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小陪孩子讀那麼多繪本,也沒見他語文成績有多好啊”

童書繪本 語文 英語 桌遊 媽媽懂你 2017-04-04

一個孩子剛上小學的朋友跟我發牢騷,起因是她兒子這次月考語文考得不怎麼好,小區的一個調皮搗蛋大王揚子居然考得比他們的成績還要好。

這就算了,那個揚子媽媽還趁機打趣了一番朋友:“你從小給孩子讀那麼多繪本,也沒見他語文成績有多好啊?”

雖然對方揚子媽媽是半開玩笑的方式,但一下子戳中了朋友的痛點。她從孩子3歲開始親子閱讀,堅持了4年,少說也讀了有幾百本書。但兒子豆豆總是慢悠悠的狀態,什麼事情都是慢半拍,上了小學之後,學習成績也一直是平平淡淡。

“你從小陪孩子讀那麼多繪本,也沒見他語文成績有多好啊”

看到這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安慰的話,比方說:

“親子閱讀,重要的是陪伴共讀的過程”;

“讀書,是陶冶性情”;

“孩子長大後他的氣質裡藏著他讀過的書”。

道理我們都懂,然而,當面對這樣的質疑,你我能依舊坦然不挫敗嗎?

  • 當我們1歲開始親子閱讀,堅持了5年,別人一句調侃:“讀那麼多書也沒見語文成績有多好啊”?

  • 當我從孩子3歲開始英語啟蒙,英語專業的我帶他讀遍各種原版繪本和分級讀物,換來一句:“你英語專八,也沒見孩子英語比別人好多少啊?”

  • 當我從孩子4歲就各種刷各種邏輯思維題,讀數學繪本,玩益智桌遊,換了一句調侃:“你家那麼多益智玩具,也沒見你孩子比別人聰明啊?”

“你從小陪孩子讀那麼多繪本,也沒見他語文成績有多好啊”

看到這,相信很多人還會在心裡默默地反駁:一定你的方法有問題,花了時間沒有使對勁。

然而,育兒是一件很私人的也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育兒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其中爸爸的角色、家庭的氛圍、成長的環境、各種經歷、甚至孩子的天生氣質都在起著影響。

假如我們按照1歲親子閱讀,3歲英語啟蒙,4歲邏輯思維培育和各種興趣班,每個孩子都這樣一個流程走下來,孩子就都能成才嗎? 哪有那麼簡單,孩子又不是生產線上的產品,一個模具出來,各種工藝處理,就能長出來同一個樣。

這似乎回到了一個“付出和回報”,“方法和技巧”的問題。

再退一步,說真的,即便我們付出再多,哪怕放棄自己的職業,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孩子,我們依舊無法保證孩子一定培養得如你所願:樂觀、積極、有禮貌、懂事、學業優良、思維敏捷、勤奮努力、婚姻美滿、事業有成~~

“你從小陪孩子讀那麼多繪本,也沒見他語文成績有多好啊”

其實,這本質上,更多是一個育兒初心和本質的問題。

沒錯,你的付出,不一定就贏得你想要的回報,因為這個不平衡的等式之間,問題不在於付出,而在回報。不在於“如你所願”,而在於“如他所是”。

我們這一代當父母的,太焦慮,太功利。因為育兒路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也因為我們看不到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兒,越努力,越焦慮,越付出,越茫然。

當你在育兒路上感覺失去了方向,感到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時,當感覺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當孩子非如你所願時,試試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眼前這個孩子對你的意義。

摒棄一切的焦慮和功利,把親子閱讀、親子桌遊時間看成愛的陪伴,好好享受那一刻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這樣的簡單幸福時光,多好!

或許這也正是“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的真正含義吧!

PS:下回再碰到有人這麼跟你說,就回她4個字“謝(guan)謝(ni)關(pi)心(shi)”。

--------------------

玩中學落地實操,分享親子閱讀、趣玩、創意、益智桌遊。

歡迎關注公眾號:媽媽懂你 (mama-dongni)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