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社會已經很包容同性戀了!”

“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覺得你們不一樣。”

“你們都是正常人。”“你們人接觸起來都還好啊!”

這樣的話,從大家的嘴巴中說出來,自然又流利。

“那你們怎樣做愛呢?”

“你們是不是都很有錢,都很會玩?“

”你們是不是在自己圈子裡從來不缺朋友?”

“你們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群體?”

“你們的生活是不是很混亂?”

“你們為什麼就會愛上同性呢?”

這樣的話,一般的人當然不會說出口,因為我們已經給自己貼上了“友愛、寬容、進步、和諧”的標籤,這些標籤不允許我們問出這樣的話,即使心裡的疑問比上述的還要多,還是擺正自己,裝模作樣地感嘆道:“你們和我們一樣,沒有什麼不同,讓世界賜予我們相同的愛吧!”

這就是整個社會對“包容”一詞的畸形理解,我遠遠地看著你,不關心,不接近,你繼續保持你自己的個性和性取向,我也繼續保持著我的偏見和歧視,大家井水不犯河水,這就是包容,也是大眾能給得起的寬容。

之所以對你包容,是希望你離我遠一點。

對於國人來說,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是很自然地拔高了自己的姿態的,但總是心口不一。在自媒體和國外同性運動爆發的今天,如果你敢大聲說出自己對同性戀的不滿,是會招到周圍人的鄙視的,“愚蠢、膚淺、落後、”這些標籤會隨即而來,即使你的內心根本都不是這樣想的,為了顧及自己的形象,在媒體和社會輿論的要挾下,還是會強迫自己說出言不由衷的話。

在沒有接觸到同性戀時,我們懷抱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態度,想象著自己做為新時代進步的女性,應該跟上社會發展的步調,對這個群體給予一定的尊重和理解,同時也是向周圍人標榜,你看我多進步,我多關心社會群體,我多麼有內涵,但我就是和大眾一樣,扛著一面“社會進步”的大旗,聲勢浩蕩地走在前頭,卻在陽光晒不到的地方繼續無視著,或者是繼續歧視著。

所以你看,包容的畸形運用不僅是在異性戀人群對同性戀人群之間,甚至在異性戀人群和異性戀人群之間同樣存在,就像一座還在休眠的火山一樣,表面看起來一片美好,但是底下暗湧的猜忌與懷疑,歧視與不滿,都如沸騰的岩漿一樣蠢蠢欲動,等著合適的時機一觸即發,唯有距離能使得這種緊張的局勢稍微緩解一下,這裡的距離就是上文提到的“包容”的畸形運用。

和同性戀朋友聊天,她說的最多的詞是孤獨,即使在異性戀的社會裡面同樣存在此類情緒,但對於同性戀的人來說,他們選擇的傾述的渠道是很少的,絕大部分都侷限在圈子之內,所以隱祕的變得更加隱祕,偏見的變得更加偏見。

一個群體的誕生,會模糊了個人的所有的個性和品質,所以大眾常常會以一個群體來表示一類人,當被歸到同性戀這個群體時,你個人的性格和品行,都在大眾眼裡定型了,你唯有十分出類拔萃,才能稍微爭取一點話語權。

在寫文章之前,我試著查過一些資料,想統計一下國內到底有多少同性戀人群,但是遺憾的是沒有很官方的數據出來,這說明,在相當開放的今天,要站出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仍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不是在“平權”二字的庇佑下就能幹出來的事情,這需要考量,也需要時間。

之前蔡康永在奇葩說上情緒激動地提到過同性戀的事情,聲稱自己有時候也感覺很孤獨,並表明自己不是怪物,也不希望大家把同性戀人群看做怪物。看到這麼一位可以說是德高望重的人講出這樣的話,我還是感覺震驚。他的成就,是很多普通人難以企及的,但因為他是同性戀,他在做出成就的路上不僅要付出更多,也要揹負更多,但是一旦涅槃,定是光芒萬丈。

所以出現在公共視野裡的同性戀人群,總是那麼耀眼,顏值高,談吐氣質佳,有個性,有想法,有創造力,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擁護。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蘋果CEO蒂姆·庫克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水果硬糖》女主艾倫-佩姬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美國脫口秀主持人Ellen Degeneres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德國自由民主黨主席基多·威斯特威勒(右)與“男友”邁克爾·穆隆茲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萊特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妙警賊探》男主角Matt Bomer

你可能有點怪 但我還是喜歡你

《越獄》男主Wentworth Miller

一方面來說,確實是同性戀者平權的一大進步,另一方面來說,因為同性戀者畢竟是小群體,出類拔萃的幾個人抬高了大眾對他們的期望值,一個很正常很普通的同性戀者又會遭遇到另一層面的歧視,可以說,在同性戀群體裡面,“階級劃分”可能更嚴重,“馬太效應”更強,優秀的更優秀,平庸的更平庸。

這當然在異性戀的社會也會出現,但因為基數太大,異性戀的群眾就認為自己所在的群體是正常的,把自己當做標準,把其他小群體當做異類。所以你要一個同性戀者講出對異性戀的看法,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反過來,異性戀不僅對同性戀者投來異樣的眼光,同時也會無形中提出要求,儘管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我身邊有同性戀的朋友,直到前幾天一次的深談,才發現自己身上的“愚蠢”性,這無可厚非,同性戀群體會發生的事情,同樣會出現在異性戀人群身上,只不過因為性取向的問題而被過分曝光,所以標籤化才會更嚴重,兩個群體之間的隔離也會越來越強。

記得有個同性戀朋友說過,她會先喜歡一個人,再去喜歡看她的性別,她說不定以後還是會喜歡男孩,但是前提是愛的是這個人,而不是這個人的的性別。

我的偏見和歧視就是在跟她們的接觸中一點點減少的,我仍然是一個堅定不移的直女,但我希望我的同性戀朋友們能夠大膽地愛,強烈地生活,雖然現在的情況下,我也並不建議T們勇敢地出櫃,但我希望我們都是幸福的,並且無畏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