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裡的廠工有話說: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

"

【訊】熱播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令全球目光聚焦俄亥俄州代頓市。

中國官媒新華社記者近日在那個“鏽帶”城市採訪時,看到通用汽車公司廢棄廠址上建起中國汽車玻璃製造工廠的生動案例,為人們探索全球化下中美經貿合作的積極意義提供了絕佳範本。

"

【訊】熱播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令全球目光聚焦俄亥俄州代頓市。

中國官媒新華社記者近日在那個“鏽帶”城市採訪時,看到通用汽車公司廢棄廠址上建起中國汽車玻璃製造工廠的生動案例,為人們探索全球化下中美經貿合作的積極意義提供了絕佳範本。

《美國工廠》裡的廠工有話說: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

7月27日,在俄亥俄州代頓地區莫瑞恩市的福耀玻璃美國有限公司,一名員工檢驗玻璃外觀。圖片來源:新華社

員工這麼說:每天的工作都很有趣

回望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時,代頓市未能倖免,昔日這裡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裝配廠宣佈倒閉,上萬員工下崗。經濟寒冬來得猝不及防,而後數年民生凋敝,城市毫無生機。

“那個場景讓人心碎。我的許多同事失去了一切,沒了房子和汽車,甚至家人也各奔東西。”曾在裝配廠工作長達7年的香農·達夫嘆息道。

失業後,達夫成了家庭主婦,那時她覺得這輩子再也沒有可能在當地找到車企工人這樣的好工作了。

通用汽車的廠房一擱置就是6年。“我和家人無數次開車經過那片荒涼的土地。我總是想,究竟什麼時候能有人來把它改造振興。”當地人傑斯·貝利說。

代頓的居民們終於等到了那一天。

2014年,中國福耀集團買下代頓市郊莫瑞恩的原通用汽車廠房,將之改造成玻璃設計和製造工廠。當地社區歡欣鼓舞,人們看到了老工業區復興的曙光。

亥俄州眾議員尼拉傑·安塔尼說,能引進一個同樣隸屬於汽車行業的大型公司在通用原址上落戶,對地方政府和民眾來說意義重大。

對當地居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有兩千多人找到了一份工資待遇不錯、能學到技術又有晉升空間的工作。

24歲的克里斯托弗·科馬克4年間在福耀從小時工做到了夾層包裝車間主任。他說多虧了福耀,他能像父親和祖父一樣從事汽車製造業的工作。

“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我會繼續努力,爭取繼續晉升。”科馬克說。

達夫是在福耀美國有限公司工作了4年半的元老級員工。與此前在通用永遠重複為汽車安裝頂棚的簡單勞動不同,在福耀,達夫可以勝任夾層玻璃裝配線上的任何工作。

她說:“知識就是力量,我在福耀學到更多技能。我喜歡被委派不同任務,這讓每天的工作都很有趣。”

除了直接招聘,福耀在代頓的這個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單體工廠每多創造1個直接就業崗位,就能在供應鏈上間接為當地創造2到3個工作機會,因為物流公司、建築商、垃圾處理廠等需要更多人力。

但是,福耀在代頓落地生根並非一帆風順。如何處理文化隔閡帶來的溝通不暢,如何讓公司文化深入人心,如何融入當地社區,都是擺在福耀面前的難題。

消除語言障礙是第一步。就如紀錄片裡展示的一樣,美國員工和中國“技術師傅”之間在溝通不順時需要藉助手機上的語言翻譯軟件,遇上緊急問題時雙方也會因為互相聽不懂而抓狂。

但隨著時間推移,中方員工英語取得進步,美方員工也記住了工作中會使用到的高頻詞彙。科馬克說,經過幾年磨合,現在中美員工在工作期間溝通已經沒有障礙。

福耀北美集團總裁劉道川說,公司下大力氣給員工營造家的氛圍並讓美國員工感受到自己被足夠尊重。

員工食堂提供2美元一餐的熱食,逢年過節公司會組織慶祝活動。此外,公司推出“一對一”培訓項目,“中國師傅”傾囊相授,手把手地把美國員工教成熟練技工。

為了讓員工對中國文化和福耀的企業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福耀在春節期間組織優秀員工到中國旅遊並參觀福耀在中國的工廠。

科馬克參加了其中一次中國之行,去了北京、天津和青島等多個城市。他告訴記者,中國工廠裡的生產設施和技術讓他大開眼界。他同時瞭解到,中國工廠包吃包住,工人們過著集體生活,這和美國的情況非常不一樣,也讓他對中美文化差異有了更深體會。

公司還設有員工困難幫扶基金,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工人,向符合申請條件的工人提供500-3000美元補貼。

除了帶來就業機會,福耀還積極為當地社區服務,定期向當地醫院、公立學校和救災組織捐款。

今年5月,龍捲風席捲代頓後,福耀第一時間向受災地區捐贈瓶裝水,並組織員工志願者為當地約750名受災居民和救援人員提供了熱騰騰的飯菜,以便幫助受災居民重建龍捲風中遭損毀的房屋。

貝利說:“我一直很感激福耀為我們社區所做的貢獻。他們確實在好好照看我的家鄉。”

貝利是汽車玻璃維修公司賽夫萊特的採購經理,而賽夫萊特是福耀的主要客戶之一。如今,她幾乎每週都要前往福耀洽談採購事宜。兩家公司一年有數百萬件產品的生意往來,大多數玻璃都產自代頓。

貝利說,由於福耀在這裡落腳,其他製造業企業也隨之回到代頓,社區正逐漸恢復原貌。

福耀的成功讓當地對中國企業充滿信心。代頓地區商會會長菲利普·帕克表示,代頓希望看到更多中國企業來此投資形成協同效應。

蒙哥馬利縣社區和經濟發展部主任埃裡克·柯林斯說,當地正在努力降低跨國公司在該地區開展業務的風險,希望更多中國公司瞭解到這一信息,放心前來投資。

"

【訊】熱播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令全球目光聚焦俄亥俄州代頓市。

中國官媒新華社記者近日在那個“鏽帶”城市採訪時,看到通用汽車公司廢棄廠址上建起中國汽車玻璃製造工廠的生動案例,為人們探索全球化下中美經貿合作的積極意義提供了絕佳範本。

《美國工廠》裡的廠工有話說: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

7月27日,在俄亥俄州代頓地區莫瑞恩市的福耀玻璃美國有限公司,一名員工檢驗玻璃外觀。圖片來源:新華社

員工這麼說:每天的工作都很有趣

回望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時,代頓市未能倖免,昔日這裡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裝配廠宣佈倒閉,上萬員工下崗。經濟寒冬來得猝不及防,而後數年民生凋敝,城市毫無生機。

“那個場景讓人心碎。我的許多同事失去了一切,沒了房子和汽車,甚至家人也各奔東西。”曾在裝配廠工作長達7年的香農·達夫嘆息道。

失業後,達夫成了家庭主婦,那時她覺得這輩子再也沒有可能在當地找到車企工人這樣的好工作了。

通用汽車的廠房一擱置就是6年。“我和家人無數次開車經過那片荒涼的土地。我總是想,究竟什麼時候能有人來把它改造振興。”當地人傑斯·貝利說。

代頓的居民們終於等到了那一天。

2014年,中國福耀集團買下代頓市郊莫瑞恩的原通用汽車廠房,將之改造成玻璃設計和製造工廠。當地社區歡欣鼓舞,人們看到了老工業區復興的曙光。

亥俄州眾議員尼拉傑·安塔尼說,能引進一個同樣隸屬於汽車行業的大型公司在通用原址上落戶,對地方政府和民眾來說意義重大。

對當地居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有兩千多人找到了一份工資待遇不錯、能學到技術又有晉升空間的工作。

24歲的克里斯托弗·科馬克4年間在福耀從小時工做到了夾層包裝車間主任。他說多虧了福耀,他能像父親和祖父一樣從事汽車製造業的工作。

“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我會繼續努力,爭取繼續晉升。”科馬克說。

達夫是在福耀美國有限公司工作了4年半的元老級員工。與此前在通用永遠重複為汽車安裝頂棚的簡單勞動不同,在福耀,達夫可以勝任夾層玻璃裝配線上的任何工作。

她說:“知識就是力量,我在福耀學到更多技能。我喜歡被委派不同任務,這讓每天的工作都很有趣。”

除了直接招聘,福耀在代頓的這個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單體工廠每多創造1個直接就業崗位,就能在供應鏈上間接為當地創造2到3個工作機會,因為物流公司、建築商、垃圾處理廠等需要更多人力。

但是,福耀在代頓落地生根並非一帆風順。如何處理文化隔閡帶來的溝通不暢,如何讓公司文化深入人心,如何融入當地社區,都是擺在福耀面前的難題。

消除語言障礙是第一步。就如紀錄片裡展示的一樣,美國員工和中國“技術師傅”之間在溝通不順時需要藉助手機上的語言翻譯軟件,遇上緊急問題時雙方也會因為互相聽不懂而抓狂。

但隨著時間推移,中方員工英語取得進步,美方員工也記住了工作中會使用到的高頻詞彙。科馬克說,經過幾年磨合,現在中美員工在工作期間溝通已經沒有障礙。

福耀北美集團總裁劉道川說,公司下大力氣給員工營造家的氛圍並讓美國員工感受到自己被足夠尊重。

員工食堂提供2美元一餐的熱食,逢年過節公司會組織慶祝活動。此外,公司推出“一對一”培訓項目,“中國師傅”傾囊相授,手把手地把美國員工教成熟練技工。

為了讓員工對中國文化和福耀的企業文化有更直觀的認識,福耀在春節期間組織優秀員工到中國旅遊並參觀福耀在中國的工廠。

科馬克參加了其中一次中國之行,去了北京、天津和青島等多個城市。他告訴記者,中國工廠裡的生產設施和技術讓他大開眼界。他同時瞭解到,中國工廠包吃包住,工人們過著集體生活,這和美國的情況非常不一樣,也讓他對中美文化差異有了更深體會。

公司還設有員工困難幫扶基金,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工人,向符合申請條件的工人提供500-3000美元補貼。

除了帶來就業機會,福耀還積極為當地社區服務,定期向當地醫院、公立學校和救災組織捐款。

今年5月,龍捲風席捲代頓後,福耀第一時間向受災地區捐贈瓶裝水,並組織員工志願者為當地約750名受災居民和救援人員提供了熱騰騰的飯菜,以便幫助受災居民重建龍捲風中遭損毀的房屋。

貝利說:“我一直很感激福耀為我們社區所做的貢獻。他們確實在好好照看我的家鄉。”

貝利是汽車玻璃維修公司賽夫萊特的採購經理,而賽夫萊特是福耀的主要客戶之一。如今,她幾乎每週都要前往福耀洽談採購事宜。兩家公司一年有數百萬件產品的生意往來,大多數玻璃都產自代頓。

貝利說,由於福耀在這裡落腳,其他製造業企業也隨之回到代頓,社區正逐漸恢復原貌。

福耀的成功讓當地對中國企業充滿信心。代頓地區商會會長菲利普·帕克表示,代頓希望看到更多中國企業來此投資形成協同效應。

蒙哥馬利縣社區和經濟發展部主任埃裡克·柯林斯說,當地正在努力降低跨國公司在該地區開展業務的風險,希望更多中國公司瞭解到這一信息,放心前來投資。

《美國工廠》裡的廠工有話說: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了

福耀玻璃美國有限公司的玻璃生產線。圖片來源:新華社

美中合作的縮影

奧巴馬旗下公司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名字聽起來並不吸引人,好像可以被描繪成為一個被欺騙的工人與貪婪的資本家面對面的簡單故事。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洛杉磯時報》20日發表的影評文章稱,實際上這是一個複雜而且多面性的故事,涉及到非常不同的文化結合與碰撞,同時還有助於瞭解全球經濟問題。

本片的導演博格納(Steven Bognar)和雷查特(Julia Reichart)曾3次獲得奧斯卡提名,他們的電影通常會關注社會問題和個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而讓《美國工廠》不同的是,這部電影與中國在美國的投資有關。

2014年,俄亥俄州代頓(Dayton)一個通用汽車在2008年關閉的大型工廠重新開張。來自中國的福耀集團接手後,在這裡開設了一間汽車玻璃工廠。

片中稱福耀搬到俄亥俄州的動機是在儘可能多賺錢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得到福耀高層的首肯後,紀錄片導演博格納和雷查特獲得了3年的特殊特殊訪問權。他們還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聘請了兩名中國製片人蔘與製作,幫助深入採訪那些為開設新工廠來到代頓的中國工人。

《美國工廠》清楚表明的一件事是,不管是中國工人還是美國工人,這間工廠都讓他們受益良多。尤其是美國工人,在通用汽車工廠關閉後,陷入失業困境的他們迫切需要一份工作,儘管薪水要比以前低。

這一投資5億美元的工廠的計劃時僱傭2000名工人,還會將中國工人和美國工人進行配對。美國工人在實踐中學習,而離開家人來到美國的中國工人負責指導和督促。

有些時候這樣的組合會變成朋友,就像來自中國的自身熔爐監督員王河(Wong He,音譯)和與他同組的美國工人哈爾(Rob Haerr)那樣。

但是更多的情況是雙方產生文化背景上的衝突,尤其是在還沒有產生利潤的時候,雙方都在為此尋找原因。比如片中的中方指導人員認為美國本土工人效率太低,而美方工人則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尊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紀錄片引發的另一個關注點在於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對工作的本質,以及需不需要為工作做出某些犧牲的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舉例來說,中國工人更容易接受嚴格的管理,而美國工人則崇尚個性。片中就有中國工人向上司抱怨美國人不接受加班的細節。

雙方對於解決這一困境都有不同的計劃。中方派遣美國本土的關鍵人員到福耀集團的中國本部學習觀察。而美方擔心公司在安全問題上的態度,與聯合汽車工會( United Auto Workers)取得聯繫。(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