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收益。當你在賺錢上投入的時間和產出是非線性關係或者指數級關係,這個叫做賺錢,也就是說用極少的時間投入就可以賺很多的錢。做投資就是如此。

今年我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多看書、多思考,少看項目,但是要提高決策的優化度。我要把時間用到刀刃上,比如說讀書和思考對於投資決策有幫助,那麼就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在圖中“賺錢機器誕生”這個交叉點之前,有人用兩倍時間打了兩份工,而非認知提高,他不讀書、不思考,永遠是賣時間換錢。如果你創造不出賺錢機器,你就是別人的賺錢機器。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我能夠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來,由它來幫我賺錢。

我投了300家企業,活了150家,這150家就是我的賺錢機器。所以說對於馬雲、任正非來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幹活,他們是不是繼續幹活取決於他們喜歡不喜歡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一旦一個公司進入到成熟運行的軌道,這個賺錢機器就生成了。

讓自己擁有稀缺能力

你要擁有某種稀缺能力。我是山西人,我們老家有很多人靠挖煤賺錢,那段時間煤炭是稀缺資源。當然這件事本身不持續,裡面有太多灰色成分,煤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挖煤能力誰都有,並不稀缺,缺的是煤礦資源。而這種資源可能會在未來被國家收回。稀缺能力才屬於自己。

什麼是稀缺能力?

比如說你是一個黑客,你可以打工,領固定工資。你也可以幫500強企業做安全顧問,但不收顧問費,只收期權或者股份這種盈利能力不封頂的東西,當別人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三分鐘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期權就不斷的漲,沒有封頂。也就是說你擁有稀缺能力一定要配合一個不封頂的模式。

第二,你創造一個IP類作品,用作品賺錢。比如說米老鼠、唐老鴨的版稅幫你賺錢,用哈利波特的小說版稅賺錢以及電影票房分潤。只要創造出任何一種形式的火爆IP或是知名作品,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健康的企業也是一個作品,一個賺錢機器。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收益。當你在賺錢上投入的時間和產出是非線性關係或者指數級關係,這個叫做賺錢,也就是說用極少的時間投入就可以賺很多的錢。做投資就是如此。

今年我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多看書、多思考,少看項目,但是要提高決策的優化度。我要把時間用到刀刃上,比如說讀書和思考對於投資決策有幫助,那麼就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在圖中“賺錢機器誕生”這個交叉點之前,有人用兩倍時間打了兩份工,而非認知提高,他不讀書、不思考,永遠是賣時間換錢。如果你創造不出賺錢機器,你就是別人的賺錢機器。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我能夠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來,由它來幫我賺錢。

我投了300家企業,活了150家,這150家就是我的賺錢機器。所以說對於馬雲、任正非來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幹活,他們是不是繼續幹活取決於他們喜歡不喜歡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一旦一個公司進入到成熟運行的軌道,這個賺錢機器就生成了。

讓自己擁有稀缺能力

你要擁有某種稀缺能力。我是山西人,我們老家有很多人靠挖煤賺錢,那段時間煤炭是稀缺資源。當然這件事本身不持續,裡面有太多灰色成分,煤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挖煤能力誰都有,並不稀缺,缺的是煤礦資源。而這種資源可能會在未來被國家收回。稀缺能力才屬於自己。

什麼是稀缺能力?

比如說你是一個黑客,你可以打工,領固定工資。你也可以幫500強企業做安全顧問,但不收顧問費,只收期權或者股份這種盈利能力不封頂的東西,當別人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三分鐘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期權就不斷的漲,沒有封頂。也就是說你擁有稀缺能力一定要配合一個不封頂的模式。

第二,你創造一個IP類作品,用作品賺錢。比如說米老鼠、唐老鴨的版稅幫你賺錢,用哈利波特的小說版稅賺錢以及電影票房分潤。只要創造出任何一種形式的火爆IP或是知名作品,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健康的企業也是一個作品,一個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當你有了賺錢機器,省了很多時間,那麼這些時間用來幹什麼?花在哪裡?我們怎麼過這一生才能幸福?我的看法如下: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數體驗的疊加,我們這一輩子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一切都是主觀感受,我們感受的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6個需求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追求靈性追求。這種生命的體驗分兩種,主動式體驗和被動式體驗。很多人都沒有區分這兩個概念。

什麼叫被動式體驗?

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就是被動式體驗。你買了一個包、做了個按摩、看了一場IMAX電影、買了遊艇、買了飛機,都很爽,這都是被動式體驗。而主動式體驗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體驗,比如說我要把鋼琴從一彈到九級、圍棋從初學者下到九段、跆拳道練到黑帶、登頂珠峰、把一家企業從零做到上市,這都是不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都是主動式體驗。

而被動式體驗的核心缺點在哪裡?

就是這種興奮感和滿足感衰減得太快了,而且要不斷花費更多的錢來購買;小時候買一顆糖都很開心,隨著年齡和財富的增加,買一輛車的興奮感可能還不如兒時的一顆糖;到最後財富能力達到了瓶頸,被動式體驗就很難突破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買遊艇、買飛機。而登山,征服珠穆朗瑪的成就感、鋼琴九級的滿足感,那種巔峰體驗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也不是任何富人可以直接花錢購買的,這才是主動式體驗。

主動式體驗的好處很多,首先滿足感和花費比要高得多。其次越年輕越收益,比如10歲就實現了鋼琴九級,那麼後面的80年都可以體會鋼琴的愉悅以及別人的讚揚;一個人如果要到80歲才能實現鋼琴九級,那麼剩下來可以享受這種成就的時日就不多了。第三主動式體驗無窮無盡,不會那麼容易遇到瓶頸,鋼琴九級後可以薩克斯,也可以架子鼓;取得了第一項科學發明後還可以搞第二項,每一項突破都是一次滿足感和成就感的體驗,主動式體驗有無數的高峰讓你去征服。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收益。當你在賺錢上投入的時間和產出是非線性關係或者指數級關係,這個叫做賺錢,也就是說用極少的時間投入就可以賺很多的錢。做投資就是如此。

今年我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多看書、多思考,少看項目,但是要提高決策的優化度。我要把時間用到刀刃上,比如說讀書和思考對於投資決策有幫助,那麼就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在圖中“賺錢機器誕生”這個交叉點之前,有人用兩倍時間打了兩份工,而非認知提高,他不讀書、不思考,永遠是賣時間換錢。如果你創造不出賺錢機器,你就是別人的賺錢機器。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我能夠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來,由它來幫我賺錢。

我投了300家企業,活了150家,這150家就是我的賺錢機器。所以說對於馬雲、任正非來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幹活,他們是不是繼續幹活取決於他們喜歡不喜歡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一旦一個公司進入到成熟運行的軌道,這個賺錢機器就生成了。

讓自己擁有稀缺能力

你要擁有某種稀缺能力。我是山西人,我們老家有很多人靠挖煤賺錢,那段時間煤炭是稀缺資源。當然這件事本身不持續,裡面有太多灰色成分,煤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挖煤能力誰都有,並不稀缺,缺的是煤礦資源。而這種資源可能會在未來被國家收回。稀缺能力才屬於自己。

什麼是稀缺能力?

比如說你是一個黑客,你可以打工,領固定工資。你也可以幫500強企業做安全顧問,但不收顧問費,只收期權或者股份這種盈利能力不封頂的東西,當別人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三分鐘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期權就不斷的漲,沒有封頂。也就是說你擁有稀缺能力一定要配合一個不封頂的模式。

第二,你創造一個IP類作品,用作品賺錢。比如說米老鼠、唐老鴨的版稅幫你賺錢,用哈利波特的小說版稅賺錢以及電影票房分潤。只要創造出任何一種形式的火爆IP或是知名作品,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健康的企業也是一個作品,一個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當你有了賺錢機器,省了很多時間,那麼這些時間用來幹什麼?花在哪裡?我們怎麼過這一生才能幸福?我的看法如下: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數體驗的疊加,我們這一輩子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一切都是主觀感受,我們感受的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6個需求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追求靈性追求。這種生命的體驗分兩種,主動式體驗和被動式體驗。很多人都沒有區分這兩個概念。

什麼叫被動式體驗?

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就是被動式體驗。你買了一個包、做了個按摩、看了一場IMAX電影、買了遊艇、買了飛機,都很爽,這都是被動式體驗。而主動式體驗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體驗,比如說我要把鋼琴從一彈到九級、圍棋從初學者下到九段、跆拳道練到黑帶、登頂珠峰、把一家企業從零做到上市,這都是不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都是主動式體驗。

而被動式體驗的核心缺點在哪裡?

就是這種興奮感和滿足感衰減得太快了,而且要不斷花費更多的錢來購買;小時候買一顆糖都很開心,隨著年齡和財富的增加,買一輛車的興奮感可能還不如兒時的一顆糖;到最後財富能力達到了瓶頸,被動式體驗就很難突破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買遊艇、買飛機。而登山,征服珠穆朗瑪的成就感、鋼琴九級的滿足感,那種巔峰體驗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也不是任何富人可以直接花錢購買的,這才是主動式體驗。

主動式體驗的好處很多,首先滿足感和花費比要高得多。其次越年輕越收益,比如10歲就實現了鋼琴九級,那麼後面的80年都可以體會鋼琴的愉悅以及別人的讚揚;一個人如果要到80歲才能實現鋼琴九級,那麼剩下來可以享受這種成就的時日就不多了。第三主動式體驗無窮無盡,不會那麼容易遇到瓶頸,鋼琴九級後可以薩克斯,也可以架子鼓;取得了第一項科學發明後還可以搞第二項,每一項突破都是一次滿足感和成就感的體驗,主動式體驗有無數的高峰讓你去征服。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我覺得人的規劃應該是在年輕時把50%的時間花在以賺錢為目的的主動式體驗上,比如搞發明,努力寫作,或者作曲等,又快樂又完美,還能增加賺錢的稀缺能力,直到你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當然在這個期間你還應該有其他不以賺錢為目的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烹飪美食、唱歌和旅遊等。花少量的時間被動體驗,放鬆心情。但不要給被動式體驗太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年輕時要為自己的未來開發賺錢機器。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收益。當你在賺錢上投入的時間和產出是非線性關係或者指數級關係,這個叫做賺錢,也就是說用極少的時間投入就可以賺很多的錢。做投資就是如此。

今年我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多看書、多思考,少看項目,但是要提高決策的優化度。我要把時間用到刀刃上,比如說讀書和思考對於投資決策有幫助,那麼就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在圖中“賺錢機器誕生”這個交叉點之前,有人用兩倍時間打了兩份工,而非認知提高,他不讀書、不思考,永遠是賣時間換錢。如果你創造不出賺錢機器,你就是別人的賺錢機器。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我能夠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來,由它來幫我賺錢。

我投了300家企業,活了150家,這150家就是我的賺錢機器。所以說對於馬雲、任正非來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幹活,他們是不是繼續幹活取決於他們喜歡不喜歡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一旦一個公司進入到成熟運行的軌道,這個賺錢機器就生成了。

讓自己擁有稀缺能力

你要擁有某種稀缺能力。我是山西人,我們老家有很多人靠挖煤賺錢,那段時間煤炭是稀缺資源。當然這件事本身不持續,裡面有太多灰色成分,煤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挖煤能力誰都有,並不稀缺,缺的是煤礦資源。而這種資源可能會在未來被國家收回。稀缺能力才屬於自己。

什麼是稀缺能力?

比如說你是一個黑客,你可以打工,領固定工資。你也可以幫500強企業做安全顧問,但不收顧問費,只收期權或者股份這種盈利能力不封頂的東西,當別人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三分鐘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期權就不斷的漲,沒有封頂。也就是說你擁有稀缺能力一定要配合一個不封頂的模式。

第二,你創造一個IP類作品,用作品賺錢。比如說米老鼠、唐老鴨的版稅幫你賺錢,用哈利波特的小說版稅賺錢以及電影票房分潤。只要創造出任何一種形式的火爆IP或是知名作品,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健康的企業也是一個作品,一個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當你有了賺錢機器,省了很多時間,那麼這些時間用來幹什麼?花在哪裡?我們怎麼過這一生才能幸福?我的看法如下: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數體驗的疊加,我們這一輩子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一切都是主觀感受,我們感受的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6個需求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追求靈性追求。這種生命的體驗分兩種,主動式體驗和被動式體驗。很多人都沒有區分這兩個概念。

什麼叫被動式體驗?

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就是被動式體驗。你買了一個包、做了個按摩、看了一場IMAX電影、買了遊艇、買了飛機,都很爽,這都是被動式體驗。而主動式體驗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體驗,比如說我要把鋼琴從一彈到九級、圍棋從初學者下到九段、跆拳道練到黑帶、登頂珠峰、把一家企業從零做到上市,這都是不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都是主動式體驗。

而被動式體驗的核心缺點在哪裡?

就是這種興奮感和滿足感衰減得太快了,而且要不斷花費更多的錢來購買;小時候買一顆糖都很開心,隨著年齡和財富的增加,買一輛車的興奮感可能還不如兒時的一顆糖;到最後財富能力達到了瓶頸,被動式體驗就很難突破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買遊艇、買飛機。而登山,征服珠穆朗瑪的成就感、鋼琴九級的滿足感,那種巔峰體驗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也不是任何富人可以直接花錢購買的,這才是主動式體驗。

主動式體驗的好處很多,首先滿足感和花費比要高得多。其次越年輕越收益,比如10歲就實現了鋼琴九級,那麼後面的80年都可以體會鋼琴的愉悅以及別人的讚揚;一個人如果要到80歲才能實現鋼琴九級,那麼剩下來可以享受這種成就的時日就不多了。第三主動式體驗無窮無盡,不會那麼容易遇到瓶頸,鋼琴九級後可以薩克斯,也可以架子鼓;取得了第一項科學發明後還可以搞第二項,每一項突破都是一次滿足感和成就感的體驗,主動式體驗有無數的高峰讓你去征服。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我覺得人的規劃應該是在年輕時把50%的時間花在以賺錢為目的的主動式體驗上,比如搞發明,努力寫作,或者作曲等,又快樂又完美,還能增加賺錢的稀缺能力,直到你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當然在這個期間你還應該有其他不以賺錢為目的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烹飪美食、唱歌和旅遊等。花少量的時間被動體驗,放鬆心情。但不要給被動式體驗太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年輕時要為自己的未來開發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三點體會

我做了這麼長時間投資,有三點體會:

第一,高收益高風險,4%的人賺64%的錢。

我們一定要努力進入這4%,因為這4%中的人掌握了高收益低風險的方法。什麼叫低風險高收益?1/10的概率搏1000倍的回報。

所以我們要從概率上下功夫,我投每一個企業都要去判斷它是否吻合這個標準。要想吻合這個標準還要學會計算,如何判斷一家企業的成功率超過10%,一家企業成功後能否帶來1000倍的盈利空間是怎麼算出來的?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需要策略。我以前沒有策略的時候投的項目,按照我現在的認知來算就是1%的概率博50倍的回報,投的越多虧的越多。

第二,天使投資人就是投人。

為什麼羅永浩還沒有成功?他很強,我們投的很多投資者還不如他,馬雲創業的時候根本和羅永浩沒法比,但是為什麼投羅永浩還不成功?有人說這個人的命不行。但不是這樣的,看人之前要把事看完,天使投資投人,但如果事不對,這個人還是過濾掉更好。中國有十幾億人,為什麼非要在這幾個人身上投注?投資想要千倍的回報,千倍的回報不是人,而是事,人只能決定成敗,如果方向不對,只會越陷越深。

第三,天使投資沒有數據參考。

你要想有一千倍的回報就要算這個賽道有多大,賽道的空間有多大,不能算企業的運營數據,這個數據太狹隘,而且公司還沒成立,沒任何運營數據。但我們還是要對數字敏感,要知道市場的增長速度如何,賽道的潛力如何,中國不夠大,那麼全球夠不夠大,如果全球夠大就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全球性的視野。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收益。當你在賺錢上投入的時間和產出是非線性關係或者指數級關係,這個叫做賺錢,也就是說用極少的時間投入就可以賺很多的錢。做投資就是如此。

今年我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多看書、多思考,少看項目,但是要提高決策的優化度。我要把時間用到刀刃上,比如說讀書和思考對於投資決策有幫助,那麼就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在圖中“賺錢機器誕生”這個交叉點之前,有人用兩倍時間打了兩份工,而非認知提高,他不讀書、不思考,永遠是賣時間換錢。如果你創造不出賺錢機器,你就是別人的賺錢機器。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我能夠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來,由它來幫我賺錢。

我投了300家企業,活了150家,這150家就是我的賺錢機器。所以說對於馬雲、任正非來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幹活,他們是不是繼續幹活取決於他們喜歡不喜歡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一旦一個公司進入到成熟運行的軌道,這個賺錢機器就生成了。

讓自己擁有稀缺能力

你要擁有某種稀缺能力。我是山西人,我們老家有很多人靠挖煤賺錢,那段時間煤炭是稀缺資源。當然這件事本身不持續,裡面有太多灰色成分,煤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挖煤能力誰都有,並不稀缺,缺的是煤礦資源。而這種資源可能會在未來被國家收回。稀缺能力才屬於自己。

什麼是稀缺能力?

比如說你是一個黑客,你可以打工,領固定工資。你也可以幫500強企業做安全顧問,但不收顧問費,只收期權或者股份這種盈利能力不封頂的東西,當別人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三分鐘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期權就不斷的漲,沒有封頂。也就是說你擁有稀缺能力一定要配合一個不封頂的模式。

第二,你創造一個IP類作品,用作品賺錢。比如說米老鼠、唐老鴨的版稅幫你賺錢,用哈利波特的小說版稅賺錢以及電影票房分潤。只要創造出任何一種形式的火爆IP或是知名作品,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健康的企業也是一個作品,一個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當你有了賺錢機器,省了很多時間,那麼這些時間用來幹什麼?花在哪裡?我們怎麼過這一生才能幸福?我的看法如下: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數體驗的疊加,我們這一輩子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一切都是主觀感受,我們感受的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6個需求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追求靈性追求。這種生命的體驗分兩種,主動式體驗和被動式體驗。很多人都沒有區分這兩個概念。

什麼叫被動式體驗?

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就是被動式體驗。你買了一個包、做了個按摩、看了一場IMAX電影、買了遊艇、買了飛機,都很爽,這都是被動式體驗。而主動式體驗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體驗,比如說我要把鋼琴從一彈到九級、圍棋從初學者下到九段、跆拳道練到黑帶、登頂珠峰、把一家企業從零做到上市,這都是不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都是主動式體驗。

而被動式體驗的核心缺點在哪裡?

就是這種興奮感和滿足感衰減得太快了,而且要不斷花費更多的錢來購買;小時候買一顆糖都很開心,隨著年齡和財富的增加,買一輛車的興奮感可能還不如兒時的一顆糖;到最後財富能力達到了瓶頸,被動式體驗就很難突破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買遊艇、買飛機。而登山,征服珠穆朗瑪的成就感、鋼琴九級的滿足感,那種巔峰體驗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也不是任何富人可以直接花錢購買的,這才是主動式體驗。

主動式體驗的好處很多,首先滿足感和花費比要高得多。其次越年輕越收益,比如10歲就實現了鋼琴九級,那麼後面的80年都可以體會鋼琴的愉悅以及別人的讚揚;一個人如果要到80歲才能實現鋼琴九級,那麼剩下來可以享受這種成就的時日就不多了。第三主動式體驗無窮無盡,不會那麼容易遇到瓶頸,鋼琴九級後可以薩克斯,也可以架子鼓;取得了第一項科學發明後還可以搞第二項,每一項突破都是一次滿足感和成就感的體驗,主動式體驗有無數的高峰讓你去征服。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我覺得人的規劃應該是在年輕時把50%的時間花在以賺錢為目的的主動式體驗上,比如搞發明,努力寫作,或者作曲等,又快樂又完美,還能增加賺錢的稀缺能力,直到你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當然在這個期間你還應該有其他不以賺錢為目的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烹飪美食、唱歌和旅遊等。花少量的時間被動體驗,放鬆心情。但不要給被動式體驗太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年輕時要為自己的未來開發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三點體會

我做了這麼長時間投資,有三點體會:

第一,高收益高風險,4%的人賺64%的錢。

我們一定要努力進入這4%,因為這4%中的人掌握了高收益低風險的方法。什麼叫低風險高收益?1/10的概率搏1000倍的回報。

所以我們要從概率上下功夫,我投每一個企業都要去判斷它是否吻合這個標準。要想吻合這個標準還要學會計算,如何判斷一家企業的成功率超過10%,一家企業成功後能否帶來1000倍的盈利空間是怎麼算出來的?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需要策略。我以前沒有策略的時候投的項目,按照我現在的認知來算就是1%的概率博50倍的回報,投的越多虧的越多。

第二,天使投資人就是投人。

為什麼羅永浩還沒有成功?他很強,我們投的很多投資者還不如他,馬雲創業的時候根本和羅永浩沒法比,但是為什麼投羅永浩還不成功?有人說這個人的命不行。但不是這樣的,看人之前要把事看完,天使投資投人,但如果事不對,這個人還是過濾掉更好。中國有十幾億人,為什麼非要在這幾個人身上投注?投資想要千倍的回報,千倍的回報不是人,而是事,人只能決定成敗,如果方向不對,只會越陷越深。

第三,天使投資沒有數據參考。

你要想有一千倍的回報就要算這個賽道有多大,賽道的空間有多大,不能算企業的運營數據,這個數據太狹隘,而且公司還沒成立,沒任何運營數據。但我們還是要對數字敏感,要知道市場的增長速度如何,賽道的潛力如何,中國不夠大,那麼全球夠不夠大,如果全球夠大就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全球性的視野。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天使投資的九大認知

第一個認知:天使投資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認知能力。如果你對風險的認知能力為0或者是沒有認知,那麼你的投資一定會出大問題。我們不是買彩票也不是賭博,這個職業本身是有辦法算的,我們要管理風險。我們不要做“無頭蒼蠅”,無頭蒼蠅就是亂衝亂撞。

在做基金時,1%決策的提升結果可能差1000倍。比如1億資金投100個企業,假設今天最後一點錢投完了,明天你見了一個公司也不錯,你卻沒有錢投,結果那家企業是騰訊,你就差了100萬沒有投。你前面犯錯多投了一個不該投的企業,但往往好的企業就在那個時間點上出現。這就是告訴大家每一個決策都要優化到極致。我們要要求自己在現有的線條上做的更好,和自己的命運做對抗。路徑的優化,一點點都非常重要,不能馬虎。

"

王利傑:我投了300家企業,活的這150家成了我的賺錢機器!

王利傑2017-05-05 11:29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天使成長營angelcamp (ID:anglecamp)

前瞻網經授權轉載

天使投資人王利傑,2001年供職於華為技術,現任PreAngel的創始合夥人,專注於中早期科技項目,自從2011年創辦PreAngel天使投資品牌以來,共投資300多個初創企業,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硅谷、紐約、洛杉磯等地,累計投出4億人民幣,LP(有限合夥人)包括:鬆禾資本厲偉、美圖科技蔡文勝、上海聯創馮濤、源政資本楊向陽、東方富海陳瑋、中路集團陳榮、唯品會吳彬、老鷹基金劉小鷹、樂視集團及寧波天使引導基金等。

為什麼叫投資異類?第一因為我喜歡投異類創業者;第二我也是異類,我進入投資行業時既沒有人帶,也沒有方法論,幾乎對投資一竊不通。雖然曾做過二級市場,但也虧了錢,我對二級市場情況瞭解的很模糊。所以說我做投資是“從0到1”的過程,在此期間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冤枉錢。

基金裂變,不走尋常路

2011年,我用400萬投資了50家公司,失敗率高達90%,最終只剩下5家公司,而帳面回報是3600萬,這樣的收益完全是靠運氣,但是運氣也有原因,我講完後你們就知道這個運氣是從哪裡來的。

2012年我做了一個3000萬的基金,投了42個企業,從12年到現在四年多,一共失敗了21個,活了21個。這裡所謂的失敗就是死掉的和我認為死掉的。死亡21個其實並不算多,12年賬面收益是9000萬。

2014年做了一個4000萬的基金,到現在,這個基金已經翻了6倍。14年底到15年做了一個1.5億的基金,共計投了72家公司,失敗了20家,最好的10家賬面已經已有3億的賬面收益。

後來我們發現要想把基金做大,自然資金多、合夥人也會多,每個合夥人都要投票決定是否對項目投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人對自己的那一票並不完全負責。天使投資主要靠直覺,喜歡就投。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是完全合適的,因此後來我們就裂變,讓每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一個基金。

目前我們有6個子基金,對所投項目統一做投後管理,所以我們有6個管理公司,這點和其他基金不同,成為了一個異類。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平臺不斷的做大,而我們是不斷的裂變。

元認知,提高思考能力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維的一種能力。其實做哲學家也好,做投資人也好,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終都有這樣的能力,就是不斷的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這相當於在大腦裡佔了兩個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超我,當你做了任何決策都會產生兩個聲音,這兩個聲音在不斷的博弈。比如當我直覺喜歡什麼東西時,用理智找到一些不喜歡方面;我直覺不喜歡時,理智又會告訴我一些喜歡的理由。

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正確的行為;正確的行為才能導致正確的結果。有限的認知一定會影響我們的行為。40歲的你和20歲的你看待同一樣事肯定有不一樣的認知、行為和處理方式,畢竟過了20年我們成長了很多,如果你20年後和20年前看待事情一樣,那就說明你並沒有成長。有時我和創業者交流時並不看好他,而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駁倒他,往往這種時間我就反問他:“你覺得你十年後看你今天這個東西還有多大的變化?如果沒有變化是因為你看的遠還是因為你這十年沒有進步。”

賺錢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我們都在想賺錢或者是已經賺到了一些錢,但是我們想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賺到百億美金。但是到底什麼是賺錢?有沒有人認真的思考過。如果你沒有認真的思考,你的行為就會走彎路。有些人20多歲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有些人到了40歲還找不到路,而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沒有找到賺錢的路。最有趣的體現於英文的賺錢就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單詞表達:

WAGE體力勞動報酬,指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者所得的“工資、工錢”,通常按周、日結算。

SALARY非體力報酬,通常按月,有時按季或年計算。多指白領,一個月領一次薪資。

PAY 就是你給別人做一些活,別人付錢。

BONUS 公司發獎金,在工資之外發一些獎金,但是通常也就是幾個月的工資。

上面的這些有一個共性,非常容易算到天花板,而這個共性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背後的邏輯是他們在廉價出賣時間,他們不是賺錢,他們在用時間換錢,只不過是有些人的時間貴一點,比如一個小時5000美金的大律師;有些人的時間便宜,比如說出租車。我們大部分人畢業後都在這條路上,但是這是大部分人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要走這條路,但是你要知道走這條路的目的是到另一條條路,真正賺錢的路:

GAIN 低買高賣。

INTEREST 理財產品,以錢賺錢。

PROFIT 企業利潤,分紅。

ROYALTY 授權費、專利費

TAX 國家的賺錢方式,收稅。

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想想我們個人的賺錢方式是不是可以到更高的層次,不封頂的商業模式,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年輕的時候通過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然後才能擺脫出賣時間的怪圈,真正的賺錢。

如何做到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根據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再為了生活的必須而出售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時間用來幹喜歡乾的事。那麼我不賣時間我的錢從哪裡來?我給大家畫了一張圖。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橫座標是時間,縱座標是收益。當你在賺錢上投入的時間和產出是非線性關係或者指數級關係,這個叫做賺錢,也就是說用極少的時間投入就可以賺很多的錢。做投資就是如此。

今年我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多看書、多思考,少看項目,但是要提高決策的優化度。我要把時間用到刀刃上,比如說讀書和思考對於投資決策有幫助,那麼就要花時間在這個上面。在圖中“賺錢機器誕生”這個交叉點之前,有人用兩倍時間打了兩份工,而非認知提高,他不讀書、不思考,永遠是賣時間換錢。如果你創造不出賺錢機器,你就是別人的賺錢機器。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我能夠在什麼時間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來,由它來幫我賺錢。

我投了300家企業,活了150家,這150家就是我的賺錢機器。所以說對於馬雲、任正非來說,其實他們不需要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幹活,他們是不是繼續幹活取決於他們喜歡不喜歡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一旦一個公司進入到成熟運行的軌道,這個賺錢機器就生成了。

讓自己擁有稀缺能力

你要擁有某種稀缺能力。我是山西人,我們老家有很多人靠挖煤賺錢,那段時間煤炭是稀缺資源。當然這件事本身不持續,裡面有太多灰色成分,煤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挖煤能力誰都有,並不稀缺,缺的是煤礦資源。而這種資源可能會在未來被國家收回。稀缺能力才屬於自己。

什麼是稀缺能力?

比如說你是一個黑客,你可以打工,領固定工資。你也可以幫500強企業做安全顧問,但不收顧問費,只收期權或者股份這種盈利能力不封頂的東西,當別人一年解決不了的問題你三分鐘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期權就不斷的漲,沒有封頂。也就是說你擁有稀缺能力一定要配合一個不封頂的模式。

第二,你創造一個IP類作品,用作品賺錢。比如說米老鼠、唐老鴨的版稅幫你賺錢,用哈利波特的小說版稅賺錢以及電影票房分潤。只要創造出任何一種形式的火爆IP或是知名作品,你就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一個健康的企業也是一個作品,一個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當你有了賺錢機器,省了很多時間,那麼這些時間用來幹什麼?花在哪裡?我們怎麼過這一生才能幸福?我的看法如下:生命的本質就是無數體驗的疊加,我們這一輩子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一切都是主觀感受,我們感受的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6個需求層次,最高的層次是追求靈性追求。這種生命的體驗分兩種,主動式體驗和被動式體驗。很多人都沒有區分這兩個概念。

什麼叫被動式體驗?

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就是被動式體驗。你買了一個包、做了個按摩、看了一場IMAX電影、買了遊艇、買了飛機,都很爽,這都是被動式體驗。而主動式體驗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體驗,比如說我要把鋼琴從一彈到九級、圍棋從初學者下到九段、跆拳道練到黑帶、登頂珠峰、把一家企業從零做到上市,這都是不能花錢直接買來的體驗,都是主動式體驗。

而被動式體驗的核心缺點在哪裡?

就是這種興奮感和滿足感衰減得太快了,而且要不斷花費更多的錢來購買;小時候買一顆糖都很開心,隨著年齡和財富的增加,買一輛車的興奮感可能還不如兒時的一顆糖;到最後財富能力達到了瓶頸,被動式體驗就很難突破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買遊艇、買飛機。而登山,征服珠穆朗瑪的成就感、鋼琴九級的滿足感,那種巔峰體驗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也不是任何富人可以直接花錢購買的,這才是主動式體驗。

主動式體驗的好處很多,首先滿足感和花費比要高得多。其次越年輕越收益,比如10歲就實現了鋼琴九級,那麼後面的80年都可以體會鋼琴的愉悅以及別人的讚揚;一個人如果要到80歲才能實現鋼琴九級,那麼剩下來可以享受這種成就的時日就不多了。第三主動式體驗無窮無盡,不會那麼容易遇到瓶頸,鋼琴九級後可以薩克斯,也可以架子鼓;取得了第一項科學發明後還可以搞第二項,每一項突破都是一次滿足感和成就感的體驗,主動式體驗有無數的高峰讓你去征服。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我覺得人的規劃應該是在年輕時把50%的時間花在以賺錢為目的的主動式體驗上,比如搞發明,努力寫作,或者作曲等,又快樂又完美,還能增加賺錢的稀缺能力,直到你創造出一個賺錢機器,實現真正的財富自由。當然在這個期間你還應該有其他不以賺錢為目的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烹飪美食、唱歌和旅遊等。花少量的時間被動體驗,放鬆心情。但不要給被動式體驗太多時間和精力,因為年輕時要為自己的未來開發賺錢機器。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三點體會

我做了這麼長時間投資,有三點體會:

第一,高收益高風險,4%的人賺64%的錢。

我們一定要努力進入這4%,因為這4%中的人掌握了高收益低風險的方法。什麼叫低風險高收益?1/10的概率搏1000倍的回報。

所以我們要從概率上下功夫,我投每一個企業都要去判斷它是否吻合這個標準。要想吻合這個標準還要學會計算,如何判斷一家企業的成功率超過10%,一家企業成功後能否帶來1000倍的盈利空間是怎麼算出來的?不僅需要學習,而且需要策略。我以前沒有策略的時候投的項目,按照我現在的認知來算就是1%的概率博50倍的回報,投的越多虧的越多。

第二,天使投資人就是投人。

為什麼羅永浩還沒有成功?他很強,我們投的很多投資者還不如他,馬雲創業的時候根本和羅永浩沒法比,但是為什麼投羅永浩還不成功?有人說這個人的命不行。但不是這樣的,看人之前要把事看完,天使投資投人,但如果事不對,這個人還是過濾掉更好。中國有十幾億人,為什麼非要在這幾個人身上投注?投資想要千倍的回報,千倍的回報不是人,而是事,人只能決定成敗,如果方向不對,只會越陷越深。

第三,天使投資沒有數據參考。

你要想有一千倍的回報就要算這個賽道有多大,賽道的空間有多大,不能算企業的運營數據,這個數據太狹隘,而且公司還沒成立,沒任何運營數據。但我們還是要對數字敏感,要知道市場的增長速度如何,賽道的潛力如何,中國不夠大,那麼全球夠不夠大,如果全球夠大就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全球性的視野。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天使投資的九大認知

第一個認知:天使投資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認知能力。如果你對風險的認知能力為0或者是沒有認知,那麼你的投資一定會出大問題。我們不是買彩票也不是賭博,這個職業本身是有辦法算的,我們要管理風險。我們不要做“無頭蒼蠅”,無頭蒼蠅就是亂衝亂撞。

在做基金時,1%決策的提升結果可能差1000倍。比如1億資金投100個企業,假設今天最後一點錢投完了,明天你見了一個公司也不錯,你卻沒有錢投,結果那家企業是騰訊,你就差了100萬沒有投。你前面犯錯多投了一個不該投的企業,但往往好的企業就在那個時間點上出現。這就是告訴大家每一個決策都要優化到極致。我們要要求自己在現有的線條上做的更好,和自己的命運做對抗。路徑的優化,一點點都非常重要,不能馬虎。

投資概率決定賠率

我總是說天使投資的本質是什麼?賺錢的本質是什麼?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怎麼過好這一生?

需要想很多元認知的東西,要往底層思考,所以做投資一定是哲學層面的東西。你看很多成功的企業家講的話都特別的有哲理。

哥倫布去環球旅行,所有人都說他回不來,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地球是平的,但是哥倫布堅決認為地球是圓的,這就是認知的不同。所以有句話說“他人笑我太癲狂,我笑他人看不穿”。認知鴻溝帶來很大的差別。

第二個認知:天使投資的本質是概率博弈

我的天使投資概率策略就是:以十分之一的概率博取千倍的回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計算一個項目的成功概率,如何確保每個被投企業的成功概率都大於10%呢?

一個項目勝負的概率不是創始人單獨決定的,也不是孤立的項目分析可以計算的,而是賽道上的玩家總數量決定的。在一個贏家通吃的垂直賽道里,同一時機進場的玩家優和缺點對衝後,享有同等的勝出概率!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由內在決定的,只要努力就有結果,比如減肥、打球、彈琴、寫毛筆字、跑步、畫畫、寫代碼、磨刀。這都是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事,付出到位,必然會有收穫。另外有些事情是外部事件隨機決定的,完全不確定、不可測,與個人努力無關,比如賭球、擲骰子、買彩票、炒股、天氣、太陽風暴等等。可世間的大部分事情是內在和外部兩者的結合,不努力不行,但努力也未必一定有好的結果,比如創業和投資。結果好,我們說運氣好;結果不好,我們說命不好。

所以說,天使投資的本質,就是概率博弈。不怕事情太難,因為難的事情,只要是內在決定的,努力就能解決,努力就有結果;最怕的是競爭太亂,一多一亂,概率就分散,分散了,努力能起的作用就越來越小了。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運氣也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競爭對手人多了,總有人的運氣比你好。

投資者總是過於高估自己的智力,尤其是那些平時很自律,很努力的投資人。曾經有人見到巴菲特的時候,開玩笑說:“假設有一億人,每個人拿100美金去投資,每天隨機有50%的人翻倍,50%的人賠光;20天之後,就會剩下100人,每人一億美金;再過6天,就會剩下一個人拿著100億美金”。他藉此來嘲笑巴菲特,只不過是股市的幸運兒。

確實,股市有極強的隨機性和偶發性,即便是連續20年盈利的投資人,也不排除他們主要的競爭力是“運氣好”。難道在股市中,努力真的就一點用都沒有嗎?我相信還是有作用的,雖然一切都是隨機事件,但絕不可以忽視其背後的概率問題,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的知識叫做概率論。做投資,我們總是要學習一些概率知識。可我們從小的教育中,偏偏缺失了概率論的教育。我個人認為,在21世紀,概率論應該是初中生的必修課。概率論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從容地面對工作和投資,甚至可以讓我們更淡定地坦然面對人世間的各種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生活事件。

第三個認知:項目的來源決定的項目的成功和質量。如果一年只接觸100個項目,你要有好的方法論要把整個的項目源打開,接觸各種有項目的人,通過PR寫文章,傳播你的文章,做嘉賓,做演講,讓更多的人知道你。對於很多新入行的投資人來講,最大的挑戰不是不懂投資,而沒有項目源。

第四個認知:離開了趨勢,我們將一事無成。如果時空之門打開,你給十年前的自己發一個消息,你會發什麼?不惜一切代價買房。為什麼?因為買房子這件事是歷史上出現的唯一一次不用動腦子都可以讓資產翻十倍的回報,這種好事還有嗎?幾乎沒有了。就是這一波,過了就過了。我們那個年代沒有這個認知,所以說錯過了。

一個企業能做多大,我剛才一直說千倍的回報來自於賽道,中國有BAT,美國也有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這個是賽道的規模,而不是企業的規模。所以說人牛逼不重要,關鍵是借了多大的勢。你看BAT創始人在創業的時候,跟我們相比是我們兩三倍的能力,但是現在是我們上萬倍的成就,就差在他借了勢。

一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價值取決於增長的速度,這個最關鍵,有時我們不理解為什麼一個虧錢的公司也可以有這麼高的市值,因為它的增長速度快。這種企業大家都很看好,給它很高的估值。

第五個認知:創業就像搶紅包,大佬多,人又少的群裡才能搶到大紅包。紅包的大小是由包紅包的人決定的,勢能不是創業者決定的,而是賽道決定的。98年、99年成立了這麼多牛逼的公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你是做互聯網投資,你只需要忙三年,98、99,2000年,後來就不需要忙了,在這三年可能是從300個公司裡面挑30個投。2000-2008年是從3000個公司中挑300個,中獎了以後也就是58同城和趕集網,所以前期事半功倍,後期是事倍功半,時間窗很重要,因為你錯過了這兩年也許就錯過了這個時代,所以一定要在時間窗內下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機會成本才是最大的成本。你錯過98、99年的成本錯過就錯過了,雷軍就錯過了。什麼叫機會成本?不是你的錢,而是機會,我們要抓住一些機會,有些錯過了就抓下一個機會。什麼叫唯快不破,創業就是要在賽道上搶位置,搶住了以後快速做,提前入場,快速發展。

第六個認知:成功率不等於收益率。成功率不是最重要的,收益率才重要。如果投資的項目只成功一個,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你的江湖地位也會被奠定。

所以我喜歡嚇到我的項目。我說一個我投的項目——國民第二社保,我們給每一個社區建立一個公共錢包,社區的人在附近消費時返利到公共錢包,報銷的比例和你消費的總金額和頻次有關係,從5%-95%,目前資金池已經有140多萬,給4000多人報銷過醫藥費。基於這個平臺我們還做了居家養老服務,2400一個月,十個老人用一個廚師解決問題,這個廚師就在社區裡找,一個月3000塊。

我們還在每一個社區有護工,每週還有兩次醫生的上門服務,2400元中我們賺400元。孤寡老人怎麼辦?我們在社區搞了虛擬家庭計劃,5個年輕人贍養一個老人,你只要把你的帳號和這個老人綁定就可以了,你該怎麼花錢就怎麼花錢,只要把你的積分算在這個老人身上就可以了。現在社區周邊的商鋪都用了我們的POS機,如果商鋪沒有開通的話,社區的人是不會用的,所以一個企業的價值體現在你所解決的社會問題。

第七個認知:講耐心。我們每天都講投資,但是很少人強調退出,但是退出和投資一樣重要。首先我們都很短視,短視帶來的收益的下降。一個項目投入100萬,7年後上市,價值一億,如果再等7年,可能還有10倍的增值,就是10億。如果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投資者不要因為上市就跑,如果因為到期了你要跑。7年的基金和14年的基金有很大的差異,兩個基金都是用100萬投,最後有5家成了,平均賺了100倍,第7年A基金到期了,把資金都拿回來,給LP拿錢,投資回報率是25.8%。B基金14年到期,上市後繼續持有7年,可能增長10倍,收回50億,回報率是32.2%。比如說暴風影音這種連拉54個漲停板的妖股,提前撤了就沒有什麼了。並不是說一定要等到7年,而是在這7年中找到另外一波行情,一定是在牛市退。騰訊上市的13年翻了200多倍,谷歌上市13年翻了25倍,Facebook5年翻了4倍,因為它是天價上市。

亞馬遜上市以後翻了最多,20年913倍,唯品會2年50倍。所以我們每一年都要找這個項目還有多大的空間。投資100個10億美金的獨角獸,不如投一個亞馬遜,也就是說幹對無數件小事不如干對一件大事,創業和投資一樣,投資了無數的小項目,不如王剛投一個滴滴,投了一個滴滴以後所有的項目都來了。如果你在94年投了亞馬遜的天使輪,到現在都沒有賣,你翻了3萬5千倍。

我再說一個例子,看一下騰訊的估價。中國所有的VC賺得錢加起來不如一個投資者在騰訊上賺得錢,他賺了6300億人民幣。這告訴我們什麼?如果你的基金10年到期,投騰訊和投別人沒有區別。我們分析一下,這是投資算是世界紀錄,我們如何超越?前無古人,後面會不會有來者?他作對了三件事:第一他投了中國市值第一的股票。第二,他拿了35%的股票。第三他到現在都沒有賣。如果我想超越這個業績,我也得投到第一名,這個第一名要給我們上萬倍的回報,而且這個企業上市的時候要極低,高了以後就上不去了。所以我們要找黑馬,黑馬的起步低。第二,35%的股票怎麼弄?要麼就是市值比騰訊還高,要麼就是股份少但是市值高,你也可以賺這麼多錢,要麼就是股份比他多一點,市值低一點。但是35%這個目標怎麼實現的?第一它是黑馬,沒有人要的企業,你多要一點股份是有可能的。第二,A輪還沒有人要,你跟投,B輪還沒有人要,你再跟投,上市以後還是你投。你能不能做到上市的時候團隊一半,你一半?第三,你也可以跟我一樣做一個23年的基金,20年別想著回來,你才有可能等著業績回來,才能讓你被歷史記住。所以這就是我們的挑戰。

為什麼又是騰訊?為什麼總是騰訊?這裡邊有兩個點。3Q大戰在這裡,微信上線在這裡,之後又漲,這是一個拐點。為什麼。

第一,騰訊早期是很典型的逆境,沒有人要,沒有人理。

第二,馬化騰的學習和反思,他的學習能力很強。

第三,組織文化和制度。

他允許不同的部門做同一個新業務,他們之間比賽,誰贏了算誰的。要知道微信能夠在騰訊出來,不是因為QQ幫了微信,微信起步的時候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移動QQ,它們是競爭關係。而且他們早期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策略,就是沒有給微信導流量,在微信沒有證明自己的時候沒有導流量。所以騰訊內部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不是養出來的,而是競爭出來的。

第四個人才策略。他當時收購張小龍的公司就是為了買張小龍這個人,結果張小龍不願意來北京,他就在深圳,所以就在深圳搞了一個科研院,是因為馬化騰對張小龍這個人才的愛惜,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窮則思變式的迭代和進化。這是我對騰訊的總結,騰訊在不斷的試錯,有了QZONE,有了遊戲,有了廣告,但是現在騰訊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是遊戲。創業就像養男孩,要賤養。

第八個認知:天使投資三大博弈:趨勢和時機、創始人的速度、競爭對手強弱的把控。

趨勢和時機本質上是一個概念,為什麼?如果這個事情是20年後的大勢,你就覺得這是一個小眾。所以你判斷是不是大勢,到底這個時機早了10年、5年還是早了20年?

什麼是隻有你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你要判斷這個時機到沒到?你的判斷能力比別人強,強在哪裡?是因為你拿到了不對稱的信息。養老、醫療這些都是很大的勢能,這裡面是不是有機會,為什麼國民社保有人願意投,有人不願意投。如果找不到這個問題,你的投資可能就是錯的。

進化博弈,你投了這個創始人,他的起點不重要。但是進化的速度很重要。他們的進化得益於他們借到了這個勢能,所以這些人的進步很快,他的同學和他早就沒有辦法比。

易趣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邵亦波主動回了美國,如果他不退出中國,馬雲和淘寶的前途未卜。

所以天使投資的博弈和賭徒有什麼區別?風險管理。賭徒沒有風險管理。我們風險管理靠什麼?趨勢預判,時機的把握、團隊面談等等,你降低了風險成功率就會高很多。

投前,通過信息和認證降低不確定性。投後:通過管理和社交圈提高確定性。管理就是投後管理,給他一些心理輔導和資源對接等等,以提高確定性。

我們能給什麼?作為一個基金我們給什麼?

創業者和你聊完了之後,你說你想投,如果創業者也會問你除了錢和資源你會給什麼?很多人會說主要的回答都在資源上,羅列了一堆資源。但是我可以給的最核心的是自由,其實創業者都要自由。你要知道很多行為本身是一樣的,比如說半夜12點有兩個人給你打電話,一個是老婆,一個是單位女同事,都在打電話,性質是什麼?老婆是查房。

所以如果一個股東,你沒事老請CEO吃飯,這就是壓力,你的身份是股東,他就必須接納你請吃飯的要求,吃飯的時候就要講企業的發展,這就是壓力。如果CEO有事主動找你,你就給他引導,而不是指導。如果你是居高臨下的指導,可能會起到反作用。這些90後的心智還沒有那麼成熟,經常是反過來,我們自己的情商也很重要。

最後是陪伴。一個是他需要你在的時候你總在,第二個是你也要有耐心陪著他。

第九個認知:投勢、賭人、修心。投勢,我們投的是趨勢。修心,是我們自己的。在投資企業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到底什麼時間退,他經歷了這次波折以後值不值得等待,你要重新判斷。你投了100個企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