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

“跟你說一下,我暫時要離開電影行業了,咱們的影院發行群我就先退了,給大家讓個位置,啥時候回這個行業了,我再加回去昂。”

收到這條微信的H,曾經拉起過一個只有本省院線影院和電影宣發工作人員才能加入的大群。這個群的人數經常會漲到500。“500”是微信群的人數上限。H這時候便會小心翼翼地移除那些沒有按照“群規”修改群名片的成員,好給後來者留出位置。這通常是H行使“群主”權力的唯一途徑。

不過,相比於前兩年,這種行使權力的機會,在進入2019年以後,似乎變得稀疏了。H能看到這個群的人數在默默減少。

"

“跟你說一下,我暫時要離開電影行業了,咱們的影院發行群我就先退了,給大家讓個位置,啥時候回這個行業了,我再加回去昂。”

收到這條微信的H,曾經拉起過一個只有本省院線影院和電影宣發工作人員才能加入的大群。這個群的人數經常會漲到500。“500”是微信群的人數上限。H這時候便會小心翼翼地移除那些沒有按照“群規”修改群名片的成員,好給後來者留出位置。這通常是H行使“群主”權力的唯一途徑。

不過,相比於前兩年,這種行使權力的機會,在進入2019年以後,似乎變得稀疏了。H能看到這個群的人數在默默減少。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當然,雖然“減少”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但也並非所有的“減少”都是默默無語,比如H收到的這條微信。

這條微信來自一位影院經理,H給他的微信通訊錄備註是“老蕭”。老蕭離開這個行業的理由是“先掙點錢餬口,然後再攢點錢娶個媳婦……”

“雖然知道越來越不好掙錢了,但這個行業已經這麼養不起人了麼……”H如此回覆。

事實上,他們兩個人並沒有謀面過。對於這條來自陌生人的具有“告別”意味的微信,H的心頭略微有些暖意。即使從他們兩個人對話的氛圍裡,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明明是這個行業的冷。

在風中感受風

人唯有在風中才能感受風,也只有在寒冬中才能真正感受切膚的寒冬。

在真正的冬天到來之前,所謂的“凜冬將至”之時,筆者所寫的一篇《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裡面,曾經提到過一句“迷人的自循環”。

這種“自循環”即,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大多都去了影院、發行公司,或者更上游的製作團隊,歸根結底,他們還是留在了行業內。

老蕭去的是一家保險公司。

如今看起來,當年“自循環”的說法,更像是偏向於過分樂觀的自說自話。

自說自話過後不到一年,我們有幸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離開。

"

“跟你說一下,我暫時要離開電影行業了,咱們的影院發行群我就先退了,給大家讓個位置,啥時候回這個行業了,我再加回去昂。”

收到這條微信的H,曾經拉起過一個只有本省院線影院和電影宣發工作人員才能加入的大群。這個群的人數經常會漲到500。“500”是微信群的人數上限。H這時候便會小心翼翼地移除那些沒有按照“群規”修改群名片的成員,好給後來者留出位置。這通常是H行使“群主”權力的唯一途徑。

不過,相比於前兩年,這種行使權力的機會,在進入2019年以後,似乎變得稀疏了。H能看到這個群的人數在默默減少。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當然,雖然“減少”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但也並非所有的“減少”都是默默無語,比如H收到的這條微信。

這條微信來自一位影院經理,H給他的微信通訊錄備註是“老蕭”。老蕭離開這個行業的理由是“先掙點錢餬口,然後再攢點錢娶個媳婦……”

“雖然知道越來越不好掙錢了,但這個行業已經這麼養不起人了麼……”H如此回覆。

事實上,他們兩個人並沒有謀面過。對於這條來自陌生人的具有“告別”意味的微信,H的心頭略微有些暖意。即使從他們兩個人對話的氛圍裡,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明明是這個行業的冷。

在風中感受風

人唯有在風中才能感受風,也只有在寒冬中才能真正感受切膚的寒冬。

在真正的冬天到來之前,所謂的“凜冬將至”之時,筆者所寫的一篇《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裡面,曾經提到過一句“迷人的自循環”。

這種“自循環”即,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大多都去了影院、發行公司,或者更上游的製作團隊,歸根結底,他們還是留在了行業內。

老蕭去的是一家保險公司。

如今看起來,當年“自循環”的說法,更像是偏向於過分樂觀的自說自話。

自說自話過後不到一年,我們有幸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離開。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今年六月份的時候,H由自己所在的北方去廣東發行一部電影。在和當地同事聊天的時候,他聽到如下的傳聞,影院的某某以及發行的某某不幹這一行了,最近他們都去做保險了。

“感謝保險行業。”

很自然地聯想到在月初的時候跟他簡短聊過的老蕭,於是H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這樣寫道。

當然,保險行業並非離開影院的人們的唯一出路。

除了保險行業之外,H所知的早前的同行裡面,有人離開影院之後去自己創業做了廣告公司;有人離開影院打算在自己的城市的體制內或者體制邊緣找一份更穩定的工作,花點錢也好;更多離開影院的人則再無消息……

“自循環”土崩瓦解

不同於數得過來的院線,影院數量遠遠巨大。不同於院線,影院工作人員的離開一般都不會引起注意。畢竟影院位於產業下游,屬於基層。

然而,過去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正是這下游龐大的基層,這基層中的每一個人,從影院經理到售票、場務、賣品人員,支撐起整個電影行業的繁榮。到如今,當行業凋敝(或曰轉折),不能養活他們的時候,他們的默默離開無疑也需要一個有聲響的記錄。

就現象而言,這也是一種一葉知秋般直接昭示趨向的信號。如前所述,他們的離開,是真正的離開。

往常的離職而不轉行,即“行業內的自循環”,正在土崩瓦解。

"

“跟你說一下,我暫時要離開電影行業了,咱們的影院發行群我就先退了,給大家讓個位置,啥時候回這個行業了,我再加回去昂。”

收到這條微信的H,曾經拉起過一個只有本省院線影院和電影宣發工作人員才能加入的大群。這個群的人數經常會漲到500。“500”是微信群的人數上限。H這時候便會小心翼翼地移除那些沒有按照“群規”修改群名片的成員,好給後來者留出位置。這通常是H行使“群主”權力的唯一途徑。

不過,相比於前兩年,這種行使權力的機會,在進入2019年以後,似乎變得稀疏了。H能看到這個群的人數在默默減少。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當然,雖然“減少”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但也並非所有的“減少”都是默默無語,比如H收到的這條微信。

這條微信來自一位影院經理,H給他的微信通訊錄備註是“老蕭”。老蕭離開這個行業的理由是“先掙點錢餬口,然後再攢點錢娶個媳婦……”

“雖然知道越來越不好掙錢了,但這個行業已經這麼養不起人了麼……”H如此回覆。

事實上,他們兩個人並沒有謀面過。對於這條來自陌生人的具有“告別”意味的微信,H的心頭略微有些暖意。即使從他們兩個人對話的氛圍裡,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明明是這個行業的冷。

在風中感受風

人唯有在風中才能感受風,也只有在寒冬中才能真正感受切膚的寒冬。

在真正的冬天到來之前,所謂的“凜冬將至”之時,筆者所寫的一篇《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裡面,曾經提到過一句“迷人的自循環”。

這種“自循環”即,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大多都去了影院、發行公司,或者更上游的製作團隊,歸根結底,他們還是留在了行業內。

老蕭去的是一家保險公司。

如今看起來,當年“自循環”的說法,更像是偏向於過分樂觀的自說自話。

自說自話過後不到一年,我們有幸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離開。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今年六月份的時候,H由自己所在的北方去廣東發行一部電影。在和當地同事聊天的時候,他聽到如下的傳聞,影院的某某以及發行的某某不幹這一行了,最近他們都去做保險了。

“感謝保險行業。”

很自然地聯想到在月初的時候跟他簡短聊過的老蕭,於是H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這樣寫道。

當然,保險行業並非離開影院的人們的唯一出路。

除了保險行業之外,H所知的早前的同行裡面,有人離開影院之後去自己創業做了廣告公司;有人離開影院打算在自己的城市的體制內或者體制邊緣找一份更穩定的工作,花點錢也好;更多離開影院的人則再無消息……

“自循環”土崩瓦解

不同於數得過來的院線,影院數量遠遠巨大。不同於院線,影院工作人員的離開一般都不會引起注意。畢竟影院位於產業下游,屬於基層。

然而,過去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正是這下游龐大的基層,這基層中的每一個人,從影院經理到售票、場務、賣品人員,支撐起整個電影行業的繁榮。到如今,當行業凋敝(或曰轉折),不能養活他們的時候,他們的默默離開無疑也需要一個有聲響的記錄。

就現象而言,這也是一種一葉知秋般直接昭示趨向的信號。如前所述,他們的離開,是真正的離開。

往常的離職而不轉行,即“行業內的自循環”,正在土崩瓦解。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一位電影發行人員今年春天在發行項目的時候,赫然發現物料公司傳過來的表格裡,已經有很多影院不必再分配海報、展架和硬盤。因為它們的營業已經中止。

相比於具體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悄悄離開,那些表格裡面呈現的,則是一種宏觀角度的感受。但是這種宏觀感受卻也可以用一種“大片田園在一塊一塊荒蕪”的生動景象來描繪。

在旺盛的十年裡生長起來的影院,有很多都已靜悄悄地不復存在。具體到底多少家,也許物料和硬盤製作發運公司那裡有更加翔實準確的數據。但數據已不必再予以分析,激烈的反饋很容易直觀地被感受到。對於物料硬盤公司來說,他們首先被影響到的,是生意。

來自基層的傳導快速抵達上游,不單單是物料公司,影院的荒蕪,也讓行業內的宣發、製作公司不得不收縮手腳,甚至鄭重考慮生存還是倒閉的問題。

這種連鎖,無疑又會影響更多的個體。

此時此刻,行業內“自循環”的管道被掐斷了。

萬一行業不行了,還能去做什麼

“萬一行業不行了,還能去做什麼?”

有關這個問題,H講道,大約六七年前,他剛入行的時候,曾經因為收入不高的問題,一度想要轉行去找個新工作,當時一位比他年長十來歲的朋友,略帶惋惜地勸他留下。

2019年,他們坐在一起喝酒——2017年之後,這種和人一起吃飯喝酒的機會正在急速變少。

這位已在電影行業內工作二十年,人生經驗相當豐富的朋友突然認真地對他說:“是時候考慮這個行業不行了以後該去做什麼的問題了。”

該去做什麼呢?H當然考慮過這個問題。事實上,半年以來,這已經是H第二次聽到有人談起這個話題了。

他的另一位朋友的看法則很難用悲觀還是樂觀來判定:“別的行業也許更難熬吧”。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若人的能力欠佳,那麼去哪個行業都難熬,關於這一點,H常常引以自況然後自嘲,畢竟在電影行業行至最高點的那兩年,他也沒能掙到錢;另一種是,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別的行業也許還不如電影行業。

去到保險、廣告、商場招商行業的朋友們,H已經跟他們很少有機會聊。相比於影院,或者說電影行業,這些陌生的行業到底怎麼樣?他們過得有沒有更好?他們到底有沒有掙到更多的錢?急著用錢的老蕭有沒有攢到足夠的錢餬口、娶媳婦,然後試著回到他想做的影院行業裡去?畢竟那天他在微信裡說過,“生活穩定了再回來”。

不過,像“離開之後,他們怎麼樣了”這類的問題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離開”這個發生中的動作,以及,留在這個行業的人,該怎麼熬過去。

往前幾年,經濟顯露下行態勢的時候,人們對電影行業依舊寄予厚望。理由之一是所謂的“口紅經濟”或者說“口紅效應”。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會轉去廉價的日常非必要消費。娛樂產品,尤其是電影,正是屬於這種消費品。

可是,兩年來的跡象似乎已經表明,“口紅經濟”也許只是一個恰巧在上世紀遙遠的大蕭條中,所出現的古老現象,而非規律。

"

“跟你說一下,我暫時要離開電影行業了,咱們的影院發行群我就先退了,給大家讓個位置,啥時候回這個行業了,我再加回去昂。”

收到這條微信的H,曾經拉起過一個只有本省院線影院和電影宣發工作人員才能加入的大群。這個群的人數經常會漲到500。“500”是微信群的人數上限。H這時候便會小心翼翼地移除那些沒有按照“群規”修改群名片的成員,好給後來者留出位置。這通常是H行使“群主”權力的唯一途徑。

不過,相比於前兩年,這種行使權力的機會,在進入2019年以後,似乎變得稀疏了。H能看到這個群的人數在默默減少。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當然,雖然“減少”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但也並非所有的“減少”都是默默無語,比如H收到的這條微信。

這條微信來自一位影院經理,H給他的微信通訊錄備註是“老蕭”。老蕭離開這個行業的理由是“先掙點錢餬口,然後再攢點錢娶個媳婦……”

“雖然知道越來越不好掙錢了,但這個行業已經這麼養不起人了麼……”H如此回覆。

事實上,他們兩個人並沒有謀面過。對於這條來自陌生人的具有“告別”意味的微信,H的心頭略微有些暖意。即使從他們兩個人對話的氛圍裡,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明明是這個行業的冷。

在風中感受風

人唯有在風中才能感受風,也只有在寒冬中才能真正感受切膚的寒冬。

在真正的冬天到來之前,所謂的“凜冬將至”之時,筆者所寫的一篇《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裡面,曾經提到過一句“迷人的自循環”。

這種“自循環”即,那些離開院線的人們,大多都去了影院、發行公司,或者更上游的製作團隊,歸根結底,他們還是留在了行業內。

老蕭去的是一家保險公司。

如今看起來,當年“自循環”的說法,更像是偏向於過分樂觀的自說自話。

自說自話過後不到一年,我們有幸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的離開。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今年六月份的時候,H由自己所在的北方去廣東發行一部電影。在和當地同事聊天的時候,他聽到如下的傳聞,影院的某某以及發行的某某不幹這一行了,最近他們都去做保險了。

“感謝保險行業。”

很自然地聯想到在月初的時候跟他簡短聊過的老蕭,於是H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這樣寫道。

當然,保險行業並非離開影院的人們的唯一出路。

除了保險行業之外,H所知的早前的同行裡面,有人離開影院之後去自己創業做了廣告公司;有人離開影院打算在自己的城市的體制內或者體制邊緣找一份更穩定的工作,花點錢也好;更多離開影院的人則再無消息……

“自循環”土崩瓦解

不同於數得過來的院線,影院數量遠遠巨大。不同於院線,影院工作人員的離開一般都不會引起注意。畢竟影院位於產業下游,屬於基層。

然而,過去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可以說,正是這下游龐大的基層,這基層中的每一個人,從影院經理到售票、場務、賣品人員,支撐起整個電影行業的繁榮。到如今,當行業凋敝(或曰轉折),不能養活他們的時候,他們的默默離開無疑也需要一個有聲響的記錄。

就現象而言,這也是一種一葉知秋般直接昭示趨向的信號。如前所述,他們的離開,是真正的離開。

往常的離職而不轉行,即“行業內的自循環”,正在土崩瓦解。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一位電影發行人員今年春天在發行項目的時候,赫然發現物料公司傳過來的表格裡,已經有很多影院不必再分配海報、展架和硬盤。因為它們的營業已經中止。

相比於具體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悄悄離開,那些表格裡面呈現的,則是一種宏觀角度的感受。但是這種宏觀感受卻也可以用一種“大片田園在一塊一塊荒蕪”的生動景象來描繪。

在旺盛的十年裡生長起來的影院,有很多都已靜悄悄地不復存在。具體到底多少家,也許物料和硬盤製作發運公司那裡有更加翔實準確的數據。但數據已不必再予以分析,激烈的反饋很容易直觀地被感受到。對於物料硬盤公司來說,他們首先被影響到的,是生意。

來自基層的傳導快速抵達上游,不單單是物料公司,影院的荒蕪,也讓行業內的宣發、製作公司不得不收縮手腳,甚至鄭重考慮生存還是倒閉的問題。

這種連鎖,無疑又會影響更多的個體。

此時此刻,行業內“自循環”的管道被掐斷了。

萬一行業不行了,還能去做什麼

“萬一行業不行了,還能去做什麼?”

有關這個問題,H講道,大約六七年前,他剛入行的時候,曾經因為收入不高的問題,一度想要轉行去找個新工作,當時一位比他年長十來歲的朋友,略帶惋惜地勸他留下。

2019年,他們坐在一起喝酒——2017年之後,這種和人一起吃飯喝酒的機會正在急速變少。

這位已在電影行業內工作二十年,人生經驗相當豐富的朋友突然認真地對他說:“是時候考慮這個行業不行了以後該去做什麼的問題了。”

該去做什麼呢?H當然考慮過這個問題。事實上,半年以來,這已經是H第二次聽到有人談起這個話題了。

他的另一位朋友的看法則很難用悲觀還是樂觀來判定:“別的行業也許更難熬吧”。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若人的能力欠佳,那麼去哪個行業都難熬,關於這一點,H常常引以自況然後自嘲,畢竟在電影行業行至最高點的那兩年,他也沒能掙到錢;另一種是,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別的行業也許還不如電影行業。

去到保險、廣告、商場招商行業的朋友們,H已經跟他們很少有機會聊。相比於影院,或者說電影行業,這些陌生的行業到底怎麼樣?他們過得有沒有更好?他們到底有沒有掙到更多的錢?急著用錢的老蕭有沒有攢到足夠的錢餬口、娶媳婦,然後試著回到他想做的影院行業裡去?畢竟那天他在微信裡說過,“生活穩定了再回來”。

不過,像“離開之後,他們怎麼樣了”這類的問題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離開”這個發生中的動作,以及,留在這個行業的人,該怎麼熬過去。

往前幾年,經濟顯露下行態勢的時候,人們對電影行業依舊寄予厚望。理由之一是所謂的“口紅經濟”或者說“口紅效應”。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會轉去廉價的日常非必要消費。娛樂產品,尤其是電影,正是屬於這種消費品。

可是,兩年來的跡象似乎已經表明,“口紅經濟”也許只是一個恰巧在上世紀遙遠的大蕭條中,所出現的古老現象,而非規律。

那些離開影視行業的人們都去哪了?

​▲大蕭條中無能為力的個體

“等生活穩定了再回來”。樂觀地講,可能這種“離開”只是漫長時光裡的一個插曲。更樂觀地講,也並非所有的“離開”都是見微知著似的信號,有些只是個體的偶然性選擇。但我們仍然希望,當他們真的回來的時候,電影行業能以一個欣欣向榮,或者至少比現在更好的姿態來迎接。

未離開的人們,要實現這種樂觀語境下的姿態,所熬過的,所經歷的,也正是這個寒冬裡面無數悲情表述中的一絲豪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