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

1968年庫珀提出“有氧運動”的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而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瑞迪教授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又揭示了運動不僅僅能健身,更重要的是健腦。

那麼運動到底是怎樣改善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運動在改善注意力、減少壓力和焦慮,延緩衰老方面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應該怎樣制定一個終身受益的運動計劃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呢?

讀完這本書,你將會找到答案。

"

1968年庫珀提出“有氧運動”的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而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瑞迪教授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又揭示了運動不僅僅能健身,更重要的是健腦。

那麼運動到底是怎樣改善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運動在改善注意力、減少壓力和焦慮,延緩衰老方面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應該怎樣制定一個終身受益的運動計劃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呢?

讀完這本書,你將會找到答案。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1零點體育課是為了學習文化課做準備

相信很多體育館或者學校的操場內牆上,都會有類似的標語“每天運動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

從小學我們就被鼓勵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運動能健身,為了擁有一個好的體魄,特別是初中階段,體育滿分50分被不折不扣地記入中考成績。

為了考進重點中學,學校、老師、家長從初一就開始叮囑孩子鍛鍊。到了初三放學後經常會見到操場上留下來跑步的學生,週末體育館也是很多家長陪同鍛鍊 ,只為儘可能在體育這50分上少失分。

我們現在的體育就是這樣,小學時體育老師帶著我們玩;初中時候為這五項拼命:跑步(必選)、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高中以後體育又成了放鬆和娛樂。

這樣的體育課真的起到健身作用了嗎?體育課和其他各科的學習也幾乎是孤立的。

而在美國芝加哥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零點體育課”,因安排在第一節文化課之前而得名,則是一種體育課的新模式:

每天早晨7:10新生中一些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志願者,就開始在學校地下室的自助餐廳的跑步機和健身自行車上,進行熱身運動。

熱身運動後,體育老師發給每人一個心率監測儀,並告訴他們開始跑時按下紅色按鈕,結束時按下藍色按鈕。儘量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並且最大心率要保持在185以上。

那麼這個心率檢測儀又是什麼呢?最大心率是怎樣計算的呢?

心率檢測儀是運動時用來測試體能的工具,跑步過程中可以根據心率檢測儀隨時調整跑步強度,使自己的心率接近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是220減去年齡,而此時四圈的心率要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0%―90%。比如我們年齡是30歲,最大心率就是190,而此時需要保持的心率就是下限是152上限是171。

這是由一群特立獨行的體育教師進行的一個項目,目的是希望確定:上文化課之前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

其中一位被測的學生說,自己以前一整天都昏昏沉沉,而現在除了需要早起和出一身汗外,一整天都清醒。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上學時候體育課有安排在上午的嗎?恐怕很少吧,大多數都是下午,我們通常認為上午需要上主科語數英等,上體育多浪費。並且上完體育累了困了,會影響主科的學習。因此體育課幾乎都是安排在下午,即使困了也只是在副科課堂上時打盹。

而在內珀維爾中央高中也做過這個測試:一個班的讀寫能力課安排在第二節課,也就是體育課後;另一個班讀寫能力課安排在下午第八節課後。結果很明顯,安排在第二節課上讀寫能力課的效果最佳。

經過一個學期的測試,學生除了改善了精神狀態外,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7%,那些曾經喜歡睡覺和上標準體育課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0.7%。

現在學校還向老師提議,將所有學生把最難的學科安排在體育課之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體育鍛煉的有效影響。

最新的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身體的活動能引起生物學上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可以促進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如果大腦要學習,那麼就必須建立這種連接。

傳統的體育課和其他學科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體育課就是為了鍛鍊體質,而零點體育課找到了運動和學習之間的關係,讓體育課與各門學科之間有了非常重要的關係。

"

1968年庫珀提出“有氧運動”的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而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瑞迪教授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又揭示了運動不僅僅能健身,更重要的是健腦。

那麼運動到底是怎樣改善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運動在改善注意力、減少壓力和焦慮,延緩衰老方面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應該怎樣制定一個終身受益的運動計劃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呢?

讀完這本書,你將會找到答案。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1零點體育課是為了學習文化課做準備

相信很多體育館或者學校的操場內牆上,都會有類似的標語“每天運動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

從小學我們就被鼓勵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運動能健身,為了擁有一個好的體魄,特別是初中階段,體育滿分50分被不折不扣地記入中考成績。

為了考進重點中學,學校、老師、家長從初一就開始叮囑孩子鍛鍊。到了初三放學後經常會見到操場上留下來跑步的學生,週末體育館也是很多家長陪同鍛鍊 ,只為儘可能在體育這50分上少失分。

我們現在的體育就是這樣,小學時體育老師帶著我們玩;初中時候為這五項拼命:跑步(必選)、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高中以後體育又成了放鬆和娛樂。

這樣的體育課真的起到健身作用了嗎?體育課和其他各科的學習也幾乎是孤立的。

而在美國芝加哥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零點體育課”,因安排在第一節文化課之前而得名,則是一種體育課的新模式:

每天早晨7:10新生中一些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志願者,就開始在學校地下室的自助餐廳的跑步機和健身自行車上,進行熱身運動。

熱身運動後,體育老師發給每人一個心率監測儀,並告訴他們開始跑時按下紅色按鈕,結束時按下藍色按鈕。儘量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並且最大心率要保持在185以上。

那麼這個心率檢測儀又是什麼呢?最大心率是怎樣計算的呢?

心率檢測儀是運動時用來測試體能的工具,跑步過程中可以根據心率檢測儀隨時調整跑步強度,使自己的心率接近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是220減去年齡,而此時四圈的心率要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0%―90%。比如我們年齡是30歲,最大心率就是190,而此時需要保持的心率就是下限是152上限是171。

這是由一群特立獨行的體育教師進行的一個項目,目的是希望確定:上文化課之前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

其中一位被測的學生說,自己以前一整天都昏昏沉沉,而現在除了需要早起和出一身汗外,一整天都清醒。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上學時候體育課有安排在上午的嗎?恐怕很少吧,大多數都是下午,我們通常認為上午需要上主科語數英等,上體育多浪費。並且上完體育累了困了,會影響主科的學習。因此體育課幾乎都是安排在下午,即使困了也只是在副科課堂上時打盹。

而在內珀維爾中央高中也做過這個測試:一個班的讀寫能力課安排在第二節課,也就是體育課後;另一個班讀寫能力課安排在下午第八節課後。結果很明顯,安排在第二節課上讀寫能力課的效果最佳。

經過一個學期的測試,學生除了改善了精神狀態外,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7%,那些曾經喜歡睡覺和上標準體育課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0.7%。

現在學校還向老師提議,將所有學生把最難的學科安排在體育課之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體育鍛煉的有效影響。

最新的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身體的活動能引起生物學上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可以促進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如果大腦要學習,那麼就必須建立這種連接。

傳統的體育課和其他學科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體育課就是為了鍛鍊體質,而零點體育課找到了運動和學習之間的關係,讓體育課與各門學科之間有了非常重要的關係。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2盡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這樣的體會嗎?上體育課最害怕進行接力賽等各種比賽。

也許有的孩子天生就有運動天賦,跳遠輕鬆一躍就是2米多;有的孩子連動作技巧不需要學習,隨手一扔實心球就擲出10米多。

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一提上體育課就發愁,實在是太累了,都盼著趕緊考完,以後高中體育就不算高考分了。

雖然中考體育有四個可選項目,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但僅僅跑步這一項就難倒多少孩子。

從上了初中就要開始鍛鍊,大課間圍操場或教學樓跑步,這當然是對的,大多數孩子也都能接受。

可是真正到中考時,這10分反而成了最難拿分的。有的同學實心球隨手一扔就是滿分,可跑步卻跑不起來,有些不太運動又比較胖的學生,跑步只得了1分,老師是看他堅持跑完,太辛苦了,勉強給了一分。

而在美國實行零點體育課的這所學校,老師給學生打分的依據是,學生的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

比如在每週一次的長跑訓練中,有個六年級的身材瘦小體格一點不強健的女孩,在跑步結束後,老師分析她的心率檢測儀數據,發現她幾乎都在全力衝刺的狀態。

11歲的孩子,最大心率可達到209,而這個女孩越過終點時心率竟然達到207。

這樣的學生盡了全力,當然就得了一個A,但是如果在傳統體育課,看在她辛苦的份上也許能得一兩分吧。

也就是說,跑得快和身體健康沒有必然的聯繫。即使身體不夠強健,只要盡全力,也能達到體能最大值。

有一項統計學資料是這樣的:只有不到3%的24歲以上的成年人會通過參加運動項目而保持健康體型。這個數據也強調了傳統體育課的失敗。

零點體育課的老師把體育課的重點轉移到強健心血管功能上,他們開始推廣“運動非競技”的理念。他們教授的是健身之道,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運動項目 。

讓孩子健康並不是體育老師的責任,他們的責任是讓孩子知道保持健康的知識,讓他們瞭解它、並且告訴他們其中的益處。

"

1968年庫珀提出“有氧運動”的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而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瑞迪教授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又揭示了運動不僅僅能健身,更重要的是健腦。

那麼運動到底是怎樣改善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運動在改善注意力、減少壓力和焦慮,延緩衰老方面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應該怎樣制定一個終身受益的運動計劃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呢?

讀完這本書,你將會找到答案。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1零點體育課是為了學習文化課做準備

相信很多體育館或者學校的操場內牆上,都會有類似的標語“每天運動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

從小學我們就被鼓勵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運動能健身,為了擁有一個好的體魄,特別是初中階段,體育滿分50分被不折不扣地記入中考成績。

為了考進重點中學,學校、老師、家長從初一就開始叮囑孩子鍛鍊。到了初三放學後經常會見到操場上留下來跑步的學生,週末體育館也是很多家長陪同鍛鍊 ,只為儘可能在體育這50分上少失分。

我們現在的體育就是這樣,小學時體育老師帶著我們玩;初中時候為這五項拼命:跑步(必選)、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高中以後體育又成了放鬆和娛樂。

這樣的體育課真的起到健身作用了嗎?體育課和其他各科的學習也幾乎是孤立的。

而在美國芝加哥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零點體育課”,因安排在第一節文化課之前而得名,則是一種體育課的新模式:

每天早晨7:10新生中一些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志願者,就開始在學校地下室的自助餐廳的跑步機和健身自行車上,進行熱身運動。

熱身運動後,體育老師發給每人一個心率監測儀,並告訴他們開始跑時按下紅色按鈕,結束時按下藍色按鈕。儘量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並且最大心率要保持在185以上。

那麼這個心率檢測儀又是什麼呢?最大心率是怎樣計算的呢?

心率檢測儀是運動時用來測試體能的工具,跑步過程中可以根據心率檢測儀隨時調整跑步強度,使自己的心率接近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是220減去年齡,而此時四圈的心率要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0%―90%。比如我們年齡是30歲,最大心率就是190,而此時需要保持的心率就是下限是152上限是171。

這是由一群特立獨行的體育教師進行的一個項目,目的是希望確定:上文化課之前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

其中一位被測的學生說,自己以前一整天都昏昏沉沉,而現在除了需要早起和出一身汗外,一整天都清醒。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上學時候體育課有安排在上午的嗎?恐怕很少吧,大多數都是下午,我們通常認為上午需要上主科語數英等,上體育多浪費。並且上完體育累了困了,會影響主科的學習。因此體育課幾乎都是安排在下午,即使困了也只是在副科課堂上時打盹。

而在內珀維爾中央高中也做過這個測試:一個班的讀寫能力課安排在第二節課,也就是體育課後;另一個班讀寫能力課安排在下午第八節課後。結果很明顯,安排在第二節課上讀寫能力課的效果最佳。

經過一個學期的測試,學生除了改善了精神狀態外,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7%,那些曾經喜歡睡覺和上標準體育課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0.7%。

現在學校還向老師提議,將所有學生把最難的學科安排在體育課之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體育鍛煉的有效影響。

最新的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身體的活動能引起生物學上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可以促進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如果大腦要學習,那麼就必須建立這種連接。

傳統的體育課和其他學科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體育課就是為了鍛鍊體質,而零點體育課找到了運動和學習之間的關係,讓體育課與各門學科之間有了非常重要的關係。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2盡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這樣的體會嗎?上體育課最害怕進行接力賽等各種比賽。

也許有的孩子天生就有運動天賦,跳遠輕鬆一躍就是2米多;有的孩子連動作技巧不需要學習,隨手一扔實心球就擲出10米多。

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一提上體育課就發愁,實在是太累了,都盼著趕緊考完,以後高中體育就不算高考分了。

雖然中考體育有四個可選項目,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但僅僅跑步這一項就難倒多少孩子。

從上了初中就要開始鍛鍊,大課間圍操場或教學樓跑步,這當然是對的,大多數孩子也都能接受。

可是真正到中考時,這10分反而成了最難拿分的。有的同學實心球隨手一扔就是滿分,可跑步卻跑不起來,有些不太運動又比較胖的學生,跑步只得了1分,老師是看他堅持跑完,太辛苦了,勉強給了一分。

而在美國實行零點體育課的這所學校,老師給學生打分的依據是,學生的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

比如在每週一次的長跑訓練中,有個六年級的身材瘦小體格一點不強健的女孩,在跑步結束後,老師分析她的心率檢測儀數據,發現她幾乎都在全力衝刺的狀態。

11歲的孩子,最大心率可達到209,而這個女孩越過終點時心率竟然達到207。

這樣的學生盡了全力,當然就得了一個A,但是如果在傳統體育課,看在她辛苦的份上也許能得一兩分吧。

也就是說,跑得快和身體健康沒有必然的聯繫。即使身體不夠強健,只要盡全力,也能達到體能最大值。

有一項統計學資料是這樣的:只有不到3%的24歲以上的成年人會通過參加運動項目而保持健康體型。這個數據也強調了傳統體育課的失敗。

零點體育課的老師把體育課的重點轉移到強健心血管功能上,他們開始推廣“運動非競技”的理念。他們教授的是健身之道,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運動項目 。

讓孩子健康並不是體育老師的責任,他們的責任是讓孩子知道保持健康的知識,讓他們瞭解它、並且告訴他們其中的益處。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3四肢很發達,頭腦不簡單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也許是每位老師和家長,對班裡那些體育生的一致看法。

很多成績差的孩子想進一所重點高中,或者進普通高中而不想讀技校,參加藝考是一次機會。因為很多孩子從小都會參加很多興趣班,學習鋼琴、古箏等器樂,書法、繪畫等,也有的比較精明的家長會給孩子報一些羽毛球、游泳等體育方面的冷門項目。

聽很多參加藝考的家長說,在中考藝考中,體育專業比較容易就拿到重點高中的合格單,因為報的人數比較少。

家長都反映孩子都比較懶,不願意去鍛鍊,偶爾參加的興趣練習也是籃球這類運動。有家長開玩笑地說,你開著車送他去鍛鍊跑步,他幹嗎?

是啊,現在孩子運動太少,即使運動也只是為了應付體育分數。

只有那些學習很差的孩子,又沒有其他特長才練習的體育,就連最後錄取,對於體育生文化課要求也是最低,都降到錄取線的60%左右。

長期以來,體育生就是這樣一群學習成績差的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而在零點體育課起點的這所中學,甚至這一學區,孩子卻贏在體育課。

美國加州教育部在五年的調研結果表明,體能好的學生考試成績也好。

加州教育部後來又進行了一次調查,這次把社會經濟情況也計算在內。結果表明,生活水平高的孩子學習考試成績也高,而在同是低收入家庭中,體能好的孩子學習成績高於體能差的孩子。

在父母如果無法立刻改善孩子的經濟狀況,鼓勵孩子保持健康的體能,就有機會獲得好成績。

"

1968年庫珀提出“有氧運動”的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而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瑞迪教授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又揭示了運動不僅僅能健身,更重要的是健腦。

那麼運動到底是怎樣改善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運動在改善注意力、減少壓力和焦慮,延緩衰老方面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應該怎樣制定一個終身受益的運動計劃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呢?

讀完這本書,你將會找到答案。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1零點體育課是為了學習文化課做準備

相信很多體育館或者學校的操場內牆上,都會有類似的標語“每天運動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

從小學我們就被鼓勵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運動能健身,為了擁有一個好的體魄,特別是初中階段,體育滿分50分被不折不扣地記入中考成績。

為了考進重點中學,學校、老師、家長從初一就開始叮囑孩子鍛鍊。到了初三放學後經常會見到操場上留下來跑步的學生,週末體育館也是很多家長陪同鍛鍊 ,只為儘可能在體育這50分上少失分。

我們現在的體育就是這樣,小學時體育老師帶著我們玩;初中時候為這五項拼命:跑步(必選)、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高中以後體育又成了放鬆和娛樂。

這樣的體育課真的起到健身作用了嗎?體育課和其他各科的學習也幾乎是孤立的。

而在美國芝加哥內珀維爾中央高中的“零點體育課”,因安排在第一節文化課之前而得名,則是一種體育課的新模式:

每天早晨7:10新生中一些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志願者,就開始在學校地下室的自助餐廳的跑步機和健身自行車上,進行熱身運動。

熱身運動後,體育老師發給每人一個心率監測儀,並告訴他們開始跑時按下紅色按鈕,結束時按下藍色按鈕。儘量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並且最大心率要保持在185以上。

那麼這個心率檢測儀又是什麼呢?最大心率是怎樣計算的呢?

心率檢測儀是運動時用來測試體能的工具,跑步過程中可以根據心率檢測儀隨時調整跑步強度,使自己的心率接近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是220減去年齡,而此時四圈的心率要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0%―90%。比如我們年齡是30歲,最大心率就是190,而此時需要保持的心率就是下限是152上限是171。

這是由一群特立獨行的體育教師進行的一個項目,目的是希望確定:上文化課之前進行大量的體育鍛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其他學科的能力。

其中一位被測的學生說,自己以前一整天都昏昏沉沉,而現在除了需要早起和出一身汗外,一整天都清醒。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上學時候體育課有安排在上午的嗎?恐怕很少吧,大多數都是下午,我們通常認為上午需要上主科語數英等,上體育多浪費。並且上完體育累了困了,會影響主科的學習。因此體育課幾乎都是安排在下午,即使困了也只是在副科課堂上時打盹。

而在內珀維爾中央高中也做過這個測試:一個班的讀寫能力課安排在第二節課,也就是體育課後;另一個班讀寫能力課安排在下午第八節課後。結果很明顯,安排在第二節課上讀寫能力課的效果最佳。

經過一個學期的測試,學生除了改善了精神狀態外,參與零點體育課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7%,那些曾經喜歡睡覺和上標準體育課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10.7%。

現在學校還向老師提議,將所有學生把最難的學科安排在體育課之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發揮體育鍛煉的有效影響。

最新的研究也證明了這個觀點,身體的活動能引起生物學上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可以促進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如果大腦要學習,那麼就必須建立這種連接。

傳統的體育課和其他學科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體育課就是為了鍛鍊體質,而零點體育課找到了運動和學習之間的關係,讓體育課與各門學科之間有了非常重要的關係。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2盡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這樣的體會嗎?上體育課最害怕進行接力賽等各種比賽。

也許有的孩子天生就有運動天賦,跳遠輕鬆一躍就是2米多;有的孩子連動作技巧不需要學習,隨手一扔實心球就擲出10米多。

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一提上體育課就發愁,實在是太累了,都盼著趕緊考完,以後高中體育就不算高考分了。

雖然中考體育有四個可選項目,跳繩、跳遠、實心球、籃球,但僅僅跑步這一項就難倒多少孩子。

從上了初中就要開始鍛鍊,大課間圍操場或教學樓跑步,這當然是對的,大多數孩子也都能接受。

可是真正到中考時,這10分反而成了最難拿分的。有的同學實心球隨手一扔就是滿分,可跑步卻跑不起來,有些不太運動又比較胖的學生,跑步只得了1分,老師是看他堅持跑完,太辛苦了,勉強給了一分。

而在美國實行零點體育課的這所學校,老師給學生打分的依據是,學生的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

比如在每週一次的長跑訓練中,有個六年級的身材瘦小體格一點不強健的女孩,在跑步結束後,老師分析她的心率檢測儀數據,發現她幾乎都在全力衝刺的狀態。

11歲的孩子,最大心率可達到209,而這個女孩越過終點時心率竟然達到207。

這樣的學生盡了全力,當然就得了一個A,但是如果在傳統體育課,看在她辛苦的份上也許能得一兩分吧。

也就是說,跑得快和身體健康沒有必然的聯繫。即使身體不夠強健,只要盡全力,也能達到體能最大值。

有一項統計學資料是這樣的:只有不到3%的24歲以上的成年人會通過參加運動項目而保持健康體型。這個數據也強調了傳統體育課的失敗。

零點體育課的老師把體育課的重點轉移到強健心血管功能上,他們開始推廣“運動非競技”的理念。他們教授的是健身之道,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運動項目 。

讓孩子健康並不是體育老師的責任,他們的責任是讓孩子知道保持健康的知識,讓他們瞭解它、並且告訴他們其中的益處。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3四肢很發達,頭腦不簡單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也許是每位老師和家長,對班裡那些體育生的一致看法。

很多成績差的孩子想進一所重點高中,或者進普通高中而不想讀技校,參加藝考是一次機會。因為很多孩子從小都會參加很多興趣班,學習鋼琴、古箏等器樂,書法、繪畫等,也有的比較精明的家長會給孩子報一些羽毛球、游泳等體育方面的冷門項目。

聽很多參加藝考的家長說,在中考藝考中,體育專業比較容易就拿到重點高中的合格單,因為報的人數比較少。

家長都反映孩子都比較懶,不願意去鍛鍊,偶爾參加的興趣練習也是籃球這類運動。有家長開玩笑地說,你開著車送他去鍛鍊跑步,他幹嗎?

是啊,現在孩子運動太少,即使運動也只是為了應付體育分數。

只有那些學習很差的孩子,又沒有其他特長才練習的體育,就連最後錄取,對於體育生文化課要求也是最低,都降到錄取線的60%左右。

長期以來,體育生就是這樣一群學習成績差的孩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而在零點體育課起點的這所中學,甚至這一學區,孩子卻贏在體育課。

美國加州教育部在五年的調研結果表明,體能好的學生考試成績也好。

加州教育部後來又進行了一次調查,這次把社會經濟情況也計算在內。結果表明,生活水平高的孩子學習考試成績也高,而在同是低收入家庭中,體能好的孩子學習成績高於體能差的孩子。

在父母如果無法立刻改善孩子的經濟狀況,鼓勵孩子保持健康的體能,就有機會獲得好成績。

《運動改造大腦》:是時候來一場體育課大變革了

4體育課鍛鍊孩子的社交技巧

如果問你,當孩子初中畢業你希望他們具備什麼能力?相信很多家長也許會根本不清楚孩子應該具備什麼能力,或者即便知道,孩子也很少能具備。

而在實行零點體育課這個學區內的中學,孩子已經在體育課上具備溝通能力,具備在小團隊中工作的能力,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抵抗風險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在學校開設的各種課程中都可以學到,比如攀巖這這項活動中,蒙著雙眼的攀爬者,只能依靠同伴的指令,到達下一個踩踏點。

有的學生由於缺乏經驗又有點笨拙,在攀巖中,每個人都看出她不行。但同學們看到她奮力拼搏,都開始為她加油。後來這位學生聊到這件事時哭了起來,她不敢相信同學們為她加油,正是他們的鼓勵激勵了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奮勇攀爬。

他們在運動中相互協作,沒有競爭,這也正是這些老師和研究者想要傳授給學生的重要經驗之一。

再比如在學跳每組由四對男女組成的方塊舞時,在開場時每個學生都要與舞伴即興交流,每支舞結束都要換舞伴。這樣課程進行下去,學生們即興交流的時間也從最初的30秒逐步延長,期末考核的是:經過50分鐘聊天,學生們是否能準確記住與其中一位同伴相關的10件事。

一些缺乏社交自信的學生,特別是那些逃避與異性接觸的學生,在這樣的課程裡得到了充分的鍛鍊。


今天主要講了美國一所中學不一樣的體育課“零點體育課”,我們瞭解了上完體育課再上文化課,能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這群特立獨行的體育教師提倡的“運動非競技”理念,更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生在體育課還可以鍛鍊社交能力。

你還記得班裡那個一上課就睡覺的體育生嗎?你是不是也覺得那些打籃球的帥哥並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呢?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