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管資本”是“淡馬錫模式”的中國翻版?

投資 經濟 國企改革 國內宏觀 中國經濟網 2017-05-16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國有資本的投資是基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而非純粹的經濟效益。“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管理改革不可以與“淡馬錫模式”劃等號。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要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運營和配置效率。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加快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國資委作為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根據授權代表國務院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專司國有資產監管,不行使社會公共管理職能,不干預企業依法行使自主經營權。(5月11日《證券日報》)

關於國資委的職能定位,之前有很多討論。國資委應該管什麼?有人提出參考“淡馬錫模式”。於是乎,國資委“管資本”被提了出來。方案的發佈意味著國資委的管理職能發佈了重要轉變。但這是否是“淡馬錫模式”的中國翻版?筆者認為肯定不是。

“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最終目的是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也就是說,“管資本”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搞好國有企業。之前國資委事無鉅細地管企業,結果企業被管得太死,反而管不好。現在“管資本”,就是放給企業更多的權限,進一步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

“淡馬錫模式”是什麼呢?淡馬錫成立於1974年,是一家以市場化方式運營的政府投資公司,新加坡財政部對其擁有100%的股權,其投資決策是基於經濟利益。所謂“淡馬錫模式”,就是構建政府、國資運作平臺、企業的三層架構。在宏觀層面由政府牢牢掌控,而在微觀運行層面由職業經理負責,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國企改革與國資管理的“淡馬錫模式”。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正是“淡馬錫模式”的精髓所在。在“淡馬錫模式”中,只有國有資本的概念,沒有國有企業的概念。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一樣,追逐的是經濟利益,是投資收益率。

在中國的國資管理中,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這兩個概念都不能丟。國有資本要保值增值,國有企業要做大做強。對國有企業而言,變的只是管理方式,而不是不管,變更管理方式的目的是為了將國有企業管好。

中國的國有資本投資既要注重投資收益,又要激勵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既要注重保值增值,又要體現國家戰略。國有資本的投資是基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而非純粹的經濟效益。“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管理改革不可以與“淡馬錫模式”劃等號。(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