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



"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作者:謝昌澤

心香

退休以後,常常想動筆寫一篇紀念文字,獻給幾個最敬愛的幾個老師,但由於腦懶,手懶加之文思枯竭,終未能下筆。

現今吾七十有九,耄耋之年,離夕陽落日不遠了,此番心願也日漸強烈。終下決心來了卻這個心願。雖文成無以發,僅作為心香幾柱,奠祭他(她)們的在天之靈。


"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作者:謝昌澤

心香

退休以後,常常想動筆寫一篇紀念文字,獻給幾個最敬愛的幾個老師,但由於腦懶,手懶加之文思枯竭,終未能下筆。

現今吾七十有九,耄耋之年,離夕陽落日不遠了,此番心願也日漸強烈。終下決心來了卻這個心願。雖文成無以發,僅作為心香幾柱,奠祭他(她)們的在天之靈。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一)

樑秀茹老師,廣州人氏,出身大戶氏族,卻無一點大小姐的驕嬌之氣,解放初期隨夫劉世奇先生回家鄉巢縣柘皋,在伍英街民小教算術課,關愛學生如子女弟妹,白天教課,晚上輔導作業不倦。一九五四年我去縣城上中學後,每個假期回家,都常去她家拜望,她往往都要留著與他們一起吃飯。大概是一九五八年那年,他們一家遷往合肥,住在合肥蜀山四水廠(世奇先生在該廠工作),一九六零年我去合肥工大讀書,也常去她那裡玩,每次也必留下吃飯……

好像是一九六二年,她去香港探親,回來時送了我一聽煉乳,這可是我第一次見到和吃到過的最好的東西,與她談起香港時,我問她“香港好嗎?”,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那是有錢人的天堂”。

大學畢業,我分配到了四川,一九六七年我回家探親,去了合肥,最後一次去了她那裡探望他們,這一次相見和分別,竟成了最後一次相見和永別!


"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作者:謝昌澤

心香

退休以後,常常想動筆寫一篇紀念文字,獻給幾個最敬愛的幾個老師,但由於腦懶,手懶加之文思枯竭,終未能下筆。

現今吾七十有九,耄耋之年,離夕陽落日不遠了,此番心願也日漸強烈。終下決心來了卻這個心願。雖文成無以發,僅作為心香幾柱,奠祭他(她)們的在天之靈。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一)

樑秀茹老師,廣州人氏,出身大戶氏族,卻無一點大小姐的驕嬌之氣,解放初期隨夫劉世奇先生回家鄉巢縣柘皋,在伍英街民小教算術課,關愛學生如子女弟妹,白天教課,晚上輔導作業不倦。一九五四年我去縣城上中學後,每個假期回家,都常去她家拜望,她往往都要留著與他們一起吃飯。大概是一九五八年那年,他們一家遷往合肥,住在合肥蜀山四水廠(世奇先生在該廠工作),一九六零年我去合肥工大讀書,也常去她那裡玩,每次也必留下吃飯……

好像是一九六二年,她去香港探親,回來時送了我一聽煉乳,這可是我第一次見到和吃到過的最好的東西,與她談起香港時,我問她“香港好嗎?”,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那是有錢人的天堂”。

大學畢業,我分配到了四川,一九六七年我回家探親,去了合肥,最後一次去了她那裡探望他們,這一次相見和分別,竟成了最後一次相見和永別!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二)

王介安老師,合肥人。其先輩據說是替李(鴻章)府在柘皋管理土地糧租。介安先生和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先生深通中西之學,尤精中國文學。

我第一次在他辦的“私塾”裡讀了幾個月,學算術,語文和自然常識,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就是從他那兒啟蒙的。

先生家有前園後院,後院種菜,前園有一棵大梧桐樹和幾個種花的小花臺,是我們幾個兒伴嘻樂的地方,後每讀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總使我想起這個兒時的天堂。

先生和秀茹老師一樣,是一個忠厚慈祥的長者,待學生親切和藹如同子弟。我入中學到大學及入川工作後,每次回柘皋,只要他知道了,就一定叫我去吃飯,還一定由他親自或師母來接請,慈愛之情難以言表,每思念至此,總不竟淆然淚下。

和秀茹老師一樣,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走的,他走後我曾兩次回柘皋,每次都要到他的故居前佇立許久許久,大門依舊而物是人非……。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到覺得遺憾和愧疚,感到對不起先生,那就是我調到綿陽後,一次回柘皋,他問我“江油是否有個小匡山”?因為他不同意郭沫若關於李白是新疆人的考證,認為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李白詩中有“匡山讀書處”之句為證。我答應回綿陽後查一下告訴他,回綿陽後,我偶而在綿陽的一張報紙上看到有關“江油小匡山”的短文,便剪下來保存了,準備寄給先生,可終未寄出,後來聽說先生走了,遂成了終生的遺憾!


"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作者:謝昌澤

心香

退休以後,常常想動筆寫一篇紀念文字,獻給幾個最敬愛的幾個老師,但由於腦懶,手懶加之文思枯竭,終未能下筆。

現今吾七十有九,耄耋之年,離夕陽落日不遠了,此番心願也日漸強烈。終下決心來了卻這個心願。雖文成無以發,僅作為心香幾柱,奠祭他(她)們的在天之靈。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一)

樑秀茹老師,廣州人氏,出身大戶氏族,卻無一點大小姐的驕嬌之氣,解放初期隨夫劉世奇先生回家鄉巢縣柘皋,在伍英街民小教算術課,關愛學生如子女弟妹,白天教課,晚上輔導作業不倦。一九五四年我去縣城上中學後,每個假期回家,都常去她家拜望,她往往都要留著與他們一起吃飯。大概是一九五八年那年,他們一家遷往合肥,住在合肥蜀山四水廠(世奇先生在該廠工作),一九六零年我去合肥工大讀書,也常去她那裡玩,每次也必留下吃飯……

好像是一九六二年,她去香港探親,回來時送了我一聽煉乳,這可是我第一次見到和吃到過的最好的東西,與她談起香港時,我問她“香港好嗎?”,她只淡淡地說了一句“那是有錢人的天堂”。

大學畢業,我分配到了四川,一九六七年我回家探親,去了合肥,最後一次去了她那裡探望他們,這一次相見和分別,竟成了最後一次相見和永別!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二)

王介安老師,合肥人。其先輩據說是替李(鴻章)府在柘皋管理土地糧租。介安先生和夫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先生深通中西之學,尤精中國文學。

我第一次在他辦的“私塾”裡讀了幾個月,學算術,語文和自然常識,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就是從他那兒啟蒙的。

先生家有前園後院,後院種菜,前園有一棵大梧桐樹和幾個種花的小花臺,是我們幾個兒伴嘻樂的地方,後每讀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總使我想起這個兒時的天堂。

先生和秀茹老師一樣,是一個忠厚慈祥的長者,待學生親切和藹如同子弟。我入中學到大學及入川工作後,每次回柘皋,只要他知道了,就一定叫我去吃飯,還一定由他親自或師母來接請,慈愛之情難以言表,每思念至此,總不竟淆然淚下。

和秀茹老師一樣,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走的,他走後我曾兩次回柘皋,每次都要到他的故居前佇立許久許久,大門依舊而物是人非……。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到覺得遺憾和愧疚,感到對不起先生,那就是我調到綿陽後,一次回柘皋,他問我“江油是否有個小匡山”?因為他不同意郭沫若關於李白是新疆人的考證,認為李白是四川江油人,李白詩中有“匡山讀書處”之句為證。我答應回綿陽後查一下告訴他,回綿陽後,我偶而在綿陽的一張報紙上看到有關“江油小匡山”的短文,便剪下來保存了,準備寄給先生,可終未寄出,後來聽說先生走了,遂成了終生的遺憾!


巢湖往事:我的老師樑秀茹、王介安、王仲如


(三)

客廳內一幅行書楹聯:“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間”。墨蹤渾潤瀟灑,落款“王仲如”,書於一九九二年春節。轉瞬間,二十多年又過去了,每目觸此聯,總有一種寫點東西的衝動,前年寫前兩篇時,還是擱下沒有繼續寫下去,今打開wps,了此一件心債吧!

仲如先生以高中畢業之學歷留校任教,可知其學識之優,可謂青年才俊。初中第一節課,即由身為班主任的仲如先生開講,彼時情景,恍如昨日,其影其形,猶在耳目之前。他以詼諧、幽默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巢湖和臥牛山歷史文化,什麼“雙橋落日”、“屋內行舟”,“古寺塔影”等巢湖八景,什麼“牽牛古巷”,“洗耳方池”,“成湯放桀於南鄛”等歷史典故。還向大家介紹了巢中有“不臭的廁所”,引發我們鬨堂大笑,對於我們大多數只知臭茅缸的鄉鎮來的學生而言,確實是新鮮事。

先生教學水平好,待學生亦似兄長般親和,一直跟班到我們初三畢業。1957年因“不到春濃不肯妝”詩句,遭遇反右之災,其妻童氏,系高中同學,本夫妻伉儷,育有二女,逼其離異,令人唏噓。六二年摘帽平反,其時我已離校兩年了,再未見面。直至1992年春節回巢湖探母,順便前去拜望,此時他早另成家室,也退休多年,平日潑墨書畫,己然自成一體,為安徽書法協會之成員。蒙他賜墨楹聯一幅,條幅一張,歸後裱裝珍藏。大概在本世紀初某年,聞仲如先生病故,九二年一別,竟成永訣,故取之懸掛於室,以斯為紀念。


最憶是巢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