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坎普文化:你覺得醜,而他覺得怪美的?| 張小玉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1/4

先從一檔綜藝說起。

審美是人的天性,而審醜是種能力。

不知道最近大家都看沒看那個樂隊綜藝,反正小玉期期都追迷的要死。而最新那一期中,新褲子樂隊XCindy的那場演出,簡直就是一場教科書級的審美大討論——

絕大部分人覺得這就是一場亂糟糟不知所云的鬧劇,還不好聽;而在另一小部分人看來,這完全已經從簡單的音樂上升到行為藝術了,它是藝術品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新褲子XCindy演出現場,Cindy在大眾心目中一直是種“醜”的存在。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和傳統意義上“美”和“討好意味”濃重的女團相比,真是完全不同。

而小玉,驚豔的則正是這種獨立而超出傳統意義上“美”的作品。因為它指向一個非常明確的文化現象,那就是“坎普”。

所以今天,和大家就著這個爭議現象,聊聊坎普文化和藝術。

2/4

坎普VS古希臘藝術中的美。

坎普,是英文camp的音譯。

最早有人系統的研究它,還是在1964年蘇珊桑塔格發表的文章《Notes on Camp(關於“坎普”的札記)》裡,它試圖用58條筆記,來形容和定義“坎普”這個非常不傳統的藝術文化現象。後來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它被定義為“豪華鋪張的、誇張的、裝模作樣的、戲劇化的、不真實的。”

如果讓小玉概括坎普這個詞,那就是“時髦的醜”。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古希臘雕塑,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就是審美的標準。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met gala名為“坎普風”主題中的這些女孩妝容和風格,是代表坎普文化的時髦的醜。

坎普,這是一種不會出現在古希臘時代的文化現象。

因為古希臘崇拜美,對美的藝術追求永無止境,甚至一度達到了“美高於一切”的境界。因此,我們看到的古希臘雕塑,永遠是光潔細膩的皮膚、毫無瑕疵的長相和身材,在藝術中,只有完美才配出現。

而坎普,正是打破這種純粹的審美,不像精英文化那樣只欣賞古典的美,而是破除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觀,不再美就是好,醜就是不好。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蔡依林《怪美的》專輯封面,就是標準的當代坎普藝術。

按照蘇珊桑塔格的說法,坎普是新派的紈絝子弟,他們面對那些粗俗格外有興趣,他們煞有介事的去聞那些惡臭,並對自己堅強的神經洋洋得意。

那麼坎普文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3/4

西方的坎普。

坎普是把世界看作審美現象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是多元的美,它關係到一種風格和技巧,以一種肆無忌憚的、妙趣橫生的享樂主義出現。

最早的經典坎普,沒準我們能從畫家卡拉瓦喬身上找到。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卡拉瓦喬《提著歌利亞頭的大衛》,把少年英雄大衛手中的歌利亞頭畫成自己的臉,戲謔!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卡拉瓦喬《生病的酒神》,明明是美少年,畫家能把酒神畫成一個面色微黃的中年人。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討厭了那些一成不變的對美的歌頌,然後在那些drama和惡趣味中發現了樂趣,那你可能就成為了坎普的受眾。

所以卡拉瓦喬大概就是坎普ER,你從這些繪畫中,很輕易能感受到新藝術運動中誇張的華美風格,這就是卡拉瓦喬drama queen精神特質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met gala坎普風主題上,傑瑞德-萊託拿著自己的“頭”,一臉傲嬌。致敬卡拉瓦喬。

而巴洛克藝術,也算是種坎普——對古典藝術寧靜、和諧的無限破除,追求一種豪華、運動和戲劇感做派。比如路易十四,就是個坎普代言人——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路易十四》,坎普ER。

路易十四總是很誇張,他的波浪頭、連褲襪、高跟鞋,肖像中的姿勢透露出他豐富的芭蕾舞表演經歷(歌劇和芭蕾被看作是坎普的珍品),這些放在一位國王身上簡直離經叛道。連帶他愛的洛可可藝術也離譜又浮誇,矯揉造作又甜美異常,熱衷表現貴族男女之間偷情的桃色故事。

4/4

中國的醜人與醜石。

你當我們含蓄的東方人,對類似坎普這樣的醜,就沒有欣賞能力嗎?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五代貫休和尚畫中的羅漢,很“坎普”式的醜。

唐代羅漢畫中形象就非常怪異甚至是古怪醜陋。以醜和怪來形容人事,是一種直面真實的勇氣,也體現了唐人藝術觀念的開放和新意。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明代陳洪綬的《觀音羅漢圖》,人物刻意畫的醜。

作為一代繪畫大師,陳洪綬用嫻熟的藝術技巧和非凡的藝術天分成就了自己"超拔磊落、迂拙怪誕"的人物畫風。他所繪製的人物形象都奇特、怪異、誇張,充滿了"怪誕"的感覺

比如這幅《觀音羅漢圖軸》對人物面部表情的處理就使用了誇張變形的手法,將畫中人物的眉頭呈現下垂倒"八"字形,細長眼睛呈上挑"V"形,鼻頭極大,嘴脣很小,臉被拉長,下頜也大多呈圓方形。不過正因為這種不同常規的“醜態”,使人物的動勢增強,人物造型也因此呈現出扭而挺的狀態,視覺衝擊力極強。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太湖醜石

而在宋代,文人還有一種賞醜石的觀點,那就是“文而醜”。

醜石的欣賞是從9世紀描寫太湖是個開始的,在此之前,多用“怪”來形容賞石。公元826年,白居易在太湖邊發現了兩塊石頭,他被這兩塊石頭的古怪形狀所吸引,也就有了有名的《雙石》:“蒼然兩片石,厥狀怪且醜。俗用無所堪,時人嫌不取。”

在中國藝術中,“醜”是相對於嚴整的秩序而言的,我們常常將不合規矩,節奏混亂,不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的東西稱為醜,其實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推崇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躲避日常規範。中國人欣賞醜石,暗含了對正常理性質疑的思想,不是獵奇,而是欣賞一種超脫常規,超越秩序,顛覆庸常理性的觀念。

所以我們中國的人的審醜,可能是一種更灑脫和人文的坎普。

小玉有態度:美很無聊,而醜卻餘味悠長 | 張小玉

因此,面對當代一些奇特的、吸引眼球的不美之事,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