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建於20世紀30年代,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佔地面積約261平方米。兩層磚混結構,機平瓦坡頂,有出簷。外立面簡潔,僅入口處有幾何形裝飾線腳、陽臺欄杆為鐵藝。內部鋼窗及地板保存完好,外部近年已經修繕,南向一層的原客廳入口已經改建,封門設窗。花園不大,兩顆大樹的枝葉伸出牆外。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建於20世紀30年代,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佔地面積約261平方米。兩層磚混結構,機平瓦坡頂,有出簷。外立面簡潔,僅入口處有幾何形裝飾線腳、陽臺欄杆為鐵藝。內部鋼窗及地板保存完好,外部近年已經修繕,南向一層的原客廳入口已經改建,封門設窗。花園不大,兩顆大樹的枝葉伸出牆外。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1949年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解放日報社、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專業畫家。80年代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漫畫世界》主編。其漫畫以政治諷刺見長。1949年後還畫了三毛在新時代的經歷系列畫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畫集。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建於20世紀30年代,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佔地面積約261平方米。兩層磚混結構,機平瓦坡頂,有出簷。外立面簡潔,僅入口處有幾何形裝飾線腳、陽臺欄杆為鐵藝。內部鋼窗及地板保存完好,外部近年已經修繕,南向一層的原客廳入口已經改建,封門設窗。花園不大,兩顆大樹的枝葉伸出牆外。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1949年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解放日報社、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專業畫家。80年代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漫畫世界》主編。其漫畫以政治諷刺見長。1949年後還畫了三毛在新時代的經歷系列畫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畫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誕生於1935年的上海,是張樂平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抗戰勝利後,《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先後推出,讓這個孤苦伶仃的舊社會底層流浪兒童形象刻入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底。

中國福利會

中國福利會,簡稱中福會,會址位於徐彙區五原路314號。是一幢歐式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2年。是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創立的一家致力於婦幼保健和少年兒童文化教育事業的慈善組織。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建於20世紀30年代,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佔地面積約261平方米。兩層磚混結構,機平瓦坡頂,有出簷。外立面簡潔,僅入口處有幾何形裝飾線腳、陽臺欄杆為鐵藝。內部鋼窗及地板保存完好,外部近年已經修繕,南向一層的原客廳入口已經改建,封門設窗。花園不大,兩顆大樹的枝葉伸出牆外。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1949年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解放日報社、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專業畫家。80年代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漫畫世界》主編。其漫畫以政治諷刺見長。1949年後還畫了三毛在新時代的經歷系列畫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畫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誕生於1935年的上海,是張樂平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抗戰勝利後,《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先後推出,讓這個孤苦伶仃的舊社會底層流浪兒童形象刻入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底。

中國福利會

中國福利會,簡稱中福會,會址位於徐彙區五原路314號。是一幢歐式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2年。是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創立的一家致力於婦幼保健和少年兒童文化教育事業的慈善組織。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哥特復興風格,雙坡屋頂,入口處有寬大的門廊,裝飾著白玉石雕花柱子,粗壯的柱子配合弧拱,令門廊簡潔有力,門前的石獅憨態可掬。樓上有圓形的羅馬式小陽臺。立面的門、窗洞多采用弧拱和平券,四周有白色線腳,牆面淺灰色塗料平整,門、窗口有白邊,三層窗有坡勢,二層窗下有多種幾何圖案。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建於20世紀30年代,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佔地面積約261平方米。兩層磚混結構,機平瓦坡頂,有出簷。外立面簡潔,僅入口處有幾何形裝飾線腳、陽臺欄杆為鐵藝。內部鋼窗及地板保存完好,外部近年已經修繕,南向一層的原客廳入口已經改建,封門設窗。花園不大,兩顆大樹的枝葉伸出牆外。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1949年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解放日報社、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專業畫家。80年代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漫畫世界》主編。其漫畫以政治諷刺見長。1949年後還畫了三毛在新時代的經歷系列畫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畫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誕生於1935年的上海,是張樂平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抗戰勝利後,《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先後推出,讓這個孤苦伶仃的舊社會底層流浪兒童形象刻入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底。

中國福利會

中國福利會,簡稱中福會,會址位於徐彙區五原路314號。是一幢歐式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2年。是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創立的一家致力於婦幼保健和少年兒童文化教育事業的慈善組織。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哥特復興風格,雙坡屋頂,入口處有寬大的門廊,裝飾著白玉石雕花柱子,粗壯的柱子配合弧拱,令門廊簡潔有力,門前的石獅憨態可掬。樓上有圓形的羅馬式小陽臺。立面的門、窗洞多采用弧拱和平券,四周有白色線腳,牆面淺灰色塗料平整,門、窗口有白邊,三層窗有坡勢,二層窗下有多種幾何圖案。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園內有庭園,假山,假山上有一座江南風格的六角亭,由鵝卵石砌築的石階通往。假山上搭建一座石橋,下有花瓶式的門洞。院子裡還有很大的草坪,綠草如茵。

​1938年6月14日,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宣告成立,由宋子文出任會長,宋慶齡擔任主席。經宋慶齡邀請,國際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譽書記,諾曼-法朗士教授擔任名譽司庫,愛潑斯坦先生擔任宣傳工作。此外,廖夢醒、鄒韜奮、許乃波等參加了保盟的工作。

"

走進五原路,不僅僅是因為它就鄰近安福路的緣故 ,更多的是帶著一份好奇心與探尋的心。偶然認識一位朋友,是搞音樂藝術的,他和我說,像他們這種人一般都租房子在五原路一帶。然後我就很好奇地問到,是不是你們都在這一帶混?他說算是吧。然後我開始走進五原路,尋找關於五原路的歷史故事。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是上海少有的不通公交的馬路,一頭連著常熟路,一頭連著武康路,從頭走到底大概十分鐘不到。在法租界時期,五原路叫趙主教路。1943年,改名“五原路”,取自內蒙古的一個縣名。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文化藝術人的聚集地,一頭市井一頭文藝。以烏魯木齊中路為界,五原路可以分為東段與西段。東段散發出濃濃的市井氣,沿馬路一字排開菸紙店、米麵店、房產中介店以及弄堂門口的雜貨店、招牌簡樸的理髮店等,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碎及油鹽醬醋味。從烏魯木齊中路往西的五原路就顯得比較安靜寧謐了,梧桐樹叢中隱隱露出花園洋房的尖頂,彷彿於遠離了都市的浮華喧囂。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市井與文藝構成的煙火氣屬於現在的五原路,那麼過去的五原路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通過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來了解五原路的“前世今生”。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五原路212弄大華新村內,是一批建於1947年左右的花園裡弄房屋,均為混合三層獨棟住房。17幢房屋建築。大華新村,一個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五原路大華新村三處名人故居,1號住宅,為畫家汪觀清舊居;7號住宅,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舊居;16-18號花園住宅,建於1945年,上海大新百貨公司創始人蔡昌, 為其子女所建,蔡昌1947年攜家移居香港。49年後,該處房屋二層曾為著名交響樂指揮家陳傳熙的舊居。

自由公寓

五原路258號自由公寓,優秀歷史建築,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鋼筋混凝土結構,1933--1937年建造。建築由上海設計師奚福泉設計,1994年,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3年,公寓列入徐彙區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名單。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與上海眾多公寓建築相比,自由公寓可謂袖珍。佔地僅僅1220m2,高9層。是少見的不臨街公寓,鬧中取靜,幽靜雅緻。公寓規模雖然小,但是建築師仍然精心設計了每個細節。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外牆鑲嵌褐色面磚,在中央和轉角陽臺以及客廳窗框處用淡色調,打破深色沉悶感覺。在建築立面頂部利用跌落處理手法,豐富建築整體立面。平、立面都是左右對稱的。簡潔的豎向線條;水泥砂漿飾面的窗框、轉角窗,與褐色面磚牆面形成虛實對比。建築頂部向後後退、向中間收縮,形成臺階狀,所有這些都使整幢建築有了現代裝飾藝術派的特徵。但建築底層卻又處理成粗石基座,又使這幢建築帶上了少許古典色彩。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自由公寓歷史。公寓本來由猶太人建造,可以說是猶太人留給上海的又一個“寶貝”。取名“自由”似乎也寓意著當時猶太人的心態;後來,公寓的住客多為德國人,至今,還經常有德國人來此尋親、念舊。自由公寓也曾是京昆泰斗俞振飛、言慧珠舊居(後移居至華山路)。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故居

五原路252弄11號,建於1938年。原名為趙主教路的大通別墅, 現為五原路252弄,建於1938年,也稱大通別墅。11號就是包達三舊居。舊居掩映在成排樹木間的,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房,建築連花園約七百平方米。房子的南面,是三個碩大的露臺。

整幢建築中軸對稱,高3層,每層左右各設一套居住單元,立面設計運用了轉角窗、懸挑陽臺和弧線牆面等現代元素。現在,一層車庫已改為住房,而屋前的花園噴水池,也已成為自行車棚所在地。老洋房內現在居住著10戶人家,整個建築已稍顯破落。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包達三,浙江鎮海人。青年時代的包達三追隨革命的先行者孫中三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因故棄政從商。包達三就憑他的創業頭腦,獨特的經營,成為上海灘名副其實的商業鉅子,還一度出任上海寧商總會理事等職。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1950年,包達三受中央之命離滬赴杭州任浙江省副省長、民建浙江省委主任委員。1952年,包達三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全部捐獻給國家。1957年4月6日,包達三在杭州病逝。

張樂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的弄堂一側的一扇白牆上,展現了一組“三毛”的壁畫像,1992年張樂平辭世之後,家人把他原來的生活狀態,包括一些資料和作品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 1950年6月,張樂平一家由組織安排,從衡山路上的衡山公寓搬遷至五原路。1949年前,這裡曾是民國時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的產業。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之父張樂平故居建於20世紀30年代,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佔地面積約261平方米。兩層磚混結構,機平瓦坡頂,有出簷。外立面簡潔,僅入口處有幾何形裝飾線腳、陽臺欄杆為鐵藝。內部鋼窗及地板保存完好,外部近年已經修繕,南向一層的原客廳入口已經改建,封門設窗。花園不大,兩顆大樹的枝葉伸出牆外。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張樂平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1949年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解放日報社、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專業畫家。80年代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漫畫世界》主編。其漫畫以政治諷刺見長。1949年後還畫了三毛在新時代的經歷系列畫集,共出版10多部三毛形象的漫畫集。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三毛”誕生於1935年的上海,是張樂平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抗戰勝利後,《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先後推出,讓這個孤苦伶仃的舊社會底層流浪兒童形象刻入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心底。

中國福利會

中國福利會,簡稱中福會,會址位於徐彙區五原路314號。是一幢歐式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32年。是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女士,創立的一家致力於婦幼保健和少年兒童文化教育事業的慈善組織。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哥特復興風格,雙坡屋頂,入口處有寬大的門廊,裝飾著白玉石雕花柱子,粗壯的柱子配合弧拱,令門廊簡潔有力,門前的石獅憨態可掬。樓上有圓形的羅馬式小陽臺。立面的門、窗洞多采用弧拱和平券,四周有白色線腳,牆面淺灰色塗料平整,門、窗口有白邊,三層窗有坡勢,二層窗下有多種幾何圖案。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園內有庭園,假山,假山上有一座江南風格的六角亭,由鵝卵石砌築的石階通往。假山上搭建一座石橋,下有花瓶式的門洞。院子裡還有很大的草坪,綠草如茵。

​1938年6月14日,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宣告成立,由宋子文出任會長,宋慶齡擔任主席。經宋慶齡邀請,國際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譽書記,諾曼-法朗士教授擔任名譽司庫,愛潑斯坦先生擔任宣傳工作。此外,廖夢醒、鄒韜奮、許乃波等參加了保盟的工作。

市井繁華背後,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是上海最有情懷的地方

宋慶齡和她所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1945年12月,宋慶齡從重慶返回闊別整整8年的上海。抗戰後,經歷戰火而倖存的孩子們處境十分悲慘。宋慶齡和她所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把注意力轉向為廣大貧苦兒童服務上。從1946年到1947年間,在上海先後創辦了3所兒童福利站,分別設在膠州路、許昌路和乍浦路。

五原路不僅有優秀的歷史建築和許多名人故事,現在新開的許多文藝小店,也為這條安靜的馬路增添了文藝氣息,是休閒的好去處。如果你有一天也來到五原路,可以盡情感受一下在梧桐掩映下屬於哪裡獨一無二的人文情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