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會上悄然改變的體育人才培養機制'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慈鑫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慈鑫

二青會上悄然改變的體育人才培養機制

8月18日,青運會會旗交接給下屆大會舉辦地——廣西。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慈鑫/攝

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二青會”)於8月18日晚在太原落幕,二青會創造了幾項國內綜合性運動會的新標杆:設項覆蓋面最廣、賽程最長、參賽人數最多。這項“出生”不久的賽事,將在中國體育改革的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如果說設項、賽程、人數依然是一項大賽在物理層面的屬性,那麼在二青會的舞臺上,還有一個更劇烈的“化學反應”,那就是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二青會打破了運動員的註冊限制,以各級各類體校和社會俱樂部為單位參賽,只要符合參賽基本條件的運動員,都可以報名參賽。這體現了國家體育主管部門著力於打造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模式,通過本次二青會可以看到,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方式多元化已經是中國體育發展的大勢所趨,其帶來的機遇和暴露的一些問題值得體育界關注和思考。

體校招生難,求變才有出路

8月9日,二青會正式比賽的第一天,場地自行車賽場上競爭激烈。剛剛比賽結束的運動員,因為身體極度疲憊,不少人都要靠教練攙扶才能走下賽場,但是僅僅休息二三十分鐘後,他們中又有很多人再次騎上自行車訓練裝置,汗水又一次浸溼了衣服。

自行車運動對體力耗費巨大,訓練過程非常艱苦。也因此,即便自行車運動已經開始進入普通中國家庭,騎行的人群不斷壯大,但說到讓孩子進行自行車運動訓練,持支持態度的家長依然屈指可數。許昌體校自行車隊教練李文濤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現在基層青少年自行車訓練隊伍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能找到的苗子太少,絕大多數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從事又苦又累的自行車運動。

“場地自行車運動對運動員的爆發力有很高要求,我們一般都是去基層的中小學校挑選爆發力特別好的孩子。”李文濤表示,“具有爆發力天賦的孩子其實不少,但說到讓孩子練體育,大多數家長都不支持。”李文濤有一次發現了一個爆發力驚人的初中女孩,按照立定跳遠的成績,同齡男生都很難跟這個女孩匹敵,不過,學校老師一番話立即打消了李文濤邀請她參加自行車運動訓練的念頭,“學校老師告訴我,這個女孩的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連她參加學校運動會都要反對,還怎麼可能會讓孩子練體育?”

按照李文濤這幾年在基層選苗子的親身體會,每看中5個孩子,差不多才能有1個孩子願意試試練體育,但最終也未必能留下來。李文濤表示,也許是自行車這個項目確實太苦,但其實,做任何事情、從事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不可能輕鬆,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能夠接受自行車運動,依然需要探索。

8月17日下午,常州體校女籃在二青會女子籃球體校甲組的三四名決賽上勝出,奪得該項目銅牌,對於隊中這些十七八歲的女生來說,這個成績將有助於她們升入理想的大學。常州體校女籃教練李志忠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如果單純地問家長,能否讓孩子走專業體育的道路,家長們往往是不同意的,所以,我們在選苗子的時候,會盡可能地讓家長知道,孩子練了體育之後,升學的道路也會拓寬,這樣才能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李志忠表示,從常州體校女籃來看,最後真正走專業或職業體育道路的孩子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剩下的孩子都是依靠體育特長生身份進入大學。如果對照江蘇普通高中生的大學升學率,體校女籃隊員90%以上的升學率對於家長們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志忠認為,體校還要在孩子們的小學階段就通過舉辦各式籃球活動給他們創造一個接觸籃球、喜歡籃球的機會,這一時期,孩子們的學業壓力還不大,更容易獲得家長的支持。如果等到孩子上中學之後再去選拔苗子,往往家長們已經確定孩子要走文化課升學的道路,徵得家長同意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家長對體育內涵的認知漸趨開闊

如果單純從升學的角度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練體育會對升學產生不利影響的想法完全是誤解。和常州體校女籃一樣,北京朝陽區體校男排的絕大多數學生,也能夠以體育特長生或高水平運動員身份升入大學。北京朝陽區體校男排教練李明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正是考慮到家長對孩子升學的顧慮,北京朝陽區體校男排的學生全部就讀於北京的名校——清華附中朝陽學校。大多數隊員,不僅有排球特長,學習成績也不差。多數家長是支持這樣的體育人才培養方式的。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接受體育成材的觀念。

在本次二青會乒乓球比賽上,山西隊16歲的小隊員王蓮銳的比賽成績不算優異,但是她的家庭依然支持她追求自己的乒乓球夢想。王蓮銳從小因為視力不好接觸到乒乓球,卻在乒乓球運動中展露了天賦,從一個業餘愛好者成長為山西省乒乓球隊的一員,而她還有更高的夢想,那就是進入國家隊、參加國際大賽。王蓮銳的父母支持她去追求夢想。

在自行車賽場上,河南隊員劉琦感受到了奪冠的喜悅,他的母親在一旁更是欣喜不已。他的母親自豪地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相信兒子未來還能在更大的舞臺上取得佳績,她說:“孩子考上好的大學當然是一種成功,但在賽場上實現競技理想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在游泳賽場上,山東隊的17歲小將楊浚瑄展現了中國新一代運動員的面貌,她的運動成績出色,但不再是那種只會運動、毫無個性的呆板形象。楊浚瑄的繪畫和書法造詣讓人驚歎,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運動成績被她看作是人生奮鬥的一種方式。

在舉重賽場上,福建隊的女大力士李雯雯也是以夢想激勵自己。練舉重的辛苦可以想象,大多數練舉重運動員也不太可能是因為喜歡這種艱辛才從事這項運動,但是正如李雯雯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我的事業就是舉重,我為它努力過、拼搏過,我對舉重的喜愛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在馬術賽場上,家境優越的上海小夥王楨,是通過體育獲得了更加豐富的人生閱歷。如果從狹隘的教育理念出發,一個孩子的成長也許只能被限定在學習成績上,但是如果從孩子的人生成長考慮,體育給孩子帶來的多維度收穫遠不是文化課學習可以獲得的。

正如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在總結本次青運會時所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革和嘗試,為青少年體育發展和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探索新經驗、打造新路徑,從而更廣泛地調動全體青少年熱愛體育、參與體育、增強體質、健全人格。”中國體育的主流價值觀已經從全民健身、為國爭光擴展到對青少年的全面教育,而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也會看到這一點。

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趨勢

當更多的家長願意孩子發展體育特長,也為社會力量參與青少年體育培訓提供了巨大空間。

北京先農壇體校網球隊教練劉婉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近幾年網球的青少年培訓日漸火爆,各類網球培訓機構越來越多,而體校也開始選擇與這類培訓機構合作。

網球是一項國際化程度很高的運動,一個孩子要想在網球道路上走的更遠、更好,就必須依照國際化的網球人才培養模式,經常出國參賽。

但是體校的體制約束相對較多,比如運動員出國比賽就面臨著出國手續辦理的問題;運動員在體校,還有註冊管理的問題。

而社會機構在體育人才的培養上,機制要靈活很多。運動員需要出國的時候,可以隨時出國,需要更換教練、更換隊伍,也沒有太多的限制,但這些工作對於體校實施來說就有各種障礙。所以,北京、河南等很多地方的體校,都在網球項目上採取了與社會培訓機構合作的模式。這幾年,包括美網青少年女單冠軍王曦雨在內的一批中國青少年網球人才都是由社會力量培養,國內一名知名網球教練曾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長此以往,至少在網球項目上,中國的後備人才培養很可能將主要依靠社會力量,體校則很有可能退出歷史舞臺。

通過本次二青會可以看到,那些受到家長追捧、社會培訓力量較強的運動項目,已經明顯表現出社會力量佔主導的趨勢。

本次二青會的冰球比賽,黑龍江作為國內冰球的傳統強省,卻無法與北京匹敵。在二青會冰球的全部6個組別比賽上,北京隊奪得5個組別冠軍,實力遠在其他各隊之上。北京是國內青少年冰球運動開展最好的地區,這是數千個北京家庭以較高的花費支持孩子參與冰球運動的結果。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馬術、擊劍等目前在國內經濟發達城市已經形成培訓熱的運動項目上。本次二青會,上海隊在馬術項目上一鳴驚人,奪得18枚金牌中的7枚,這與近幾年馬術培訓在上海興起有很大關係。北京擊劍隊在本次二青會擊劍俱樂部組的比賽上獨佔鰲頭,其背後也是擊劍已經成為了過去幾年北京青少年體育培訓的一大熱門項目。

中國社會、中國家長對體育的認知開始出現分化現象。現在,既有很多家長,依然堅定的相信讀書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哪怕孩子有過人的體育天賦,也絕不考慮孩子走體育成材之路;也有很多家長認識到體育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練體育確實需要吃苦,有體力上的苦、更有精神上的苦,但是孩子的受益將會無窮。

依照某教育培訓機構近日發佈的一份調查結果,對國內2100餘名家長的問卷調查顯示,64.8%的家長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並認可孩子學習再忙也應當有體育運動時間的說法。同時,在孩子參與體育運動時,大多數家長(66.8%)認為孩子喜歡是第一位的,而不會把孩子的運動成績看的太重。

家長這種理念的變化,在國內大城市尤其明顯,過去幾年,包括冰球、滑雪、馬術、高爾夫、網球、擊劍等在內的高端運動項目在國內經濟發達城市呈現出快速發展之勢。在北京,打冰球的青少年在四年時間裡增加了一倍以上。

家長為孩子參與這些運動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在北京,冰球少年一年的花費通常都在10萬元以上,而在上海,孩子參與馬術運動一年可能需要花費上百萬元。

不過,升學依然是擺在家長和孩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如果孩子無法通過出國等方式規避高考壓力,支持孩子參與體育運動的家庭也最終會讓體育運動向高考讓步。在北京,冰球、網球等運動項目的青少年培訓,初中階段的孩子會大幅減少,高中階段的孩子已經鳳毛麟角。如何讓孩子學業與運動兩不誤,反倒是體制內的體校破解得更好,通過體校與知名學校合作的模式,體校的孩子只要走體育特長生或高水平運動員通道,往往既無升學之憂,又可保持較高質量的運動訓練,而社會培訓機構裡的孩子,如果不是運動成績特別突出,那麼在學業、運動兼顧上,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也更多。

二青會順應國內青少年體育培訓模式的多元化趨勢,打破身份和註冊限制,給了各類青少年體育人才在賽場上展現自我的機會。可以預料,這種變化趨勢才剛剛開始。

但也有基層教練指出,在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的背後,也有一些問題暴露出來。

比如,一部分家長,仍然是簡單的以功利目標看待孩子的成長,練體育被附加了太重的功利色彩。過早的希望孩子出成績,對孩子的運動前景有著太高的期待,這種拔苗助長的現象已經逐步顯現,無論對於孩子本身還是對於整個運動項目來說,這個現象都會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

還有一部分體制內的培養單位,把孩子看成是本單位的資產,哪怕本單位已經無法給孩子提供適宜的培養條件,依然以註冊等手段拒絕孩子離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扼殺了體育人才。

隨著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方式的多元化,體制內培養單位與社會培訓機構之間的合作將是一個共贏局面,但是惡性爭奪人才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一些有天賦的孩子成為各方爭奪的目標,相互抬高價格,直接導致一部分家長走入了把孩子當成商品的歧途,反倒影響了孩子的培養。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國家體育主管部門和相關協會以更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去防範和解決。

本報太原8月19日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