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只是戰勝了商,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

受到《史記》的影響,大家往往以為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周克商就是周幹掉商就完了。但是實際上,殷商時代邦國林立,尊商為共主而已。商附近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國家林立,也就意味著周必須同時征服這些林立的國家才能夠克商。因此,周克商不是一個牧野之戰就能解決的,而是經歷了三個階段。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實際上是周對東夷的武裝殖民。

周只是戰勝了商,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

周克商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周打敗大邑商,第二個階段是消滅商屬諸侯國,第三個階段是平息東夷會同三監的叛亂。

1、周打敗大邑商

實際上,周想要滅商最早大概從古公亶父就開始了。根據史記記載,古公亶父有太伯、仲雍和季歷(即周文王的父親)三個兒子,古公亶父想傳位給小兒子季歷(因為孫子姬昌有盛瑞),太伯和仲雍知道以後就出奔荊蠻,自號句吳,好讓季歷順利即位。

但是事實可能並非這麼“道德”。楊寬《西周史》認為:古公亶父傳位給幼子季歷,安排太伯和仲雍外出創建虞國,北可拓展新領地,東可進入商王畿,南可越黃河到洛水流域,成為周向東開拓的重要據點。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早在文王姬昌的爺爺那裡,就已經開始謀劃剪商。

季歷在位期間,與虞國建立了戰略同盟關係,與中原的摯國通婚建立聯盟,並不斷征伐戎狄,增強實力擴大地盤。季歷曾用三年征伐鬼方取得勝利,商王武乙還賞賜表彰過他。但是周族又好又快的發展引起了商的戒心。因此,季歷被文丁殺。姬昌即位。

姬昌採用兩手戰略,一方面忍著殺父之仇,殷勤侍奉紂王,使勁送美女和犧牲,另一方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諸侯,採用各個擊破的方式瓦解商的屏障。(以下基本是根據逸周書和詩經等整理)

首先,平西方。姬昌解決西方虞、芮兩國的紛爭,討伐犬戎,解決後方之憂。然後再挺進中原,討伐喜歡跟周對著幹的密須國。滅密須以後,周在西方徹底無後顧之憂。

緊接著,周東進。伐黎國、崇侯虎,得勝。周軍在鬥爭形勢和地理位置上都佔了上風。眼看勝利在望,文王卻去世了。

武王繼文王位,孟津會師,(個人猜測)武王與諸侯們確認進軍時間、地點、戰略等就回去準備了。第二年再次會師,直逼商王畿。紂王匆匆組織軍隊抵擋,最終連一天都沒撐過就被逼的自焚了。第一個階段也就跟著結束了。從以上的推進行程看,周曆經四代苦心經營克商,是沿著行軍的路線一國一國打下來的。

2、消滅商屬諸侯國

牧野之戰可能是一天打完的,但是武王克商不是一天。武王克商後,就命令呂他追擊殷將方來(就是秦的先祖惡來),同時分兵多路討伐商屬諸侯國:呂他伐越戲方、候來伐殷將靡集、百弇伐衛、陳本伐磨、百韋伐宣方、新荒伐蜀(此處採信俘世解)。這時征伐的地方多在黃河以南,多數是今河南等地。

周只是戰勝了商,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

3、平息三監會同東夷的叛亂

根據前面所述,周克商、消滅商屬諸侯國基本都和東夷沒有發生多大關係。實際上,一直是商和東夷不斷衝突。周克商以後矛盾就開始轉移。奄與薄姑是東夷中的大國,其社會發展水平接近夏商方國,實力不可小覷。但是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述,在薄姑立國以前曾有一支姜姓的西系部落逢伯陵東遷至此。齊的遠古祖先已與東夷發生過較密切的關係,對東夷的情況算是比較清楚。

武王把山東分封給最有能力、最值得信任的周公和軍事上最會打仗的姜太公,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文武合璧對東夷進行“武裝殖民”。但沒想到武王一死,三監就會同東夷叛亂,把矛盾直接拿到檯面上。於是,周公用了三年,採用先服眾後劫大的方針,伐滅奄與薄姑,才站穩了腳跟。以後也沒有大的叛亂髮生。

周只是戰勝了商,為何可以大封宗室功臣於東方?

再往後,各封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不同的治理。齊國採用兼容幷包的方式,“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魯國採用變革禮俗的方式,“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其實不管採用什麼方式,中原之俗與夷俗都是長期並存的。

到了春秋時,東夷基本都依附於齊魯等國而生存。從出土文物看,今山東境內的春秋東夷各國,社會與文化發展水平也很接近中原各諸侯,只是因為他們仍保留一些東夷禮俗,當時仍被認為是東夷。到戰國時期,文化和國家基本上都被戰國時期的國家兼併了,民族和文化逐漸融合,夷夏之別也就沒那麼突出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