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篩查策略'

"

一、為什麼要進行早期胃癌篩查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的第2位。不同時期胃癌治療效果相差極其懸殊,進展期胃癌即使進行了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在內的綜合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甚至可能治癒。因此胃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

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症狀,或症狀無特異性類似於慢性胃炎。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但很多人懼怕胃鏡檢查,等症狀明顯時才會去做胃鏡,而此時往往已到了中晚期。目前國內發現的胃癌90%為進展胃癌(中晚期),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低於10%,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極為重要!

國內人口眾多,經濟相對落後,讓全體國民定期胃鏡普查並非現實。目前主張在普通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篩查策略,就是在沒有症狀的人群中篩選出胃癌高危人群,對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胃鏡檢查,以便儘可能及早發現胃癌,提高胃癌治療效果。

二、哪些人需要進行早期胃癌篩查

我國40歲以上人群,胃癌發生率顯著上升,因此以40歲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因早期胃癌一般無特異性症狀,因此不管你有沒有症狀,只要篩合以下情況,均是胃癌篩查對象。

我國早期胃癌篩查對象: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

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目前早期胃癌篩查方法主要是:血清學篩查、胃鏡篩查。

三、早期胃癌的血清學篩查

0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三項指標:PGI、PGII、PGR(PGⅠ與PGⅡ比值)

PG是反映胃體胃竇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標,當胃黏膜萎縮時,血清PGⅠ和(或)PGR水平降低。研究認為,將“PGⅠ≤70 μg/L且PGR≤3”(不同檢測產品的參考值範圍不同)作為無症狀健康人群的胃癌篩查界限值,具有較好的篩查效果。

02

血清胃泌素17(G-17)

G-17是反映胃竇內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標,可提示胃竇黏膜的萎縮狀況或是否存在異常增殖,且G-17本身在胃癌發生、發展過程中也有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血清G-17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胃癌發生風險。

血清G-17聯合PG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胃癌的診斷價值。

03

幽門螺桿菌檢測

幽門螺桿菌早已於1994年被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人類胃癌第Ⅰ類致癌原。

胃癌致病因素到目前為止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遺傳、環境、幽門螺桿菌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被多項研究證實是腸型胃癌(絕大多數胃癌是腸型胃癌)發生的必要條件,但顯然不是唯一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篩查的必要方法之一。

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篩查主要有以下2種方法(就是不通過胃鏡來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①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

只要抽血2ml,就能檢測幽門螺桿菌抗體,方法簡便,準確性高,反映一段時間內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不受胃黏膜嚴重萎縮或胃黏膜幽門螺桿菌細菌量少的影響。

該抗體在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在體內仍可存在較長時間,因此,已進行幽門螺桿菌治療過的患者,此法不能確定目前是否仍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②尿素呼氣試驗(UBT)

(包括13C-UBT和14C-UBT),該法準確性相對較高,操作方便,不受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灶性分佈影響,是臨床最常應用的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檢查方法。檢查幽門螺桿菌可首選此法,對過去曾經殺過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可用此法來確定目前有無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04

血清腫瘤標誌物檢測

目前常用於檢查胃癌的腫瘤標誌物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其明顯增高有提示癌症可能,陰性不能排除癌症;這些腫瘤標誌物並非胃癌特有,在多種消化系統、肺、婦科等惡性腫瘤以及部分良性病變都可以增高;在進展期胃癌中,其陽性率也僅僅只有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陽性率更低,低於10%。因此,這些血腫瘤標誌物在早期胃癌的篩査中價值有限,不宜作為胃癌篩查的方法。

05

根據血清學檢查進行胃癌風險評估

1)ABC法

過去將血清PG與幽門螺桿菌抗體聯合(即“ABC法”)用於評估胃癌發生風險。該法將“PGⅠ≤70 μg/L且PGR≤3”界定為PG陽性,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滴度≥30 U/ml界定為幽門螺桿菌陽性。

A組:Hp(-)PG(-)

B組:Hp(+)PG(-)

C組:Hp(+)PG(+)

D組:Hp(-)PG(+)

A、B、C、D 4組的胃癌發生風險逐漸升高,以C組、D組的胃癌發生率更高。 注:Hp是幽門螺桿菌

該法只二個指標,簡單,但準確性欠高,近年開發出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以提高早期胃癌篩查的準確性。

2)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

經研究,年齡、性別、幽門螺桿菌抗體、PG、G-17是與胃癌發生最相關的5個因素,分別予以不同的分值,可反映胃癌的發生風險。由此建立了新的胃癌篩查評分系統,總分23分,根據分值可將胃癌篩查人群分為高危、中危、低危3個等級:

* 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胃癌發生風險極高,強烈建議胃鏡檢查,並每年一次胃鏡複查。

* 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有一定胃癌發生風險,建議胃鏡檢查,並2年一次胃鏡複查。

* 胃癌低危人群(0~11分),胃癌發生風險一般,定期複查,3年一次胃鏡檢查。

"

一、為什麼要進行早期胃癌篩查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的第2位。不同時期胃癌治療效果相差極其懸殊,進展期胃癌即使進行了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在內的綜合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甚至可能治癒。因此胃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

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症狀,或症狀無特異性類似於慢性胃炎。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但很多人懼怕胃鏡檢查,等症狀明顯時才會去做胃鏡,而此時往往已到了中晚期。目前國內發現的胃癌90%為進展胃癌(中晚期),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低於10%,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極為重要!

國內人口眾多,經濟相對落後,讓全體國民定期胃鏡普查並非現實。目前主張在普通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篩查策略,就是在沒有症狀的人群中篩選出胃癌高危人群,對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胃鏡檢查,以便儘可能及早發現胃癌,提高胃癌治療效果。

二、哪些人需要進行早期胃癌篩查

我國40歲以上人群,胃癌發生率顯著上升,因此以40歲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因早期胃癌一般無特異性症狀,因此不管你有沒有症狀,只要篩合以下情況,均是胃癌篩查對象。

我國早期胃癌篩查對象: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

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目前早期胃癌篩查方法主要是:血清學篩查、胃鏡篩查。

三、早期胃癌的血清學篩查

0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三項指標:PGI、PGII、PGR(PGⅠ與PGⅡ比值)

PG是反映胃體胃竇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標,當胃黏膜萎縮時,血清PGⅠ和(或)PGR水平降低。研究認為,將“PGⅠ≤70 μg/L且PGR≤3”(不同檢測產品的參考值範圍不同)作為無症狀健康人群的胃癌篩查界限值,具有較好的篩查效果。

02

血清胃泌素17(G-17)

G-17是反映胃竇內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標,可提示胃竇黏膜的萎縮狀況或是否存在異常增殖,且G-17本身在胃癌發生、發展過程中也有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血清G-17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胃癌發生風險。

血清G-17聯合PG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胃癌的診斷價值。

03

幽門螺桿菌檢測

幽門螺桿菌早已於1994年被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人類胃癌第Ⅰ類致癌原。

胃癌致病因素到目前為止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遺傳、環境、幽門螺桿菌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被多項研究證實是腸型胃癌(絕大多數胃癌是腸型胃癌)發生的必要條件,但顯然不是唯一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篩查的必要方法之一。

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篩查主要有以下2種方法(就是不通過胃鏡來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①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

只要抽血2ml,就能檢測幽門螺桿菌抗體,方法簡便,準確性高,反映一段時間內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不受胃黏膜嚴重萎縮或胃黏膜幽門螺桿菌細菌量少的影響。

該抗體在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在體內仍可存在較長時間,因此,已進行幽門螺桿菌治療過的患者,此法不能確定目前是否仍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②尿素呼氣試驗(UBT)

(包括13C-UBT和14C-UBT),該法準確性相對較高,操作方便,不受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灶性分佈影響,是臨床最常應用的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檢查方法。檢查幽門螺桿菌可首選此法,對過去曾經殺過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可用此法來確定目前有無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04

血清腫瘤標誌物檢測

目前常用於檢查胃癌的腫瘤標誌物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其明顯增高有提示癌症可能,陰性不能排除癌症;這些腫瘤標誌物並非胃癌特有,在多種消化系統、肺、婦科等惡性腫瘤以及部分良性病變都可以增高;在進展期胃癌中,其陽性率也僅僅只有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陽性率更低,低於10%。因此,這些血腫瘤標誌物在早期胃癌的篩査中價值有限,不宜作為胃癌篩查的方法。

05

根據血清學檢查進行胃癌風險評估

1)ABC法

過去將血清PG與幽門螺桿菌抗體聯合(即“ABC法”)用於評估胃癌發生風險。該法將“PGⅠ≤70 μg/L且PGR≤3”界定為PG陽性,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滴度≥30 U/ml界定為幽門螺桿菌陽性。

A組:Hp(-)PG(-)

B組:Hp(+)PG(-)

C組:Hp(+)PG(+)

D組:Hp(-)PG(+)

A、B、C、D 4組的胃癌發生風險逐漸升高,以C組、D組的胃癌發生率更高。 注:Hp是幽門螺桿菌

該法只二個指標,簡單,但準確性欠高,近年開發出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以提高早期胃癌篩查的準確性。

2)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

經研究,年齡、性別、幽門螺桿菌抗體、PG、G-17是與胃癌發生最相關的5個因素,分別予以不同的分值,可反映胃癌的發生風險。由此建立了新的胃癌篩查評分系統,總分23分,根據分值可將胃癌篩查人群分為高危、中危、低危3個等級:

* 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胃癌發生風險極高,強烈建議胃鏡檢查,並每年一次胃鏡複查。

* 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有一定胃癌發生風險,建議胃鏡檢查,並2年一次胃鏡複查。

* 胃癌低危人群(0~11分),胃癌發生風險一般,定期複查,3年一次胃鏡檢查。

早期胃癌篩查策略

四、早期胃癌的內鏡篩查

01

電子胃鏡

胃鏡及其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也是胃癌高發國家,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分別高達80%、50%,當然這與早期胃癌的診斷標準不同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對國民進行胃鏡普查。胃鏡普查是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的主要手段。

國內人口眾多,經濟條件還不夠;“普通胃鏡”又有一定痛苦,患者對此有恐懼心理,接受度較差,當然可以做“無痛胃鏡”,但在醫療方面要求更高,因此,國內難以大規模用胃鏡篩查。

目前國內胃鏡主要用於疑診胃病時的檢查,對胃癌前疾病、癌前病變的複查,胃癌高危人群的胃癌篩查。

02

磁控膠囊胃鏡

磁控膠囊胃鏡是胃癌風險人群一種可供選擇的篩查方式,有助於發現胃癌前疾病和早期胃癌。該檢查沒有痛苦,但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不能作活檢病理檢查,對疑似患者仍需進一步做胃鏡活檢病理確診。

03

高清內鏡精查

普通胃鏡及活檢病理檢查後,對疑似而不能確診的患者,可進一步做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等檢查,可進一步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並且還能提供病變深度、範圍、組織病理學等信息。

五、早期胃癌篩查流程

2017年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推薦的早期胃癌篩查流程:

"

一、為什麼要進行早期胃癌篩查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的第2位。不同時期胃癌治療效果相差極其懸殊,進展期胃癌即使進行了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在內的綜合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於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甚至可能治癒。因此胃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

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症狀,或症狀無特異性類似於慢性胃炎。胃鏡檢查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但很多人懼怕胃鏡檢查,等症狀明顯時才會去做胃鏡,而此時往往已到了中晚期。目前國內發現的胃癌90%為進展胃癌(中晚期),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低於10%,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極為重要!

國內人口眾多,經濟相對落後,讓全體國民定期胃鏡普查並非現實。目前主張在普通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篩查策略,就是在沒有症狀的人群中篩選出胃癌高危人群,對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胃鏡檢查,以便儘可能及早發現胃癌,提高胃癌治療效果。

二、哪些人需要進行早期胃癌篩查

我國40歲以上人群,胃癌發生率顯著上升,因此以40歲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因早期胃癌一般無特異性症狀,因此不管你有沒有症狀,只要篩合以下情況,均是胃癌篩查對象。

我國早期胃癌篩查對象: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

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②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目前早期胃癌篩查方法主要是:血清學篩查、胃鏡篩查。

三、早期胃癌的血清學篩查

01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三項指標:PGI、PGII、PGR(PGⅠ與PGⅡ比值)

PG是反映胃體胃竇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標,當胃黏膜萎縮時,血清PGⅠ和(或)PGR水平降低。研究認為,將“PGⅠ≤70 μg/L且PGR≤3”(不同檢測產品的參考值範圍不同)作為無症狀健康人群的胃癌篩查界限值,具有較好的篩查效果。

02

血清胃泌素17(G-17)

G-17是反映胃竇內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標,可提示胃竇黏膜的萎縮狀況或是否存在異常增殖,且G-17本身在胃癌發生、發展過程中也有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血清G-17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胃癌發生風險。

血清G-17聯合PG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胃癌的診斷價值。

03

幽門螺桿菌檢測

幽門螺桿菌早已於1994年被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人類胃癌第Ⅰ類致癌原。

胃癌致病因素到目前為止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遺傳、環境、幽門螺桿菌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被多項研究證實是腸型胃癌(絕大多數胃癌是腸型胃癌)發生的必要條件,但顯然不是唯一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篩查的必要方法之一。

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篩查主要有以下2種方法(就是不通過胃鏡來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①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

只要抽血2ml,就能檢測幽門螺桿菌抗體,方法簡便,準確性高,反映一段時間內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不受胃黏膜嚴重萎縮或胃黏膜幽門螺桿菌細菌量少的影響。

該抗體在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在體內仍可存在較長時間,因此,已進行幽門螺桿菌治療過的患者,此法不能確定目前是否仍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②尿素呼氣試驗(UBT)

(包括13C-UBT和14C-UBT),該法準確性相對較高,操作方便,不受幽門螺桿菌在胃內灶性分佈影響,是臨床最常應用的非侵入性幽門螺桿菌檢查方法。檢查幽門螺桿菌可首選此法,對過去曾經殺過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可用此法來確定目前有無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04

血清腫瘤標誌物檢測

目前常用於檢查胃癌的腫瘤標誌物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其明顯增高有提示癌症可能,陰性不能排除癌症;這些腫瘤標誌物並非胃癌特有,在多種消化系統、肺、婦科等惡性腫瘤以及部分良性病變都可以增高;在進展期胃癌中,其陽性率也僅僅只有20%~30%,在早期胃癌中的陽性率更低,低於10%。因此,這些血腫瘤標誌物在早期胃癌的篩査中價值有限,不宜作為胃癌篩查的方法。

05

根據血清學檢查進行胃癌風險評估

1)ABC法

過去將血清PG與幽門螺桿菌抗體聯合(即“ABC法”)用於評估胃癌發生風險。該法將“PGⅠ≤70 μg/L且PGR≤3”界定為PG陽性,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滴度≥30 U/ml界定為幽門螺桿菌陽性。

A組:Hp(-)PG(-)

B組:Hp(+)PG(-)

C組:Hp(+)PG(+)

D組:Hp(-)PG(+)

A、B、C、D 4組的胃癌發生風險逐漸升高,以C組、D組的胃癌發生率更高。 注:Hp是幽門螺桿菌

該法只二個指標,簡單,但準確性欠高,近年開發出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以提高早期胃癌篩查的準確性。

2)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

經研究,年齡、性別、幽門螺桿菌抗體、PG、G-17是與胃癌發生最相關的5個因素,分別予以不同的分值,可反映胃癌的發生風險。由此建立了新的胃癌篩查評分系統,總分23分,根據分值可將胃癌篩查人群分為高危、中危、低危3個等級:

* 胃癌高危人群(17~23分),胃癌發生風險極高,強烈建議胃鏡檢查,並每年一次胃鏡複查。

* 胃癌中危人群(12~16分),有一定胃癌發生風險,建議胃鏡檢查,並2年一次胃鏡複查。

* 胃癌低危人群(0~11分),胃癌發生風險一般,定期複查,3年一次胃鏡檢查。

早期胃癌篩查策略

四、早期胃癌的內鏡篩查

01

電子胃鏡

胃鏡及其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也是胃癌高發國家,早期胃癌的發現率分別高達80%、50%,當然這與早期胃癌的診斷標準不同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對國民進行胃鏡普查。胃鏡普查是提高早期胃癌檢出率的主要手段。

國內人口眾多,經濟條件還不夠;“普通胃鏡”又有一定痛苦,患者對此有恐懼心理,接受度較差,當然可以做“無痛胃鏡”,但在醫療方面要求更高,因此,國內難以大規模用胃鏡篩查。

目前國內胃鏡主要用於疑診胃病時的檢查,對胃癌前疾病、癌前病變的複查,胃癌高危人群的胃癌篩查。

02

磁控膠囊胃鏡

磁控膠囊胃鏡是胃癌風險人群一種可供選擇的篩查方式,有助於發現胃癌前疾病和早期胃癌。該檢查沒有痛苦,但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不能作活檢病理檢查,對疑似患者仍需進一步做胃鏡活檢病理確診。

03

高清內鏡精查

普通胃鏡及活檢病理檢查後,對疑似而不能確診的患者,可進一步做色素內鏡、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等檢查,可進一步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並且還能提供病變深度、範圍、組織病理學等信息。

五、早期胃癌篩查流程

2017年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推薦的早期胃癌篩查流程:

早期胃癌篩查策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