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還有很多泉眼在冒泉水,

清澈的泉水“咕嘟咕嘟”。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還有很多泉眼在冒泉水,

清澈的泉水“咕嘟咕嘟”。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還有很多泉眼在冒泉水,

清澈的泉水“咕嘟咕嘟”。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還有很多泉眼在冒泉水,

清澈的泉水“咕嘟咕嘟”。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洞穴遺址 360百科


■重大意義

有專家認為:在距今4萬年到1.7萬年間,古龍山地區曾經冉冉升起了遼東半島南部最早的一縷人煙。古龍山化石點先後出土了一萬多件動物化石標本,如此豐富的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後來美國和德國考古學家看了後都感到十分震驚,認為這是一批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

■專家重視

古龍山遺址的挖掘和大量古動物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全國各方面專家的高度重視。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賈蘭坡先生;原國際地質對比計劃2999項“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國際工作組主席、原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袁道先先生等十位著名學者都為之做出了書面鑑定,認為它不僅填補了大連地區石器考古的一個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碎骨形成、古代人類對骨骼的利用以及埋藏機理都是寶貴的材料。而且大連地區是亞洲大陸聯結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美洲大陸的紐帶,古龍山遺址的發現和確定,還為研究東亞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

1981年在瓦房店附近古龍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了4件石器和許多骨器,以及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大連市科委和大連自然博物館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組織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據統計,這兩次發掘所得的化石達數萬件之多。另外,還有一批具有人工打製痕跡的骨片以及少量石製品。


"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話不多說

先看一組航拍圖片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你一定會驚詫於這片地貌的絕美,

乍一看這裡如同一灣碧水,恰是翡翠一樣。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但其實,這不是它的原貌,

這裡曾經是一座山丘,

大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瓦房店古龍山!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兩海相擁,濤聲拍岸。這是一座因海而興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當晨曦初露的大海畫面出現在熒屏上,它詩意般地開啟了《崛起的海岸》大型電視系列片的序幕,也開啟了人們通往1.7萬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遺址

2010年8月1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文廣局和大連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在大連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後,廣大市民反響強烈。這部全景式解讀大連歷史的電視鉅製,帶給觀眾最真實的心靈震撼和最難忘的城市記憶。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崛起的海岸》第一集《我家住在大海邊》開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瓦房店古龍山附近的村落和湧泉寺,從一萬七千年前古龍山人狩獵為生說起。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2011年1月採訪記錄:

【採訪】 大連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員 孫玉峰

1981年3月,我們在瓦房店市郊龍山村一處石灰岩洞,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人類使用過的骨器和石器。經過中科院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採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測定,得出權威論證,17000年前古龍山人就生活在這個地方。經過考證,古龍山人當時主要獵食大連馬,以大連馬作為主要食物,因此,古龍山人又被稱為獵馬人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個時候,仍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

【採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俊勇

雖然我們沒有發現人類的遺骸化石,但是發現了四件石器和許多武器,這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工具。他們的生活很艱苦, 一般來講,活到三四十歲就是高壽老人了。

【採訪】遼寧省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 單學東

大連兩海夾一陸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採訪】 作家 素素

它不僅有漁鄉,它還有農業文化,有最早的米。這個文化本身帶有一種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這種東西奠定了大連人的生態和人文的基礎。

如果沒有哈大線上呼嘯而過的列車,這個群山環繞的村落就是一處安靜的世外桃源。河水繞村,佛音繚繞。

這是距離瓦房店市區僅4公里的龍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龍山人已經在這兒生活了數百年。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龍山人卻很少知道,早在遙遠的17000年前,這裡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跡。

直到上個世紀的1981年,在採石的炮聲中,村前的古龍山東坡上露出了一座巖洞,巖洞裡神祕的石器和骨化石,打開了大連地區通往17000年前時空隧道的大門。

17000年前,屬於地質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從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這處洞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國人布日耶在大連至旅順公路的紅色土層中發現兩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連地區一直沒有發現明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81年在古龍山古人類洞穴的發現,一下子將大連地區的人類居住歷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製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獸骨化石,古龍山人在這個山洞裡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記。在大量的獸骨當中,馬骨的數量格外驚人,僅馬類牙齒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據考古發現,在古龍山人出現之前的數十億年間,遼東半島還沉睡在被海水覆蓋的混沌世界裡。

那是漫長的地理演變,無數次山崩地裂的海進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覆撕裂。大約3萬年前,海水大規模退去,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成為連為一體的陸地,史稱膠遼古陸。又過了1萬多年,海水再次大規模侵入,膠遼古陸分化瓦解。此時,遼東半島才橫亙在茫茫無垠的黃渤海之間!

一片豐饒而美麗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誕生了,山川河流帶著初生的莽撞噴湧而出:發源於長白山山系千山山脈崇山峻嶺間的幾十條大河,蜿蜒盤旋,一路向海;萬物生靈穿越綿延的海岸線,萌生復甦,蓬勃而起。

這是上蒼的恩賜,在這片物華天寶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獁象和大連馬奔騰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開,遠古的人類從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在古龍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來臨,他們又像候鳥一樣走向遠方。這樣春來秋去的原始遊獵生活,持續了2000多年。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如今到古龍山,尋訪先人的足跡,已看不見古龍山的原貌。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多年前,到近處看,古龍山原址因採石場採石,已不是山,而是一個坑。當時,採石場的工作人員說,他們知道很多年前,在這裡出土了大量化石,位置大約就在其中一個斷壁那裡。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當時開採發現的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下圖為當地百姓保存的古化石。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還有很多泉眼在冒泉水,

清澈的泉水“咕嘟咕嘟”。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古龍山洞穴遺址 360百科


■重大意義

有專家認為:在距今4萬年到1.7萬年間,古龍山地區曾經冉冉升起了遼東半島南部最早的一縷人煙。古龍山化石點先後出土了一萬多件動物化石標本,如此豐富的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後來美國和德國考古學家看了後都感到十分震驚,認為這是一批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

■專家重視

古龍山遺址的挖掘和大量古動物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全國各方面專家的高度重視。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賈蘭坡先生;原國際地質對比計劃2999項“地質氣候、水文與岩溶形成”國際工作組主席、原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袁道先先生等十位著名學者都為之做出了書面鑑定,認為它不僅填補了大連地區石器考古的一個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碎骨形成、古代人類對骨骼的利用以及埋藏機理都是寶貴的材料。而且大連地區是亞洲大陸聯結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美洲大陸的紐帶,古龍山遺址的發現和確定,還為研究東亞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

1981年在瓦房店附近古龍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出土了4件石器和許多骨器,以及大量脊椎動物化石。大連市科委和大連自然博物館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組織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據統計,這兩次發掘所得的化石達數萬件之多。另外,還有一批具有人工打製痕跡的骨片以及少量石製品。


瓦房店人曾被稱為“獵馬人”,生活在離市區4公里的地方…


發佈這篇文章,小編是想讓大家更瞭解瓦房店,

瞭解這麼久遠的歷史。

看完,

做為瓦房店人你有沒有一種想穿越的感覺?


攝影:張元士 部分照片資料拍攝於2010年

圖文綜合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