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兔子 文章 電腦 神經科學 老韓說管理 2019-09-05
"

我先給你出道題: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不但要學習每個學科的事實性知識,還要學習每個專業領域的事實性知識。

舉個例子:

我在學習管理學的時候,學習到了管理的四項職能這個事實性知識。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那麼,當我去管理一個團隊時,我就知道需要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建立組織結構等等。

再舉一個,

我學習互聯網產品這個崗位的知識,

在第一階段,學習基礎理論和概念知識。

比如,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並根據產品、市場及用戶等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哪些。按照項目劃分:

前端產品經理——製造口碑帶來流量、

商業產品經理——轉化流量帶來盈利、

後臺產品經理——支持業務帶來穩定;

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具體業務和工具也不同。

我學習關於產品經理的元知識後,才會進一步去學習相應的技能。當你知道這些最基礎的知識以後,無論形式怎麼變化,你都可以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就像現在無論讓我做前端產品經理,還是後端產品經理,都能搞得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底層開始架構,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知識。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依賴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抽象的概念,依賴於具象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學習電流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上老師常常用水流來做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沿著管道流動的水。你學習過水流這個知識之後,再去學習電流這個知識,就相對來說容易很多。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不但要學習每個學科的事實性知識,還要學習每個專業領域的事實性知識。

舉個例子:

我在學習管理學的時候,學習到了管理的四項職能這個事實性知識。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那麼,當我去管理一個團隊時,我就知道需要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建立組織結構等等。

再舉一個,

我學習互聯網產品這個崗位的知識,

在第一階段,學習基礎理論和概念知識。

比如,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並根據產品、市場及用戶等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哪些。按照項目劃分:

前端產品經理——製造口碑帶來流量、

商業產品經理——轉化流量帶來盈利、

後臺產品經理——支持業務帶來穩定;

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具體業務和工具也不同。

我學習關於產品經理的元知識後,才會進一步去學習相應的技能。當你知道這些最基礎的知識以後,無論形式怎麼變化,你都可以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就像現在無論讓我做前端產品經理,還是後端產品經理,都能搞得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底層開始架構,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知識。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依賴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抽象的概念,依賴於具象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學習電流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上老師常常用水流來做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沿著管道流動的水。你學習過水流這個知識之後,再去學習電流這個知識,就相對來說容易很多。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做個小結,為了高效學習,需要先學習各科的事實性知識,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知識,作為我們理解複雜知識以及抽象知識的元知識。

你現在已經清楚學什麼了吧,但還有一個困惑要解決。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些人就學得好,考試就能得高分;有些人花同樣的時間,卻學的一塌糊塗呢。下面,我們在來看看,怎麼學,學得多學得快。

三、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學習的首要目的是理解和記憶,把知識經過理解後,存儲到長期記憶空間中,方便以後用的時候提取。

我們可以先把信息(知識)分為有意義的信息和無意義的信息。針對兩種信息,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記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有意義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理解意義,組織模式來學習。

舉個例子:

老闆安排你一項任務:明天下午5點前,組織團隊所有成員,交一份關於2019年手機銷量的市場報告。報告的內容要包括競品和新趨勢。

這一條信息就是有意義的。

我把它拆分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個模式。

時間:明天下午5點

地點:老闆辦公室

人物:我和老闆

事件:交給老闆報告

內容:2019手機銷量報告

這樣拆分起來是不是容易記憶多了。

我們的大腦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同一時間只能處理大概7個左右的組塊信息,我把剛才那一段信息,編排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五個組塊信息,大腦就更容易處理。

有很多組織信息的模式,可以用於記憶。比如,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等。根據你要記憶的內容不同,組成不同的形式,千萬不用死記硬背,大腦喜歡有意義的事物,分塊和分類,是最好的記憶方法。

當然,還有一些信息,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管理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再比如,故事的結構,情境、衝突、問題、解答。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不但要學習每個學科的事實性知識,還要學習每個專業領域的事實性知識。

舉個例子:

我在學習管理學的時候,學習到了管理的四項職能這個事實性知識。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那麼,當我去管理一個團隊時,我就知道需要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建立組織結構等等。

再舉一個,

我學習互聯網產品這個崗位的知識,

在第一階段,學習基礎理論和概念知識。

比如,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並根據產品、市場及用戶等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哪些。按照項目劃分:

前端產品經理——製造口碑帶來流量、

商業產品經理——轉化流量帶來盈利、

後臺產品經理——支持業務帶來穩定;

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具體業務和工具也不同。

我學習關於產品經理的元知識後,才會進一步去學習相應的技能。當你知道這些最基礎的知識以後,無論形式怎麼變化,你都可以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就像現在無論讓我做前端產品經理,還是後端產品經理,都能搞得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底層開始架構,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知識。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依賴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抽象的概念,依賴於具象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學習電流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上老師常常用水流來做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沿著管道流動的水。你學習過水流這個知識之後,再去學習電流這個知識,就相對來說容易很多。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做個小結,為了高效學習,需要先學習各科的事實性知識,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知識,作為我們理解複雜知識以及抽象知識的元知識。

你現在已經清楚學什麼了吧,但還有一個困惑要解決。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些人就學得好,考試就能得高分;有些人花同樣的時間,卻學的一塌糊塗呢。下面,我們在來看看,怎麼學,學得多學得快。

三、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學習的首要目的是理解和記憶,把知識經過理解後,存儲到長期記憶空間中,方便以後用的時候提取。

我們可以先把信息(知識)分為有意義的信息和無意義的信息。針對兩種信息,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記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有意義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理解意義,組織模式來學習。

舉個例子:

老闆安排你一項任務:明天下午5點前,組織團隊所有成員,交一份關於2019年手機銷量的市場報告。報告的內容要包括競品和新趨勢。

這一條信息就是有意義的。

我把它拆分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個模式。

時間:明天下午5點

地點:老闆辦公室

人物:我和老闆

事件:交給老闆報告

內容:2019手機銷量報告

這樣拆分起來是不是容易記憶多了。

我們的大腦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同一時間只能處理大概7個左右的組塊信息,我把剛才那一段信息,編排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五個組塊信息,大腦就更容易處理。

有很多組織信息的模式,可以用於記憶。比如,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等。根據你要記憶的內容不同,組成不同的形式,千萬不用死記硬背,大腦喜歡有意義的事物,分塊和分類,是最好的記憶方法。

當然,還有一些信息,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管理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再比如,故事的結構,情境、衝突、問題、解答。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這裡就需要用到助記術,助技術有很多種。

例如,記憶宮殿法,就是選擇你熟悉的地點,按照固定位置編號,作為“鉤子”,在把你要記憶的信息一個一個掛到鉤子上。比如,你把家裡大門編號1、客廳編號2。當你要記憶“宇宙”和“油條”時。你就把宇宙掛到大門這個“鉤子”上。把油條掛到客廳這個“鉤子”上。當你要提取這兩個詞時,你就按順序去從大門這個鉤子上取宇宙,從客廳取油條。

當然,你要記錄的詞沒有那麼簡單,不然你直接記憶就可以了,就不用費這個勁還得把鉤子記憶一遍。如果你要記憶圓周率π,3.14159265358......,就可以把這個圓周率分組,314,159,265,358等,都掛到上邊記憶的鉤子上。

還有首字母縮寫法。

比如,記憶故事結構的SCQA,情境(S)、衝突(C)、問題(Q)、解答(A);文章的組織結構,開頭提出論點 (總),中間若干分論點(分),結尾總括論點(總),簡稱為總分總。

我在記錄管理四大職能時,用首字母縮寫(計組領控)來輔助記憶。

針對有意義的信息,我會組織成各種模式,一邊理解一邊記憶。而對於無意義的信息,我基本上都會使用首字母縮寫法。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不但要學習每個學科的事實性知識,還要學習每個專業領域的事實性知識。

舉個例子:

我在學習管理學的時候,學習到了管理的四項職能這個事實性知識。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那麼,當我去管理一個團隊時,我就知道需要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建立組織結構等等。

再舉一個,

我學習互聯網產品這個崗位的知識,

在第一階段,學習基礎理論和概念知識。

比如,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並根據產品、市場及用戶等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哪些。按照項目劃分:

前端產品經理——製造口碑帶來流量、

商業產品經理——轉化流量帶來盈利、

後臺產品經理——支持業務帶來穩定;

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具體業務和工具也不同。

我學習關於產品經理的元知識後,才會進一步去學習相應的技能。當你知道這些最基礎的知識以後,無論形式怎麼變化,你都可以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就像現在無論讓我做前端產品經理,還是後端產品經理,都能搞得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底層開始架構,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知識。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依賴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抽象的概念,依賴於具象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學習電流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上老師常常用水流來做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沿著管道流動的水。你學習過水流這個知識之後,再去學習電流這個知識,就相對來說容易很多。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做個小結,為了高效學習,需要先學習各科的事實性知識,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知識,作為我們理解複雜知識以及抽象知識的元知識。

你現在已經清楚學什麼了吧,但還有一個困惑要解決。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些人就學得好,考試就能得高分;有些人花同樣的時間,卻學的一塌糊塗呢。下面,我們在來看看,怎麼學,學得多學得快。

三、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學習的首要目的是理解和記憶,把知識經過理解後,存儲到長期記憶空間中,方便以後用的時候提取。

我們可以先把信息(知識)分為有意義的信息和無意義的信息。針對兩種信息,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記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有意義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理解意義,組織模式來學習。

舉個例子:

老闆安排你一項任務:明天下午5點前,組織團隊所有成員,交一份關於2019年手機銷量的市場報告。報告的內容要包括競品和新趨勢。

這一條信息就是有意義的。

我把它拆分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個模式。

時間:明天下午5點

地點:老闆辦公室

人物:我和老闆

事件:交給老闆報告

內容:2019手機銷量報告

這樣拆分起來是不是容易記憶多了。

我們的大腦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同一時間只能處理大概7個左右的組塊信息,我把剛才那一段信息,編排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五個組塊信息,大腦就更容易處理。

有很多組織信息的模式,可以用於記憶。比如,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等。根據你要記憶的內容不同,組成不同的形式,千萬不用死記硬背,大腦喜歡有意義的事物,分塊和分類,是最好的記憶方法。

當然,還有一些信息,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管理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再比如,故事的結構,情境、衝突、問題、解答。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這裡就需要用到助記術,助技術有很多種。

例如,記憶宮殿法,就是選擇你熟悉的地點,按照固定位置編號,作為“鉤子”,在把你要記憶的信息一個一個掛到鉤子上。比如,你把家裡大門編號1、客廳編號2。當你要記憶“宇宙”和“油條”時。你就把宇宙掛到大門這個“鉤子”上。把油條掛到客廳這個“鉤子”上。當你要提取這兩個詞時,你就按順序去從大門這個鉤子上取宇宙,從客廳取油條。

當然,你要記錄的詞沒有那麼簡單,不然你直接記憶就可以了,就不用費這個勁還得把鉤子記憶一遍。如果你要記憶圓周率π,3.14159265358......,就可以把這個圓周率分組,314,159,265,358等,都掛到上邊記憶的鉤子上。

還有首字母縮寫法。

比如,記憶故事結構的SCQA,情境(S)、衝突(C)、問題(Q)、解答(A);文章的組織結構,開頭提出論點 (總),中間若干分論點(分),結尾總括論點(總),簡稱為總分總。

我在記錄管理四大職能時,用首字母縮寫(計組領控)來輔助記憶。

針對有意義的信息,我會組織成各種模式,一邊理解一邊記憶。而對於無意義的信息,我基本上都會使用首字母縮寫法。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四、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開頭的案例說明,一個人的學習速度,除了要獲取大量的知識,還依賴於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和處理速度。

研究表明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基本是固定的,那就只有最大化的節省工作記憶空間的資源。在解決問題時,儘量讓其它無關的事情,開啟“自動模式”,儘量不要佔用工作空間,省下來的空間用於做計算和思考。

在拿開車這件事舉例,初學者在學習開車時,手忙腳亂,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開車這件事上。手握方向盤,眼睛直視前方,腳底下還要不停地踩油門,所有這些操作都需要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你會感覺練習一天開車特別累,因為學開車這件事幾乎佔用了全部的工作空間。

但是,等你學會開車以後,你不但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聊天,甚至還可以處理一些事情。比如,晚上回家做什麼飯,昨天的報告還有哪些修改點。

除了開車,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象棋大師。剛開始下棋的新手只能記住幾個位置的棋子,沒有能力根據記憶重新擺放棋子在棋盤上的位置。而優秀的象棋大師,可以大約記住5萬個“數據塊”,每個“數據塊”是按照某個規律把幾個棋子聯繫在一起。

所以,當你看一個專家和一個低手在對弈時,低手經常手忙腳亂,而專家都是從容應對。因為,專家已經把棋盤上的信息,組塊後,最大化大壓縮存儲,節省工作記憶空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那怎樣才能像專家一樣,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答案是通過“刻意教授”把重複使用的技能,變成一個人的直覺,或者說是無需思考,像開車一樣進入“自動駕駛”模式,留出更多工作空間,去思考和學習更重要的事。

刻意教授的五個步驟:

1)建立理論:

首先,辨別一個領域的KOL,然後推測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優秀,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優秀。也可以找到他們,和他們建立聯繫,試著去了解他們如何完成任務,以及為什麼能夠完成任務。

其次,可以通過閱讀高人寫的文章或者書籍,獲得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成長經驗和提升路徑。

2)制定計劃:

根據得到的理論,制定具體的計劃。制定計劃時,要有目標,同時要將目標和計劃進行拆解,使得每一個計劃都可執行且可測量。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幾個重要的點:

第一,需要保持專注;

第二,每一次刻意練習都要有明確的目標;

第三,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

第四,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在舒適區內練習。

刻意練習的目的,是將完成大目標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目標都訓練成一個套路,讓它深深的長在自己的腦子裡。

4)獲得反饋:

獲得反饋是為了更及時的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反饋可以是群眾的評價、前輩的指導,也可以是行業通用的測量指標——文章發表之後的反饋、前輩反饋、技能測量表等。

5)教給他人:

除了第四步以外,我還會把知識教給他人。一開始我會對著本子練習,邊說邊寫。這樣有寫不下去的地方,我就會標註。之後,慢慢熟練了,自己就會建一個群,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教授互相學習。教是最好的學,你能夠把學習的知識教給別人,說明你已經吸收和掌握了。如果你還不懂,就沒有辦法教給別人。(費曼學習法)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不但要學習每個學科的事實性知識,還要學習每個專業領域的事實性知識。

舉個例子:

我在學習管理學的時候,學習到了管理的四項職能這個事實性知識。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那麼,當我去管理一個團隊時,我就知道需要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建立組織結構等等。

再舉一個,

我學習互聯網產品這個崗位的知識,

在第一階段,學習基礎理論和概念知識。

比如,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並根據產品、市場及用戶等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哪些。按照項目劃分:

前端產品經理——製造口碑帶來流量、

商業產品經理——轉化流量帶來盈利、

後臺產品經理——支持業務帶來穩定;

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具體業務和工具也不同。

我學習關於產品經理的元知識後,才會進一步去學習相應的技能。當你知道這些最基礎的知識以後,無論形式怎麼變化,你都可以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就像現在無論讓我做前端產品經理,還是後端產品經理,都能搞得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底層開始架構,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知識。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依賴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抽象的概念,依賴於具象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學習電流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上老師常常用水流來做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沿著管道流動的水。你學習過水流這個知識之後,再去學習電流這個知識,就相對來說容易很多。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做個小結,為了高效學習,需要先學習各科的事實性知識,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知識,作為我們理解複雜知識以及抽象知識的元知識。

你現在已經清楚學什麼了吧,但還有一個困惑要解決。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些人就學得好,考試就能得高分;有些人花同樣的時間,卻學的一塌糊塗呢。下面,我們在來看看,怎麼學,學得多學得快。

三、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學習的首要目的是理解和記憶,把知識經過理解後,存儲到長期記憶空間中,方便以後用的時候提取。

我們可以先把信息(知識)分為有意義的信息和無意義的信息。針對兩種信息,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記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有意義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理解意義,組織模式來學習。

舉個例子:

老闆安排你一項任務:明天下午5點前,組織團隊所有成員,交一份關於2019年手機銷量的市場報告。報告的內容要包括競品和新趨勢。

這一條信息就是有意義的。

我把它拆分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個模式。

時間:明天下午5點

地點:老闆辦公室

人物:我和老闆

事件:交給老闆報告

內容:2019手機銷量報告

這樣拆分起來是不是容易記憶多了。

我們的大腦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同一時間只能處理大概7個左右的組塊信息,我把剛才那一段信息,編排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五個組塊信息,大腦就更容易處理。

有很多組織信息的模式,可以用於記憶。比如,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等。根據你要記憶的內容不同,組成不同的形式,千萬不用死記硬背,大腦喜歡有意義的事物,分塊和分類,是最好的記憶方法。

當然,還有一些信息,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管理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再比如,故事的結構,情境、衝突、問題、解答。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這裡就需要用到助記術,助技術有很多種。

例如,記憶宮殿法,就是選擇你熟悉的地點,按照固定位置編號,作為“鉤子”,在把你要記憶的信息一個一個掛到鉤子上。比如,你把家裡大門編號1、客廳編號2。當你要記憶“宇宙”和“油條”時。你就把宇宙掛到大門這個“鉤子”上。把油條掛到客廳這個“鉤子”上。當你要提取這兩個詞時,你就按順序去從大門這個鉤子上取宇宙,從客廳取油條。

當然,你要記錄的詞沒有那麼簡單,不然你直接記憶就可以了,就不用費這個勁還得把鉤子記憶一遍。如果你要記憶圓周率π,3.14159265358......,就可以把這個圓周率分組,314,159,265,358等,都掛到上邊記憶的鉤子上。

還有首字母縮寫法。

比如,記憶故事結構的SCQA,情境(S)、衝突(C)、問題(Q)、解答(A);文章的組織結構,開頭提出論點 (總),中間若干分論點(分),結尾總括論點(總),簡稱為總分總。

我在記錄管理四大職能時,用首字母縮寫(計組領控)來輔助記憶。

針對有意義的信息,我會組織成各種模式,一邊理解一邊記憶。而對於無意義的信息,我基本上都會使用首字母縮寫法。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四、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開頭的案例說明,一個人的學習速度,除了要獲取大量的知識,還依賴於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和處理速度。

研究表明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基本是固定的,那就只有最大化的節省工作記憶空間的資源。在解決問題時,儘量讓其它無關的事情,開啟“自動模式”,儘量不要佔用工作空間,省下來的空間用於做計算和思考。

在拿開車這件事舉例,初學者在學習開車時,手忙腳亂,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開車這件事上。手握方向盤,眼睛直視前方,腳底下還要不停地踩油門,所有這些操作都需要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你會感覺練習一天開車特別累,因為學開車這件事幾乎佔用了全部的工作空間。

但是,等你學會開車以後,你不但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聊天,甚至還可以處理一些事情。比如,晚上回家做什麼飯,昨天的報告還有哪些修改點。

除了開車,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象棋大師。剛開始下棋的新手只能記住幾個位置的棋子,沒有能力根據記憶重新擺放棋子在棋盤上的位置。而優秀的象棋大師,可以大約記住5萬個“數據塊”,每個“數據塊”是按照某個規律把幾個棋子聯繫在一起。

所以,當你看一個專家和一個低手在對弈時,低手經常手忙腳亂,而專家都是從容應對。因為,專家已經把棋盤上的信息,組塊後,最大化大壓縮存儲,節省工作記憶空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那怎樣才能像專家一樣,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答案是通過“刻意教授”把重複使用的技能,變成一個人的直覺,或者說是無需思考,像開車一樣進入“自動駕駛”模式,留出更多工作空間,去思考和學習更重要的事。

刻意教授的五個步驟:

1)建立理論:

首先,辨別一個領域的KOL,然後推測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優秀,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優秀。也可以找到他們,和他們建立聯繫,試著去了解他們如何完成任務,以及為什麼能夠完成任務。

其次,可以通過閱讀高人寫的文章或者書籍,獲得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成長經驗和提升路徑。

2)制定計劃:

根據得到的理論,制定具體的計劃。制定計劃時,要有目標,同時要將目標和計劃進行拆解,使得每一個計劃都可執行且可測量。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幾個重要的點:

第一,需要保持專注;

第二,每一次刻意練習都要有明確的目標;

第三,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

第四,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在舒適區內練習。

刻意練習的目的,是將完成大目標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目標都訓練成一個套路,讓它深深的長在自己的腦子裡。

4)獲得反饋:

獲得反饋是為了更及時的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反饋可以是群眾的評價、前輩的指導,也可以是行業通用的測量指標——文章發表之後的反饋、前輩反饋、技能測量表等。

5)教給他人:

除了第四步以外,我還會把知識教給他人。一開始我會對著本子練習,邊說邊寫。這樣有寫不下去的地方,我就會標註。之後,慢慢熟練了,自己就會建一個群,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教授互相學習。教是最好的學,你能夠把學習的知識教給別人,說明你已經吸收和掌握了。如果你還不懂,就沒有辦法教給別人。(費曼學習法)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比如,我在學習寫文章時,的刻意練習方法。

1)建立理論 把文章拆分成標題、開頭、結構、內容和結尾。

2)制定計劃 每篇文章長度2000字,每天寫500字,早上300字,晚上200字。

3)刻意練習 利用早起和晚睡時間,這樣不會被家人打擾。

4)獲得反饋 寫完之後找其他寫作者,互相批改。也會投稿的各種公眾號渠道,看看自己文章質量。

5)教給他人 把文章架構和中心,複述一遍,說給別人聽。

到這裡,我簡單總結一下:

瞭解信息——工作記憶——長期記憶三者之間的交互原理。

高效學習法:

首先,學習事實性知識,作為基礎知識。

其次,把知識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知識,用結構化方法學習有意義知識;用助記術學習無意義知識。

最後,用刻意教授方法,把知識精進為“自動駕駛”模式,留出更多工作記憶空間思考和學習。

五、再分享幾個實用小技巧,讓你的學習效率翻倍

1)保持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助於集中注意力。

一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是什麼?你一定答不上來,即使你每天都在用。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注意,也就是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影響學習效率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是否集中注意力,讓大腦注意到信息。也就是把信息提取到工作記憶空間中。

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可以幫助大腦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擾。嘈雜的聲音會影響你的思維,思路。你可以去圖書館,或者早起找個安靜的公園。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

2)分散式學習比集中式學習,記憶的知識更牢固。

"

我先給你出道題: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問:有一個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雞和兔各有幾隻?

你是不是已經在心裡默默算起來啦?

我列一下計算步驟: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出來的腳。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

7、最後,再用雞和兔的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到這裡,你已經清楚表面答案是怎麼算的。但,你還不知道,大腦的深層計算原理是什麼樣的。

很多教授學習的方法只教淺層方法,不講解深層原理。學習以後,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不過,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環境不同,講者的學習方法,放在聽者身上不一定是適合的,起碼不是最高效的。

所以,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瞭解學習原理,根據大腦的學習原理構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篇回答,我會用心裡學知識破解學習的過程和原理,並且以開頭這道題為案例,詳細解釋給你聽。讓你一學即會,舉一反三,構建適合你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讀起來有點燒腦,但絕對容易理解。只要照著做一遍,學習能力一定會有巨大提升。

一、大腦學習的基本原理

先來看個大腦學習過程簡圖: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我簡單解釋一下:

環境: 就是我們周邊的可看到,可聽到的事情,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工作記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也就是意識,保存你正在思考的事情。如果你瞭解手機系統,可以把這塊區域理解為手機的內存,也就是臨時存放事情的地方。只有信息進入“內存”,你才會注意到,才會去處理。

環境到右側工作記憶的箭頭,可以理解為,你的大腦不斷從環境獲取信息,然後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處理。

舉個簡單的栗子:

點外賣時,你打開手機外賣APP,選擇餐館。這時候各種門店信息進入你大腦的工作記憶空間,大腦不斷選擇處理,思考哪個好吃,要選哪個餐。

長期記憶:這個很好理解,已經有很多科學實驗證明了長期記憶空間的存在。(《認知的神經科學》)長期記憶空間是存儲事實性知識的倉庫。比如,張三住在上海;李四今年30歲;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除此之外,還包括過程性知識,做一件事的過程。比如,做菜的過程,先放油,再放菜,最後放鹽。再比如,計算正方形的面積,先求出一條邊的長度,再用邊長乘以邊長。

大腦學習就是把從周邊環境獲取的信息,與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用新的方法組合起來。

學習公式 = 環境信息 + 長期記憶(事實+過程)

我用公式拆解一下,開頭的小測試題:

1、假設這35個頭全是雞頭,那麼雞有兩隻腳。(從環境信息中獲取)

2、用35乘以2等於70只腳。(從長期記憶提取)

3、再用雞和兔的總腳數94減去70等於24只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4、這24只腳是兔子比雞多餘的腳。(在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5、在第2步計算腳數時,已經把每個兔子的兩隻腳算進去。所以,這剩餘的24腳裡,每隻兔子包含2只腳。(在工作空間計算)

6、用24除以2等於12,總共有12只兔子。(從長期記憶提取)

7、最後,再用雞和兔總數35減去12等於23只雞。(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

8、答案是23只雞,12只兔子。

你看大腦解題和計算過程,從周圍環境(電腦屏幕上的測試題)中獲取問題信息,再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事實性知識(35 * 2 = 70),以及過程性知識(加法和減法),最後放到工作記憶空間中計算,得出結果。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看到這裡你會疑惑,又是環境,又是工作記憶,又是長期記憶,整這些個臭氧層子有啥用?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還別說,真有用,如果你仔細看以上案例會發現,要想大幅提升學習效率,需要搞定以下3個問題:

1、從環境中提取信時:分辨哪些是關鍵信息?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

2、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怎樣提升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信息速度?

3、從長期記憶空間中,提取信息的效率。換句話說,就是你用的時候,你記的東西,能不能快速為你所用。

這3個問題,又可以歸類為:

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二、學什麼:哪些信息值得學習,哪些信息必須過濾。

先放觀點:事實性知識是構建一切知識的基礎,是一切知識的元知識,要優先學習。事實性知識是描述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的知識,不是觀點,不是判斷性知識。

還是看開頭案例:

要解決雞和兔同籠的問題,我們必須得知道雞和兔的區別。一隻雞,一個頭,兩條腿;一隻兔,一個頭,四條腿;兔子比雞多兩條腿。

這是我們生物課學習的常識,也是事實性知識。只有學習了這個事實性知識我們才能解這道題。不然,你不知道兔子幾條腿,根本無從可解。

還有很多這種事實性知識。

比如,我學了數學上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去上班的時候,如果有直線距離的路,我不會繞著彎的走。

再比如,我學了物理學中“反作用力”。知道反作用力是與作用力相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那當我憤怒的時候,不會用拳頭去擊打牆,我知道反作用力會傷害到自己。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你不但要學習每個學科的事實性知識,還要學習每個專業領域的事實性知識。

舉個例子:

我在學習管理學的時候,學習到了管理的四項職能這個事實性知識。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那麼,當我去管理一個團隊時,我就知道需要先設定目標、制定計劃、建立組織結構等等。

再舉一個,

我學習互聯網產品這個崗位的知識,

在第一階段,學習基礎理論和概念知識。

比如,

什麼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並根據產品、市場及用戶等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週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哪些。按照項目劃分:

前端產品經理——製造口碑帶來流量、

商業產品經理——轉化流量帶來盈利、

後臺產品經理——支持業務帶來穩定;

在項目中的角色不同,所需要的具體業務和工具也不同。

我學習關於產品經理的元知識後,才會進一步去學習相應的技能。當你知道這些最基礎的知識以後,無論形式怎麼變化,你都可以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就像現在無論讓我做前端產品經理,還是後端產品經理,都能搞得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我們在建立知識體系的時候,是從底層開始架構,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建立起金字塔結構的知識。我們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依賴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習抽象的概念,依賴於具象的概念。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學習電流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理解,課程上老師常常用水流來做類比。沿著電線流動的電子就像沿著管道流動的水。你學習過水流這個知識之後,再去學習電流這個知識,就相對來說容易很多。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做個小結,為了高效學習,需要先學習各科的事實性知識,也就是基礎知識和常識性知識,作為我們理解複雜知識以及抽象知識的元知識。

你現在已經清楚學什麼了吧,但還有一個困惑要解決。同樣是學習,為什麼有些人就學得好,考試就能得高分;有些人花同樣的時間,卻學的一塌糊塗呢。下面,我們在來看看,怎麼學,學得多學得快。

三、怎麼學:用什麼學習方法,學得多又學得快。

學習的首要目的是理解和記憶,把知識經過理解後,存儲到長期記憶空間中,方便以後用的時候提取。

我們可以先把信息(知識)分為有意義的信息和無意義的信息。針對兩種信息,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記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有意義的信息,我們可以通過理解意義,組織模式來學習。

舉個例子:

老闆安排你一項任務:明天下午5點前,組織團隊所有成員,交一份關於2019年手機銷量的市場報告。報告的內容要包括競品和新趨勢。

這一條信息就是有意義的。

我把它拆分成,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個模式。

時間:明天下午5點

地點:老闆辦公室

人物:我和老闆

事件:交給老闆報告

內容:2019手機銷量報告

這樣拆分起來是不是容易記憶多了。

我們的大腦工作記憶空間有限,同一時間只能處理大概7個左右的組塊信息,我把剛才那一段信息,編排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內容,這五個組塊信息,大腦就更容易處理。

有很多組織信息的模式,可以用於記憶。比如,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和空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等等。根據你要記憶的內容不同,組成不同的形式,千萬不用死記硬背,大腦喜歡有意義的事物,分塊和分類,是最好的記憶方法。

當然,還有一些信息,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比如,管理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

再比如,故事的結構,情境、衝突、問題、解答。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這裡就需要用到助記術,助技術有很多種。

例如,記憶宮殿法,就是選擇你熟悉的地點,按照固定位置編號,作為“鉤子”,在把你要記憶的信息一個一個掛到鉤子上。比如,你把家裡大門編號1、客廳編號2。當你要記憶“宇宙”和“油條”時。你就把宇宙掛到大門這個“鉤子”上。把油條掛到客廳這個“鉤子”上。當你要提取這兩個詞時,你就按順序去從大門這個鉤子上取宇宙,從客廳取油條。

當然,你要記錄的詞沒有那麼簡單,不然你直接記憶就可以了,就不用費這個勁還得把鉤子記憶一遍。如果你要記憶圓周率π,3.14159265358......,就可以把這個圓周率分組,314,159,265,358等,都掛到上邊記憶的鉤子上。

還有首字母縮寫法。

比如,記憶故事結構的SCQA,情境(S)、衝突(C)、問題(Q)、解答(A);文章的組織結構,開頭提出論點 (總),中間若干分論點(分),結尾總括論點(總),簡稱為總分總。

我在記錄管理四大職能時,用首字母縮寫(計組領控)來輔助記憶。

針對有意義的信息,我會組織成各種模式,一邊理解一邊記憶。而對於無意義的信息,我基本上都會使用首字母縮寫法。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四、怎樣用:像專家一樣,隨心所欲的使用知識。

開頭的案例說明,一個人的學習速度,除了要獲取大量的知識,還依賴於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和處理速度。

研究表明工作記憶空間的大小基本是固定的,那就只有最大化的節省工作記憶空間的資源。在解決問題時,儘量讓其它無關的事情,開啟“自動模式”,儘量不要佔用工作空間,省下來的空間用於做計算和思考。

在拿開車這件事舉例,初學者在學習開車時,手忙腳亂,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開車這件事上。手握方向盤,眼睛直視前方,腳底下還要不停地踩油門,所有這些操作都需要工作記憶空間處理。你會感覺練習一天開車特別累,因為學開車這件事幾乎佔用了全部的工作空間。

但是,等你學會開車以後,你不但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聊天,甚至還可以處理一些事情。比如,晚上回家做什麼飯,昨天的報告還有哪些修改點。

除了開車,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象棋大師。剛開始下棋的新手只能記住幾個位置的棋子,沒有能力根據記憶重新擺放棋子在棋盤上的位置。而優秀的象棋大師,可以大約記住5萬個“數據塊”,每個“數據塊”是按照某個規律把幾個棋子聯繫在一起。

所以,當你看一個專家和一個低手在對弈時,低手經常手忙腳亂,而專家都是從容應對。因為,專家已經把棋盤上的信息,組塊後,最大化大壓縮存儲,節省工作記憶空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那怎樣才能像專家一樣,進入“自動駕駛”模式?

答案是通過“刻意教授”把重複使用的技能,變成一個人的直覺,或者說是無需思考,像開車一樣進入“自動駕駛”模式,留出更多工作空間,去思考和學習更重要的事。

刻意教授的五個步驟:

1)建立理論:

首先,辨別一個領域的KOL,然後推測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優秀,接著再提出訓練方法,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們那樣表現優秀。也可以找到他們,和他們建立聯繫,試著去了解他們如何完成任務,以及為什麼能夠完成任務。

其次,可以通過閱讀高人寫的文章或者書籍,獲得他們自己總結出來的成長經驗和提升路徑。

2)制定計劃:

根據得到的理論,制定具體的計劃。制定計劃時,要有目標,同時要將目標和計劃進行拆解,使得每一個計劃都可執行且可測量。

3)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幾個重要的點:

第一,需要保持專注;

第二,每一次刻意練習都要有明確的目標;

第三,刻意練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

第四,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不在舒適區內練習。

刻意練習的目的,是將完成大目標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目標都訓練成一個套路,讓它深深的長在自己的腦子裡。

4)獲得反饋:

獲得反饋是為了更及時的發現自己的問題,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反饋可以是群眾的評價、前輩的指導,也可以是行業通用的測量指標——文章發表之後的反饋、前輩反饋、技能測量表等。

5)教給他人:

除了第四步以外,我還會把知識教給他人。一開始我會對著本子練習,邊說邊寫。這樣有寫不下去的地方,我就會標註。之後,慢慢熟練了,自己就會建一個群,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教授互相學習。教是最好的學,你能夠把學習的知識教給別人,說明你已經吸收和掌握了。如果你還不懂,就沒有辦法教給別人。(費曼學習法)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比如,我在學習寫文章時,的刻意練習方法。

1)建立理論 把文章拆分成標題、開頭、結構、內容和結尾。

2)制定計劃 每篇文章長度2000字,每天寫500字,早上300字,晚上200字。

3)刻意練習 利用早起和晚睡時間,這樣不會被家人打擾。

4)獲得反饋 寫完之後找其他寫作者,互相批改。也會投稿的各種公眾號渠道,看看自己文章質量。

5)教給他人 把文章架構和中心,複述一遍,說給別人聽。

到這裡,我簡單總結一下:

瞭解信息——工作記憶——長期記憶三者之間的交互原理。

高效學習法:

首先,學習事實性知識,作為基礎知識。

其次,把知識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知識,用結構化方法學習有意義知識;用助記術學習無意義知識。

最後,用刻意教授方法,把知識精進為“自動駕駛”模式,留出更多工作記憶空間思考和學習。

五、再分享幾個實用小技巧,讓你的學習效率翻倍

1)保持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助於集中注意力。

一元人民幣的背景圖案是什麼?你一定答不上來,即使你每天都在用。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注意,也就是沒有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影響學習效率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是否集中注意力,讓大腦注意到信息。也就是把信息提取到工作記憶空間中。

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可以幫助大腦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干擾。嘈雜的聲音會影響你的思維,思路。你可以去圖書館,或者早起找個安靜的公園。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

2)分散式學習比集中式學習,記憶的知識更牢固。

同樣是學習,為什麼專家學得就厲害?這篇文章可以找到答案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尤其是英語單詞這類無意義的記憶材料。

下次你可以使用分散式學習,就是本來一天學習5個小時的內容,分散到接下來的5天裡,每天學習1小時。

其餘4個小時可以嘗試學習其它知識。

假如,你要學習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語文,每天每個小時學習1門,一天也是5個小時。

但接下來的4天,你都能夠複習一遍之前學習的內容,更不容易忘記。(《超普通心理學》)

3)利用筆記和思維導圖,輔助強化記憶。

筆記可以擴充我們的長期記憶空間。工作以後大家每天要學習和記錄的東西變得,精力和時間也有限,大家就會比較犯懶。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整理信息,把常用和可以格式化的信息,記錄進筆記,無需存儲到大腦裡,降低大腦的存儲負擔。

記錄筆記有一個原則:如果有就在那裡,如果沒有就沒有記錄過。條理化存儲,大腦只需要記錄“索引”就可以輕鬆找到信息。

思維導圖可以條理化我們的知識體系,將思維形象化。大腦喜歡具體的東西。比如,鉛筆、小刀、橡皮,當你記憶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會在大腦裡想象他們的形狀,更能加深記憶。

如果是抽象的概念,比如夢想、知識、方法,你是不是有點蒙圈了。所以,可以自己為這些概念畫出思維導圖,就容易記憶了。

4)大量主題閱讀,增加基礎知識的容量。

從這篇開頭我們知道,我們的知識是構建在基礎知識之上,一層一層構建起來。我們需要通過大量閱讀,瞭解各種知識。我們做選擇猶豫,通常情況都是信息掌握的少,不瞭解,所以決策不了。

大量主題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全面的掌握信息。

最後,還想說一句掏心窩子的話,學習類的文章大家可能都沒少看,最後還是要行動起來。

先不要想結果如何,先邁出第一步,接著第二步、第三步,才能持續不停的前進,最終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