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入名不應有難以承受之重'

文化 不完美媽媽 李東垣 我以我心寫我言 2019-09-12
"

程竁(cuì)、李杲(gǎo)、吳轟(hōng)、高 頔(dí)、傅 廣 羙(měi)……新 學 期 開學,老師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竟是“如何正確讀出學生的名字”。這兩天,網絡上熱傳的一份小學新生名單引發廣泛關注:全班16名學生的名字中,竟出現了8個生僻字。還有“劉小靈童”“程門立雪”等四字名字。時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裡的“熱門字”。教育界人士認為,這不僅是社會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也折射出年輕家長對於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情,但生僻字入名,追求獨特亦應有度。

如今,生僻字入名現象越來越多,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了名字承載的重要意義。名字是一個人的稱呼,是區別於他人的重要標識,同時也是家庭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同時,名字寄託著父母對孩子未來人生的美好祝願和期冀。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說,中國人對文字向來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數人認為,具有美好寓意的語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給人帶來好運氣和精氣神,從這一點來看,家長們選擇這些好詞、好字作為孩子的名字,理所當然。但是,要說孩子有個好名字就能人生美好一帆風順,那也太牽強附會了。

畢竟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承載不了那麼多的重要意義。哪個家長也不希望“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有好名字就不“輸在起跑線上”了嗎?我以為,名字沒有那麼神奇的作用。我們知道人生的美好是靠奮鬥得來的,你不奮鬥,哪裡來的幸福!正如徐默凡所言,家長選擇生僻字更多是為了賦予孩子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但不一定有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文化品位。家長能給孩子取個好名字,但孩子的幸福還得自己努力自己奮鬥才能有,這是真理。取個生僻字作名字,不一定就顯得有文化,畢竟名字就是讓人知道的,別人都不認識,恰恰說明你的文化不高,能選擇的字有限,或許還是沒文化的象徵呢。

當然,反對人家用生僻字作名字,誰也沒有這個權利。用生僻字取名字,也是家長的權利。記得公安部曾經起草一個《姓名登記條例》引起爭議,其規定姓名不得使用含有已簡化的繁體字、已淘汰的異體字(姓氏中的異體字除外)、自造字、外國文字、漢語拼音字母、阿拉伯數字、符號和其他超出規範的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範圍以外的字樣。其實,只要是規範漢字,用哪個做名字那是家長的權利與自由,誰也沒有權利限制,公安部也如此。公安部不能因為生僻字不好進行戶籍登記,就刪除生僻字吧。老師也不能因為生僻字不好辨認,就不讓學生用做名字吧。生僻字只是相對的,用的人多了就成了通用字。

眾所周知,取名字有傳統習俗,更有約定俗成的規範,那就是易記好認,當然易記好認的前提是儘量做到不重名。據有關部門粗略統計,我國的重名現象非常嚴重,給戶籍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從這個角度說,應該鼓勵和支持公民取三字以上的名字,在我看來,除了公安部“不得”規定中的不得使用自造字外,繁體字、異體字(姓氏中能用,名字中就可用)以及外國文字、漢語拼音字母、阿拉伯數字、符號和其他超出規範的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都可用,取個王@、李ω又有何妨?取名字還是讓家長做主吧。

在這裡我們不是反對你用生僻字,也不是鼓勵你用生僻字,畢竟生僻字通用性和辨識度都很低,至少不易於大家交流。特別要指出的是姓名畢竟還是一個符號,不能讓名字承載難於承受之重,指望取個好名字讓人幸福滿意人生得意,那是白日做夢。因為沒有奮鬥,誰都不能擁有幸福。名字就是你的表示符合,僅此而已。生活中常用的漢字足夠為孩子選擇一個好名字,無須非得選個生僻字,人不易用另類名字。華東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編王意如教授說,起名應以好寫、好記、好叫,還應加一個好聽為原則。一個名字好寫、好記、好叫、好聽足矣,這才是最佳的起名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