婆。”

10《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

“從農業民族定居的角度,再來看中國人居住的房子。從西周以來,中國文明是從西北的黃土高原的關隴地區,逐漸往東擴展。在黃土高原上,冬天來自西北的凜冽北風,讓人們居住的時候把牆築高,抵擋寒風,這就形成了該地區的一種建築樣式:四面八方圍得緊緊的房子,像一座圍屋,對外基本不開窗,也儘量不開門;對內則開窗開門,在這個內部的圈子裡形成自己的聚居形態。這造成了中國文化另一個特點,對外封閉,對內開放。”

11《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批評,其靈感正出自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一書的有關論述。魯迅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要中國人翻譯、閱讀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一書。”

12《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

“旅行使我們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內在,同時也把自己開放給世界的外在,真正的旅程是我們內外兩種人生持續展開的對話和交互作用。”

13《誰在收藏中國》

“想象你是一位1923年前往中國探險的旅行家。離開北京時,你帶上地圖、掛包、水壺、錫罐、照相機、閃光燈和護照。有人警告你說,省界地區有土匪。”

14《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現在大家討論“太伯仲雍奔吳”,太伯是奔無錫還是奔鎮江,可暫不談,反正在此以前,這個地區曾有過自己的青銅文化,產生過自己的國家——吳越。”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15《最早的中國》

“現代人類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肉類等副食的不斷豐富,人類主食的消費量反而減少。隨著文明化的進程,上古先民的飲食生活得到改善,有可能是導致炊器變小的重要原因。”

"

不知道其他的年輕人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一遇到給長輩敬茶敬酒、拜年、婚喪嫁娶等事宜,我們就會變得異常乖巧,甚至有些畏手畏腳,還時不時斜眼瞥著父母,等待他們傳達的“下一步指令”來救場。說來,這些都是因為中國人的講究。今天,我們不聊具體的講究,只是感受一下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講究。我們就從繪畫、飲食、古代科技,來洞察這個悠悠大國的審美、文化以及發展中的講究,也許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它正是一束幽遠的、生生不息的光。

為何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

外國文學中常說的“between lines”,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意思。中國的文字稱這個詞為“含蓄”,也就是不知從何說起、一言難盡、請自行體會。在中國畫中就是留白,而留白是最能體現民族獨特風格的一種形式。留白的地方,最是空靈。於是,我們可以在中國畫上看到黑和白,有和無,實和虛。其實,很多國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留白能夠帶來的好處,例如1959年轟動一時的甲殼蟲汽車“Think small”的廣告海報上,甲殼蟲汽車真的像一隻停在白紙上的蟲子,而海報中大部分的區域是一片空白,正是這些空白給了車主們更多的遐想。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部教授巫鴻,在自己的著作《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中,也就美人圖中的留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明末以後,出現的大量美人圖常基於某個原型,然後做局部的修飾,其結果是形象的高度程式化——包括美人的面容和體態、髮型和服飾、環境和用器、侍從和陪伴、活動和情節。這些程式化形式,反映了集合性的時尚趣味而非創作者的個人情感,以及整個社會對“匿名佳麗”的執著。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對於美人畫的一些擁有者和觀賞者來說,畫中佳人的空洞反而擴大了他們的想象空間。

為何中國人講究吃?

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確,但這也不能怪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注重飲食,關鍵在於西方人的祖先是遊牧民族,而中國人的祖先是農耕民族,不僅一日三餐的主食為糧食,更有豐富的蔬菜、肉、魚作為輔助食品。而我們對味道的追求也一直延伸至今日,中國人請客時,常常謙虛地說:“菜的味道不知是否和您口味?”但很少探究類似營養、熱量等問題,中國人追求味道,為了這種追求,我們創造出了無數“入味”、“保鮮”的措施和實踐。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但如果你認為中國人只看重吃,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中,作者就列舉出與吃相關的趣事。例如,《紅樓夢》的主題是“坐吃山空”,這句成語還有驚人的後半句“立吃地陷”。老牌散文家夏丏尊說,中國人見面問吃,“兩腳的爺孃不吃,四腳的眠床不吃”,都是“餓鬼投胎”。而且,華人常說的“苦盡甘來”,在外文中卻被翻譯成了“雨過天晴”,因為外國人不懂為什麼不苦就叫“甘”。

為何要回望古代科技?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中表示,當泰晤士河、萊茵河和密西西河上的居民還在黑暗的原始森林裡徘徊時,黃河、長江已經哺育出了精美輝煌的古代文化,而且在這一文化系統中就科技文化而論的天文學、數學、醫學和農學等實用科學體系蔚為大觀。當然,有我們今天依然熟知的集戰國秦漢數學之大成,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它是中國數學體系形成的標誌;還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名著……然而,今天的中國並非世界科技的中心,我們除了向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應該做的是瞭解中國古代那些璀璨奪目的科學文化。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齊民要術》

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席研究館員孫機,在文物鑑定等方面具有非常深的造詣,在文物界、考古界享有盛譽,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中,就對古代科技、建築、紡織等物質文化做了深入淺出地講解。例如,尺寸和男性稱呼的變化就非常有趣和講究,孫機先生表示,商和西周時,尺度短小男子的身高約合當時的一丈,故有“丈夫”之稱。東西周之交,尺度加長,身高約合八尺。東周末以至秦漢時,一尺的長度已增到23釐米左右,所以就稱為“七尺之軀”了。

關於中國,你是否想要解鎖文中提到的好書?以及,還有哪些有趣的文化與現象?快來中讀——聽“書單 | ‘我愛中國’背後的文化意義”,來解密中國人究竟是什麼人、自古中國有何好玩的趣事,等等。讓我們跟隨這份中國書單,開啟一段乾貨滿滿的、歡樂的文化之旅。

01《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

“美人畫因此在兩個方向上對作者進行了掩蔽,一是把著名畫家轉化為品牌,二是以批量生產的方式抹殺畫師的個體存在。”

02《味即道:中華飲食與文化十一講》

“跟綠色對立的是紅,火焰的顏色。歐洲毀林的酸雨來自工業之火,華人“過日子”講究“紅火”,包括人口興旺,反面的貧寒也用“清鍋冷灶”來形容。務農的人“口”像歐洲的工業鍋爐一樣,要吞噬巨量的柴薪,噴著猛烈的火焰。”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3《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與我國的酒可分為自然發酵的果酒、釀造的糧食酒和蒸餾酒等三個階段相仿,我國的飲茶法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階段是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階段是元代後期以來的散茶法。”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04《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

“他們中之堅卓毅忍者,或可成將來靠百折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將來足以向社會貢獻人文思想力的優秀人物。人文思想力通常與錦衣玉食者無緣。托爾斯泰、雨果們是例外,並且考察他們的人生,雖出身貴族,卻不曾以錦衣玉食為榮。”

05《中國食辣史》

“辣是一種痛覺,比賽吃辣實際上是較量忍耐疼痛的能力,而誇耀這種能力實際上是通過展示忍受疼痛的能力從而證明自己在身體對抗上佔優勢。”

06《中國的神獸與惡鬼》

“在四靈之中,即便是保留著真實存在的動物形象的龜,也因為其頭尾如蛇,長有四足,背上又有類似鱗甲動物的甲殼,所以依然擁有合成物的特性。”

07《口述:最早發現北美洲的中國移民

“置身於濃霧的籠罩下,在嶙峋荒涼海邊上,徜徉在遺址的殘石間——這些便構成了我的童年之夢。”

08《來自中國的禮物》

“博物館收集者往往都是以最有效的方式來獵殺動物,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是這種方法卻有助於環保觀念的形成。”

09《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

“一旦人口超過農業產量,就會使用汙名化之後處理掉多餘的人口,包括女巫審判,在古代中國一般為老年女性,多為外婆。”

10《良訓傳家:中國文化的根基與傳承》

“從農業民族定居的角度,再來看中國人居住的房子。從西周以來,中國文明是從西北的黃土高原的關隴地區,逐漸往東擴展。在黃土高原上,冬天來自西北的凜冽北風,讓人們居住的時候把牆築高,抵擋寒風,這就形成了該地區的一種建築樣式:四面八方圍得緊緊的房子,像一座圍屋,對外基本不開窗,也儘量不開門;對內則開窗開門,在這個內部的圈子裡形成自己的聚居形態。這造成了中國文化另一個特點,對外封閉,對內開放。”

11《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批評,其靈感正出自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一書的有關論述。魯迅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要中國人翻譯、閱讀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一書。”

12《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

“旅行使我們更深地走向自己的內在,同時也把自己開放給世界的外在,真正的旅程是我們內外兩種人生持續展開的對話和交互作用。”

13《誰在收藏中國》

“想象你是一位1923年前往中國探險的旅行家。離開北京時,你帶上地圖、掛包、水壺、錫罐、照相機、閃光燈和護照。有人警告你說,省界地區有土匪。”

14《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現在大家討論“太伯仲雍奔吳”,太伯是奔無錫還是奔鎮江,可暫不談,反正在此以前,這個地區曾有過自己的青銅文化,產生過自己的國家——吳越。”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15《最早的中國》

“現代人類學的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肉類等副食的不斷豐富,人類主食的消費量反而減少。隨著文明化的進程,上古先民的飲食生活得到改善,有可能是導致炊器變小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的講究,到底是怎樣的講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