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最波折的一首詩,一個字改了十幾次,終成千古絕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我國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亦是著名的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王安石的詩,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來自王安石的經典詩篇《泊船瓜洲》。

王安石最波折的一首詩,一個字改了十幾次,終成千古絕唱!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晚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江南的春意盎然,抒發了王安石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全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極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作為王安石的代表詩作,這首詩在創作時還頗具波折,因為其中一個“綠”字,竟是王安石改了十幾次後才確定。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最波折的一首詩,一個字改了十幾次,終成千古絕唱!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即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可見兩地之近,舟行迅疾,頃刻就到。“京口”是古城名,在今天的鎮江市。“瓜洲”是古鎮名,在今天的揚州市南部長江邊。王安石這裡點出兩地之近,主要是為了襯托出和故鄉的距離之近。同時也為後面表達不能立馬回到故鄉的深沉感情埋下伏筆。

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則描寫了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對鐘山的回望。“鐘山”,即今天的南京市紫金山,也是王安石的故鄉。王安石自景祐四年(1037年)隨父王益定居江寧後,便把此地看作是他的故鄉。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寓居的便是江寧鐘山。雖然王安石在這句詩中好像說得很輕鬆,只隔了幾座山巒。但是畢竟擋住了他的視線,加深了他對家鄉的思念。

王安石最波折的一首詩,一個字改了十幾次,終成千古絕唱!

因為視線被阻擋,王安石不得不將視線轉到了江岸,便有了那句經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極其簡單的一句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岸,卻是王安石寄託了浩蕩情思的濃重一筆。且詩中的這個“綠”字,還是經過王安石改動十幾次後才確定的,極其富於表現力。

據《容齋續筆》中記載:王安石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那麼,這個綠字好在哪裡呢?其一,和王安石變法有關。當時正值宋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之時,所以王安石欣喜之餘,對新法便有著決心和信心。他希望這吹綠江南岸的春風,也能夠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新的局面。可見“綠”字最為合適。

王安石最波折的一首詩,一個字改了十幾次,終成千古絕唱!

其二,便是透露了王安石內心的矛盾,於政治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間的矛盾。實際上自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寓居鐘山時,便有了退居林下,吟詠情性的生活理想。所以春風吹綠了江南岸,也吹綠了秀麗的鐘山,也堅定了他的生活理想。但是變法圖強,又是他的政治理想。“綠”字便可形象貼切地將這種矛盾心理體現的淋漓盡致。

最後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既點明瞭王安石站在這裡遠望的時間之久。也寫出了王安石對鐘山的依戀,在這明月下愈益加深。其蘊含的情感,極具藝術感染力。綜觀王安石的這首詩,境界開闊,富有情致,且耐人尋味。至於“綠”字的使用,不僅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也使得它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講究修辭煉字的範例。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