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我是萌媽。

今天不僅僅是分享關於楊冪親子教育的看法,還有一部Ted關於育兒方式百萬點讚的演講視頻,只有短短的14分鐘,但戳中了大多數家長。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孩子18歲了,我才發現自己管太多”

楊冪又上熱搜了,但這次既不是因為髮際線,也不是因為腿。

在上綜藝節目時,楊冪看到“當你對孩子說出這5句話時,是否想過它們的殺傷力”。沉思良久,楊冪談及自己作為媽媽的親子教育觀,大獲網友贊同與羨慕的一句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獨立這一點在楊冪身上顯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對自己的身材苛刻,絕對不會讓“楊冪發福”出現在熱搜上;或是對工作的拼命,“曾一年拍11部戲”;還是對經濟大權的把控,“買房子不需要商量,因為我自己有錢”。

細看過去才發現,楊冪的獨立教育觀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她自己童年經歷的再複製。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這個地道的北京胡同小妞,在別家小孩學鋼琴、舞蹈、書法的時候,她一點也靜不下心。

不到四歲時,爸媽誤打誤撞把她送進了兒童影視表演培訓班,年齡不足卻被老師破格錄取。

十多歲的時候,楊冪買回來一些《瑞麗》雜誌,跟爸爸說自己想當時裝模特。爸爸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而是把選擇權交給楊冪自己。“考上重點高中就可以去,但拍片只能利用星期天”。

也是因為這種獨立的選擇權成長空間,可愛的小冪冪變成了有主見的冪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簡單的幾個字,暴露出太多中國家庭容易犯的毛病——撒不了手。

電影《找到你》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伊俐說的一句“有時候,真的想過撒手不管了,可就是鬆不開這手”。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形容做父母后的我們再貼切不過,抱住一個孩子容易,撒手太難。所以才總會在孩子想跑出爸媽懷抱時說,“你要不是我孩子,我才不管你”。

這句話我姑姑也常說,但前段時間姑姑給我打了電話。

“以前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總是憑感覺來,不讓做這不讓動那。現在孩子長大了,想讓她多出去走走跑跑看看,她卻內向得不行。”

我的姑姑在她孩子長到18歲後,才意識自己管太多了。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我都3歲了,已經是個大人了”

昨天看到一個視頻,美國3歲的小男孩Tydus為媽媽準備燭光晚餐。


先去超市買食材,回家後把媽媽最喜歡的千層麵放進微波爐加熱,麵包放進烤箱,擺好桌椅,整理好小燭燈與鮮花,氣氛相當有情調。

當然,生活不會讓一切都順利,男孩擺好刀叉準備果汁時,灑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因為地上殘留的果汁滑倒在地上。

但Tydus沒有哭,爬起來看著地板告訴自己,要把這裡擦得更乾淨點才行,一邊擦一邊唱,“生活就是如此”。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第三次倒果汁,Tyuds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斷提醒自己小心一點,這一次,他成功地將果汁端上餐桌。

終於,他可以靜等最愛的女孩回家共進這份他精心準備的晚餐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綁住的是孩子的手腳,其實是捆住了他們成長的步伐。

孩子進廚房,害怕他砸了碗筷扎破手;

孩子去樓下,害怕他跌下臺階摔到頭;

孩子跑起來,害怕他被絆倒擦破了皮。

以前我也是這樣,總怕自己保護不好孩子。直到有天看到一位外國爸爸在小區裡帶娃,兩個男孩,大的三四歲的樣子,小的一歲多。

兩個小孩在一塊8釐米左右的臺階上跑上跑下,外國爸爸在一旁看著(沒有玩手機)。

哥哥比較皮,有時候跳下臺階時會直接趴在地上,在爸爸的注視下,慢慢爬起來繼續玩;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弟弟走路不穩,跟著哥哥跑快了就容易摔跤,摔倒了也要自己爬起來,有一次大聲哭了起來,應該是摔痛了,外國爸爸會說,“It’s okay”。然後擦擦他臉上的眼淚,放任他繼續跟哥哥玩。

我在一旁看著弟弟哥哥跳臺階都心驚膽戰的,但也就是那天,我切身地體會到,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堅強,是我們高估了自己,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低估了孩子,總擔心他做不好。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如果孩子不洗碗,這意味著有人幫他洗碗”

哈弗格蘭特研究歷時75年,史上最長時間的研究,耗資2000萬美元。生活中的職業成功來自於孩子從小做家務活,越早開始越好。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連斯坦福大學本科新生部事務院長Lythcott-Haims也說“如果孩子不洗碗,這意味著有人幫他洗碗”。

下面這個Ted視頻百萬人點贊,Julie Lythcott-Haims講述了《教育應當回到愛的本質》,並對哈弗格蘭特研究詳細解釋了一番。

演講者是Julie Lythcott-Haims,兩個孩子的媽媽,曾就讀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加州藝術學院、斯坦福大學,畢業後曾是一名律師,之後又在斯坦福大學任校長助理、教務長等職,半輩子都在和孩子打交道。出版書籍《如何教育成年人:擺脫溺愛陷阱並引導你的孩子走向成功》。

她說的我深信不疑。

我媽養了兩個孩子,妹妹比我小12歲。

我去外地上大學的時候,她剛上小學。由於我爸媽那段時間工作比較忙,常常在妹妹飯點時趕不回家。我妹有一次想吃我媽做的番茄炒蛋,家裡沒人,她打電話給媽媽,一步一步跟著媽媽的說法做出了她第一份番茄炒蛋。

那年她6歲,灶臺和她差不多高。有了第一次的成就感,我們全家發現她不僅在家務上主動性高,對於很多事情的動手能力都很強,特別有自己的想法。

再看看6歲的我,餓了只知道找媽媽。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校工作十幾年的經驗讓我知道,勞動在智育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

孩子的手不獨立,精神就很難獨立。

而孩子的手獨立,第一步就是家長學會撒手。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TED演講中提到,當下有一種育兒方式,很流行卻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孩子個人成長,最後送給他們一個清單式童年

清單式童年確保他們安全、健康、吃好喝好,進入好學校,成為爸媽喜歡的孩子,學校喜歡的學生……

但事實上,我們自己也不曾做到過。

所以不該教他如何做個好孩子,而是和他各自過個好人生。

正如之前推薦的泰國真人改編的公益廣告(媽媽讓女兒自己學習賣菠蘿,從小獨立生活)所說,“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了,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好”。


楊冪的這句話裡,藏著對中國家長的諷刺

我想,這才是我們把這個奇妙的生命帶來地球的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