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霍德柱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衛輝有一塊很著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據說是晚清的,是官家賜給一位割肉療親的孝子的。筆者喜歡地方史的研究,方誌中有關“忠孝”“烈女”的記載太多了,“割肉療親”絕對不是孤例。忠孝是封建道德的基礎,是封建王朝的立國之本,筆者不反對繼承傳統忠孝文化的精華,但絕對反對盲目學習封建忠孝文化中的糟粕。所以,方誌中諸如“割肉療親”類的記載一般不大關注。衛輝的這塊匾額早就聽朋友講過,但沒放在心上,實在是有點孤陋寡聞了;更讓人感到吃驚的是,衛輝跑馬嶺宣揚的忠孝文化就是以這塊匾額所反映的故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方政府和跑馬嶺的開發者曾經為宣揚這段文化作了大量的工作。我沒有進過跑馬嶺景區的大門,不知道那裡的地標性建築——一座“至孝通神”塑像,作為混跡衛輝文化圈三十餘年的所謂研究者,實在是不應該的。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近來,衛輝圖書館的地方文史資料蒐集做得風生水起,頗有李敏修蒐集中州文獻的風範。聽說他們拍到了“至孝通神”匾額的圖片,並且得到了擁有者贈送的族譜和傳記文學作品,甚是高興。通過微信傳了過來,仔細品味研究,還真有些發現。

從圖片看,該匾頗新。黑底。中間“至孝通神”四大字,金色;前序後跋,小字,紅色。序跋內容相連,即“賜進士出身、前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河南道、江南道監察御史、知衛輝府事華 為/汲民王榮身割肉療親,特旌其門,以式閭里。宣統元年八月吉日立歲次穀旦”。“至孝通神”四字榜書,渾厚端莊,內蘊遒力;序跋小字頗為灑脫順暢。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從上述內容看,此匾乃時任衛輝知府華煇所旌賞。華煇(1859~1931),字再雲,晚號凡叟,崇仁縣人。年輕時有才名。光緒九年(1883)進士,殿試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湖北鄉試副考官、會試磨勘試卷官、會試同考官、河南道監察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甘肅慶陽府知府、河南衛輝府知府。華煇任衛輝知府時,與地方士族的關係不錯。宣統三年三月,王筱汀葬母,華煇親撰《誥贈奉政大夫鶴汀王君暨配羅太宜人墓誌銘》,對王筱汀父母的懿行和王筱汀的孝舉大加讚賞,可見其以忠孝之德教化一方的為政理念。

該匾正中上部有一個很醒目的大印章,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細辨識,發現這個印章是有些問題的。印章的內容初看為四個字,仔細辨析似乎為八個字,其中前四字為“衛輝府印”,後四字不易辨析,經暴旭華老師的推敲,其中似乎有“汲”、“身”,或即“汲王榮身”。此章頗為怪異,一者為反章,二者字體似閒章之篆(衛輝府的官印不至於如此“簡陋”),三者內容不符合官印規範,四者周圍紋飾頗為俗氣。因此,暴老師判斷此匾為後刻,章是後補的,補得頗為荒謬,應該是臆造的。我贊同暴老師的觀點,同時我又發現“神”字偏低,豎畫未完,可見補刻不是太到位。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王氏後人贈給了一本王聚祥著的傳記體小說《至孝通神》,華夏出版社出的。書中文學成分甚濃,渲染鋪陳、想象誇張的內容比較多,有關主人公王榮身的世系等關鍵史料基本沒有,頗為遺憾。經暴老師提醒,我猛然想起《河南通志·汲縣採訪卷》下冊《孝友》中有潘炳麟撰寫的《王孝子傳》:王孝子,汲縣人,居城西北六十里之獅豹頭村。父早卒,母子相依為生。家貧力耕,嘗苦不足,日採樵蒼峪山中,肩薪鬻於市,易粟米食之。母寢以年老失明,兼嬰疾病,行動須人扶持。又貧不能致醫藥,乃於中夜焚香告天,刲股肉,烹而進之,母疾尋瘳,目亦復明,人以為誠孝所致。時李令嵩佑聞之,為旌其閭。蓋光緒末年事也。

從內容判斷,這裡的“王孝子”就應是王榮身。但潘炳麟筆下的“王孝子”與王聚祥筆下的“王榮身”差別太大。“王孝子”十分貧窮,其割肉療親的原因是“貧不能致醫藥”;“王榮身”卻任職山西都督府,聽說母親失明,慌忙辭去所兼各職,趕回故里,開始了一段“漫長而艱苦,精誠且痴心”的過程,在遍請名醫、廣施良藥而無果的情況下才割肉療親的。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兩相對比,我還是相信潘炳麟所記。不僅僅因為潘炳麟是汲縣名士,更因為他是獅豹頭王氏家族的女婿。筆者手頭有一本1950年版《汲邑滄溪王氏族譜》,細細檢閱,發現此支王氏第四代王嚴有五子:次子王維城,四子王維寧。王維城生王銀,王銀生王世潤,王世潤生王本正,王本正生王榮身;王維寧生王鑣,王鑣生王澤廣。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王榮身世系)

按,王澤廣(1898~1904),字運之,一字宏恩,號清溪。早年“鏖戰名場”,但屢試不第,只得“輟舉子業,援例捐國子監太學生”,以耕讀為業,了此一生。“碩學通材、瘁心槧鉛者數十年”,卻“以命運所阻而未竟其用,徒鬱郁抱志以終”,可見王澤廣追逐科舉仕途卻不得如願,抑鬱而終。事見潘炳麟《王公運之墓誌銘》。王澤廣子女各二,長女嫁給潘炳麟。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王澤廣世系)

潘炳麟(1872—1938),字少梅,號石芥,汲縣嚴光街人。幼聰慧,勤奮好學。十歲能詩,恪守禮規。父潘福廕,任長寧令,歿於任所,年僅16歲的潘炳麟千里赴粵,扶柩歸葬,鄉里稱奇。制滿後舉案首,補廩食。淡泊名利,致力教育,曾出資助建經正書社,與李時燦交友,李時燦贊其“時文名一時”。先後執教於省立安陽高中、省立第五師範、輝縣鄉村師範、河南大學等。晚年轉入河南省教育廳任祕書,監管教育款產等。“七七事變”後,汲縣被侵佔,潘炳麟避難於獅豹頭村,貧病交迫,與世長辭。為文擅駢儷,撰寫哀輓、壽屏、墓誌等較多。又擅書法,宗北碑,遒勁渾厚,與同鄉王靜瀾、武駿昌並稱汲縣三傑。著《步騷唾言》、《石芥文存》等。有子潘景祚,畢業於河南省立汲縣中學校,曾任汲縣教育局局長。

潘炳麟作為一代名士,為文極為嚴謹。他是獅豹頭王氏家族的女婿,最後又死於獅豹頭村,他對王氏家族的掌故應該十分熟悉。他的記載與事實相差不會太遠。《至孝通神》一書的記載恐怕也有所自,想來王榮身後人在口耳相傳中免不了會層累加工的。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還是看看《汲邑滄溪王氏族譜》吧,書中是這樣記載王榮身的:配郭氏,生四女;繼汪氏,生一子。以孝行聞。曾經府太尊賜“至孝通神”扁額。鄉里人於村北勒石焉。

《至孝通神》記鄉人傳言,村口所立之碑在修建獅豹頭水庫時砌於庫底了。這若是真的話,那塊碑還是有出“水”的那一天的。

新鄉故事:說說衛輝一塊很有名的古匾額“至孝通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