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卦台山,位於天水三陽川西,是一座黃土孤山,渭河環繞而過,相傳為伏羲畫卦之處,故名卦台山或畫卦臺;又因其上有伏羲廟,而伏羲又俗稱人宗爺或人祖爺,所以卦台山被當地人俗稱爺山。爺在當地是一切神聖仙佛的尊稱,從國人祖宗崇拜的傳統來理解,所謂爺就是爺爺的口語,尊伏羲為爺那是當之無愧的,他就是我們最老的祖宗。卦台山的形貌很是特別,從天空俯看,它像一個喇叭,喇叭大口的邊緣是渭河,喇叭細頸連著南邊主脈(邽山,主峰今稱鳳凰山),特異的形狀引發一些有發散思維的人的怪異猜想,說它像子宮。這種從上空看的對稱結構,在地平面,無論是東是西都有一種向“我”臂抱的姿勢,然後它更像一個背靠背的逗號組合。顯然,卦台山的這種地貌,和它周邊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貌殊無二致,都是雨水河流沖刷的結果。因此卦台山所在的三陽川不過是渭河及其支流葫蘆河共同沖刷而成的開闊谷地,卦台山則是渭河水反覆滯留侵蝕和不斷衝涮其南岸沉積黃土塬的遺孑。包括甘肅陝西沿渭河東西一線正好是黃土高原和秦嶺山脈的分界線,所謂分界線是說渭河就是陝甘黃土高原的南部邊緣。從黃土高原的風成理論來說,黃土起自中北亞沙漠地帶,那裡的土壤被風向東南吹動,受秦嶺山脈阻擋後沉積在秦嶺北側,這個邊緣部位也正好是黃土沉積最薄的地方,而且也是多雨的地帶,所以渭河沿秦嶺北側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事。地質學研究表明,我國北方六盤山(大隴山或關山)左右黃土高地質學研究表明,我國北方六盤山(大隴山或關山)左右黃土高原,其風塵堆積序列包含第四紀黃土-古土壤序列和下伏風成三趾馬紅土,後者亦稱為紅粘土,也就是說眼下卦台山厚厚的黃土之下是更古老的三趾馬紅土,俗稱紅粘土。 這個紅粘土,對三陽川人來說是有特別深的印象,渭南鎮和石佛鎮渭河一級臺地成份基本就是紅粘土,這種土壞最大的特點是乾燥的時候硬如石頭,遇水又極易稀釋。過去人們喜歡用它燒磚,製作陶器,就是因為其質地堅硬細膩,但用於種植農作物,其耕作過程特別艱辛。 這種紅土是亞熱帶的典型地質地表土壤成份,因其中常發現古生物三趾馬化石,故地質學稱其為三趾馬紅土。 紅土層是黃土層的基座,所以當地震、水蝕使黃土塬出現裂縫後,雨水滲入後紅土稀釋,山體基座變軟,然後滑坡就在所難免。從天水市出發到定西巉口的天巉公路(現今國道310)在卦台山隧道(原唐家風臺隧道)北出口的連續下坡中,經過渭南鎮張塬村一段坡路,正好是紅土坡地,這一段路自修建以來,多次發生塌方,就是上述因紅黏土特別容易遇水稀釋。每次塌方後,路面總是紅泥四溢。所以,當年明朝政權初建,迷信風水的朱家據說在劉伯溫的指點所以,當年明朝政權初建,迷信風水的朱家據說在劉伯溫的指點下,到處斬龍脈,就是把看起來像龍的山脈從某一個關鍵的地方挖斷。結果三陽川也被斬了幾處,包括今天卦台山的“龍脖子”(鐵路穿過的頂部),寺平梁後面和大山連接處、劉家山後面的唐家窯吊嘴樑處,都被人為挖斷,裸露出了紅黏土,下雨後紅泥四溢,這在老百姓眼中,這幾處活龍脈挖斷後流血了,土都變成了紅色,龍成了死的!今天,站在卦台山向西南的劉家溝方向,就會看到典型的滑坡地貌,石山村北側的黃土以及紅泥土就是從張石村的山溝被洪水沖刷輸向渭河的。而卦台山連接南山的細頸處的內蝕情況表明,卦台山北側渭河峽谷出現過堰塞體,積水和南山山洪侵蝕了這裡。同樣在吳家莊一側渭河積水也不斷侵蝕山體。幸好卦台山北側底座是石質,所以河水並沒有完全把它侵蝕掉。 三陽川河谷地質研究表明,在三陽川現存十級階地中,黃家坪T6階地拔河高度170米。這比卦台山頂的拔河高度(156米)要高(參見高紅山《三陽川盆地渭河階發育與河谷地貌演化》)。因此,可以想象,在某個地質年代,三陽川地平線就在卦台山山頂之上,那時候三陽川及其周邊應是一片廣大的黃土塬,一如慶陽的董志塬。而南山地平最高處應在渭南鎮馬王村、蘇家山、風督廟的高度。這種地貌可以在今天通渭縣牛谷河上游以及定西一帶可以得到直觀。數百萬年來,秦嶺北側這一片黃土在雨水沖刷之下,形成河流(渭河),河床不斷下切,兩岸地平不斷走低,河谷不斷擴大,個別狹窄處又不斷被壅塞成湖,又不斷沖決,於是形成現在看到的地貌。研究測定,三陽川T1階地形成於迄今5480年前,也就是說,今天在卦台山所看到的三陽川地貌和五六千年前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三陽川是一個時而通暢時而淤積的河谷湖區或灘塗。卦台山及附近番家城遺址出土的一些器物表明,迄今六千年前這卦台山及附近番家城遺址出土的一些器物表明,迄今六千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按考古分期當與仰韶文化同期,也和大地灣文化一致。因此關於史料記載以及當地口口相傳的伏羲畫卦之說,並非憑空臆造。由史料可知,卦台山、三陽川渭河兩岸植被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是很好的。在隋唐,卦台山被稱為白鹿山,就是因為此處森林密茂,適於白鹿生長,而白鹿是古人眼中的瑞獸,依此命名在情理之中。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卦台山出土一通碑,碑文後來刊載於光緒版《秦州志》,即《伏生墓誌銘》,該銘記載了王伏生在此修行事,有“…年二十一,終於白鹿仙崖之側”,碑頂有“大業六年”字樣,可知,在隋代卦台山就有寺院,大業六年即公元610年。其後唐末五代近百年,由於軍閥割劇混戰,這一片曾稱“天下之富,無出隴右”的地方,陷沒於吐蕃,蕃人移居其間。吐蕃佔領的一個結果是,這裡的原住民向東南逃避,然後,有宋一朝,秦州竟成了邊地,邊地不僅是國界的意思,還因此造成人文傳承的中斷。北宋初期,此地正好北宋、吐蕃、西夏三交界之處,宋廷為營建開封,而大肆砍伐隴上林木,並沿渭河流放木筏,在卦台山西邊不遠的定西寨設置了採造務,專門管理伐木事宜。然後這一片連山大木消失,卦台山周邊蕪成荒嶺,水土流失加劇。 當年的白鹿山有一個尋常寺院,到了北宋就修建一個用於防禦的 當年的白鹿山有一個尋常寺院,到了北宋就修建一個用於防禦的堡子,叫蝸牛堡,屬三陽寨管轄。所謂蝸牛也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就是卦台山今天的“逗號”形象,在還沒被附會伏羲畫卦傳說或者還沒被賦予神性的年代,把這座土山包形象地稱為蝸牛山是自然而然的事。或許在宋廷三陽寨的創修者曹瑋(曹瑋是北宋名將曹彬的小兒子,曾任秦州經略使,北宋著名的三都谷之戰就發生在這裡。)眼中,這一座孤峰是兩國交界渭河邊上觀察敵情的不錯的位置,修個堡子,照著樣子就按當地俗稱叫做蝸牛堡。對於宋朝有關秦州的資料中,筆者至今未找到有關伏羲卦臺的記載,但《元豐九域志》對秦州成紀縣的名勝列名中有“龍馬山”,這個龍馬山或許就是今天卦台山對面的九龍山,如果是,那麼伏羲畫卦的傳聞在宋代就已經存在於當地的民口。現今能看到稱此為 “伏羲畫卦臺”的最早文字資料是元朝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由和尚普奕撰寫的《伏羲畫卦臺記》一文。該文講述卦台山修建伏羲廟的兩點原因:一是認為民間俗稱的蝸牛堡就是傳說中伏羲畫卦臺;一是元朝初建,皇上下制詔要求“聖帝明王,忠臣烈士載在祀典者,有司以時致祭,廟宇損壞,官為修理”。也就是說當時在此(蝸牛堡)修建伏羲廟是有最高指示的,而且官方制定了春秋(三月、九月)祭禮,並由官方出錢。從碑文可知,他們修建伏羲廟也是因為傳說,至於這個傳說流傳了多久,暫無從推定。關於伏羲生成紀的說法,最早的記錄見於北魏時期的酈道元的《水經注 渭水》,該書在記述今葫蘆河上游時對此間的伏羲傳說記了一筆,這為後世留下了重要的信息。那麼蒙元入主中原後,為什麼還會著意修建各種過去的聖神明王那麼蒙元入主中原後,為什麼還會著意修建各種過去的聖神明王的紀念館呢?這當然是贏得華夏大地民眾認同的一種手段。在官方刻意尋求的情況下,民間的文化人肯定會在幾乎被滅種亡國的新形勢下找尋民族的認同和凝聚力的著力點。因此把傳說中的羲皇和史冊片言只句中羲皇功德加以具體和落地,則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所以卦台山伏羲廟最早建於元朝,蝸牛堡正式被稱為畫卦臺實際是從元朝開始的。接著,明朝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有巡按御史方遠宜按察秦州時,在登上卦台山後,有感“而此人文之始,徒聞於樵牧耕豎之口,寧無遺拊髀之恨於將來稽古之士哉!宜建祠以祀伏羲…”。可知在不到兩百年後,卦台山的伏羲廟又基本荒廢了。方遠宜似乎竟然沒有看到廟宇的痕跡,而只是聽說了此地就是伏羲畫卦的地方。所以,他主持再次修建了新的伏羲廟。事見《秦州畫卦臺新建伏羲廟記》,這一塊碑至今還保存在卦台山,碑文的修撰者是陝西武功的康海。一個巡按御史主推修建了伏羲廟,但碑文由遠在陝西的康海來寫,這其中頗有故事。康海當時是大名鼎鼎的狀元,那文筆自然是一流的。【康海(1475--1540)明文學家。字德涵,號對山、沜東漁父,陝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時宦官劉瑾敗,因名列瑾黨而免官。以詩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詩文集《對山集》、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等】。碑文初始,康海寫到:“秦州故有伏羲廟,而畫卦臺在廟西四十里,巋然中踞於崗巒之間,予昔有事過秦州,蓋嘗北望而奇之,輿者曰:此伏羲畫卦臺也,人文之祕,肇啟於茲,今日不知幾萬千載”。而這次修廟從(1531年)二月二十日開始,到閏六月二十八日完而這次修廟從(1531年)二月二十日開始,到閏六月二十八日完工,僅僅用了五個月時間,考慮當時的人力物力以及山運道路的艱難,可知這個伏羲廟的規模不可能有多麼壯觀。廟修成後,康海是受當地貢士劉如式(應該為渠劉村人)之“狀請”才寫的。根據伏羲文化研究學者劉孝義先生考證,康海其實就是今天中灘鎮渠劉村人,他幼年喪父後,因母親改嫁到陝西武功,故成長於武功,成了武功人。後來考中了狀元,名滿天下,對渠劉村來說,當然是引以為傲的大人物。所以請他書寫碑記在情理之中。康海這個人天縱英才,以狀元名,所寫《武功縣誌》被目為方誌範本,後來受劉瑾案牽連,就放棄仕途,潛心鑽研戲曲,據說他是現代流行於西北五省區的秦腔的真正締造者。在康海之後,第一個讓卦台山、三陽川進入文學文本的秦安人胡纘宗。【胡纘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號可泉,又別號鳥鼠山人。明鞏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公元1510年後,歷經嘉定州判官,安慶、蘇州知府,山東、河南巡撫,足跡遍及江南、中原。胡纘宗為官愛民禮士,撫綏安輯,廉潔辯治,著稱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罷官歸裡,遂開閣著書,有《鳥鼠山人集》、《安慶府志》、《蘇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傳世。胡纘宗還是一位書法家,現存江蘇鎮江有“海不揚波”、曲阜孔廟有“金聲玉振”,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牌匾。】 胡纘宗官做到了省部級,結果因為幾句詩被人以文字獄的形式饞 胡纘宗官做到了省部級,結果因為幾句詩被人以文字獄的形式饞害,結果差點被嘉靖皇帝“杖斃”,之後就絕了仕途之念,回到故里,潛心做學問。並且發揮專長,寫下天水歷史上第一部方誌《秦州志》(後多散佚)。老先生回鄉後,除了在老家可泉讀書種花、和仕子交遊外,應該仔細考察、觀察了三陽川、卦台山以及新建不久的伏羲廟,一口氣寫了《卦臺記》、《分心石說》、《龍馬洞說》三篇美文,把三陽川、卦台山、伏羲傳說,第一次很正式的進行了描述和推證,而且他用了駢、散結合的形式,把卦台山描寫的神乎其神。“三陽川雲者,朝陽啟明,其臺光瑩;太陽中天,其臺煊朗;夕陽返照,其臺騰射。卦臺儼於南,長山負於北,龍馬山集於西,尉遲峽約於東……”當然胡纘宗不可能進行很嚴格的考證。但這些煜煜生輝的文字,為卦台山增加了文化光環,終於把傳說變成了文字,為我們留下了豐厚遺產。又一百多年過去了,清順治年八年(1650),時任秦州遊擊的郭鎮都(方誌載其為甘肅永昌衛人),在一次遊覽卦台山後,看到卦台山伏羲廟已經毀壞,就捐資重修。《秦州志》在其傳記中說“鎮都,武人,能如此,人尤難之!”(事載王魁元所撰《郭鎮都重建卦台山伏羲廟碑》)一個武將(相當於現今地方軍分區司令員)用自己的薪俸捐資修建,其力量肯定不足,所以,這次重修伏羲廟竟然用了五六年。1656年正月,時任秦州知州的宋琬(這個人在任時,秦州發生大地震,他自己捐出工資賑災,頗得州民感戴,所以在他離任後,州人按傳統給他修了生祠。他也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特別關注杜甫的《秦州雜詩》,他把王羲之的字和杜甫的詩做了結合,做成了所謂的二妙帖,上世紀九十年,這二妙帖在南郭寺變成了“二妙碑廊”)在伏羲廟尚未竣工時偕同郭鎮都對卦台山進行了勘察,並夜宿在卦台山西側張石村秀才家,留詩云:“雪中卦臺遺蹟,微茫尚辨乾坤。”可惜完工不久,郭鎮都即被徵調平定貴州的邪教叛亂,結果死在征途。有清一代,對伏羲廟的修補應該一直存在,至少卦台山伏羲廟基本完好的保存著。1999年,天水鄉賢陝西師大教授霍松林應卦台山伏羲廟邀請撰寫了《卦台山伏羲廟記》一文(碑刻立於卦台山伏羲廟內)。霍老先生在文中回憶了自己在抗戰初期和同學王無怠、劉尚儒徒霍老先生在文中回憶了自己在抗戰初期和同學王無怠、劉尚儒徒步遊覽卦台山的情景,“期時外患方殷,民苦百役,玆山人跡罕至,滿目蕭條,而午門、牌樓、鼓樓、鐘樓、戲樓、朝房、太昊宮等巍然猶存”。而伏羲廟最近的一次滅頂之在發生在公元1966年,當時的社教運動,按照“掃除一切牛鬼蛇神”的要求,伏羲廟被砸毀,甚至連古柏都所剩無幾。幸好,時代轉圜。卦台山自改革開放起,迄今四十年,終於在民間和一些社會賢達的資助下,又恢復了往日的建置。1980年代初期,吳家村人在卦台山堡子南門臺地上修建了戲樓。此後陸續修建了太昊宮、東西朝房。鐘樓和鼓樓由趙滿堂先生捐資修建。1993年正月,渭南鄉政府發動全鄉民眾,用一個禮拜的時間,用钁頭和架子車挖出一條通往卦台山的汽車路,當年正月十六臺灣新竹縣伏羲廟組團參拜了伏羲廟。從此卦台山終於走入官方的視野。經過三十多年,卦台山不斷植樹綠化,終於不再是遇水就稀里嘩啦紅泥亂流的一堆黃土包,而成為一座鬱鬱蔥蔥橫峙在渭水河邊的綠壁。當地又在堡門外修建了登山階梯,和演藝廣場,儼然成了有幽古情懷的人們尋根問祖的聖地。最近,有天水建築設計院院長馬步真出版了他用八年時間編著的最近,有天水建築設計院院長馬步真出版了他用八年時間編著的《天水 伏羲文化肇始之源》一書,對卦台山及周邊的山形地貌和先天八卦進行了對照研究,認為伏羲在畫卦臺參照當時目視地貌——溝壑與長山——抽象出長短相間的八卦符號是可能的。並論證了天水就是伏羲文化肇始之源。馬先生還設計了關於建設中華伏羲始祖園的宏偉藍圖。一座黃土的遺孑,數千年來佇立在渭水河邊,見證了渭水的清濁起落,也給生息於此間的民眾許多傳說和遐想。羲皇生成紀、伏羲畫八卦,傳說、考古和求證。渭河、葫蘆河,大地灣、三陽川、卦台山,爺山。三陽川人的爺山能否成為中國人的爺山,成為華夏民族的聖地呢?

天水 畢之航2019.05.2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