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兩江總督:端方】

潘鳳笙病故以後,潘家將大盂鼎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宅。也是作為傳家之寶,密不示人。光緒之末,兩江總督名叫:託忒克•端方,端方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作為金石收藏大家,對寶雞宋家的家傳之寶也是早有耳鳴,聽聞落入潘家之手,挖空心思,想要將大盂鼎購為己有,均為潘家所拒。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兩江總督:端方】

潘鳳笙病故以後,潘家將大盂鼎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宅。也是作為傳家之寶,密不示人。光緒之末,兩江總督名叫:託忒克•端方,端方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作為金石收藏大家,對寶雞宋家的家傳之寶也是早有耳鳴,聽聞落入潘家之手,挖空心思,想要將大盂鼎購為己有,均為潘家所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國博館藏“大盂鼎”】

到了民國初年,美籍人士黃金高價購鼎,民國大員強行索鼎,日本鬼子破門挖鼎。但大盂鼎終得潘家保護而未曾遺失。解放了,潘家後人將大盂鼎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於1959年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兩江總督:端方】

潘鳳笙病故以後,潘家將大盂鼎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宅。也是作為傳家之寶,密不示人。光緒之末,兩江總督名叫:託忒克•端方,端方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作為金石收藏大家,對寶雞宋家的家傳之寶也是早有耳鳴,聽聞落入潘家之手,挖空心思,想要將大盂鼎購為己有,均為潘家所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國博館藏“大盂鼎”】

到了民國初年,美籍人士黃金高價購鼎,民國大員強行索鼎,日本鬼子破門挖鼎。但大盂鼎終得潘家保護而未曾遺失。解放了,潘家後人將大盂鼎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於1959年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西巡撫:升允】

說完了大盂鼎再說小盂鼎,相比於大盂鼎失而復得傳承有序的保護,最終館藏於博物館的歸宿。小盂鼎的遺失就有些令人惋惜不已。在大盂鼎被宋家子弟賣給了左季高幕僚袁筱午的時候,小盂鼎則被宋家後人送給了當時的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這個升允就是電視劇《白鹿原》裡反攻西安的清兵統帥,當時升允為了表示感謝,就讓獻寶的宋家後人當了東阿縣的知縣。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兩江總督:端方】

潘鳳笙病故以後,潘家將大盂鼎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宅。也是作為傳家之寶,密不示人。光緒之末,兩江總督名叫:託忒克•端方,端方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作為金石收藏大家,對寶雞宋家的家傳之寶也是早有耳鳴,聽聞落入潘家之手,挖空心思,想要將大盂鼎購為己有,均為潘家所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國博館藏“大盂鼎”】

到了民國初年,美籍人士黃金高價購鼎,民國大員強行索鼎,日本鬼子破門挖鼎。但大盂鼎終得潘家保護而未曾遺失。解放了,潘家後人將大盂鼎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於1959年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西巡撫:升允】

說完了大盂鼎再說小盂鼎,相比於大盂鼎失而復得傳承有序的保護,最終館藏於博物館的歸宿。小盂鼎的遺失就有些令人惋惜不已。在大盂鼎被宋家子弟賣給了左季高幕僚袁筱午的時候,小盂鼎則被宋家後人送給了當時的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這個升允就是電視劇《白鹿原》裡反攻西安的清兵統帥,當時升允為了表示感謝,就讓獻寶的宋家後人當了東阿縣的知縣。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軍兵馬大都督:張雲山】

傳說辛亥革命爆發,西安光復,陝西巡撫升允跑到甘肅,小盂鼎被陝西軍政府軍政府兵馬大都督張鳳崗所得。民國二年,袁世凱將陝西督軍張鳳翽調任進京,任命北洋軍閥陸建章為陝西督軍,任命張鳳崗為陝北鎮守使,卻指使陸建章阻撓張鳳崗赴任。

張鳳崗為儘快赴任保持地位,竭力投靠陸建章,不僅親到西安八仙庵迎接陸建章抵陝,而且認陸建章為“義父”,將金銀財寶,書畫古董,煙土名馬悉數孝敬陸建章,其中就包括小盂鼎。陸建章是來者不拒,張鳳崗卻遲遲不能赴任,一氣之下,竟然咯血而卒。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兩江總督:端方】

潘鳳笙病故以後,潘家將大盂鼎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宅。也是作為傳家之寶,密不示人。光緒之末,兩江總督名叫:託忒克•端方,端方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作為金石收藏大家,對寶雞宋家的家傳之寶也是早有耳鳴,聽聞落入潘家之手,挖空心思,想要將大盂鼎購為己有,均為潘家所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國博館藏“大盂鼎”】

到了民國初年,美籍人士黃金高價購鼎,民國大員強行索鼎,日本鬼子破門挖鼎。但大盂鼎終得潘家保護而未曾遺失。解放了,潘家後人將大盂鼎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於1959年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西巡撫:升允】

說完了大盂鼎再說小盂鼎,相比於大盂鼎失而復得傳承有序的保護,最終館藏於博物館的歸宿。小盂鼎的遺失就有些令人惋惜不已。在大盂鼎被宋家子弟賣給了左季高幕僚袁筱午的時候,小盂鼎則被宋家後人送給了當時的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這個升允就是電視劇《白鹿原》裡反攻西安的清兵統帥,當時升允為了表示感謝,就讓獻寶的宋家後人當了東阿縣的知縣。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軍兵馬大都督:張雲山】

傳說辛亥革命爆發,西安光復,陝西巡撫升允跑到甘肅,小盂鼎被陝西軍政府軍政府兵馬大都督張鳳崗所得。民國二年,袁世凱將陝西督軍張鳳翽調任進京,任命北洋軍閥陸建章為陝西督軍,任命張鳳崗為陝北鎮守使,卻指使陸建章阻撓張鳳崗赴任。

張鳳崗為儘快赴任保持地位,竭力投靠陸建章,不僅親到西安八仙庵迎接陸建章抵陝,而且認陸建章為“義父”,將金銀財寶,書畫古董,煙土名馬悉數孝敬陸建章,其中就包括小盂鼎。陸建章是來者不拒,張鳳崗卻遲遲不能赴任,一氣之下,竟然咯血而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西督軍:陸建章】

陸建章禍陝數年,天怒人怨,陝人武裝驅陸,陸建章辭職陝西督軍,推薦陳樹藩接任,陳樹藩與其達成協議,同意其帶著橫徵暴斂的500車財寶離開陝西。但陳樹藩手下的軍官嚴紀鵬、王銀喜不同意。王銀喜、嚴紀鵬、嚴孝全、嚴錫龍、嚴章餘都是今渭南是大荔縣範家鎮寺子村人,在入伍以前,都是刀客,還都是師兄弟。身為刀客出身,這些人脾氣火爆,豈能讓陸建章把財報運走。

待陸建章車隊行至西安東關時,嚴紀鵬、王銀喜兩人帶隊設伏,突然發動襲擊,向陸建章衛隊擲炸彈,當場炸傷三四人,車隊大亂,兩人所部蜂擁而上將車上大部財物搶奪而去,據說其中就包括小盂鼎,為此王銀喜曾大宴賓客慶祝。

"

陝西寶雞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寶雞境內就不斷出土青銅器,民國年間盤踞西府鳳翔的軍閥黨柺子“鬥雞臺盜寶”事發,許多國寶青銅重器流失,舉國震動。寶雞的西周青銅器以數量多、窖藏多、精品多、重器多、銘文多而著稱。著名的青銅器“四大國寶”和“海內三寶”均出土於寶雞。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現館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盂鼎”即是“四大國寶”之一,又是“海內三寶”之一,同樣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今天咱就來說說國家寶藏“大盂鼎”和“小盂鼎”的故事。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青銅器窖藏】

話說“殺神白起”故里寶雞眉縣,遠古時期即是炎帝后裔姜氏所居之地,夏商之時,為“微國”和“邰國”封地。而這“邰國”便是周朝先祖的封地。此地自漢以來,屢有青銅重器出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寶雞眉縣常興鎮李家村有董姓村民在後崖取土時,挖出一件巨大的青銅鼎。

“鳳鳴岐山”周朝當興,寶雞岐山縣鳳鳴鎮的的宋家,世裔“周禮之鄉”,是方圓馳名的詩禮傳家的望族,先輩多人歷朝為官。到了清道光年間宋家後裔宋兆奎棄官從商因而致富,成為方圓著名的大財東。本地方言“曹家的衣服,郭家的房,宋家的銀子用斗量”,足見宋家財力之雄厚。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

眉縣出土大鼎的消息被宋兆奎知曉,隨即套上騾車,用一車銀子將這個大鼎買下,作為傳家之寶。“青銅鼎”在商周時期,即是食用器,又是禮器。故而有“問鼎中原”“逐鹿九鼎”一說。一個青銅鼎的價值,在於其銘文的多少,銘文不但有極高的書法造詣,更含有巨大的歷史信息,故青銅器的銘文有“一字千金”的說法,而這件青銅大鼎,竟然有291個銘文金字。

眉縣挖寶的董姓村民見大鼎竟然換了一車銀子,心中暗自竊喜,懷著一絲希望,又跑到出土大盂鼎的西溝岸坡崖繼續挖掘,誰知竟然真的被其又挖到一件比大盂鼎還要大的青銅鼎。這一次董姓村民主動聯繫宋兆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喜出望外不惜重金,將第二尊青銅大鼎買到了家中,這第二尊大鼎銘文竟然有400餘字。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大盂鼎銘文拓片】

兩尊大鼎都是“周康王賞賜給一位叫做“盂”的大臣的器物”。先挖出的第一方大鼎容八石,重300餘斤,又稱廿三祀盂鼎,銘文長達 291字,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3年告誡大臣“盂”:“商君因酗酒誤事而亡國,周王因忌酒精業而興旺,希望你嚴於律己,忠君愛民”的事情。

後挖出的第二方大鼎,容十二石,重達500餘斤,又稱廿五祀盂鼎,銘文長達400字左右,銘文記述了:周康王25年,大臣“盂”率領軍隊大敗“蠻戎鬼方”,得到周康王嘉獎”的事情。

兩尊大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器物,第一尊大鼎,個頭小但銘文字體大且先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大盂鼎”。第二尊大鼎,個頭大但銘文字體小且後出土,宋兆奎隨即將其命名為“小盂鼎”。就這樣只有300斤291銘文的小鼎成了“大盂鼎”,而重達500左有400字銘文的大鼎反而成了“小盂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小盂鼎銘文拓片】

宋兆奎得此巨寶,祕不示人,令兒子宋兌成做了兩個大木盒,將鼎置於盒內,並留下兩張珍貴的銘文拓片,藏於家中藏書樓內,除非家中有婚喪嫁娶的大事,才偷偷陳放與內堂之中。但就是這樣,宋家藏有兩方寶鼎的消息還是被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所探知。周縣令趁宋家父子不在家中,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大盂鼎騙走,宋家得知,派人討要,周縣令謊稱被陝西巡撫借走觀賞,實則自己安排心腹已經偷偷將大盂鼎賣到京城。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北京琉璃廠】

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璽,高中進士,在京城做翰林,道光皇帝因其名“金璽”有“皇帝金印”之諧意,特為其改名“金鑑”。這宋金鑑一日無聊,閒逛北京古玩一條街琉璃廠,發現了一尊大鼎,和家傳大盂鼎十分相似,細數銘文,果真291字。想來就是自家家藏寶貝“大盂鼎”,隨用白銀3000兩買回大盂鼎,不遠千里,送回陝西老宅。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左宗棠】

後來宋家敗落,宋家子弟有一人將大盂鼎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季高的幕僚袁筱午,袁筱午的侄子就是後來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至於袁筱午是如何購的大盂鼎的,傳說宋家後人將大盂鼎移至馬棚放牲口草料。當時袁筱午隨左季高來陝剿滅義軍,路過宋家,發現竟以寶鼎儲存馬料,誤以為宋家不識重寶,暴殄天物,遂以7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下。

袁筱午隨後將寶鼎獻給同樣喜歡金石文玩的上司左季高。左季高在發跡前曾為湖南巡撫駱籲門的幕僚,持才自傲。當時湖廣總督官文的親戚樊子重是清軍的永州鎮總兵,向駱籲門拜行時因未曾拜見左季高,被左季高大罵"王八蛋,滾出去!"。當時左季高身為湖南巡撫幕僚,雖位高權重,但畢竟是白丁之身,而樊子重卻是堂堂正二品總兵,怎能受此大辱,因而雙方結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潘祖蔭】

咸豐九年,樊子重發難,奏告左季高,左季高遭朝廷議罪。當時的侍讀學士叫潘鳳笙援手,賞識左季高才華,隨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左季高,後經多方打點疏通,左季高才得以脫身。潘鳳笙家世淵博,也是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季高為感謝潘鳳笙搭救之恩,隨將大盂鼎割愛相贈。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兩江總督:端方】

潘鳳笙病故以後,潘家將大盂鼎從北京運回蘇州老宅。也是作為傳家之寶,密不示人。光緒之末,兩江總督名叫:託忒克•端方,端方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陝西巡撫等職,作為金石收藏大家,對寶雞宋家的家傳之寶也是早有耳鳴,聽聞落入潘家之手,挖空心思,想要將大盂鼎購為己有,均為潘家所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國博館藏“大盂鼎”】

到了民國初年,美籍人士黃金高價購鼎,民國大員強行索鼎,日本鬼子破門挖鼎。但大盂鼎終得潘家保護而未曾遺失。解放了,潘家後人將大盂鼎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等125件館藏珍於1959年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西巡撫:升允】

說完了大盂鼎再說小盂鼎,相比於大盂鼎失而復得傳承有序的保護,最終館藏於博物館的歸宿。小盂鼎的遺失就有些令人惋惜不已。在大盂鼎被宋家子弟賣給了左季高幕僚袁筱午的時候,小盂鼎則被宋家後人送給了當時的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這個升允就是電視劇《白鹿原》裡反攻西安的清兵統帥,當時升允為了表示感謝,就讓獻寶的宋家後人當了東阿縣的知縣。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軍兵馬大都督:張雲山】

傳說辛亥革命爆發,西安光復,陝西巡撫升允跑到甘肅,小盂鼎被陝西軍政府軍政府兵馬大都督張鳳崗所得。民國二年,袁世凱將陝西督軍張鳳翽調任進京,任命北洋軍閥陸建章為陝西督軍,任命張鳳崗為陝北鎮守使,卻指使陸建章阻撓張鳳崗赴任。

張鳳崗為儘快赴任保持地位,竭力投靠陸建章,不僅親到西安八仙庵迎接陸建章抵陝,而且認陸建章為“義父”,將金銀財寶,書畫古董,煙土名馬悉數孝敬陸建章,其中就包括小盂鼎。陸建章是來者不拒,張鳳崗卻遲遲不能赴任,一氣之下,竟然咯血而卒。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陝西督軍:陸建章】

陸建章禍陝數年,天怒人怨,陝人武裝驅陸,陸建章辭職陝西督軍,推薦陳樹藩接任,陳樹藩與其達成協議,同意其帶著橫徵暴斂的500車財寶離開陝西。但陳樹藩手下的軍官嚴紀鵬、王銀喜不同意。王銀喜、嚴紀鵬、嚴孝全、嚴錫龍、嚴章餘都是今渭南是大荔縣範家鎮寺子村人,在入伍以前,都是刀客,還都是師兄弟。身為刀客出身,這些人脾氣火爆,豈能讓陸建章把財報運走。

待陸建章車隊行至西安東關時,嚴紀鵬、王銀喜兩人帶隊設伏,突然發動襲擊,向陸建章衛隊擲炸彈,當場炸傷三四人,車隊大亂,兩人所部蜂擁而上將車上大部財物搶奪而去,據說其中就包括小盂鼎,為此王銀喜曾大宴賓客慶祝。

國寶迷蹤:200年顛沛流離,大盂鼎鎮國依在,小盂鼎哪裡去了?

【豐圖義倉】

據說王銀喜死後,小盂鼎為其部下營長嚴章餘所得,當時陝西靖國軍招討使耿直的弟弟耿莊所部駐軍朝邑豐圖義倉,因與嚴章餘部發生衝突,將嚴章餘捉拿,即令槍決。嚴章餘為了活命,哀求行刑護兵說,他家藏有一寶鼎,如耿莊能饒他,即獻寶於耿莊。”惜行刑護兵無知,不予理睬,遂在倉促間將嚴槍決於豐圖義倉城外西南角處,至此小盂鼎埋於何處,已無人得知。解放後,政府曾派人到寺子村探訪尋找,可惜無果,小盂鼎到底遺失何處,至今也成為一個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