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

文明和文化對大家來說好像是一個不言自明,卻又不甚清楚的問題。其實探究起來也甚遠甚廣,因為平時很少看到這方面的專業性評論,所以就按個人的理解探討一下吧,不足之處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我們古代的造字造詞其實都是有其淵源道理的,所以真要做研究是可以看一下訓詁,這裡面主要講的就是漢字的意義和流變過程。可是很遺憾自己沒有學過漢字訓詁,沒能有這方面的的基礎,所以我們只能是簡單的探討探討並不作考據。

"

文明和文化對大家來說好像是一個不言自明,卻又不甚清楚的問題。其實探究起來也甚遠甚廣,因為平時很少看到這方面的專業性評論,所以就按個人的理解探討一下吧,不足之處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我們古代的造字造詞其實都是有其淵源道理的,所以真要做研究是可以看一下訓詁,這裡面主要講的就是漢字的意義和流變過程。可是很遺憾自己沒有學過漢字訓詁,沒能有這方面的的基礎,所以我們只能是簡單的探討探討並不作考據。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我們的文化

我們常說的文化其實可以按文以化人來理解,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根據社會學看來,每個人其實都是社會的產物,每個人都是後於社會而來,繼而被社會所養育。所以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教化人,按古代儒家的的觀點看,剛生下來的孩子還不可以稱為人,只有在通過了文化的教化之後才可以成長為人。這不是不人性,恰恰是說人是需要教化的。這和我們今天常說的:“這個人好有文化”中的文化彷彿是有一絲差別的。古時候的“文化”可能動詞的屬性比今天多一些,而今天的“文化”名詞的屬性要偏重於以前。但卻有種失去了文化作為教化的作用和味道。

要說到文化或者文明,其實不能不說這個“文”字。中華遠古時期的夏、商、週三朝的文化是各有偏重的,比如說:夏尚忠,殷商尚敬,周尚文。中華文明的主脈繼承的是周孔文明,其核心自然也是尚文。

而何為文?分析來說那就是與武相對,武一方面代表勇猛,但是在沒有理性的情況下,武就是野蠻,衝動,暴力和殘忍。因此我認為“文”所體現的精神內涵就是人類的理性精神。而中國人尚文,是由殷商敬鬼神也可以說文化上尚鬼,轉變為周朝文化上崇尚理性的過程吧。而此理性文化的開啟和集大成者:周文王和孔子是功不可沒的。由此也直接定了中華文明的主調,開出了在世界上獨特的中國文明。所以中國人對於理性對於文是非常推崇的,在諡號中能有個“文”字,生前都是社會公認的及其了不得的人物才配享有。而這種重視從中國民間特別愛講理這一文化特點也可以看出端倪來。

在《春秋左傳》中是這麼解釋文的:

經緯天地曰文

何以能經緯天地?衝動、感性、感情自然不可,純粹的理智彷彿又冰冷而有所欠缺,所以我覺得只有理性才更為貼切。而我們的文化文化生活中又總是要求既要合情又要合理,這就是不同於只講理的理智而進入理性層次了。它也屬於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徵吧,所以永遠有一個良知在我們的文化中不曾泯滅。在我們的文化初期,在還沒有進入僵化之前,是充滿著理性和包容的,也是溫良恭儉讓的。充滿了文化的美和善,只是歷史的發展車輪會讓很多變得僵化,同時也會碾碎很多東西,變化很多東西。而近代我們更是面對了一個更暴虐文明的進攻,如果我們當時被消滅掉了也就沒有未來了,所以中國為了自救也只能轉向求變,以求其生。

只是要明白如今世界的文明不一定強壯的就是好啊,也要看到它本質的暴虐性。但怎麼看中國的古文化文明都是人類歷史中一朵絢爛而美麗的花,因為我一直覺得它是從人心的善美中開發出來的文化,儘管最後發展成了桎楛。這裡就不多說了......

"

文明和文化對大家來說好像是一個不言自明,卻又不甚清楚的問題。其實探究起來也甚遠甚廣,因為平時很少看到這方面的專業性評論,所以就按個人的理解探討一下吧,不足之處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我們古代的造字造詞其實都是有其淵源道理的,所以真要做研究是可以看一下訓詁,這裡面主要講的就是漢字的意義和流變過程。可是很遺憾自己沒有學過漢字訓詁,沒能有這方面的的基礎,所以我們只能是簡單的探討探討並不作考據。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我們的文化

我們常說的文化其實可以按文以化人來理解,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根據社會學看來,每個人其實都是社會的產物,每個人都是後於社會而來,繼而被社會所養育。所以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教化人,按古代儒家的的觀點看,剛生下來的孩子還不可以稱為人,只有在通過了文化的教化之後才可以成長為人。這不是不人性,恰恰是說人是需要教化的。這和我們今天常說的:“這個人好有文化”中的文化彷彿是有一絲差別的。古時候的“文化”可能動詞的屬性比今天多一些,而今天的“文化”名詞的屬性要偏重於以前。但卻有種失去了文化作為教化的作用和味道。

要說到文化或者文明,其實不能不說這個“文”字。中華遠古時期的夏、商、週三朝的文化是各有偏重的,比如說:夏尚忠,殷商尚敬,周尚文。中華文明的主脈繼承的是周孔文明,其核心自然也是尚文。

而何為文?分析來說那就是與武相對,武一方面代表勇猛,但是在沒有理性的情況下,武就是野蠻,衝動,暴力和殘忍。因此我認為“文”所體現的精神內涵就是人類的理性精神。而中國人尚文,是由殷商敬鬼神也可以說文化上尚鬼,轉變為周朝文化上崇尚理性的過程吧。而此理性文化的開啟和集大成者:周文王和孔子是功不可沒的。由此也直接定了中華文明的主調,開出了在世界上獨特的中國文明。所以中國人對於理性對於文是非常推崇的,在諡號中能有個“文”字,生前都是社會公認的及其了不得的人物才配享有。而這種重視從中國民間特別愛講理這一文化特點也可以看出端倪來。

在《春秋左傳》中是這麼解釋文的:

經緯天地曰文

何以能經緯天地?衝動、感性、感情自然不可,純粹的理智彷彿又冰冷而有所欠缺,所以我覺得只有理性才更為貼切。而我們的文化文化生活中又總是要求既要合情又要合理,這就是不同於只講理的理智而進入理性層次了。它也屬於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徵吧,所以永遠有一個良知在我們的文化中不曾泯滅。在我們的文化初期,在還沒有進入僵化之前,是充滿著理性和包容的,也是溫良恭儉讓的。充滿了文化的美和善,只是歷史的發展車輪會讓很多變得僵化,同時也會碾碎很多東西,變化很多東西。而近代我們更是面對了一個更暴虐文明的進攻,如果我們當時被消滅掉了也就沒有未來了,所以中國為了自救也只能轉向求變,以求其生。

只是要明白如今世界的文明不一定強壯的就是好啊,也要看到它本質的暴虐性。但怎麼看中國的古文化文明都是人類歷史中一朵絢爛而美麗的花,因為我一直覺得它是從人心的善美中開發出來的文化,儘管最後發展成了桎楛。這裡就不多說了......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理性的光芒

探討過了文化和文,那麼文明也就好做解釋了。明在中文的含義自然是相對於暗,因此文明也就是隱喻著人類是從矇昧的昏暗中走向光明的,而文正是這照亮黑暗的火炬。當人類舉著這個火炬走向光明的時候也就是進入了文明時期。所以承載著這照亮人類的火種的,不也正是那經緯天地的“文”——人類得以照亮自己的理性力量嗎。

我相信中國人所講的文明一定不是那種冷冰冰不分對錯的文明,因此不妨狹義一點,就把文明作為人類社會理性照亮的道路來理解吧。而文化和文明都是為了把人類帶上更光明的道路,如果是把人類帶向不幸和毀滅,那麼這也一定不會是我們中國人心中所理解的文化和文明的含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